书城医学胃肠病辨治心法
10848000000023

第23章 调理肠胃重调肝——将军之官易犯胃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说:“厥阴司天,风淫所生,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血证论》又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

七情内伤,清浊不分,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木郁土中,中脘作痛,胃脘之间,时有灼然之象,脉细关弦,肝经之火,冲侮胃土,宜急开襟怀,使木气条达。药用醋炒柴胡、白芍、金铃子、广郁金、当归、制香附、青陈皮、麸炒枳壳、粉丹皮、姜汁炒山楂治疗。

胆火犯中,肝胃不和,挟湿内阻,中脘不舒,甚则呕吐痰浊,脉弦滑,重按空虚,此乃血虚胆火犯中,药用桑叶、金石斛、制半夏、炒枸杞、丹皮、白蒺藜、炒竹茹,和中气,泄少阳。

胃为水谷之海,胃受谷气,则化津化气,以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也,木郁生火,木火扰中,则脘腹不舒,水谷之气,为火所烁,则不能化津化气,而反凝浊成痰,阳明遂失其通降之常,太阴亦失其清肃之令,则呃逆,咳嗽痰多,咽中干塞也,宜用牛子、桔梗、射干等药开其结也。

胆腑属木,胃腑属土,在病理状态下,胆气郁结过盛,可进而克害胃土。《灵枢·四时气》篇有“邪在胆,逆在胃”之论,是言其相克关系。一般病者来诊,常胆胃俱病,难分其相克相侮。然追询病史,何证在后,孰轻孰重,常可明之。若仅就上述病理关系而言,则疏胆和胃,各有侧重足矣,不可不明。

肠病的治疗亦应重视调肝,如五更泄,又名“鸡鸣泄”、“肾泄”,历代医家均认为是肾阳衰微所致,因肾为封藏之本,又司二阴,赖脾气培养,而肾火虚衰,脾不健运,火不暖土,脾湿下泄,多发于五更,黎明之际,肠鸣腹痛,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腹中里急,时有作胀,饮食如常,形体消瘦,泄下物稍稀,泄后腹中痛安,多以温补肾阳之法,但临床却难以奏效。我们从时间医学的角度考虑,另有它因,即五更乃黎明之时,痛发在晨,时在寅卯,其应在春,为肝所主,正当少阳生发萌动,其主疏泄,少有脾胃功能之虚,加以木气相犯,肠道疏泻太过,则有里急之感,肠内邪毒乘机而出,阳气时动,祛邪外出,故有鸡鸣腹泄之证,治在脾肾,更应兼顾肝木少阳春升之郁,方用四神丸合四逆散,药用柴胡、白芍、枳实、甘草、肉桂、补骨脂、五味子加减,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