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胃肠病辨治心法
10848000000016

第16章 通降止痛疗胃痛——急则治标法

胃肠为囊性器官,主受盛、腐熟消化食物,其受损后邪气易留其中,导致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气机壅滞,水谷之气即变为水谷之邪,谷反为滞,则气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即“七郁”而生,所以胃肠疾病的病理特点是以“滞”为主。另外,胃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因此,通降是治疗胃肠疾病的主要方法。叶天士认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气以通为顺,以降为贵。所以,治疗胃病的关键是以通降为法,通可行滞、通可去结、通可止痛。正如高士宗在《医学真传》中所说:“夫通者不痛也。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通,亦通也;虚者补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通可使胃气下降,胃降则和,以通为补。

慢性胃炎是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病程长,复发率高。笔者在我院胃肠病专科,通过用通降法治疗30余例慢性胃炎,临床观察发现,症状减轻快,疗效显著,复发率低,现将资料完整的30例病例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30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0~40岁14例,41~50岁5例,51~60岁7例,61~70岁4例;病程短者1年,长者20年,其中以2~3年者居多。30例均有胃脘部胀满疼痛,其中15例有头晕头昏(血压均正常),18例有大便干或大便不爽,7例伴纳呆,8例有恶心呕吐。30例均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

2.治疗方法

基本方:石决明15g,旋复花(布包)、代赭石各10g,苏子、枳实、厚朴、杏仁、郁李仁、桃仁、半夏、陈皮各10g,橘核、神曲各12g。加减:有寒加乌药9g、炮姜10g;阴虚加石斛、玉竹各10g;热象明显加知母6g、竹茹12g;湿重加牛膝10g、桑寄生15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空腹服用。服后如果大便变稀,次数增多,每日1剂改为每一日半1剂,1周为1疗程。

3.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镜检基本正常。

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大部分消失、镜检好转。

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镜检无变化。

4.治疗结果

30例患者,服药1~2剂后,大便变稀,次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症状亦随之减轻。用药最短2个疗程,最长9个疗程,平均3个疗程。其中治愈16例,占53%;有效12例,占40%;无效2例,占7%。总有效率93%。

“典型病例”

张某,女,55岁,l998年7月6日初诊。患者自诉胃痛2年,加重10天。因感冒呕吐后,胃中胀痛,嘈杂不适,经多方治疗无效。伴有纳呆,恶心欲吐,头晕头昏,失眠,大便干,每2~3日1次。舌红苔薄白,脉沉细。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辨证为胃气壅滞。治以降气通滞,佐以行气止痛。予上方加川楝子10g,4剂。至晚则电话告知药后大便已3次,先干后稀。嘱明日1剂煎后一日半服完。7月11日二诊。胃中胀痛,头昏头晕消失。继服上方4剂,每剂服一日半,服完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4周后胃镜检查,胃黏膜基本修复。随访至今未复发。

5.治疗体会

中焦为脾胃所主,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慢性胃脘痛,多是由中焦气机阻滞,上下之气不通所致,胃气当降不降,气逆于上则见恶心呕吐,甚则头晕头昏;脾气当升不升,运化功能失常,可见大便干或不爽。因此治疗的关键是以通降为法,通则以顺脾气,降则以顺胃气,佐以行气,加上润肠下气之品,使中焦壅滞之气,从下而走,中焦通畅,诸症自除。方中石决明、旋复花、代赭石使上逆之气下降;半夏、陈皮、苏子助其降逆,合神曲可调理脾胃;川楝子、橘核行气止痛,且可散结;枳实、厚朴行气降逆散结。用药关键是杏仁、郁李仁,不但可降逆下气,还可润肠通便,加桃仁以助其力,使塞滞之气从下而去,使邪有出路。本方中虽然行气止痛药甚少,但胀满疼痛缓解甚速,是临床值得推广而行之有效之法。临床应用时宜把握杏仁、郁李仁、桃仁的用量,年老体弱之人,酌情减量,体实之人,有无大便异常均可加用,如果药后大便次数增多,则应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