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鬼谷子全书(第二卷)
10845300000007

第7章 反应(3)

三三、濮上之音

“濮上之音”比喻不吉祥的亡国之音。

此典出自《史记·乐书》。

卫灵公要到晋国去。途经濮水,在岸边住宿。半夜时,他听到弹琴的声音,就问左右的随从听到没有,侍从们都回答说:“没听到。”灵公叫来乐师师涓,吩咐道:“我听到了弹琴的声音,随从们却说没听到。这琴声似乎是鬼神弹奏的,你替我听听把它记下来。”师涓说:“好吧。”于是师涓就端坐操琴,边听边记。第二天,师涓说:“我已经记下这支曲子了,但还不够熟练,请让我晚上再熟悉熟悉它。”灵公说:“可以。”随后他们又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师涓说:“我已经练熟了。”于是,灵公率众启程,到晋国见到晋平公。晋平公在施惠楼台摆下酒宴,招待灵公。酒酣之际,灵公说:“这次来,听到了新的乐曲,演奏给您听听。”平公说:“好吧。”于是,卫国乐师师涓受命坐在晋国乐师师旷旁边,抚琴演奏起来。一曲未终,师旷按着琴弦制止说:“这是亡国的音乐,不要再弹下去。”平公说:“您怎么这样说呢?”师旷说:“这首曲子是师延(殷纣时乐官)作的,是导致纣王颓废淫荡的音乐。武王伐纣时,师延向东逃跑,自己投到濮水而死。所以,只有在濮水才能听到这支曲子。哪国先听到这种音乐,哪国就要变弱。”

三四、铜琶铁板

“铜琶铁板”形容豪爽激越的文词。

此典出自宋代俞文豹《吹剑续录》:“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苏东坡在翰林院时,有个幕士擅长讴歌。苏东坡问他:“我的词比柳永的词如何?”幕士回答说:“柳郎中词需要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您的词需要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意思是:柳永的词,只能拿给十七八岁的女孩儿去演唱,唱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婉约的作品。而您的词,则须关西大汉手执铁板来唱,唱则唱“大江东去”这样豪放的佳作。

三五、薛谭学

“薛谭学讴”比喻学无止境。浅尝辄止,自我满足,半途而废,是不可能在学业上取得突出成就的。

此典出自《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钱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向秦青学唱歌,还没有完全学会,就自认为已全部掌握了,于是就想辞别秦青回家。秦青并不阻止他。在城外的大路上设宴给他送行,席间秦青跟着节拍唱出了悲泣的歌,歌声震动了树林,连空中飘动的云彩也停住不动了。薛谭于是向老师认错,要求回来继续学习,终身不敢再提回家的事情。

秦青回头对他的朋友说:“从前曹娥到东方的齐国去,途中断了粮,路过雍门,卖唱谋生。走了之后,歌声的余音还在屋梁上回荡,三天都没有消失,左邻右舍还以为她没有离开。她到了一家客店,客店里的人侮辱了她。曹娥因此拉长声音痛哭一场,男女老幼都伤心愁闷,相嘘流泪,三天吃不下饭。曹娥走了,又赶紧把她找回来。曹娥回来后,再拉长嗓音歌一曲,男女老幼高兴得鼓掌跳舞,忘掉了刚才的悲伤。于是大家拿出丰厚财物送她走。雍门的人所以到现在还擅长于唱歌、痛哭,都是因为仿效了曹娥的遗音。”

三六、优孟衣冠

“优孟衣冠”比喻登场演戏或一味地模仿他人的言语、动作。

此典出自《史记·滑稽列传》。

春秋时,楚庄王有一位贤明的宰相孙叔敖,他辅佐楚庄王建立了霸业。后来孙叔敖死了,楚庄王也就把他淡忘了。当时有一个著名的演员叫优孟,不但很有智慧,而且是一个很有同情心的人,在孙叔敖死前,他与叔敖很友好。孙叔敖病时,曾告诉他的儿子说:“我死后,你们一定会贫穷。你可以去见优孟,说你是孙叔敖的儿子。”孙叔敖死后,并无遗产,他儿子只能每天打柴为生。有一次他背柴上市去卖,遇到了优孟,诉说了他的境况,优孟对他说:“你现在最好不要到太远的地方去,恐怕楚王将来找不到你。”

优孟回家后,就马上穿上了孙叔敖的衣帽,模仿孙叔敖的语言动作。过了一年多,优孟已完全掌握了孙叔敖的一切形象,使楚王及其周围的人都辨不出来。有一次,楚王大宴群臣,优孟装成孙叔敖去向庄王敬酒,庄王看到他与孙叔敖相像,想用他做宰相,他说:“我的妻子叫我不要做宰相,像孙叔敖那样尽忠又廉洁,让楚国称霸诸侯。如今死了,他儿子却连立足之地都没有,要靠打柴为生。与其学孙叔敖,不如自杀的好。”还唱了一首讥讽的歌,楚庄王被他说动了,把孙叔敖儿子找来,封了四百户的地方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