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饮食安全与健康
10844600000002

第2章 荤食、高脂高蛋白食物等饮食安全——饮食安全与健康

(6)发霉蛋。有的鸡蛋遭到雨淋或受潮,会把蛋壳表面的保护膜洗掉,使细菌侵入蛋内面发霉变质,致使蛋壳上有黑斑点并发霉,这种蛋也不宜选购食用。

此外,还有泻黄蛋、血筋蛋等一般也不应采购食用。

3吃鸡蛋的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是中医里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任何食物都有寒热温凉的属性,它们之间会发生相生相克的作用。搭配好了,可以功效倍增;搭配错了,则会降低食物营养的吸收,严重的还会引起中毒反应。

鸡蛋是人们常吃的食物,很多人都知道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却忽略了吃鸡蛋的饮食禁忌。在日常饮食中,鸡蛋与白糖、豆浆、兔肉同吃,是几个最大的误区。

(1)误区一:鸡蛋与白糖同煮。很多地方有吃糖水荷包蛋的习惯。其实,鸡蛋和白糖同煮,会使鸡蛋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形成果糖基赖氨酸的结合物。这种物质不易被人体吸收,对健康会产生不良作用。

(2)误区二:鸡蛋与豆浆同食。早上喝豆浆的时候吃个鸡蛋,或是把鸡蛋打在豆浆里煮,也是许多人的饮食习惯。豆浆性味甘平,含植物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很多营养成分,单独饮用有很强的滋补作用。但其中有一种特殊物质叫胰蛋白酶,与蛋清中的卵松蛋白相结合,会造成营养成分的损失,降低二者的营养价值。

(3)误区三:鸡蛋与兔肉同吃。鸡蛋还有一个饮食禁忌,就是不能与兔肉同吃。《本草纲目》中说:“鸡蛋同兔肉食成泄痢。”兔肉性味甘寒酸冷,鸡蛋甘平微寒,二者都含有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共食会发生反应,刺激肠胃道,引起腹泻。

4聪明吃鸡蛋

(1)最营养的烹饪方法。鸡蛋吃法多种多样,就营养的吸收和消化率来讲,煮蛋为100%,嫩炸为98%,炒蛋为97%,开水、牛奶冲蛋为92.5%,老炸为81.1%,生吃为30%~50%。由此来说,煮鸡蛋是最佳的吃法,但要注意细嚼慢咽,否则会影响吸收和消化。不过,对儿童来说,还是蒸蛋羹、蛋花汤最适合,因为这两种做法能使蛋白质松解,极易被儿童消化吸收。

注意:茶叶蛋应少吃,因为茶叶中含酸化物质,与鸡蛋中的铁元素结合,对胃起刺激作用,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

(2)一天吃多少。鸡蛋是高蛋白食品,如果食用过多,可导致代谢产物增多,同时也增加肾脏的负担。一般来说,孩子和老人每天一个,青少年及成人每天两个比较适宜。

(3)蛋白好还是蛋黄好。正确的吃法应该是吃整个鸡蛋,蛋白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多,而其他营养成分则是蛋黄中含得更多。

5吃鸡蛋的误区

(1)误区一:产妇吃鸡蛋越多越好。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体力消耗大,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肝脏解毒功能降低,大量食用后会导致肝、肾的负担加重,引起不良后果。食入过多蛋白质,还会在肠道产生大量的氨、羟、酚等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毒害很大,容易出现腹部胀闷、头晕目眩、四肢乏力、昏迷等症状,导致“蛋白质中毒综合征”。蛋白质的摄入应根据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功能来计算。一般情况下,产妇每天吃3个左右的鸡蛋就足够了。

(2)误区二:常吃鸡蛋导致胆固醇偏高。不会,因为蛋黄中含有较丰富的卵磷脂,是一种强有力的乳化剂,能使胆固醇和脂肪颗粒变得极细,顺利通过血管壁而被细胞充分利用,从而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而且蛋黄中的卵磷脂消化后可释放出胆碱,进入血液中进而合成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的主要物质,可提高脑功能,增强记忆力。

(3)误区三:生鸡蛋更有营养。生吃鸡蛋不仅不卫生,容易引起细菌感染,而且也不营养。生鸡蛋里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影响食物中生物素的吸收,导致食欲不振、全身无力、肌肉疼痛等“生物素缺乏症”。另外,生鸡蛋内含有“抗胰蛋白酶”,会破坏人体的消化功能。至于那些经过孵化,但还没有孵出小鸡的“毛鸡蛋”,就更不卫生了。

6鸡蛋烹饪解密

(1)摊鸡蛋。忌用大火,否则会损失大量营养。因为温度过高时,鸡蛋中的蛋白质会被破坏分解。尤其是颜色深,炸得焦脆的鸡蛋,营养损失就更厉害。但是火太小了也不行,时间相对长,水分丢失较多,摊出的鸡蛋发干,影响质感。因此,摊鸡蛋最好用中火。

(2)蒸鸡蛋羹。鸡蛋羹是否能蒸得好,除放适量的水之外,主要决定于蛋液是否搅拌得好。搅拌时,应使空气均匀混入,且时间不能过长。气温对于搅好蛋液也有直接关系,如气温在20℃以下时,搅蛋的时间应长一点(约5分钟),这样蒸后有肉眼看不见的大小不等的孔眼;气温在20℃以上时,时间要适当短一些。不要在搅蛋的最初放入油盐,这样易使蛋胶质受到破坏,蒸出来的鸡蛋羹粗硬;若搅匀蛋液后再加入油盐,略搅几下就入蒸锅,出锅时的鸡蛋羹将会很松软。

(3)打蛋花汤。在汤滚之际加几滴醋,则蛋汁入水即呈现漂亮的蛋花了。

(4)煮鸡蛋。重在掌握好时间,一般以8~10分钟为宜。若煮得太生,蛋白质没有松解,不易消化吸收。若煮得太老,蛋白质结构由松变得紧密,同样不易被消化吸收。

(5)炒鸡蛋。炒鸡蛋忌加味精。鸡蛋本身含有多量的谷氨酸及一定量的氯化钠,若加入味精,加温后这两种物质会生成一种新的物质——谷氨酸钠,即味精的主要成分,鸡蛋本身的鲜味反而被掩盖。

7火腿忌在冰箱内存放

有的家庭为使火腿保存的时间长些,将其放入冰箱内贮存。其实这种做法的结果是适得其反的。因为,火腿在制作的过程中,是经过腌制的,因而氯化钠含量较高。冰箱内温度较低,火腿中的水分极易冻结成冰,从而促进了火腿内脂肪的氧化作用,而这种氧化作用,又具有催化作用,使氧化反应的速度大大加快,火腿质量明显下降,因而,贮存期反而缩短。

正确的贮存方法是将火腿挂在避光通风的地方,便可防止火腿脂肪的氧化酸败,延长贮存时间。

8食用螃蟹8不宜

螃蟹是含有丰富维生素的美味佳品,深受人们青睐。据分析,每百克蟹肉中含有蛋白质14克、脂肪5.9克、碳水化合物7克、钙129毫克、磷145毫克、铁13毫克、核黄素0.71毫克、维生素A5960国际单位。螃蟹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它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强筋健骨的功效,民间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活血化瘀、筋骨破碎等疾病。但是,有些人食用螃蟹后会发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不注意卫生而引起食物中毒。因此,吃蟹时应当注意下列8个不宜:

(1)不宜食用死蟹。河蟹被捕获后常因挣扎而消耗体内的糖元,使体内乳酸增多。其死后的僵硬期和自溶期大大缩短,蟹体内的细菌会迅速繁殖并扩散到蟹肉中。在弱酸条件下,细菌会分解蟹体内的氨基酸,产生大量组胺和类组胺物质。组胺是一种有害物质,会引起过敏性食物中毒;类组胺物质会使食者呕吐、腹痛、腹泻。因此,死蟹不能食用,弃之勿惜。购蟹时应注意鉴别质量,新鲜活蟹的背壳里青黑色,具有光泽,脐部饱满,腹部洁白,蟹脚硬而结实,将蟹仰放腹部朝天时,蟹能迅速翻正爬行。而垂死的蟹背壳呈黄色,蟹脚较软,翻正困难。

(2)不宜食用生蟹。河蟹是在江河湖泽的淤泥中生长的,它以动物尸体或腐殖质为食,因而蟹的体表、鳃及胃肠道中布满了各类细菌和污泥。食用前应先将蟹的体表、鳃、脐刷干净,蒸熟煮透后再食用。有些人因为未将蟹洗刷干净,蒸煮不透,或因生吃醉蟹及腌蟹,把蟹体内的病菌或寄生虫幼虫食入体内,导致生病。螃蟹往往带有肺吸虫的囊蚴和副溶血性弧菌,如不高温消毒,肺吸虫进入人体后可造成肺脏损伤。如果副溶血性弧菌大量侵入人体会发生感染性中毒,表现出肠道发炎、水肿及充血等症状。因此,食蟹要蒸熟煮透,一般开锅后再加热30分钟以上才能起到消毒作用。

(3)不宜食用存放过久的熟蟹。存放的熟蟹极易被细菌侵入而污染,因此螃蟹宜现烧现吃,不要存放。万一吃不完,剩下的一定要保存在干净、阴凉通风的地方,吃时必须回锅再煮熟蒸透。

(4)不宜乱嚼一气。吃蟹时应当注意四清除。一要清除蟹胃。蟹胃俗称蟹尿包,在背壳前缘中央似三角形的骨质小包,内有污沙。二要消除蟹肠,即由蟹胃通到蟹脐的一条黑线。三要清除蟹心,蟹心俗称六角板。四要清除蟹腮,即长在蟹腹部如眉毛状的两排软绵绵的东西,俗称蟹眉毛。这些部位既脏又无食用价值,切勿乱嚼一气,以免引起食物中毒。

(5)不宜食之太多。蟹肉性寒,不宜多食。脾胃虚寒者尤应引起注意,以免腹痛腹泻。因食蟹而引起的腹痛腹泻,可用性温的中药紫苏15克,配生姜5~6片,加水煎服。

(6)不宜与茶水同食。吃蟹时和吃蟹后1小时内忌饮茶水。因为开水会冲淡胃酸,茶会使蟹的某些成分凝固,均不利于消化吸收,还可能引起腹痛、腹泻。

(7)不宜与柿同食。蟹肥正是柿熟时,应当注意忌蟹与柿子混吃。因为柿子中的鞣酸等成分会使蟹肉蛋白凝固,凝固物质长时间留在肠道内会发酵腐败,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反应。

(8)某些病人不宜食用。①患有伤风、发热、胃痛以及腹泻的病人吃蟹会使病情加剧。②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胆结石症、肝炎活动期的人,最好不吃蟹,以免使病情加重。③蟹黄中胆固醇含量高,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的人应少吃或不吃蟹黄,否则会加重病情。④体质过敏的人,吃蟹后容易引起恶心、呕吐,起风疹块。⑤脾胃虚寒的人,应少吃或不吃螃蟹,因为食后容易引起腹痛和腹泻。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用紫苏15克,生姜5片煎服,以止痛、止泻。

9立春之后少吃羊肉

每年冬季,羊肉总能以其鲜香扑鼻、温胃御寒的特性在餐桌上独领风骚。虽然在冰天雪地之时吃羊肉有着种种好处,但立春一过,天气回暖,热气腾腾的涮羊肉、烤羊肉就容易和气候“撞车”,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补过了头。

确实,羊肉能助元阳、补精血、疗肺虚、益劳损,是一种优良的温补强壮剂。冬季常吃,不仅可以增加人体热量,抵御寒冷;还能增加消化酶、保护胃壁、修复胃黏膜、帮助脾胃消化,起到抗衰老的作用。但是,进入正月,特别是立春以后,羊肉就不能作为餐桌上的常备佳肴了,否则会对身体不利。

这有什么科学道理吗?春季阳气初升,天气由寒转暖,万物萌发生机,人体阳气得以升发,肝脏得以疏泄,气血趋向体表,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而人体肠胃经过冬季的长期进补和正月的肥甘美食,积滞较重,因此不宜再吃油腻辛辣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就认为,“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禁吃热物”。而羊肉正是“性热”的代表,多吃很可能会上火,导致胃疼、大便干结、咯血、咳嗽、黄痰、烦躁、失眠、乳房胀痛等症状。当然,也不是说一点羊肉也不能吃,偶尔吃一点没什么大碍,如果吃羊肉时能配点萝卜,效果会更好。

那么,正月立春以后,到底该多惠顾哪些食物呢?豆腐、萝卜、香椿等应该多吃。春季到来,气温转暖,所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也和自然界生物一样充满生机,这时,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活跃,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给机体活动和生长发育的需要。而饮食则应遵循养肝明目、减酸增甘、清补养肝、通利肠胃的原则。比如可以多吃点芽类、豆类食物,或者如韭菜、青菜、香椿头、百合、枸杞头、马兰头、豌豆苗、荸荠、海带、鸡蛋、瘦猪肉、鲤鱼、山药等。不过,春季气候开始转暖,风干物燥,人体发散现象比较明显。故应多吃些多汁蔬果,如西红柿、萝卜等,也能为人体补充水分。

10长期食用棕榈油不利健康

棕榈油是从油棕树上的棕果中榨取出来的,它被人们当成天然食品来使用已超过五千年的历史。棕榈油在世界上被广泛应用于烹饪和食品制造。它被当作食油、松脆脂油和人造奶油来使用。从棕榈油的组合成分来看,它的高固体性质甘油三脂含量让食物避免氧化而保持稳定。另外,棕榈油也适合炎热的气候,因而成为面包和糕点的良好佐料,受到食品制造业的喜爱。此外,棕榈油还可用来制造肥皂以及其他许多种类的产品。

棕榈油有几种标准分别用于不同的领域: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溶点棕榈油适用于肥皂、化妆品等工业;三十多摄氏度溶点的棕榈油适用于人造奶油、代可可脂;24℃溶点的棕榈油一般用于饼干、泡面及其他副食品的煎炸;12℃及更低溶点的棕榈油,是有一定营养价值的食用油。不过目前市场上的棕榈油一般是24℃溶点的棕榈油,不适合家庭长期食用。

脂肪酸主要分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三大类。动物油脂和植物油中都含有饱和脂肪酸。它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脂”是导致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成分。棕榈油是所有大宗植物油中品质最差的,这样说是因为它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是最高的,含量超过50%,比猪油(43%)的还高。当温度降低时,它会与猪油一样凝结成白色固体。而其他植物油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比棕榈油的低多了,葵花油为11%,黄豆油为15%,花生油为19%,而低芥酸菜子油的仅为7%,是植物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越高,营养价值越低。长期食用棕榈油会造成人体血清饱和脂肪酸摄入过量,导致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11哪些人不宜吃鱼

(1)出血性疾病患者忌多吃。这些人本来体内血小板就少,血液凝集功能差,而鱼的体内有一种叫EPA的蛋白,能够抑制血小板的凝集作用,如果再吃鱼,就会加重毛细血管出血。

(2)肝硬化病人忌吃某些鱼。鱼类脂肪中含有二十碳五烯酸,它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代谢产物具有降低血脂、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利。因为肝硬化时机体难以产生凝血因子,加以血小板偏低,很容易引起出血。如果再吃富含二十碳五烯酸的沙丁鱼、金枪鱼、青鱼等,容易使病情加重。

(3)结核病人在抗痨治疗过程中慎吃鱼。结核病人服用异烟肼时,如果同时吃某些鱼类,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4)痛风患者不宜吃鱼。因鱼类含有丰富的嘌呤类物质,而痛风则是由于人体的嘌呤代谢发生紊乱而引起的。

12如何识别受过污染的鱼

(1)看鱼形。污染较重的鱼,其鱼形不整齐头大尾小,脊椎、尾脊弯曲僵硬或头特大而身瘦、尾长又尖。这种鱼含有铬、铅等有毒有害重金属。

(2)观全身。鱼鳞部分脱落,鱼皮发黄尾部灰青,有的肌肉呈绿色,有的鱼肚膨胀。这是铬污染或鱼塘大量使用碳酸铵化肥所致。

(3)辨鱼鳃。有的鱼表面看起来新鲜,但如果鱼鳃不光滑、形状较粗糙,呈红色或灰色,这些鱼大都是被污染的鱼。

(4)瞧鱼眼。有的鱼看上去体形、鱼鳃虽正常,但其眼睛混浊失去正常光泽,有的眼球甚至明显向外突起,这也是被污染的鱼。

(5)闻鱼味。被不同毒物污染的鱼有不同的气味。煤油味是被酚类污染;大蒜味是三硝基甲苯污染;杏仁苦味是硝基苯污染;氨水味、农药味是被氨盐类、农药污染。

13无鳞鱼老人少吃

鱼肉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鲜嫩细腻的口感,深受老年人喜爱,成为饭桌上的常备菜。不过,患有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的老年人,应少挑选含胆固醇高的无鳞鱼类。

许多老人都患有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这些疾病都与摄入过多的脂肪及胆固醇有关,饮食上需加以注意。通常,每100克食物中含胆固醇200毫克以上者,医学上称为“高胆固醇食物”。在每100克食物中,猪肉含胆固醇约69毫克,羊肉约60毫克,鸡肉约80毫克,而银鱼却高达361毫克,河鳗约177毫克,泥鳅约136毫克,黄鳝约126毫克,鳕鱼约114毫克。所以,像银鱼、河鳗、泥鳅、黄鳝、鳕鱼等胆固醇含量较高的无鳞鱼类,老年人应尽量少吃,每天胆固醇的摄入量应控制在300毫克以下。鱼子的胆固醇含量比各种鱼肉都高,大约每100克中含400多毫克胆固醇,老年人最好不吃。

当然,并不是所有无鳞鱼含胆固醇都高,比如带鱼,每100克仅含胆固醇约76毫克,是不限制食用的。

14怎样吃鱼可以避免污染

(1)要吃小的鱼,因为这种鱼被污染的可能性要小一些。

(2)在烹饪之前要去掉鱼的皮、脂肪,尤其是腹部和头部的,并且要去掉鱼的所有内脏。

(3)可以将鱼用来煎烤,这样可以减少一部分脂肪。

(4)在烹饪之前可以将鱼稍微炸一下,这样可以避免污染物进入鱼肉内。

15食用猪肝5忌

猪肝是补血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肝糖、肝素、维生素等,可以调节、改善贫血病人造血系统的生理功能,防止缺铁性贫血和佝偻病。但食用猪肝需“忌”几点:

(1)忌一次食用过多。我们知道,猪肝含有的胆固醇较高。如果一次食得过多,摄入的胆固醇就多,会导致动脉硬化和加重心血管疾病,因此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应少食猪肝。

(2)忌与维生素C同服。维生素C易被氧化破坏,尤其是遇到某些微量元素时氧化更为迅速。猪肝中铜元素含量较高,它可与维生素C结合,使维生素C失去原来的功能,因此,食猪肝不能同时服用维生素C。

(3)忌不去毒就食用。猪肝是猪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官,各种有毒代谢产物和饲料中的某些有毒物质,都会留在猪肝内,并经它解毒后进入肾脏,再通过小便排出体外。猪肝中含有毒素的血液是分散存于数以万计的猪肝窦中的,因此买回来的猪肝应用自来水冲洗10分钟,再放在水中浸泡30分钟,才可食用。

(4)忌与酶制剂同服。常见的酶制剂有胃蛋白酶、胰酶、淀粉酶、多酶片等,猪肝中的铜可与酶蛋白质、氨基酸分子的酸性基因形成沉淀物,影响药效。因此,吃猪肝时不能服用酶制剂药类。

(5)忌炒得过嫩。猪肝加热过短,不能杀死猪肝中的某些病菌和寄生虫卵,因此,吃猪肝不能炒得过嫩。

16科学吃肉的3大策略

肉食,既给人以良好的口感与丰富的养分,又存在着含脂量高的弊端,如何趋利避害呢?

(1)多禽少畜。这是指肉食的选择而言的。肉食有猪、牛、羊等畜肉,也有鹅、鸭、鸡等禽肉,两类肉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大有区别。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连续6年观察8万多名女性,发现每天吃畜肉者罹患肠癌的危险增加2.5倍。英国营养学家则观察到,嗜吃畜肉可引起脑萎缩、智能降低,诱发痴呆。禽肉相反,法国专家报告该国加斯科尼地区居民的脂肪摄取量是美国人的50倍,但心脏病的发生与死亡率仅为后者的1/4,奥妙即在于选择鹅鸭肉。分析表明,鹅鸭脂肪的化学结构更接近于橄榄油,不仅无害于心脏,反而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多骨少肉。就畜类食品而言,眼睛也不要只盯在肉上,肝、胃、肠、骨等更是美味佳肴。以猪骨为例,其蛋白质、钙、镁和能量毫不逊于猪肉,甚至有过之。尤其难得的是,这些养分易被人体所吸收,尤其适合胃口与消化功能皆有不同程度减退的老年人食用。故中老年人在一日三餐中多安排一点猪骨,既可减少猪肉的食量,又可获得更多、更全面的营养。

(3)多炖少炒。就猪肉的烹调方式而言,在蒸、炒、炖等多种方式中,炖食尤佳,这是因为:

首先,炖肉鲜嫩柔软。

其次,炖食可以消除猪肉的某些弊端。日本冲绳县80岁以上老人几乎天天吃猪肉,而且肥瘦各半,但并未影响该地区成为全日本寿命最高的一个县,奥妙就在于较长时间炖煮。实验表明,长时间炖煮,脂肪减少30%~50%,不饱和脂肪酸增加,胆固醇含量下降,口感也更好,值得国人借鉴。

17猪肉千万别和4种食物搭配

(1)猪肉和牛肉。猪肉和牛肉不共食的说法由来已久,《饮膳正要》指出:“猪肉不可与牛肉同食。”这主要是从中医角度来考虑,从中医食物药性来看,猪肉酸冷、微寒,有滋腻阴寒之性,而牛肉则气味甘温,能补脾胃、壮腰脚,有安中益气之功。二者一温一寒,一补中脾胃,一冷腻虚人。性味有所抵触,故不宜同食。

(2)猪肉与羊肝。中医云:“猪肉共羊肝和食之,令人心闷。”这主要是因为羊肝气味苦寒,补肝、明目,治肝风虚热,“猪肉滋腻,入胃便作湿热”。从食物药性讲,配伍不宜。羊肝有膻气,与猪肉共同烹炒,则易生怪味,从烹饪角度讲,亦不相宜。

(3)猪肉与大豆。从现代营养学观点来看,豆类与猪肉不宜搭配,是因为豆中植酸含量很高,60%~80%的磷是以植酸形式存在的。它常与蛋白质和矿物质元素形成复合物,而影响二者的可利用性,降低利用效率;还有就是因为豆类与瘦肉、鱼类等荤食中的矿物质如钙、铁、锌等结合,从而干扰和降低人体对这些元素的吸收。故猪肉与黄豆不宜搭配,猪蹄炖黄豆是不合适的搭配。

(4)猪肉与芫荽。芫荽辛温,耗气伤神。猪肉滋腻,助湿热而生痰。古书有记载:“凡肉有补,唯猪肉无补。”

一耗气,一无补,故二者配食,对身体有损害。而芫荽可去腥味,与羊肉同吃相宜。

183招鉴别问题猪肉

(1)注水肉。注水肉因注水中常含有致病物质,不仅增加了分量,而且不耐存放、易变质。

鉴别:①用眼看,猪肉注水后,表面看上去水淋淋的发亮,瘦肉组织松弛,颜色较淡。②用手摸,注水猪肉由于冲淡了体液,所以没有黏性。③用刀切,注水猪肉弹性差,刀切面合拢有明显痕迹,如肿胀一样。④用纸试,卷烟纸贴在瘦肉上,过一会揭下点燃,有明火的,说明纸上有油,肉没有注水,反之则是注水的。将卫生纸贴在刚切开的切面上,不注水的猪肉,一般纸上没有明显浸润或稍有浸润,注水的猪肉有明显浸润。将普通薄纸贴在肉上,正常鲜猪肉有黏性,纸不易揭下,注水猪肉没有黏性,很容易揭下。

(2)米猪肉。米猪肉即患囊包虫病的猪肉,这种肉对人体危害很大,不能食用。囊包虫呈石榴籽状,寄生在肌纤维(瘦肉)中,腰肌是囊包虫寄生最多的地方。

鉴别:可用刀子在肌肉上切,一般厚度1厘米,长度20厘米,每隔一厘米切一刀,切四五刀后,在切面上仔细看,如发现肌肉上附有石榴籽一般大小的水泡状物,即是囊包虫。

(3)复冻肉。复冻肉是指已经解冻的肉二次冷冻或多次反复冷冻的肉。解冻肉再次冷冻会使肉的品质大大降低,这是因为,解冻肉在常温下微生物繁殖力增强,酶活性上升,再冻后不耐贮藏,易于变质;初次冷冻的肉,其组织在冰晶的作用下已有所破坏,再次冷冻的破坏力更强,进而使肉的保水力更低,解冻后由于血水渗出使肉的营养价值和风味全面下降。

鉴别:一般冻结状态时,颜色灰暗而无光,脂肪灰白;解冻后肉呈淡褐色,肉汁流失,组织松弛。

19鉴别烧烤肉的质量

烧烤肉是指经过配料、腌制,最后利用烤炉的高温将肉烤熟的食品。

(1)烧烤制品。①色泽鉴别:表面光滑,富有光泽,肌肉切面发光,呈微红色,脂肪呈浅乳白色(鸭、鹅呈淡黄色)。②组织状态鉴别:肌肉切面紧密,压之无血水,脂肪滑而脆。③气味鉴别:具有独到的烧烤风味,无异臭味。

(2)叉烧制品。①色泽鉴别:肉切面有光泽,微呈赤红色,脂肪白而透明,也有光泽。②组织状态鉴别:肌肉切面呈紧密状态。脂肪结实而脆。③气味鉴别:具有正常本品固有的风味,无异臭味。第4章素食、蔬菜等饮食安全

1清热解毒吃莼菜

莼菜性甘、寒,无毒。具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的功效。可以止呕,止泻痢,治热痢、黄疸、痈肿、疔疮。莼菜黏液中富含多糖,可增强B淋巴细攻击癌症的作用。另外,莼菜中含有丰富的锌,为植物中的“锌王”,是小儿最佳的益智健体食品之一,可防治小儿多动症。

鲜莼菜与鲜鲫鱼同煮食(宜清淡一些,不要太咸),对胃病、呕吐反胃(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鲜莼菜加冰糖适量炖服,可治疗高血压。

另外,如患痈疽疔肿,头上热疖,无名肿毒,还可用鲜莼菜、鲜大青叶适量,一起捣烂,加白糖再捣如泥,敷于患部,干即更换。同时,另用温黄酒送服此药半杯,一日2次,效果也不错。

不过莼菜性寒而滑,多食易伤脾胃,故不宜多食和久食。脾胃虚寒者慎内服。

2豆腐不宜单独食用

豆腐是人们最喜爱的食品,但究竟是单独食用为好,还是合理与其他食品搭配烹调呢?专家们认为,豆腐不宜“打单身”,还是找个“伴侣”为妙。

营养学家认为,食物中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与相互间的比例。如果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多,相互间的比例适当,那么这种食物蛋白质的生物价值就高,也就是说它的营养价值高。否则,即便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很高,它的营养价值也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