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牛根生教你创业
10835000000008

第8章 第八课 必须知道哪一个梦最适合自己

必须知道自己那么多梦想里哪一个梦最适合自己。

——牛根生

创办企业为什么热衷于多元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中国企业在它的专业化和核心领域之外,还存在大量现实的机会。制度转型期的经济秩序和行业结构调整腾出了大量的利益空间,只要拥有了某种特殊资源,如关系、渠道、资本、垄断优势等,即使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也可能获取丰厚利润。在这种背景下,创业企业受到的诱惑必然很多,当然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对此,牛根生提醒那些正在创业,或者即将创业的人:“现在一些创业团队和刚起步的企业盲目跟随潮流,搞多种经营,这是非常错误的。一定要集中精力、集中资源干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也是最有效控制风险的途径。”

马云、牛根生,一个是做互联网的,一个是挤牛奶的。两个看似没有联系的人物,却偏偏坐在了一起。连接他们的纽带,不仅仅是长江商学院的同学身份,还有两个共同的“作秀”天性和“激情”个性,更有他们曾经共同拥有的“白手创业”的梦想。

“创业者首先要有梦想,如果没有梦的话,为做而做肯定做不好。”两位异口同声地忠告。

梦太多怎么办?

在马云看来,“有梦”是创业者最起码的先决条件。然而梦想太多怎么办?

牛根生开出了药方。“如果能从这么多的梦里找一个自己兴趣、爱好更多的梦,我觉得这个相对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这位蒙牛的当家人推心置腹地说,很多人在选梦的时候没有选好,“那么多的梦胡乱选了一个,最后做不下来了。”

除了选一个自己兴趣爱好更多的梦,两位还一致认为,如何把个人的梦变成团队的梦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和马云有共同之处,马云在创业之前和牛根生在创业之前身边至少聚集了同样的一帮‘梦之队’,”牛根生来了个现身说法,“牛根生在做蒙牛之前,16年养牛、5年种草,前后21年,如果加上父亲那一辈,两代人做了66年的‘牛梦’。我身边的人,在这一行最少的也干了15年。”

因此,对于创业的人来讲,选项是很关键的。如果你没有经商的经验,又没有很多的资金供你买经验,那选项就成了你创业第一个严峻问题。选项,如果你没有一技之长,又没有经商经验,就要避开科技含量高的行业。最好是从传统的行业领域开始发展。并且要寻找社会适应面广、消费群体大的项目来做。这样风险就相对会小一些。比如:食品店,民以食为天,食品店适应面就很广,几乎人人都会光顾,虽然利润低但是相对稳定。

2002年,星巴克在20个国家都开设了咖啡吧,它已经从最初的西雅图专业咖啡烘焙商和零售商发展成为世界上最知名的品牌之一。是霍华德·舒尔茨成就了这一切。

舒尔茨成长于一个穷苦的双职工家庭。舒尔茨凭借他的体育特长上了大学。1976年毕业后成为施乐(Xerox)的见习销售人员,开始了舒尔茨的职业生涯。舒尔茨意识到自己对文字处理和办公设备并不感兴趣,3年后舒尔茨从施乐跳槽到了Perstorp,一家生产办公用品和家庭耐用消费品的瑞典企业。在北卡罗来纳州销售Perstorp的厨房用具的过程中,舒尔茨又一次发现自己对这份工作一点兴趣也没有。直到舒尔茨成为Perstorp家用器皿子公司Hammarplast的副总裁兼总经理后,舒尔茨才对自己销售的产品——瑞典设计的厨房用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81年,在Hammarplast工作期间,舒尔茨注意到一家特殊的零售商——西雅图的一家叫做星巴克咖啡、茶和香料的公司——一直以来都在大量购买他的咖啡壸。星巴克只有几家小店,但从Hammarplast购买的咖啡壸却要比纽约最知名的百货公司Macys购买的还多。舒尔茨想知道为什么,于是他就飞到西雅图想看个究竟。

星巴克是咖啡饮用者的天堂,销售大约30种不同的咖啡豆和山间种植的阿拉伯咖啡——来自苏门答腊岛、肯尼亚、哥斯达黎加及其他地方——以及高档咖啡壸。该店鼓励消费者品饮咖啡,却并不以杯为单位卖。

舒尔茨被这个公司的咖啡迷住了,而且更为星巴克3位合伙人中的杰里·鲍尔温(Jerry Baldwin)对其产品的热情所深深打动。“我从来没有听过哪个人像杰里谈论咖啡那样谈论一个产品。”舒尔茨被吸引住了。舒尔茨回到纽约,决定要找到一种方式为星巴克工作。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舒尔茨同鲍尔温讨论过好多次。舒尔茨相信鲍尔温的理念在纽约、芝加哥、波士顿以至各个地方都行得通。而且舒尔茨有营销经验和干劲,能帮助企业发展。舒尔茨想加入到企业当中来。最后,1982年春天,在旧金山同星巴克合伙人的一次就餐后,舒尔茨以为他已经得到了这份工作。但是第二天鲍尔温打电话告诉了他一个坏消息,“很对不起,霍华德,这样太冒险了,变化太大了。”这对舒尔茨简直是惊天霹雳,“我看到我的全部未来从我眼前经过,然后坠毁在地上起了火。”第二天,舒尔茨又打电话给鲍尔温,给他讲自己关于星巴克的愿景。几天后舒尔茨就得到了这份工作,不过工资降了很多,在公司中的股份也稍有减少。

1983年,星巴克派舒尔茨到米兰参加家用器皿展览。在米兰期间,舒尔茨体验到了意大利的咖啡吧文化。意大利人喝咖啡与交际的礼节激起了舒尔茨的兴趣。“在意大利,咖啡馆是人们除了家和公司之外的第三个去处。在那个环境里有着信任和信心的关系。”舒尔茨发现意大利有20万家咖啡吧,光米兰就有大约1500家。舒尔茨强烈希望把这样的理念和文化带到美国。“热爱咖啡的人们之间的联系不一定非得在种植和生产咖啡豆的人家里发生。我们必须要做的是揭开咖啡的浪漫和神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咖啡吧。咖啡吧是每个意大利社区的主要依靠,这就是我想带回西雅图的东西。”

舒尔茨从米兰回来后就把咖啡吧的想法同星巴克的合伙人谈了。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异口同声地说“不行”。他们不想进入这个在他们认为是饭店业的行业,在他们眼里这个行业不是最好的。舒尔茨最终劝服合伙人在1984年4月开业的第6家商店里增加一个小的蒸馏咖啡吧。开业不到两个月,这家商店每天的客流量就达到了800人,而传统的星巴克商店每天的平均客流量为250人。但是即使有这些数字来支持舒尔茨的想法,舒尔茨还是不能劝服公司的合伙人把咖啡店的理念再推进一步。“我感觉自己被矛盾的情绪撕成了两半:对星巴克的忠诚和对自己在意大利式蒸馏咖啡吧想法上的信心。”

1985年,舒尔茨做出了在其年轻的职业生涯中最艰难的决定。舒尔茨决定离开星巴克去创立一个前途未知的咖啡吧企业。在那个时候,咖啡生意好像是个非常冒险的项目。随着最近咖啡因会影响健康这一信息的披露,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咖啡消费就一直在不断地下降,这对于市场来说不能不说是件坏事。

当时,舒尔茨的妻子正怀着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舒尔茨需要40万美元的原始资本来开第一家店,舒尔茨根本就没有这么多钱。正在舒尔茨计划如何融资的时候,星巴克站出来给舒尔茨的企业投了15万美元,并且杰里·鲍尔温同意担任董事。鲍尔温在星巴克的合伙人戈登·鲍克(Gordon Bowker)也同意给予帮助。这之后不久,舒尔茨从当地的一名医生那里又得到了10万美元。这名医生说:“我觉得成功的人们都有让人难以置信的干劲……他们用自己的精力去冒险。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愿意冒高风险。”

1986年1月舒尔茨的儿子出生的时候,舒尔茨已经凑足了他开第一家店所需要的其余部分的资金。但是舒尔茨的真正目标是再弄125万美元来再开7家店,而且要证明这个思路在更大的范围内也是行得通的。舒尔茨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凑足了钱。其间,舒尔茨接触了242名潜在投资者,其中有217名拒绝了他。在这一年里,舒尔茨从大约30名投资者那里得到了165万美元,这足够舒尔茨开8家咖啡吧了。舒尔茨说:“如果今天你再问那些投资者他们为什么会冒这个险,几乎每个人都会告诉你他们是投资于我而不是我的想法。”

1986年4月8日,舒尔茨的第一家咖啡吧——Il Giornale开业了。Il Giornale在意大利语中的意思是日报,这也是意大利最大的一份报纸的名称。在它开业的第一天,Il Giornale就招揽了300名顾客。不到6个月,该店每天的客流量就达到了1000人。即使只有这么一家店,舒尔茨仍在做着一个美好的梦。“当时,我们雄心勃勃的计划好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但是,即使在没有人听说过Il Gironale的时候,我就梦想着成立北美洲最大的咖啡公司,在每个主要的城市都有我的商店。”

第一家Il Gironale办得不够完美。舒尔茨很快就意识到了意大利歌剧并非美国咖啡爱好者喜欢的音乐。他也懂得了咖啡吧里应该为那些想放松一下休息片刻的消费者准备座位。认识到这些错误以后,6个月之后舒尔茨在西雅图闹市区的一幢高层写字楼里开了第二家Il Giornale。到1987年年中,舒尔茨总共开了3家Il Giornale,每个店的年销售额大约都在50万美元。

1987年3月,第一家Il Giornale到此时开业还不满一年,杰里·鲍尔温和戈登·鲍克决定把他们的6家星巴克店、烘焙设备和品牌卖掉。杰里想集中力量经营皮特(Peets),这是一个销售咖啡豆和碾磨咖啡的小型连锁商店。“一听到这个消息,我就知道我必须要把星巴克买下来。这是我的命运。”舒尔茨说。但是要买下这些东西需要将近400万美元。看到星巴克买下皮特后在沉重的债务中挣扎,舒尔茨知道要再融资的唯一方法就是出售股份,尽管这会削弱他的股权及对企业的控制。舒尔茨再次求助于投资者,包括那些已经投资于Il Giornale和曾经拒绝给他投资的人。舒尔茨对投资者的推销是一种纯粹的热情:美国人每天喝多少种东西?咖啡是一种社交饮料,一种个性化的饮料。咖啡有着浓郁的浪漫色彩和悠久的历史。我们有一个机会利用我在意大利看到的那种关系,即咖啡吧的安全港口,并且用不可否认的优质咖啡和服务来包装它,这与美国大多数企业是完全不同的。舒尔茨的意思是说,我们能改变美国人开始一天新生活的方式。

舒尔茨对咖啡的热情以及他的理念被证明是成功的。到1987年8月,在舒尔茨34岁的时候,舒尔茨又拿到380万美元的投资,最初的星巴克归他所有。

从舒尔茨的创业经历来看,必须知道自己那么多梦想里哪一个梦是最适合自己的,哪一个梦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更高的。牛根生多次强调,创业者在创业时,特别是大学生创业,与行业内大中型公司相比,并不具备人力、资金、渠道、管理、品牌、信用、联盟等各方面的比较优势;创业团队引以为豪的所谓技术创新或者商业模式创新,至多只是在某个小领域、某个短暂阶段的局部领先。因此,创业企业的头等大事不是搞所谓的“多种经营”,而是必须尽快抓紧时机,集中全力充分把握和发挥自己的现有优势,同时尽快弥补不足,不致让劣势演变成为企业的致命伤。

牛根生提醒那些正在创业,或者即将创业的人:“攥紧拳头出击最有力,张开五指力量就大为削弱。创业公司在初始阶段切忌分散资源和精力,一定要把自己企业最擅长的优势领域做好、做透、做大、做强。”创业公司的“鸡蛋理论”就是: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最可靠的篮子里,只有这样,鸡蛋才有可能安全地孵化出小鸡;等小鸡们健康地长大,下了更多的鸡蛋以后,那时才有足够的精力和闲暇,去认真考虑到底是把鸡蛋全放在一个更大的篮子里,还是分放到多个小篮子里去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