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寄给女人的神秘理财信
10830300000025

第25章 信尾页 做账户的主人,快乐生活从童年开始

西方教育专家认为,儿童应从3岁开始经济意识教育,主要教理财知识,并制订了各年龄阶段教育计划:

3岁:辨认钱币,认识币值、纸币和硬币。

4岁:学会用钱买简单的用品,如画笔、泡泡糖、小玩具、小食品。最好有家长在场,以防商家哄骗小孩。

5岁:弄明白钱是劳动得到的报酬,并正确进行钱货交换活动。

6岁:能数较大数目的钱,开始学习攒钱,培养“自己的钱”意识。

7岁:能观看商品价格标签,并和自己的钱比较,确认自己有无购买能力。

8岁:懂得在银行开户存钱,并想办法自己挣零花钱,如卖报、给领导买小物件获得报酬。

9岁:可制订自己的用钱计划,能和商店讨价还价,学会买卖交易。

10岁:懂得节约零钱,在必要时可购买较贵的商品,如溜冰鞋、滑板车等。

11岁:学习评价商业广告,从中发现价廉物美的商品,并有打折、优惠的概念。

12岁:懂得珍惜钱,知道来之不易,有节约观念。

12岁以后,则完全可以参与成人社会的商业活动和理财、交易等活动。

由上述计划可看到,西方社会对儿童的经济意识教育比较看重,这与西方社会商品经济发达有关。为此,我们可得到以下几点启发:

一、钱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儿童对钱产生的兴趣早于其他事物。家长只要带儿童逛几次商店,钱的用处便牢牢树立在儿童心中。

二、钱的知识与道德教育有紧密联系。孩子懂得钱应该经过劳动赚得后,便产生爱惜钱的心理,引起储蓄行为,避免浪费。我国当前某些学校学生对钱毫不珍惜,任意挥霍浪费,与缺乏理财教育有关。

三、儿童懂得节约钱,计划开支,是很好的习惯。将来长大后,有助于他们从事财会经济工作。美国洛克菲勒财团的创始人洛克菲勒在童年时代,祖父每周给他10美分零用钱,到周末检查是否增加,迫使小洛克菲勒到街头卖报,养成劳动赚钱的观念。

今天看来,小洛克菲勒的童年不仅对他日后成为商业巨头有很大意义,而且对我国儿童的经济教育也有借鉴意义。

四、通过理财教育,让儿童了解商品社会,培养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打破传统观念对理财教育的束缚,转变思想,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在中国,尤其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从来都是伸手向父母要钱,几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而父母大都无条件接受并乐意为之,以至于有些孩子长大成人走上了工作岗位,还习惯于伸手向父母要钱买房、买车、娶媳妇,甚至抚养第三代。

要钱的理所当然,给钱的亦理所当然,甚至嘴上还叨念着祖辈留下来的古训:“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迟早都是要给他们的。”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家族式理财观——一代代“给”下去,生生不息。

在美国则恰恰相反,父母从小就鼓励孩子赚钱,甚至很多父母在孩子18岁成年时就让孩子离开家庭自谋生路。在被美国父母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中,则明确要求孩子达到以下理财目标:3岁能够辨认硬币和美元纸币;5岁时知道钱是怎么来的;6岁开始学习攒钱;8岁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到储蓄账户里;9岁能制订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12岁能够制订并执行两周开支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术语;13岁至高中毕业,尝试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以及商务、打工等赚钱实践。

他们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这样的教育对孩子非常有益。因此,每当我们看到在世界亿万富翁排行榜上美国人不仅位居前列,而且占去总数的一半多,以及在世界经济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和影响的美国著名企业家越来越多时,应该不足为奇,因为,这是他们长期坚持儿童理财教育的必然回报。

英国一向主张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有1/3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和储蓄借贷的金融机构。

日本则主张自力更生、勤俭持家。反映在儿童理财教育方面表现为:重视家庭教育,主张孩子自力更生,不随便向别人借钱,还主张让孩子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在日本,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存钱、与人分享钱财、借钱和让钱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理财教育,已经融入到少年儿童的整个教育之中,使孩子生活在一种具有强烈理财意识的环境氛围之中,逐渐形成了善于理财的品质和能力,这也为日本培养、造就大批的优秀经济管理人才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由此可见,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儿童理财教育方面的确存在着很大差距,可以说,目前中国儿童理财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我们应该彻底改变中国传统家族式理财观念,打破人与人之间耻于谈金钱、待遇、报酬的羞怯状态,像西方国家一样,大胆地与孩子谈金钱、谈赚钱,从小就培养孩子赚钱的意识和能力。

这已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否则我们的孩子还会天真地以为,钱是从ATM机里取出来的,只要刷卡,我们就可以任意消费。

金钱是一把双刃剑,富裕的生活本身不会对孩子有害,可如果缺乏健康完善的价值观的指导,它就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不健康的价值观比富裕的生活对孩子更具伤害性。因此,为了避免金钱给孩子带来伤害,我们更要着力培养孩子健康完善的价值观和理财观,同时,弥补我国在儿童理财教育上的滞后状况,将理财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来抓,父母或教师要积极引导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理财行为,包括挣钱、花钱、管理和分享金钱等各个环节。

但我们毕竟是礼仪之邦,有着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不能让孩子染上“一切向钱看”的市侩之气,有必要让孩子把挣钱行为和作为家庭和社区成员该尽的义务区别开来;教会孩子制订个人财务规划,可以是周计划,也可以是月计划,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培养他们长期规划的能力,使其能够合理支配、管理自己的财富;还要让孩子通过慈善活动等形式,获得帮助别人的快乐,明白“给予,然后才会得到”的道理。

总之,在我国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我们有必要将儿童理财教育纳入到与智商、情商教育并列的同心圆中,使理财教育逐渐进入到学校和家庭素质教育的视野中,以弥补我国在儿童理财教育方面的缺失,促进我国的儿童理财教育从“给钱”向“赚钱”的观念转变。

因此,有观点强调:处在经济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要想孩子将来生活得好,智商、情商、财商一个都不能少。所谓财商,就是孩子认识和驾驭金钱的能力,它理应而且必将成为我国儿童基本的素质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忠告给年轻的父母们,那就是别让孩子“金钱至上”。

都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了,不要以为这句话专指孩子的学习成绩。其实,在当前的经济社会里,智商、情商和财商,三商都高的孩子,才能赢得自己的精彩人生。而从小培养孩子的财商,在孩子的每一步成长过程中都进行有规划的理财教育,更是新一代父母的必要选择。

古人云:仓廪足而知礼节。理财也是一样,先有财,后有理财需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几乎不需要理财知识,主要是通过勤俭节约把基本生活安顿好。也正因社会发展和时代的原因,中国大部分成年人普遍缺乏理财意识。

但如今的社会发展了,对于在经济社会里成长的孩子们来说,从小就要和钱打交道,财富将是他们人生中必须面对的主题之一,可以说,社会的发展逼迫他们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理财知识才能将生活调理得更精彩,这堂人生必修课从何时开始,也将决定着孩子一生的财商轨迹。套用邓小平曾说过的一句话,理财,要从娃娃抓起。

我们看到,有些人成年之后,能妥善处理和钱的关系,知道怎么挣钱,怎么花钱,怎么借钱,也知道要控制合理的负债比例。可有些人成年之后,且不要说突然给他中个百万元大奖该如何是好,甚至稍微赚得多一点了之后,就茫然不知所措,不是一味挥霍就是一味节约。

同龄的年轻人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就是因为在他们从小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没有能够给予他们接触钱、自主支配钱的机会和经验。

大部分父母觉得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事情都可以商量甚至放纵,其中包括孩子的一切花费,全由父亲或母亲代为处理,或是孩子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没有一点使用上的指导。如此一来,孩子对于钱的多少根本没有概念,进入社会初期还是如此;或者因为大手大脚惯了,对于挣钱的辛苦无法理解,进而可能因此影响自己的择业观和人生观。

前阵子英国有个新闻,说英国包括抵押、个人贷款和信用卡消费等在内的个人债务总额每4分钟就增加100万英镑(约合1300万人民币)。每7分钟就有一个英国人因债务缠身,无法解脱而破产,已经有200万多人负债严重,处于终生还债状态。英国媒体在检讨此事时说:越来越多的成年人陷入经济困境,这更提醒我们,儿童时期的理财教育非常重要。

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美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中小学生在外打工,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

日本人教育孩子也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所以,我们的家长朋友也不要羞于和孩子谈钱,孩子走上社会独立成家以后必然要和钱打交道。

孩子们的学校教育和课本中,没有理财这一课,家长们就该为孩子补上这一课,从小培养孩子的财商。

都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了,以前这句话主要是指孩子的学习。可现在,这句话也可以指孩子的情商和财商。智商、情商和财商,三商都高的孩子,才能赢得自己的精彩人生。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在学习国外的财商教材中,常有这样的案例:美国几岁大的小孩就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小熊摆在家门口,放一块Sale(出售)的牌子,等待别人付钱拿走小熊,而自己得以获得一点收入供零用。

但这样的方式,在国内的孩子中大概很难实现。因为国人对于二手物品的接受程度仍然不高,而且把东西放在家门口代售也不太现实,还极可能被拾荒者顺手就拿走。

所以,儿童的理财教育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或照搬某个案例的经验。最好能够针对家庭的成员结构和经济状况、社区和居住环境的状况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意识地指导,在别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进,进行因地制宜。

在孩子的理财教育中,因材施教也很重要,其中最主要是注意孩子的年龄大小来进行安排,否则超过了孩子某一年龄段应有的接受度,极可能扭曲为拔苗助长,得不偿失。

比如,让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出去打工赚钱,显然缺乏一定的安全性,也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此时还不如让孩子在家里好好学会辨认钱的大小。又比如,前面讲到的美国儿童卖二手玩具的案例,我们的家长就可以在孩子进入高中或大学后,有意识地告诉孩子,通过网络易物或在网络跳蚤市场中拍卖自己闲置的二手物品,也能获得一定的收入。

比如,英国教育部门现在就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提出不同的理财教育要求:5岁至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至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11岁至14岁的学生要懂得人们的花费和储蓄受哪些因素影响,懂得如何提高个人理财能力;14岁至16岁的学生要学习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服务,包括如何进行预算、储蓄和初步的投资。

在本组文章里,我们就针对中国孩子各个成长时期的特点,为他们设定了不同的理财教育的主题,并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了记者点评,相信能为家长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虽然我们说要重视孩子的理财教育,但家长们千万要记住,对孩子从小进行理财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孩子一定的理财意识和能力,但绝不是让孩子变为金钱的奴隶,可千万别让孩子形成金钱至上的意识。这可能也是家长在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中无意中可能犯下的错误,为此,一定要有意识把握好度的问题。

比如,逢年过节,家里的老人总要给孩子们一些红包,数额较大的主要是过年分到的压岁钱。家长们当然可以教育孩子,把每年收到的压岁钱,包括平时的零花钱存在小朋友自己名下的账户里,让孩子懂得钱放在家里不会长大,但存到银行可以变多一些,也就是取得利息收入,让钱自己去生钱。

可是,当孩子们看到自己存款账户的数字越变越大,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为此着了迷(有些小朋友可能总会催着妈妈看存折数字有没有变化),那就应该稍微调整一下孩子的心态。比如,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病时,告诉孩子也要尽一份孝心,问问孩子是否能够把自己存折里的钱取出一小部分,买点水果给老人。如此,一方面是培养孩子对于亲人的感情,一方面也是教育孩子钱能用来买东西,钱能帮助生病的老人,不仅不会让孩子偏执地关注自己资产的增长,还能增加孩子的情商和财商。

又比如,现在很多家长都在谈股论金,甚至有些幼儿园和小学里的孩子都会说“600xxx”之类的股票代码,知道父母在投资哪个股票,还懵懂地互相交流经验。但我们认为,股票是一种复杂的投资工具,至少要初中以上的孩子才能初步理解,作为家长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为股票上的得失而争吵。

今年高考期间,上海就出现了一对母子的对话。高考前一天,正在看书复习的儿子听到母亲的手机又响了,是妈妈炒股的朋友来的电话,告诉他母亲一开盘又是全面跌停,心急如焚的母亲让儿子赶快放下课本,帮他开电脑看看行情。儿子有些火了:到底是我重要,还是股票重要?你还让不让我安心看书了?!

所以说,我们是要让孩子懂得钱很重要,钱能美化生活,但别让孩子以为生活里最重要的就是钱,别让孩子以为炒股票比学习、工作都更重要!因为金钱只是一种生活的工具,而不是人们生活的最终目标。

如果可以的话,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过上富足、快乐的生活,终身不用为钱发愁。父母很辛苦地工作,一半是为了自己和家人能过上富足的生活,另一半是为了孩子,为了使他生活舒适,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为了他将来有一个成功的明天。如果有一天发现孩子不自信,自私;不能很好地与别人相处;花钱像用手纸一样,整天攀比、乱消费,迷恋网络、不爱学习、结交了小混混,被人欺骗等等,我们将非常痛心,因为这不是父母亲辛苦付出后想要的结果。

当孩子小的时候,出现一些小错误,我们总是很宽容:“树大了自然直”是很多父母的想法,等到孩子出现行为偏差的时候才后悔。2004年一项有关少年儿童消费行为的最新调查显示,90%以上的少年儿童虚荣消费和冲动消费行为倾向较强,而理性消费行为较弱。2006广东省做过一项针对未成年犯罪的调查研究,发现80%的犯罪都是因为金钱问题导致的。

在我国,大部分的孩子都有零花钱,但是85%以上的孩子不会理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父母对孩子耻于谈钱,认为孩子还小,只要专心学习,考到好成绩就行了。我们给孩子设计的人生路就是:多学一点知识,将来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

对于钱,有的父母干脆一分钱也不给孩子沾手,需要什么,爸爸妈妈全部给你准备好了。有的父母则给钱,要多少就给多少。如果您是第一种父母,请问你可以代替孩子一时,但是你能代替孩子一世吗?如果您是第二种父母,请问就算您为孩子准备了一座金山银山,但是金山银山孩子一辈子够花吗?在给孩子钱的时候,您教会孩子怎样花钱了吗?

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和超级亿万富豪们,他们在儿童理财教育方面是怎样的呢?

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学会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积蓄金钱、与人分享钱财。一般的美国人没有“铜钱臭”的思想,他们鼓励孩子从小就工作挣钱,并教导小孩通过正当的手段赚取收入。美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中小学生在外打工,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

美国人常常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拿出来拍卖,而小孩也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这样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众所周知,联合国大厦是前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捐赠870万美元建造的,但他给孩子每个星期的零花钱只有25美分。每周周末,每个孩子都要把记录清晰的现金日记账给父亲审查,记录清楚、能说明消费用途的才能获得下周的零用钱和5美分的奖励。洛克菲勒缺钱还是吝啬呢?

犹太人是众所周知的最富裕的民族,俗话说:犹太人打个喷嚏,世界金融抖三抖。但是这个民族的孩子是伴随着钱币的响声出生的。“赚钱要从娃娃抓起”的教育深入人心。在犹太人的家里,没有免费的照顾和食物。孩子们从小就进行严格的理财教育,当他们的孩子走上社会的时候,他们的口袋里装着折合成将近80万的人民币。

为什么这些经济强国要重视孩子的理财教育?为什么这些富豪家庭都要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套用今天中国最流行的一句话: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学历高、成绩好,并不能保证你将来就一定生存能力强,生活景况好;拥有好工作、收入高,也不能保证你的财富就一定比别人多,生活更幸福。

真正决定生存能力和财富数量的东西是“财商”财商和我们能赚多少钱没有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指标。会理财的孩子具备正确的金钱观念,他们不会为了金钱而想和做一些歪门邪道的赚钱方法。

理财理什么?简单从字面看来,无外乎就是赚钱、花钱和节省钱。但是理财理的不仅仅是金钱,我把它归结为四个理,那就是理人格、理人生、理智慧和的财富。

人格自尊、自信、感恩、负责、诚信、友爱等等都是我们要让孩子在理财中树立的正确金钱观念。在带儿子外出游玩的时候,我常常引导他观察那些衣冠楚楚的年轻乞丐,让他再去看看那些城市拾荒者。儿子对我说:“我觉得做一个捡破烂的也比做乞丐好。”我问他为什么,他很认真地对我说:“妈妈,捡破烂的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赚到钱,但是那些乞丐要等人给钱才有钱。”

孩子小时候我们喜欢问他:“长大了你想干什么?”当孩子告诉你他要做医生、警察、市长甚至总统的时候,我们开心之余,还有没有父母这样问:“那你要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个梦想?”没有人生的规划、没有长远的奋斗目标让我们每天都在庸庸碌碌工作、生活。

理财要让孩子通过的财富,学会用经济的眼光和经济的方法来规划自己的梦想,制订行动计划和努力去实现它。而不是只是把目标定在考大学、找好工作上。我们的人生应该有使命、有信念、有激情、有成功与失败的考验。通过理人生,让我们的孩子独立、坚强和能干起来。

理智慧,经济学家也同时是数学家,他们能合理判断、理智选择。我的人脉资源应该怎样建立与维系?我的朋友向我借钱时我该怎么回绝他又不失去友谊?我该怎样和老板讨价还价才能用最便宜的价格买到我心仪的东西?我该怎样合理安排我的金钱,使它发挥最大的效能?我该怎么做才能尽快实现我的人生梦想?……在理财中,处理问题的智慧得到不断的提升,与学业成绩相分离的成就感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个人也就越来越自信。

既然理财教育这么重要,我们该怎样来进行理财教育呢?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时候要注意:

第一,给孩子管理金钱的权利和机会;

第二,结合生活实际随机进行理财教育。比如带孩子外出买东西等;

第三,和孩子玩虚拟的理财游戏;

第四,父母的言传身教。

如果做父母的从小忽略了孩子的理财教育,孩子就容易出现很多的行为习惯问题。如果父母从小不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那么成年之后就只好由债主、奸商、骗子、警察和监狱代替你对孩子补上这人生不可缺失的一课。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就像往银行里存钱。好习惯越多,就等于在银行里存了很多钱,一辈子都可以享受好习惯带来的利息。越早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孩子越容易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念,养成好的理财习惯,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越早体验理财和掌握科学的理财方法,孩子越容易获得驾驭金钱的本领,早日获得财务自由,实现人生的梦想。

理财教育对孩子一生可持续发展,拥有健康、快乐、幸福的富足人生来说,是一项最划算的教育。

财宝仙人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