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湖南人的性格读解
10829800000005

第5章 “霸蛮”的湖南人

自古以来,湖南人就有股蛮劲,这或许是一种文化基因,或许是地理气候使然,还有人认为是与湖南人喜欢吃辣椒有很大的关系,但不管怎样,靠着一股蛮劲,湖南人在近代闯出了一片天空,在未来,湖南人还得靠这种蛮劲去实现湖南的崛起和经济的腾飞。

1.湖南人的“霸蛮”性格

中国各地的性格特色是大不一样的,苏杭地区的人自古沾染了太多的脂粉气,变得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陕北汉子在黄土高原长大,高原的辽阔和西北风的吹刮使得陕北汉子变得粗犷豪放;而东北人受天寒地冻和烈酒的影响,性格彪悍无比。

而处在中国南方,自古就远离中原文化的湖南人,性格却可用“霸蛮”二字来概括。在湖南,霸蛮是经常要用到的,比方说孩子生病了,不肯吃药,父亲就会说“霸点蛮”,意思是忍一忍,把药吃了;一个人遇到困难了,向朋友亲戚诉苦,大家也往往会说“霸点蛮”,意思是咬咬牙就挺过去了。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总之这都反映了湖南人性格是比较刚毅的。

关于湖南人的“霸蛮”性格,中国很早以前便有记载,史记说湖南人十分剽悍,隋书谓其“劲悍决烈”,是最早有关湘人性格的记载。翻阅湖南地方志,形容湖南人性格的语词,诸如“劲直任气”,“人性劲悍”,“其俗剽悍”,“其民尤尚气力”,“其俗好勇”,“好武善文”,等等评语,无不是在描述着湖南人不同一般的性格和民风。

19世纪60年代李榕曾言湘人“气太强”;90年代,巡抚陈宝箴言湘人“好胜尚气”。郭嵩焘则直接谓湖南为“愚顽之乡”。综合而言,湖南人个性坚强,凡事认定一个目标,勇往直前,不计成败,不计利害,是一种“不信邪”的“骡子脾气”,在中华民族之中,湖南人的性格自成一派。

湖南人比较倔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曾经有这么一种说法,世界上有三大种群的人最为倔强,英国的爱尔兰人、德国的普鲁士人,再就是中国的湖南人。

湖南人蛮,其具体的表现便是做事拼命,有闯劲,绝无反顾的意思。当然,这里也有固执的成份在里面。

正是因为有了这股蛮劲,所以湖南人无论干什么事,大都不干则已,一干就能干出名堂来。

湖南人第一个出名的蛮子,是晚清重臣曾国藩。曾国藩本是一介儒生,被时势和道德传统所逼,毅然投身战场,与清朝的死对头太平天国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战争。曾国藩在和太平军的战争中前十年基本上以失败居多,大家可能都知道的一个典故,那就是上书清廷称自己“屡战屡败”,但却“屡败屡战”。湖南人的蛮劲,在这位传奇人物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与曾国藩同时代的左宗棠,也是湖南人“霸蛮”的代表人物之一,左宗棠曾经在将近七十的古稀之年,带着一副棺材千里远征,终于在沙俄虎口索食,收回伊犁。这种爱国和倔强的精神,着实让人感动,让湖南人“霸蛮”的性格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湖南蛮子大都很有血性。为革命牺牲流血的第一人,便是湖南人谭嗣同,这位胸怀天下的读书人,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时,与一帮读书谋划要在中国实行变法。结果惹恼了慈禧太后,就把敢于改革的皇帝关起来,并要逮捕闹事的那帮读书人,这帮人吓得四处逃跑,大多东渡日本避难去了,唯有湖南蛮子谭嗣同就是不肯逃,他说:“从来变法,没有流血者。如果有,请从我谭嗣同开始!”谭嗣同说得到做得到,在北京的寓所等待前来抓捕的清军,并在狱中吟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绝唱,这等血性和气魄,充分表现了湖南人的“蛮气”。

对于湖南人的蛮劲,相信日本人应该深有体会,在八年抗战之中,日本人从来就没有在湖南战场捞到什么大便宜。

湖南人的蛮劲,在战争年代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和平年代也当仁不让,没有了战争的硝烟,湖南人照样在各个领域展现着自己的独特个性,于是带着湖南特色的“电视湘军”、“文学湘军”、“体育湘军”也在不断崛起。湖南人的蛮劲,在新的时代得到了新的阐释和弘扬。

2.四川人不怕辣,云南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

湖南人的“霸蛮”脾气,大概与湖南人喜欢吃辣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若问湖南人最喜欢吃的是什么,十个湖南人会有九个告诉你是辣椒。的确,在湖南辣椒是最受欢迎的蔬菜之一,几乎是无辣不成菜,无菜不放辣。天长日久,湖南人的性格也就在吃辣椒的过程中形成了。

关于吃辣椒,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四川人不怕辣,云南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湖南人对辣椒的钟爱,可见一斑。

湖南人嗜辣成性,无辣不香,故民间有“糠菜半年粮,辣椒当衣裳”的说法。湖南人吃辣从不吹牛,决不硬装,房前屋后往往挂上一串串鲜红的辣椒,吃辣椒远比四川人吃得干脆,可以白口吃干辣椒面、干辣椒、油炸辣椒,饭店桌上往往都放上一碗或一盅辣子,而不是一小碟油辣子,自由取用,不像四川人饭店里的油辣子往往放在厨房里,要使用时才开尊口。

辣椒传入中国并在饮食中流行,大概只有200多年时间,也正是在食辣椒最为盛行的湖南,在近代却辣出了一大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曾国藩、左宗棠、黄兴、蔡锷、毛泽东、彭德怀、罗荣恒、任弼时、林伯渠等。伟人毛泽东曾经开玩笑说过:“不吃辣子不革命。”看来辣椒与革命还真是大有关系了。

湖南人性格中不但“霸蛮”,而且比较刚猛。湖南人的刚猛似乎与吃辣椒存在着某种联系。在湖南,无论男女老少,个个都比较生猛,说话做事都猛,故外地人都称湖南人为“湖南猛子”。

湖南人在省内猛,出了湖南照样当仁不让,上世纪九十年代,湖南有一青年被当地治安联防队的人打死,几乎是不约而同,数千湖南人围住派出所,要求交出凶手。最终当地联防队不得不低头,交出凶手,由凶手向死者家属赔偿钱财,并向镇上所有的湖南打工仔道歉。当时记者采访一个打工仔:“为什么你敢去找联防队说理?”他答道:“吃辣椒都不怕,还会怕这种小事吗?”

连吃辣椒都怕不辣,湖南人还会怕什么事呢?还有什么事能吓倒湖南人的呢?也许湖南人能在近现代历史上创造如此光辉的业绩,正是这种怕不辣的精神所造成的吧?

湖南人怕不辣,故大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小能安身立命无人敢侮。辣椒因环境而具有生命力,而辣椒又赋予了湖南人性格中特殊的因子,湖南人靠着这股辣劲,才在中国人当着打出来自己的招牌和名声。

3.湖南人的脾气有点犟

湖南人的性格,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湖南自古以来对以河南和陕西为中心的历代王朝联系都不是很紧密,湖南人对中原王朝的更替总是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湖南人虽对王朝更替不大感兴趣,但对教育却是非常重视。否则很难想象历千年而不衰的岳麓书院能在战乱不断的中国维持下去。如果不是中国的封建史在明末有了一个大转折,湖南人可能还是会继续旁观下去的。

在清末民初时,湖南有中国的斯巴达、中国的普鲁士之称,这种角色的巨大转变让当时的国人大吃一惊,因为曾经保守的湖南竟然狂飙突进,影响中国甚为深远,而这一切转变并非偶然,因为湖南人的骨子里和血液里都涌动着属于湖南人独有的血性,湖南人的性格特点,便能为之作出一些解释。

1.湖南人勤劳

湖南在古代属于蛮荒之地。山林草泽,虎啸猿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便有生动的记叙。

早期的楚人在与环境相争的过程中,靠着奋进取的奋斗精神。一代一代硬是把一个陌生而蛮荒的地方变成了子孙赖以生存的家园。

历经千年的奋斗,湖南人不仅开发了一方热土,而且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湖南人从自己的奋斗史上得出这样的结论:“天下无难为之事,性能不囿于难为之见,不生其畏难之心,审其难为之势而克分其难,酌其难为之理而克任其难,自便难为者转成不难,故有为之才,一生为人之所难为,而行若无事。旁观咤讶,鲜不叹为难为之事,必得难得之人而后成也。”这与毛泽东后来的名言“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是何其相似!

2.湖南人性格坚韧

有人说湖南民性因血脉关系,既有着苗人之蛮,又有着中原之智,既有着南国之秀巧,又有着北方的沉稳,林语堂曾经说“湖南人是以勇武和坚韧为名的楚国武士后裔中较为使人喜欢的一些人”。曾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七次来华采访研究的德国学者利希霍芬,曾对中国各省人文民性作过详细论述,他说:“湖南人长期保持着其独立的一面,勇猛,忠直、诚实,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加上粗犷,反抗心是该地区居民的性格特点,是军事人才、政治家的重要源地。”

3.湖南人敢说敢做不信邪

湖南人的敢说敢做在“无湘不成军”的时代是出了名的。当太平军势如破竹,满清政府豢养了多年的八旗和绿营不堪一击,溃不成军时,曾国藩带着湘乡一群农民和其转战十余年,这种勇猛不信邪的精神,在当时也只有湖南人能够做到。

时至辛亥革命,装备精良的北洋军兵临城下,其他军队或作壁上观,或游离反复时,黄兴领一旅湖南兵与其相持数日。在袁世凯称帝之后,复辟之逆流席卷全国,湖南名将蔡锷手中仅三千兵,以西北边陲之地,为四万万人争人格。

当日本人进犯湖南时,很少出现那种几个日本兵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占领一个村庄的情形,当地的农民都拿起锄头、鸟铳来抗日。日寇占领湖南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种一触即溃和不触即溃的情形在湖南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4.湖南人脾气犟

湖南人脾气之犟是出了名的。

据说曾统治中国数十年的蒋介石,当年很喜欢两个人,一个是创作《北伐军歌》的邝庸,一个是救了他两次命的陈赓。这两个人都是湖南人,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反对背叛了革命的蒋介石。后来这两个人都被蒋介石抓住了。蒋介石当面劝降,却被这两个湖南人骂得狗血淋头。

陈赓当面说:我过去救你的命,是因为你当时还讲革命,现在你反革命了,所以我要革你的命。邝庸则说:“我过去尊称你为校长,是因为你拥护革命,现在我反对你,是因为你反对革命。”蒋介石怒不可遏地说:“你们反对我,我要你们的命,但你们若能回心转意,我马上给你们大官做。”结果陈、邝二人嗤之以鼻。蒋介石无奈,只好下令将他们处决。陈赓后来被周恩来亲自组织的人营救出去了,成为了解放后的十大将之一,而邝庸则唱着他自己创作的《北伐军歌》从容就义。

5.湖南人好动不好静

湖南人好动不好静,哪里热闹奔哪儿跑。“白天唯愿牛打架,晚上唯愿火烧天!”街头巷尾有个什么动静,不一会儿就会围上一堆人。

自古到今,无论哪处在造反、在起义,或者革命,都必有湖南人的影子。于是“好斗的湖南人”,又成了外省人送给湖南人的另一个绰号。

6.湖南人多是急性子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可湖南人偏偏心急还要吃热豆腐。湖南人大多性子急躁,说话频率很快,哒哒哒哒,像放机关枪一样。而且湖南人喜欢吃很滚烫的东西。过去湘南一带流行吃“滚茶”,一只铜壶架在火塘上,水开得咕嘟咕嘟响,几个人围着火塘,就着一碟辣萝卜条或酸菜之类的东西,一边喝着滚烫的开水,一边闲聊。

7.湖南人爱帮人忙

湖南人好帮忙的精神主要是乐于助人,比如你作为异乡人初次来到湖南,人生地不熟时只要你说话客气,谁都会帮你一把,你要问路,湖南人会很客气地、详详细细地指明你要去的路如何走最便捷,碰巧被问人不忙时,他还会热情地带你走一节,这叫一礼还一拜。

湖南人帮忙很讲究是非感,而且帮得也实在,不会虚与委蛇。他感觉到你所有求于他的事是对的,是好事,他会不遗余力地帮助你,甚至考虑得比你还周到。

好帮忙的湖南人的典型代表就是上世纪70年代初由毛泽东亲自树立的、号召全国人民学习的雷锋。雷锋精神不但影响了新中国一代人的道德情操观,也漂洋过海影响了外国人。据说美国著名的培养高级军事人才的西点军校还将雷锋精神作为军事战略思想来研究。

湖南人的性格,伴随着近代湖南的崛起而成为众多人管制的焦点,钱钟书先生曾经说:“中国有三个半人,两广人算一个,浙江人算一个,湖南人算一个,山东人算半个,而湖南人的影响似乎更深远一些。”梁启超先生也曾对湖南人的精神倍加推崇,在《湖南广东情形》一文中,认为将湖南人之能力精神与广东人之财力精神结合起来将是中国崛起的契机。

4.湖南人性格的成因分析

探究湖南人性格的成因,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湖南多山,湖南也多水,湖南人的性格养成显然与湖南的山山水水有关;湖南人爱吃辣椒,那股辣劲似乎也渗透到湖南人的血液里面。

湖南人的性格养成,自清末以来有多种说法。解释湖南人的性格,以血缘说及地理说最为常见。

血缘说认为湖南人之所以有倔强的脾气,霸蛮的性格,是因为不同民族通婚的结果。湖南古代属三苗之地,后来外地人多次移民至此,大规模的移民入湘有四次,我们最熟悉的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顾炎武说:湖南为“诸蛮错处之地。蛮子剽悍乐祸,自汉已然,非可以礼仪法制柔也”。似乎蛮子不驯,才有强悍的个性。湖南的蛮,确实与少数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理气候说认为湖南南、西、东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夏季凉爽的南风吹不进来,洞庭湖的水蒸气郁积不能排泄,使湖南夏季非常热,长沙被称为四大火炉之一。而冬季恰好相反,寒冷的冷空气直接吹进来,洞庭湖的湿气郁积其中,更加显得寒冷,从而影响着湖南人爱憎分明,敢爱敢恨的性格。我国著名地理学家白眉初在比较各省民性后说“满洲粗豁,直隶沉郁,山西平和,秦陇迟钝,江浙柔糜,江西平庸,武汉狡猾,四川狭隘,广东激烈,云南质素。至于湖南则多刚正”。虽然白氏没有说出这些不同民性的成因,明显的,他十分强调地理因素与性格有密切的关系。

湖南人性格的成因除了血缘说和地理气候说之外,还有食辣说和湖湘文化陶冶说:

食辣说。这句话最早的出处可能是出自毛主席,他曾经多次说过:“湖南人爱吃辣椒才会革命。”宋祖英的一首《辣妹子》在唱遍大江南北之后,湘菜也让国人尝到了这种辣味。辣椒可能影响到湖南人的性格,但显然不会是主流。

湖湘文化陶冶说。宋代的胡安国和胡宏父子开创了湖湘学派,提倡经世致用,开了一种新的学风。王夫之、曾国藩、蔡锷乃至毛泽东等人都和岳麓书院有一定的渊源。

湖南人性格的养成,肯定与这几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关联,至于哪种所占的比重大些,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5.湖南人的性格地图

湖南多山多水多丘陵,除了高原、沙漠和海洋,湖南似乎什么地形都有,这种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似乎也给湖南人的性格的多元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心气高的长沙人

长沙人的性格是多元的,长沙人吸纳了湘潭人的霸道、浏阳人的憨直、邵阳人的刚烈、湘乡人的执着、衡阳人的缜密、益阳人的柔和……荟精咀华,相互碰撞,羽化成了长沙人复杂多变的性格。

1.长沙人比较滑

长沙人在街头碰到了熟人,见面的第一句话大多是问你吃饭了没有,如果说吃过了,他就怪你不到他那里吃,分明看不起人;如果你说还没有吃,他又说赶快赶快,那边食堂就会关门。长沙人的心思你很难猜,经常会搞得你云里雾里,哭笑不得。其实长沙人只是有一点油滑,有一点狡黠,说白了是精明过度,不能简单地与虚伪、势利相提并论。

2.长沙人爱讲面子

长沙人讲面子。当干部的一呼百应是面子,做生意的香车宝马是面子,去歌厅唱歌有老板过来打声招呼也是面子。长沙的报纸上曾经登过一个故事。有一位小职员,家境困窘而颇注重形象,不惜重金置办了一个豪华密码箱供出差之用。一小偷觊觎良久后终于得手,却发现里面仅有手纸若干和短裤、背心各一,大失所望之余,该小偷居然从邮局把密码箱寄回,还附信一封,连呼上当,骂其为骗子。与此类似的事例是,长沙人聚餐时哪怕口袋空空也要抢着买单,并且一定要煞有介事地争得脸红脖子粗,直到有一方确实动了火气,其余各方才极不情愿地怏怏作罢,否则就真的没有面子。

3.长沙人爱耍嘴皮子

长沙人口才好,出了一大批耍嘴皮子功夫的笑星,天南海北一顿乱侃也算正经演出,湖南电视台甚至还专门开了一档节目,叫做“越策越开心”,正宗全国首创。好口才总要找机会发挥一番,所以长沙人爱管闲事。马路上汽车压死了一条狗,谁不小心踩了别人一脚,诸如此类,都会有热心之人立马围了拢来,听取情况,分析推理,然后语重心长地发表“了难”的意见,最终要么成功地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么就使一场本来无关痛痒的杯水风波反而变得不可收拾。

4.长沙人心气高

长沙人是很少服人的,就算你厉害,他心下佩服,但嘴也不会服软,更不会打躬作揖,五体投地,而会回去悄悄悬梁刺股,拼命努力。冀望有朝一日与你这样的狠角色一较短长,这也是长沙人性格中执着、霸蛮而又可爱之处。因此,最牛皮的业内高手到了长沙也牛皮不得,炫耀不得,火焰先就要矮三分,外加小心二分,毕竟“惟楚有材”的大牌子高挂着,那可不是浪得的虚名。

二、爱讲理的常德人

有一幅这样的对联:常德德山山有德,白沙沙水水无沙。这副对联的上联便说的是常德了。人人都说家乡好,常德人更是以常德而骄傲,常德的网站上更多的是本地人的溢美之词和在外地的游子对家乡的讴歌。常德话的别具一格和常德人的性格联系在一起。

常德地处湘西北,北接湖北的荆州、沙市,西接四川,语音受两者的影响较重。更为重要的是,古楚国以郢为都(今湖北荆州一带),算起来常德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常德话也算是楚国的官方语言了。常德历来是湘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但在石长铁路、长常高速未修建之前,仅靠一条沅江连接境外交通,多少有点不便,所以常德话受外来语系侵入较少,基本上保持了语言的本土风味。

1.常德女孩爱恨分明

常德出美女,走在街头,触目都是衣着时尚的女子,尽管有的女孩子素面朝天,不施一点粉黛,但光洁的皮肤、纤细的手指和透着红光的水灵脸蛋,还是令人怦然心动。

常德女孩多情,这与湘女多情一脉相承。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谪时留下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诗句,描述的是常德姑娘借助于天气的变化,用一语双关的方式来婉转地表达自己的爱意——你看东边出太阳西边下着雨,说是无晴(情)却又有晴(情)呢!常德女孩子机智甚至略带少许狡黠的形象跃然纸上。其实,常德姑娘还具有烈性,话不投机,拂袖而去,全然不顾对方的面子,绝对的爱恨分明。

2.常德人爱讲理

常德人尚武,汉寿有“武术之乡”的美誉,万友武术馆更是将分校开到了特区珠海。但常德人尚武并不迷信于武力,街头虽偶有拳脚相加,但不至于大动干戈,理摆明了,话讲顺了,场也就散了。一句话:理为先!

3.常德人实在

常德可以玩的地方不是很多,但单单就一处桃源,就能让外地人想入非非。常德人也很实在,他们一般不宰外地客人。拿吃来说吧,两个人二十块可以吃得很好,而如果在长沙的话,二十块还不够点一个菜。常德人做生意也很实在,你很难跟他讲价,因为他的价定了后,他就一定要按这个价卖出去,你再跟他磨嘴皮也没用,他也不在乎你在不在他那里买东西。

4.常德人爱超前

常德人大气且勇于创新:2500米长的诗墙成了新世纪常德的图腾和骄傲,其名气大有超过桃花源的架势;新建成的商业步行一条街更是出手不凡,号称中南五省最大的商业步行街,底商最高价格高达40,000元/平方米,直逼长沙黄兴路商业步行街价位;2002年落成的汽车总站,其候车室的舒适程度堪比机场候机室。

三、懂得享受的株洲人

株洲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现有居民的籍贯来自全国各地。狭义的株洲本地人,只占株洲本地人口的极少部分,他们的典型特征是浓重的地方口音,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只有极少数文化层次较低的本地人,才保留那种浓重的土音,文化层次较高的本地人,大多已被改造成株洲话了。

株洲在解放前人口很少,只是一个人口仅6000,以商业、手工业为支柱的小镇。而到现在,株洲人口已经急剧膨胀,并发展成一个中等的工业城市。

深处湖南腹地的株洲人,有着自己比较独特的性格特点。

1.株洲人不排外

由于本身人口来源多元化,株洲人很少有排外情绪,对外来人口比较热情。这点显然与以排外著称的上海人有显著的区别。

外来人到大城市或较发达的城市,一般会遇到排外的情况,在株洲很少会碰到,因为本地原住民本身缺乏优越感,因此,排外没有基础。而且在株洲,本地人可能会从与外来人的交流中,主动询问对方籍贯,以发现是否有自己的同乡。在株洲,虽然有时使用一些比如“乡里鳖”的戏语,一般不是对陌生人说的,而是在相互较为熟悉的人之间的调侃的戏语。

2.株洲人与长沙人的气质比较接近

在很多方面,株洲人都与长沙人比较类似。其中,除了地理位置比较近,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株洲工业化的程度在湖南比较高。在株洲工业化的进程中,不但吸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者,还补充了计划经济时代来自全国各高校的毕业生,使得人口素质较高,视野较宽。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长株潭三市靠得很近,但株洲话比湘潭话更加接近长沙话,而且长沙人对株洲人的认同感也强烈得多。

3.株洲人比较会享受生活

这也是株洲和长沙比较类似的一个地方。长沙的休闲文化是很有特点的。长沙人收入不太高,但消费却很高。但看看株洲的物价,你会发现,株洲与长沙较为类似。事实上,株洲人在吃、穿、玩方面是舍得花钱的。株洲的洗浴、餐饮、歌厅、茶馆等,分布的密度较大,株洲只是在档次方面与长沙稍有差距。

四、霸蛮的邵阳人

邵阳人的性格在湖南人中是比较特别的,湖南人的霸蛮在邵阳人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邵阳人爱搞“帮会”

湖南邵阳民风之彪悍是出了名的。邵阳人重感情、轻秩序,讲义气,轻法制,比拳头不比道理,在规矩和交情之间,往往选择后者。如果是单个的邵阳人到外面闯天下,敢干敢拼,坚忍不拔的性格往往使他成功,因为外地已经给你预设了一种环境,在讲规矩的大环境里,这样的性格是优点;而大多数邵阳人在本地扎堆,你不讲规矩,我比你更不讲规矩,大家都这样,要建立起一种理性的、健康的市场秩序是何等之难。

邵阳人这种性格的形成有其地域和历史的原因。邵阳在古代是汉苗杂处,大多汉族人筚路蓝缕来到此地,要和剽悍的苗侗人打仗,又要开疆拓土。在那个时期,维系大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义气”两字,“有难共当”的原则使这些人站住脚,同时也吸收了苗侗人抱团、重血亲的特点。因而江湖原则在邵阳男人中很吃得开,直到今天几乎全中国都知道邵阳人爱搞“帮会”。

2.邵阳人有“侠义”精神

邵阳男人对朋友是肝胆相照、两肋插刀;其性格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强悍好斗、刚毅重义”,邵阳男人绝对有“兄弟如手足,妻子是衣裳”的传统思想,和朋友处好了,用邵阳话来说,“可以把头割下来给其垫坐”,要是不喜欢某个人,也很难掩饰自己的厌恶,见面时绝对报以白眼。

“侠义”精神性格里残留着古代楚国武士的“侠义”精神,快意恩仇、不畏强权。邵阳男人最讨厌婆婆妈妈的性格,不决定则罢,一旦作出决定,就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九头牛都拉不回。旧时别的地方人把邵阳人称为“宝古佬”,就含有对邵阳人性格的评价。

3.邵阳人脾气倔

邵阳人不愿意妥协,不爱拍马屁,甚至敢和领导顶牛。当年国民政府大名鼎鼎的史学家、费正清的老师、当过国民政府驻美大使和外交部次长的蒋廷黻就是邵阳人,此人才华出众,为国民政府的外交做过极大贡献,但动不动就和行政院长吵架,连蒋介石都感叹这个人倔强的“湖南人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