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不仅老郭一个人被贷款买房弄得痛苦不堪,还有很多和他一样的人。下面有几篇关于贷款买房如何辛苦的文章,一是为了更广泛、更全面地阐述问题;二是也算对老郭做一次声援,让他不觉得过分孤单与无助吧。
单身白领:别提房子,我烦着呢
阿玫算是这个城市里最早的有房族了吧。本来阿放大可不必这么急着买什么房子。她那时刚大学毕业就顺利进入一家著名的外资公司做销售,薪水自不必说,她嘴勤腿勤脑子灵,每月的提成就够她花的了。
大把的票子放在银行了,只赚那几个可怜的利息就由着银行花自己的钱,阿玫不干,想着怎么让钱再生钱,生它个“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才好。
也想过和朋友投资做个小生意,但做生意牵扯精力太大。权衡一番,阿玫决定买房。这可是不动产,投资潜力无限啊。相好的小姐妹们劝她:一个女孩子家家买啥子房么!凭咱这才貌双全的条件,嫁个有房有车族还有什么困难吗?以你阿玫现在的财力,也不过就是买个小房子,位置还不能太好。等结婚了,拿个小房子做什么用!阿玫笑了笑,没听劝。她有自己的打算:嫁人自是要嫁个有房有车的了,但那房子和车可都是人家的。自己有个房子,哪怕小点、远点,至少也让他知道,自己可不是图谋他钱财的女人。这一点可就让人刮目相看了不是。
再者说,自己有个房子,婚后闹个矛盾,拍拍屁股走人,也有个遮风避雨的所在,不至于沦落街头。千好万好不如自己的好。所以,在商品房还如大雨过后的嫩春笋刚刚战战兢兢地冒出头,广大人民群众纷纷攥着手里的钱袋子做观望状的时候,刚刚工作不满一年的阿玫就以一种革命者的大无畏气概,昂然走进一家售楼处,交了首付,让自己成了有房一族——当然也是“负人”一族了。
阿玫买房的时候,那片位于城市西部的地方还只是一片荒地,对于未来房子的想象全部来自开发商描绘的光明前景。开始阿玫每月都要长途跋涉去看工地,可那楼盘进展缓慢,每月看起来好像也没太多变化,后来阿玫就改成两个月一看,然后是三个月一看,半年一看……供房的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浪漫,很快阿玫就发现,自己的生活和周围小姐妹们的先锋时尚拉开越来越大的距离。
漂亮衣服不能随便买了;名牌化妆品不能随便用了;酒吧餐馆不能随便泡了;健身旅游做美容的活动无限期延后了……一切以交月供为首要任务。每每看着小姐妹们日新月异的娇媚,自己却无法避免憔悴,夜静更深,阿玫扪心自问,买房的决定到底对不对!
而且,期待中的爱情并没有如约而至。阿玫买房的壮举在她的生活圈内虽不至于激起巨浪,但也是个久久没有平息的大涟漪。原来对她颇有爱慕之心的几个男子此时见她便觉仰之弥高,自惭形秽。根本由不得阿玫接受或拒绝——他们对她敬而远之,完全把她从追逐的名单中剔除掉了!
房地产的发展势头之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楼盘接二连三地推出,房产广告铺天盖地,落地飘窗、观景阳台、大客厅、小卧室……新的家居概念层出不穷。相比之下,当初阿玫咬牙买下的宝贝房就呈现了种种劣势:房子结构不合理,原来人们都说塔楼好,现在看起来,好就好在公摊面积大、多花钱。还有什么隔音不好,采光差什么的,都是小意思了。凡事总要有做奉献的先驱,阿玫的房子就是这样的先驱:她是前车之鉴,做了后事之师。
现在阿玫最想做的就是把手里的房子脱手。可是现在的楼盘那么多,理念一个比一个新,这闭着眼睛就能挑出一大堆毛病的房谁要呀!赔本出手还要赔着笑脸,这么多年的月供存银行的利息就得多少啊!
这账没法算,越算越郁闷。阿玫和代理她房子的那家中介说了,赔钱她认了,赶快卖掉才好。
阿玫说:“别提房子!我烦。”
贷款买房,美国老太的陷阱
美国老太的故事很好,很诱人,但我们生活在现实中,要分析清楚具体情况。合理制订自己的买房计划和贷款计划,把贷款买房演绎成一个美丽的故事,不要让它变成一个美丽的陷阱。
这个故事相信现在不知道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意如下:一个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的钱,在临死的前一天终于攒够钱买了一栋房子,可还没来得及住漂亮的新房子就死了。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年轻的时候贷款买了一栋房子,住了进去,每天工作还贷,直到临死的前一天她终于还清了所有的贷款。
这个故事起源于何时我无从得知,只知道这个故事令无数的国人热血沸腾,开始反思中国人传统的不该欠债的观点。一夜之间,借贷买房成为时尚,若有人出声提醒,不要欠太多钱,透支未来是有危险的,则会被认为是落伍了,思想陈旧。
举债买房
我的男友就是上述贷款买房思想的坚决拥护者。我幼承家训,一直认同不该欠债的观点。参加工作之后,发现周围同事好友买房多为借贷购买(少数有钱人自然除外),似乎小日子过得也不错。而看看自己的工资收入,攒钱买房遥遥无期,难道真要做故事中的中国老太太?我在周围环境的熏陶之下,也逐渐认可了贷款买房模式。
去年4月,我们准备买房。我虽认同了贷款买房,但仍觉得不该借太多,鉴于我俩收入不高,顺理成章地认为不该买太贵的房子。而男友对未来大有信心,坚持要买一栋贵房子,总价43万(贵是相对当地情况而言的)。两人观点不一,其间争执不必细说,后来以我的让步为结局。
开始买房。付两成首期9万,借贷34万,20年。算了利息,17万,足足是借款的一半。这时我发现了上面那个故事的第一个问题:借钱是要利息的,在故事中怎么不提?也就是说,买同样的一套房,中国老太要攒够43万,而美国老太要赚60万才行。还是美国老太有钱啊。有人说了,把房子先买下来,它会涨价的嘛,过了20年攒到43万也买不到这样的房了,好像说得也有道理。
接下来办各种手续。缴税、律师费、保险费等等,共花了1万左右。手续费都要这么多!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中美两国的税收制度是不一样的,故事中怎么不提?在中国房子买卖均收重税,不必我多说,我的房子就要交六千多元。而美国支持消费,不但买房不交税,若是贷款买的房,国家还要退所得税,而且买房后若又买更贵的房子,连卖房都免税。这里又差了一笔钱。
终于住进了新房,准备开始享受美国老太的待遇。每月的房贷、管理费、水电煤气费等固定支出3300元,占了我俩收入的55%。加上买房时还有部分首期是向别人借的,需要尽快归还,日子过得很紧张。去年7月,男友的妹妹没考上重点大学,为了前途,花钱买了学位,男友寄了1000元支援。随后,男友的奶奶生病,花了一大笔钱,男友又寄了1000元回家。而且刚开始时说病得很严重,估计要很多钱,一家人都发愁,幸好病情很快好转了。但借朋友的钱一直还不上,羞愧啊。这时我又悲哀地发现了一个问题:中美两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不一样的,故事中当然不会提。我们双方父母都是农民,没有退休金,没有医疗保障,这只能是我们为人子女的责任。看来我们把生活看得太简单了,学美国老太不容易啊。
去年10月29日,相信很多人对这个日子记忆深刻,国家加息了。大家不要笑我们,我们才知道,原来和银行商量好了借钱,利率还会涨的!每月加了约50元,这还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大家都在说,这次加息只是象征性地加一点,才刚进入加息周期呢。不知道美国老太从年轻开始供房,到临死还清贷款的过程中,又经历了美国加息减息几个轮回,有没有心情忽上忽下,终日忧心,为生活而发愁呢?
进退两难
我们供不起这套房啊,要卖了。我和男友历经痛苦的争吵、沟通,最终下了决心:做错事了,要勇于改正,每天愁下一顿饭,怎么享受漂亮的新房?不是大家都说房子只会涨,买房就有钱赚吗?出去一打听,加息了,人心惶惶,说房价要跌,房子不好卖了。也有人说,房价还要上涨。众说纷纭,我等小百姓无分辨能力,只好先观望一段时间。反正银行有条款规定,供房不到一年,不准卖房。也想过把房子租出去,我们再租个旧的、小的。但楼市泡沫,大家都知道的,租金不足以养房啊。这种时候我也会无聊地想,不知道美国对还不起贷款的人采取什么措施呢?听说是算破产,还不起的就算了。我们好像会收楼拍卖,还可能要负法律责任。
在我们不安的等待观望中,等到了房贷的第二次加息。又加了0.2%。所幸我们不是向建行贷款。相信向建行贷款的朋友,在建行宣布使用基准利率6.12%的那几天晚上,睡得不太好吧?这次加息更坚定了我们卖房的决心。可是又有消息传出,上海的房价开始下跌了,国家重锤出击打压房价,要把全国的房价都压下来。国家要为大局着想,像我们这样的,没办法啊。听说美国的房市也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不知美国老太是否有过无力供房的困境,又是怎样坚持到底的呢?
我们现在还在观望。新房租售两难,前路一片茫然。不知道除了观望,我们还能做什么。我无意通过这篇文章否定什么,只是想给那些还没买房准备贷款买房的朋友们提个醒:三思而后行啊。美国老太的故事很好,很诱人,但我们生活在现实中,要分析清楚具体情况。先想清楚了,中美国情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能照搬照套。此外还要提高警惕,这个故事可能是房地产开发商编好了到处传播的,他们的话你敢信几成呢?一定记得要算好了自己的上老下小的负担,算好了自己的支出(一项一项莫漏)和收入(别总往高处去想未来收入),合理制订自己的买房计划和贷款计划,别把贷款买房演绎成一个美丽的故事,不要让它变成一个美丽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