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控制可以得到更多
10801300000004

第4章 好习惯结好果,坏习惯酿恶果

人就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功是一种习惯,失败也是一种习惯;好习惯结好果,坏习惯酿恶果。控制习惯,我们才能控制美好生活。

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

什么是习惯?所谓习惯,《辞海》上解释为——长时期逐渐形成的行为方式。有人把人生比喻为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而冲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也有可能是深谷,习惯就是你的方向盘。习惯是潜意识的活动,就像人体各种软件的编程,一旦启动就按既定的程序演绎。

《美国传统词典》是这样解释习惯的:

①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

②习惯是思维和性格的某种倾向;

③一种习惯性的态度和行为。

习惯是一种巨大而顽固的力量

习惯一旦形成之后,没有十倍百倍的力量,很难加以改变。许多人的习惯,终其一生也无法改变。

古罗马著名诗人奥维德在长篇叙事诗《变形记》中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毫无疑问,人就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习惯的影响力竟如此之大。

调查表明,人们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和惯性。想想看,我们大多数的日常活动都只是习惯而已!我们几点钟起床,怎么洗脸、刷牙、穿衣、读报、吃早餐、驾车上班等等,一天之内上演着几百种习惯。然而,习惯并不仅仅是日常惯例那么简单,它的影响十分深远。如果不加以控制,习惯将影响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

小到啃指甲、挠头、握笔姿势以及双臂交叉等微不足道的事,大到一些关系到身体健康的事,比如吃什么、吃多少、何时吃、运动项目是什么、锻炼时间长短、多久锻炼一次等等。甚至与朋友交往、与家人和同事如何相处,无不基于我们的习惯。再说得深一点,连我们的性格都是习惯使然。

牧师华理克在他的《目标驱动生活》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性格其实就是习惯的总和,就是你习惯性的表现。”关于习惯成就性格的说法并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50年便宣称:“正是一些长期的好习惯加上临时的行动才构成了美德。”

习惯不仅仅影响着我们的个人生活,许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实际上正是习惯引导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心理机制的改变。19世纪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如此写道:

“习惯就像一只巨大的飞轮……正是它,使得那些从事最艰苦、最乏味的职业的人们没有抛弃自己的工作;也正是它,注定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只能在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最初选择的范围内与生活展开拼搏,并为那些自己虽然并不认同,但却别无他选的某种追求而付出最大的努力;还是它,把不同的社会阶层清晰地区分开来……

“哪怕只有25岁,你也能够在这个年轻的身影上一眼就看出未来的推销员、医生、律师、或是首相,哪怕只是一句话,你也能够从中分辨出细微的主观思维模式,以及特定的行为方式。而这些都在表明,他们总有一天逃不过某种命运,就像是衣袖上会出现的褶子一样。我们的性格就像塑料,一旦塑造成形就很难改变,不过,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

坏习惯和好习惯一样,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詹姆斯不仅注意到习惯的巨大力量是如何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框架结构,同时他也指出了改变习惯的艰巨和不容易。

习惯的力量如此巨大,恐怕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

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里说:“甚至是教会的教义改革,以及国家的宪法变革,都比改掉我们身上,哪怕是最细小的坏习惯都容易得多。”

塞缪尔·斯迈尔斯在《信仰的力量》一书里也说:“那么,习惯为什么如此难以改变呢?就是因为它们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潜意识当中。这便是我们仅用显意识几乎无法改变习惯的本质原因。显意识的活动仅在我们警觉时起作用,在我们清醒和防备时能够战胜潜意识。显意识就像是一位值勤的哨兵,夜深时哨兵开始打盹儿了,潜意识就当政了。因为潜意识从不入睡,它永远静静地存在,静静地等待显意识哨兵开小差。”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开车前设定了自己的目的地,却不知不觉行驶到别的地方。例如,你原本每天上班都是走同一条路线,而最近一段时间,途中因为施工经常导致交通堵塞,于是你有意识的为自己规划了另一条行车路线。然而不幸的是,你还是很多次地走上了拥堵的老路。

这种“走老路”的习惯,便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它就像是一个自动导航员。在匆匆忙忙的早晨,你的显意识思维早已被无数的工作计划,任务和其他紧要的事占得满满当当,于是,你的自动导航员(即你的潜意识)便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控制权,并指挥着你驶上以往上班的老路。这也就是习惯成自然。

显然,“走老路”对你的意识来说显得更自然、更节省精力,也就是说,除非我们必须调整自己的潜意识(即习惯),否则我们将毫不迟疑地重复类似的选择。

的确,尽管我们已经有意识地注意到了恶劣的交通路况,以及照老路行驶必然造成上班迟到的现实,但在我们的潜意识还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之前,我们便只有面对这样的困境:因为我们的潜意识掌控了方向盘而选择了老路,当然就不可避免地停在拥堵的队伍当中长吁短叹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改变习惯(潜意识)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要有意识地与潜意识进行沟通与交流,再对它进行必要的培训,最后才能生成一套新的潜意识的运行程序。

只有主动去改变潜意识,我们的生活才有可能发生改变,否则我们只会继续以往一点一滴构筑起来的生活方式。

试想,你的思维由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构成:显意识和潜意识。显意识便是你的知觉,它负责思考、推理、计算、计划或设定目标。潜意识则是各种事物的仓库,你过去的经历和经验便在此存放。你的记忆、情感、信仰、价值观,以及你的习惯,通通构成了你的潜意识。

好习惯一旦养成,也会像橡树一样牢固而忠诚

你或许听到过这样的说法:“改变一个习惯需要21天。”

这的确有几分真实性,甚至得到了某些研究数据的支持。但是“21天”也并不是一个那么神奇的数字。不同习惯的改变,花费的时间也不尽相同。越早(尤其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习惯或形成时间越长(重复的次数越多)的习惯,越难改变。比方说,我们每天早晨上班走的路,便没有花费21天的时间去改变。可能会在第五天或第六天堵在施工路段之后,我们的显意识便开始注意到了潜意识,并开始着手训练它,重新对它进行编程。

再举个例子,很多人从很小的时候起,便养成了咬手指甲的坏习惯,有人一直到二十几岁仍然没有改掉这一坏习惯。改掉这个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则要花费五个多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远远超出了神奇的21天。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故事阐述的观点。

一天,一位睿智的教师与他年轻的学生一起在树林里散步。教师突然停了下来,并仔细地看着身边的四株植物。第一株植物是一棵刚刚冒出土的幼苗;第二株植物已经算得上是挺拔的小树苗了,它的根牢牢地盘踞到了肥沃的土壤中;第三株植物已然枝叶茂盛,差不多与年轻学生一样高大了;第四株植物是一棵巨大的橡树,年轻学生几乎看不到它的树冠。

老师指着第一株植物对他的年轻学生说:“把它拔起来。”年轻学生用手指轻松地拔出了幼苗。

“现在,拔出第二株植物。”

年轻学生听从老师的吩咐,略加力量,便将树苗连根拔起。

“好了,现在,拔出第三株植物。”

年轻学生先用一只手进行了尝试,然后改用双手全力以赴。最后,树木终于倒在了筋疲力尽的年轻学生的脚下。

“好的,”老教师接着说道,“去试一试拔出那棵橡树吧。”

年轻学生抬头看了看眼前巨大的橡树,想了想自己刚才在拔出那棵小得多的树木时已然筋疲力尽了,他拒绝了教师的提议,甚至没有去作任何尝试。

“我的孩子,”老师叹了一口气说道,“你的举动恰恰告诉你,习惯对生活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啊!”

故事中的植物就好像我们的习惯一样,越是根基雄厚,就越难以根除。的确,故事中的橡树是如此巨大,就像根深蒂固的习惯一样令人生畏,甚至让人惮于去尝试改变它。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长时间养成的习惯比另一些短时间养成的习惯更难以改变。这一点,不仅坏习惯如此,好习惯也不例外。也就是说,一旦好习惯养成了,它们也会像故事中的橡树那样,牢固而忠诚。在习惯由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习惯被重复的次数越来越多,存在的时间越来越长,它们也越来越像一个自动装置,越来越难以改变。

好习惯造就非凡的成就

杰克·坎菲尔在他的全球畅销书《心灵鸡汤》一书里说:“如果你希望出类拔萃,也希望生活方式与众不同,那么,你必须明白一点——是你的习惯决定着你的未来。”

好习惯是成功人士的共同之处

所有的成功人士均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基于良好习惯构造的日常行为规律。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士——成功的运动员、律师、政客、医生、企业家、音乐家、销售员,以及所有专业领域中的佼佼者,在他们的身上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共性,即良好的习惯。正是这些好习惯,帮助他们开发出更多与生俱来的潜能。当然他们身上并不一定没有坏习惯,但是一定不会太多。

成功人士并不见得比其他人聪明,但是好习惯让他们变得更有教养、更有知识、更有能力;成功人士也不一定比普通人更有天赋,但是好习惯却让他们训练有素、技巧纯熟、准备充分;成功人士不一定比那些不成功者更有决心或更加努力,但是好习惯却放大了他们的决心和努力,并让他们更有效率、更具条理。

成功并不取决于智商

每个人都应感谢父母赋予我们的智商。智力是天生的,它就像身高一样与生俱来,很难更改和提高。但是,你完全可以在好习惯的帮助下,提高个人的教育水平,获得更多的知识。正是习惯,决定了每个人应如何更为充分地开发自己与生俱来的潜能。

托马斯·爱迪生,毋庸置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他一生共创造了1093项发明,包括白炽灯泡、留声机、电影等。在世人眼里,爱迪生确实堪称天才,但他本人却把成就归功于勤于思考的习惯。他说:“就像锻炼肌肉一样,我们同样可以锻炼和开发我们的大脑……恰当地锻炼、恰当地使用大脑,将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而思维能力的锻炼,又将进一步拓展大脑的容量,并使我们获得新的能力。”爱迪生进一步解释道:“缺乏思考习惯的人,其实错过了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不仅如此,他也会因此无法最大化地发挥和展现自己的才能。”爱迪生真正明白,正是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让人们把自身更多的潜能开发出来。

19世纪西班牙最伟大的小提琴家萨拉萨蒂曾被媒体称为天才。对此萨拉萨蒂回击说:“天才?37年来我每天苦练14个小时,现在,有人叫我天才?!”显然,萨拉萨蒂知道,并不是什么天才或天赋就能造就一个时代最杰出的小提琴家,而是每日坚持不懈的练习成就了他的卓尔不群和耀眼的辉煌。

成功有赖于永不放弃的习惯

无疑,托马斯·爱迪生是一位天才,一位极具天赋的发明家。但是,他并没有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天赋或天才,而是把这一切视为坚持和毅力的结果。爱迪生曾这样说过:“生活中的很多失败,都是因为人们在决定放弃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如此地接近成功。”尽管他的天赋让人钦羡,但白炽灯泡的诞生还是得益于他的坚韧不拔。在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之前,爱迪生尝试了一万多次,也失败了一万多次。每当我们打开电灯的时候,面对这一跨时代的伟大发明,我们要感谢的,不仅是爱迪生的天才智慧,更多的恐怕还是爱迪生永不放弃的习惯。

坚忍不拔更是造就了一位篮球场上的巨星拉里·伯德——一代NBA的传奇人物,历史上最杰出的篮球明星之一。毫无疑问,伯德是一位不可思议的运动员,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伯德并不是最具运动天赋的人选。然而,正是天赋有限的伯德,率领波士顿凯尔特人队,三次登上了总冠军的领奖台,当之无愧地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之一。既然天赋有限,这一切又是如何做到的呢?是“习惯”。伯德堪称NBA历史上最出色的三分球投手之一,早在加入NBA之前的少年时代,伯德每天早晨总是先练习500次三分球投篮,再去上学。有了这种习惯,不论天赋有几分,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三分球投手。拉里·伯德就是这样一位依靠良好的习惯把自己先天的才能和天赋发挥到极致的典范。事实上,贯穿他整个职业生涯的,正是这些帮助他发挥出所有运动潜能的自律的习惯。

让我们与众不同的是习惯

你是否认识这样一些人,他们很聪明,很有天赋,但却总是得不到他们应有的成功。他们的确天赋过人,但是天赋却没有转化为相应的成就。同样,在你的身边,是不是还会有另外一些人,他们的成绩明显超越了他们的个人天分?看上去,他们似乎并不是特别聪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但他们却总是做什么就能成就什么。

那么,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呢?通常,前者总是被人们打上懒散的标签,而后者会被认为很刻苦、很勤奋。懒散实际上也是诸多坏习惯综合作用的结果——拖沓,做事没有条理,糟糕的时间观念,缺乏实际行动,不守信用,没有毅力等等。同样,良好的处事风格其实也是若干好习惯的综合表现——做事有条理,时间观念强,信守承诺,坚韧不拔,从不拖沓等等。因此,只要查看一下个人习惯,你很快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区别所在。

你或许认为,处世的风格是天生的、父母遗传的,好和不好都是与生俱来的。这只说对了一半。的确,人的所有性格特征都来自遗传,但是除了先天的素质之外,一个人的处世风格还受到环境的影响。这么一说,我们似乎回到了“性相近,习相远”的老生常谈了。其实每个人在表现出强烈的遗传倾向(天性的一面)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经验、环境等因素的巨大影响(后天的一面)。至于先天的本性与后天的培养各自占多大的比重,则是人们永远争议的焦点。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后天的培养铸就了我们强大的习惯,而习惯又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的处事风格。

下面,让我们走近一对双胞胎兄弟的生活,看看究竟是哪些习惯决定了个人的处事风格。

汤姆和约翰是一对从小长在不同家庭中的双胞胎。汤姆生活在农场,每天早晨他都早早起床,帮忙打点活计。此外,汤姆还帮着准备午餐和晚餐,饭前整理桌子,饭后收拾餐具等等。汤姆参加了“少年联盟杯”的棒球比赛,在最艰难的第一年,父亲一直鼓励他坚持下去,并教导他不要做一个知难而退的懦夫。每天放学后,汤姆都会先练习30分钟的钢琴,然后完成家庭作业,再去玩耍。于是,“勤奋是光荣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终会得到回报”等观念便牢牢根植在了汤姆的头脑中。

约翰则从小受到了截然不同的教育。他有自己的房间,并常常独处。从来没有人要求约翰帮助做家务或收拾房间,同样也没有人告诉过约翰勤奋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去全力以赴。尽管长大后,两兄弟身上存在的那些与生俱来的共性还是让人惊叹,但他们的处世原则和风格却截然不同。

很显然,我们只能把这样的差别追溯到习惯的不同上来。也就是说,行为养成一种习惯,习惯决定一种个性。

芝加哥大学的本杰明·布鲁姆博士开展了一项对杰出学者、艺术家以及运动员的研究,前后长达五年之久。研究选取了各个领域中最杰出的20位成功人士进行匿名访谈,其中涉及知名钢琴家、网球运动员、奥林匹克游泳冠军、雕塑家、数学家以及精神病专家等。此外,还对这些成功人士的家人及教师进行了补充访谈,以获取更充分的信息。本杰明和他的同事仔细研究采集到的信息,希望能够从中找出一点儿蛛丝马迹,以解释究竟是什么样的共同点使成功人士能有效地开发自己的潜能,使他们和普通人区别开来。最终,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不是天才、天赋和处世风格造就了这些原本普通人士的非凡成就,而是良好的习惯。

那么,成功人士究竟有什么样的好习惯呢?人的所有行为都可能成为习惯,若全部归纳出来,恐怕有成千上万种。我们只是要从中找出一些具有共性的东西。以下34个具有共性的成功的习惯,很有代表性:

(1)不说“不可能”三个字。

(2)凡事第一反应:找方法,而不是找借口。

(3)遇到挫折对自己大声说:“太棒了!”

(4)不说消极的话,不落入消极情绪,一旦出现应该立即正面处理。

(5)凡事先订立目标,并且尽量制作“梦想版”。

(6)凡事预先作计划,尽量将目标具体化。

(7)工作时间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做有利于生产的事情。

(8)随时用零碎的时间(如等人、排队等)做零碎的事情。

(9)守时。

(10)写下来,不要太依靠脑袋记忆。

(11)随时记录灵感。

(12)把重要的观念、方法写下来并贴在显眼的地方,以随时提醒自己。

(13)走路比平时要快30%,走路时脚尖稍用力向前推进,肢体语言健康有力,不懒散、委靡。

(14)每天出门照镜子,给自己一个自信的微笑。

(15)每天自我反省一次。

(16)每天坚持运动一次。

(17)在做重要事情前,疲劳时、心情烦躁时、紧张时听心跳一分钟。

(18)开会坐在前排。

(19)微笑。

(20)用心倾听,不打断对方说话。

(21)说话时声音有力,感觉自己的声音似乎能产生有感染力的磁场。

(22)说话之前,先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

(23)每天有意识地、真诚地赞美别人三次以上。

(24)及时写感谢卡,哪怕是用便笺写。

(25)不用训斥、指责的口吻跟别人说话。

(26)控制住不要作出为自己辩护的第一反应。

(27)每天做一件“分外事”。

(28)不管任何方面,每天必须至少做一次“进步一点点”的小事。

(29)每天提前15分钟上班,推迟30分钟下班。

(30)每天在下班前用五分钟的时间来做一天的整理工作。

(31)定期存钱。

(32)节俭。

(33)时常运用“头脑风暴”(发散性思维)。

(34)恪守诚信,说到做到。

好习惯是基石,坏习惯是绊脚石

奥古斯丁说过这样一句话:“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著名的文学大师莎士比亚也说:“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道路上去。”由此可以看出,习惯如一条巨缆——我们每天编织其中的一根线,最终我们将无法弄断它。“习惯”在每个人生活和事业中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好习惯是你走向成功的基石,会让你受益匪浅;而坏习惯会让你的努力付诸东流,成为你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程雅希是一位园林设计师,她有着极高的天赋及事业心,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是工业园区里相当被看好的设计之星。然而,她的大好前程却面临着威胁,因为她的举止缺乏专业人士所应有的洗练,口中老是嚼着泡泡糖,跟人说话时总是拖着腔,好像每句话都是疑问句。

这种自我表现比自己实力差的人,生活中比比皆是,很多人都盼着有伯乐来相中自己,其实埋葬机会的正是自己。心理学家表示:“上班族有能力却不成功的原因在于人际关系的敏感度差,以及个人承受挫折能力的欠缺,还有眼高手低的做事态度和不良的习惯。”这样的态度和习惯使你不能收敛自己的不良行为,自然就不能很好地表现自己了。

如果你自觉怀才不遇,而又想大展宏图的话,不妨检视一下自己是否犯了以下这些阻碍你事业发展的坏习惯。

(1)经常性的迟到

上班或约会时,你是不是经常迟到?迟到是一种轻率的表现,常会招致老板或同事们的抱怨。形象训练专家指出,迟到无形中会传达一种态度,那就是“除了自己,任何事或任何人我都不在乎”。这种毛病通常是不自觉的,以致让人忽略其严重性。

纠正方法:事先了解到达公司或与人约定地点所需花费的时间,然后在出发及到达的时间上,多给自己留出十分钟的机动时间。如果你讨厌在等待中浪费时间,不妨准备些资料到时翻阅。

(2)为自己辩解

当有人对你提出建议性的批评时,你却找借口,并发出令人厌恶的反驳。这样的反应如同昭告天下“不要随便惹我”,辩解会使你和别人之间产生裂痕,你好争辩的习惯将使别人觉得和你讲话很不自在。上司提出的建议,通常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警告。若你仍执意不改,上司将事情秉公处理后所造成的结果可就无法挽回了。

纠正方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尽量不要找借口。当你觉得想皱眉头时,不妨深呼吸,暂时用微笑来代替可能引起的口角,或是事后听听同事的意见及建议,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3)拖拖拉拉

工作终究还是会完成,但拖拖拉拉只会让人认为你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为什么老是耽误工作呢?或许是懒散,或许是碰到困难很容易裹足不前,又或许是你事事要求完美。做事拖拉的人大多是害怕承担风险或是失败,所以总是不愿轻易开始。工作久了,常会令人对工作失去原有的动力及冲劲,因为你早已将它当成是例行公事。

纠正方法:将较重要的工作分成几部分进行。将较小、较少风险的部分先行完成,然后在特定时间完成其余部分。另外,承认想达到事事完美是可望不可及的,这样你才容易督促自己放手一搏!

(4)做事毫无章法

忽略合作对象的名字、电话号码及工作项目等,会显得你做事不专心,使你的工作形象大打折扣。毫无章法的做法会让你在工作处理上显得缺乏组织能力以及兴趣低落。

纠正方法:备忘录和记事本是极好的帮手,坚持记录下每次约会、工作进度及完成日期等。

(5)不自觉的小动作

口嚼零食,抖脚以及玩弄身上首饰等,都会让你看起来像个缺乏自制的人。此外,年轻的女性以为拨弄乌黑亮丽的秀发,看起来别具美感,其实这是大错特错!在其他同事眼中,这些举止浪费时间且毫无意义。

纠正方法:如果你无法抑制自己的嘴,不妨稍微忍耐至休息时间或是下班后再吃。坐要有坐相,切勿自以为是,但以力求舒适为原则。如果头发盖到眼前,可慎重地拨到耳后,如有可能,最好到化妆间整理。

(6)无礼而粗鲁的行为

时常抱怨、咒骂、说些低级、歧视他人的笑话,或是口无遮拦,讨论些毫无意义的事情,通常会招致以下反应:同事并不会认为你很有趣或是你讲的话很有道理,有些人甚至会觉得被冒犯。

纠正方法:让自己看起来有一点儿水准,停止无谓的咒骂,多讲些有意义的话。低级的笑话若要讲,不妨利用私下聚会的时间来宣泄情绪,至少办公室里不太适宜这样的主题。

(7)三心二意

做事虎头蛇尾,手上的事情尚未完成,就立刻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完全忘记事情该有先后顺序及轻重缓急。如此一来,很容易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以及工作质量的保证。

纠正方法:每天分配两至三个小时完成必须优先处理的工作,亦即处理事情之前,必先制订妥善的计划。如果你仍然无法处理,不妨将问题向所属上司具体描述,表达对于所托任务的看法,或许上司的建议可以一解你的疑惑。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要分心,应集中注意力在上司交代的任务上。

(8)办事、行文草率从事

作为一个上班族,基本的文件书写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备忘录、电话留言、商务信件等,文句不顺或是错别字连连,通常会让人觉得你做事草率,不够专心,并怀疑你对工作是否在意。

纠正方法:在完成每个文案之后,仔细校对一番,看看有无错别字或语气是否合适。不妨请同事看后提出意见,尽量将效果调整到最好,再呈报上去。

这些都是工作中常见的习惯,正因为它们常见,才更容易被我们忽略,这恰恰是我们通向成功之路的绊脚石。

按照以上的纠正方法,去掉影响你形象的瑕疵,必定会使你向成功迈进一大步。

习惯不分大小,有因必有果

习惯只有好坏之分,没有大小之分。培养好习惯意义非凡。

假定你已经养成了下面的三个小习惯:

(1)你总是及时处理日常事务,而不任由它们堆积如山;

(2)你总是快速响应客户和同事的请求;

(3)你第一次读到收件箱里的邮件时,就及时处理好。

上述的三个小习惯将给你带来如下好处:

(1)做日常事媲从不拖沓;

(2)客户和同事相信你会及时响应他们的请求;

(3)你会及时处理各项事务并得到大家的认可。

这样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好习惯的影响还远不仅如此。更多更有意义的结果会很快接踵而至——你开始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不再拖沓,变得有条理、有效率。渐渐地,你还会发现你的闲暇时间因为你的井井有条而多了起来,你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些都是好习惯带来的结果。

小习惯不仅带来小成果,它们将逐渐变成你的日常习惯,并帮助你取得更大、更有意义的成果。

大成果也许难以准确推断或是难以预料,但是它们对于生活的影响无疑是相当深远的。

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

“改掉坏习惯,培养好习惯”的好处太多了,我们甚至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你究竟能在成功之路上走多远,完全取决于你的习惯。

约翰·马克斯韦尔在《领导力21法则》一书中说:“好习惯造就好结果,坏习惯酿成坏结局。成年人大多局限于某种思想、行动和结果当中。他们很少跨越那条自己强加于自己的人为界限。”

良好的工作习惯或生活习惯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也许你认为没有那么严重,事实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坏习惯可以断送你的锦绣前程。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谁不想拥有能攀上辉煌顶峰的性格呢?又怎样才能拥有?印度谚语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原来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它同时也被许多人严重歪曲地理解。很多人以歪曲的“顺其自然,随心所欲”为生活哲学,任自己的恶习成为自然,放任自流。实际上,老子是最重反省悟道、修身养性的,他一生苦苦探索道的真谛。老子之人生之道,应该作为“习惯”来解释,自然之道是自然界的习惯,人生之道是人的习惯。习惯成自然,道法之。

据心理咨询专家研究发现,一个人工作、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良好的日常习惯常常助人成功,生活中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

40多年前,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之所以能够在20多名宇航员中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很偶然的小事。原来,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脱下鞋子,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这个细节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他感到这个27岁的青年如此懂得规矩,又如此珍爱他为之倾注心血的飞船,于是决定让加加林执行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神圣使命。

周士渊是中国研究习惯问题的专家、著名的激励专家、行为学家、中国习惯培养权威教练。作为“习惯改变命运”的倡导者,周士渊先生的忠告便是:想到习惯,人们要么把它与小节联系在一起而不加重视,要么就是害怕付出,这些都是因为人们没有看到习惯的价值,其实你一旦养成好习惯,意味着你将终生享用它给你带来的好处。

他不仅这样说,而且也这样去做。他每天坚持早上五点左右起床,然后散步五千米左右;坚持每天吃十个枣、十个枸杞子、十颗花生、三个核桃以锻炼自己的毅力;坚持每天记第二天要做的六件事;坚持每天散步时背一些精彩的诗歌、散文以及幽默小段……由于他每天坚持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习惯,经过多年的磨炼,最终成就了他辉煌的人生。

所谓事如其人,即是你每天做的事情就决定了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这么简单,不论你是变好还是变坏,抑或什么也没有变,都是由你日复一日的行动所决定的。

习惯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坏的主人

你或许会问,“习惯”和“日常行为规律”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习惯”和“日常行为规律”常常可以相互替代。但是我们在探讨问题时,我们把日常行为规律定义为人们的习惯总和。换句话说,你的习惯将决定你的日常行为规律。

无论如何强调日常行为规律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正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所有成功人士的一个共同特征便是基于良好习惯之上的一整套日常行为规律。

我们被锁链束缚,却从来不知道钥匙在自己手中。从来都是这样,并非生活眷顾行动者,而是行动者选择了生活。行动者有目的地选择生活,而不是随遇而安。

我们知道,生活总是把那些我们无法控制,更难以预料的事情强加于我们身上。有这么一个笑话:“如何让上帝发笑?告诉他你的计划吧。”我们无法掌控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所有事情,我们能控制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我们每天怎么做。我们可以去选择,每天、每月或者是每个时刻,你都可以作出行动的选择。

日常活动的90%源自于习惯和个人的惯性。至于我们的行动,只是在潜意识支配下的被编辑好的程序。也就是说,生活中90%的选择早已作出,并被记录到固定的程序当中。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改变这个程序,但在更多的时候,我们意识不到我们能够选择,或者领会不到这样的选择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

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习惯,并可以有目的地建立起自己的一整套日常行为规律,我们的显意识完全有能力训练我们的潜意识。因此,我们再也不能无意识地任凭不良的行为习惯继续下去,而必须有意识地构建新的日常行为方式。这便是有目的的去生活!

说到底,已经失败了的人和已经成功的人唯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的习惯不同。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钥匙,坏习惯是失败的钥匙。你要遵循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全心全意去执行。

当你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你可能会为了一点小事而感情冲动;在你已经过去了的岁月里,你也有过受感情、环境、偏见、贪婪和习惯支配的时候,而在所有这些暴君里,最坏的就是坏习惯了。你必须将所有的坏习惯都摧毁在新的田地里,播种下成功的希望。

习惯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坏的主人。习惯是所有伟人者的奴仆,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你可以利用习惯获取财富,也可能由于习惯而遭到毁灭。人应当支配习惯,而绝不是让习惯支配人。

拿破仑·希尔说:“最好大声地对自己说:我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我要全心全意地去实行。”

养成好的习惯实际上还隐藏着人类本能的秘诀,当你每天都重复这些话的时候,它们很快就会成为你心灵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它们还会溜进你的心灵,变成奇妙的源泉,永无止歇,为你创造环境,使你作出自己都难以相信的事情。

有决心,就有控制习惯的方法

我们已经知道了习惯有好坏之分,而习惯又是慢慢养成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抛弃恶习而养成好习惯。

当然,首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你必须确定你要改掉一些坏毛病。这个决心必须由你而且唯有你才能定下。当你还没有确定要改掉某种习惯时,你通常不会真正努力去做,而且很多时候你会主动放弃。只有你要下决心从此不再做任何破坏性习惯的裙下之臣,你才有勇气和恒心向恶习开战。

改掉坏毛病是件棘手的事情——非常棘手,但结果是绝对有趣而且有意义的,值得你为之付出。自然,有决心就会有方法。

那么,怎样培养良好的习惯呢?

(1)结交乐观、积极的人

相当有意思的是,许多人之所以改掉坏习惯,是由于他们结交了有正确积极的人生目标的人,而他们养成坏习惯的原因也如出一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点在很多事例中都可以得到证明。如戒酒俱乐部的会员、戒赌所的强迫症赌徒、体重监测所和减肥中心的肥胖症患者,还有其他一些团体的成员,都通过参加这些组织改掉了恶习。

为什么其他任何方法都不奏效,而这些组织却有奇效呢?原因是很多的。酗酒者、强迫症赌徒或者是肥胖症患者,在这些组织中突然要面对一大群人的压力,这些人过去曾被恶性习惯纠缠,如今却成功地成为强者。他们深深了解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甜蜜,他们成天和有恶习的人在一起,关心他们,督促他们。“我能做到你也能行”,这些事例给了有恶习的人所需要的信心和支持。在这样一种充满乐观、激情和鼓励的有利环境中,结局往往是戏剧性的。我们要强调,你个人的交际对习惯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为了获得成功、健康、快乐等,你不用付出很大的代价,而是在享受代价。

不管出于什么借口,一个人一旦形成破坏性的习惯,那么没有别人,只有他自己才是唯一的受害者。每个人都应该正视这个事实。只有当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并且勇于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时,他才会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掉这种习惯。

(2)用好习惯克服坏习惯

改掉坏习惯之所以难,是因为坏习惯是抹不掉的,我们只有用习惯去克服习惯。废除坏习惯其实并不复杂,你要做的仅仅是用一种好习惯来代替一种坏习惯。

酗酒者在身体上常与酒宴、吧台、戒酒俱乐部相伴,在精神上与厌倦感、懒得发牢骚等情绪为伍。现在则不同,他们在希望和激励的积极氛围中与乐观、勇于奉献、关心他人的朋友为伍,与过去彻底决裂。

当你决心开始与坏习惯告别时,最好能有一种新的行为或习惯来填补这个空虚。从心理角度看,这非常重要。当酗酒者看到不再酗酒的好处时,看到发生在他们自身和其他人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时,他们会重新树立目标。平生第一次,他们感受到“成功的甜蜜”,并且看到了它的成效。

改正坏习惯是一个持续的心理矫正过程。相对而言,抽烟、喝酒、吸毒的生理需求是很小的,用好的、健康的、令人振奋的、使人自信的观念来填充自己的大脑,从书本和口语中获得“你能做到”的信念。一个人不能同时关注两件事情,只要你的大脑被这些东西占据,你就会有一种渴望永远的成功与欢乐的热切追求,并以之来塑造自己,而不是对坏习惯念念不忘。换句话说,不要不明智地看待自己的习惯,而要尽量成熟、睿智地看问题,要保持思想端正,时刻关注积极上进的思想和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习惯”有别于“上瘾”。在通行的词典里,“习惯”的同义词是“倾向”、“趋势”以及“日常行为规律”等;而“上瘾”的同义词则是“变态的固执”、“药物依赖”以及“沉迷”等等。显然,两者差别显著。

通常,“习惯”和“上瘾”有些联系,又相互独立。例如,当你试图戒烟的时候,如果能认识到吸烟不仅是一种习惯,同时还是一种上瘾行为时,无疑将有助于你成功地戒烟。在吸烟的行为里,上瘾源自对尼古丁的化学依赖,除此之外就是一种习惯了。每一个烟民吸烟的习惯和上瘾的程度都不尽相同,若想成功戒烟,不论是吸烟的习惯,还是对尼古丁的依赖,都必须同时加以根除。

(3)人为地设定坏习惯的结果,训练潜意识

诺贝尔奖获得者艾利克斯·卡莱尔博士说:“如果缺乏某种强加的后果,人们将很难重塑自己,因为他既是大理石,也是雕刻家。”

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习惯,都能引起潜意识的注意。习惯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深处,为了改变习惯,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关注潜意识,与潜意识沟通交流,再对它进行必要的培训,最后调整好它的新程序。所以,当我们一次次地重复着我们的坏习惯,或是无法养成好习惯时,我们必须设置某种后果,就像是训练一条小狗,如果一条小狗在地板上撒了一泡尿,而它只是被轻轻地拍打了一下,小狗将只会把在地板上撒尿与轻柔的拍打联系在一起。

一旦你为坏习惯设置了不良后果,你便是在训练你的潜意识了。你的潜意识最终会将坏习惯(或者说没有养成好习惯)与那些负面的结果紧密联系到一起。潜意识一旦确认了这样的联系,你也就开始走上了改掉坏习惯的道路。

你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不论你是否人为地添加不良后果,坏习惯确实会导致负面后果的发生。但是,这些自然发生的不良后果往往还不足以阻止坏习惯的继续。同样重要的是,那些所谓自助和励志的建议往往会打出诸如“你只是个人,不是神”,“人无完人”等种种口号和借口,告诉你大可不必为“失败”和坏习惯导致的后果自责。我们只能说,这样的自助方案有些目光短浅,它只会毁掉你成功的机会。相反,如果我们把所谓的“失败”看成是“历练”的话,将对我们的成长很有帮助。

可见,我们需要为自己的习惯活动提供某种因果关系,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4)一次改掉一个坏习惯

你可能很希望一下子就能改掉好几个坏习惯,但事实上这很不容易做到,相反它还可能给你造成“恶习难改”的错误印象。因为实际的效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其实,很多时候只需要改掉一个坏习惯,你的生活便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小习惯能带来小成果,小成果又将造就大一些的习惯,接下来得到更有意义的成果。而大成果通常比较微妙,也更难以预料,但是,它们对于生活的影响无疑也是更为深远的。

中国的先哲向来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的“改”与“养”,莫不由“渐”而来。做人的难处,就是养成种种优良的习惯和态度,但有一点值得坚信:“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

(5)一次只针对一个坏习惯

为了改掉坏习惯,需要调动聚焦的力量。关于聚焦的威力,我们可以用光线聚焦的例子来类比说明。

漫射的光线谈不上有任何威力,但是通过聚焦后,却可以获得巨大的能量。太阳光线通过放大镜后,聚焦的光线完全可以点燃纸张或者干草。进一步聚焦光线,如激光光束的聚焦,它的威力甚至可以切断钢铁。

在改掉坏习惯方面,聚焦的威力同样巨大。如果集中我们的显意识,一次只针对一个坏习惯,我们将获得对潜意识“编程”的强大能量。一次改掉多个坏习惯的企图,势必分散我们的精力,并彻底毁掉我们改掉坏习惯的能力。

在开始试着改变坏习惯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觉得极其困难。我们发现,就像运动中的火车那样,我们很难开始改变坏习惯的步骤。但是,一旦我们成功地改掉第一个坏习惯,改掉坏习惯就将变得越来越容易了。事实上,随着一个个坏习惯被好习惯所取代,我们将变得越来越善于改变自己的坏习惯。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在开始养成“改掉坏习惯”的习惯。一旦这样的习惯养成,我们便会像一列运动着无法停止前进的火车那样,推动我们实现自己的理想。

(6)改掉坏习惯,从小处入手

我们不仅要集中精力,力求一次改掉一个坏习惯,而且在决定改掉某个习惯时,最好能从小处入手。比方说,如果你希望参加马拉松比赛,在没有开始练习长跑之前,你显然必须从短距离的训练着手。不过,根据积累的原则,总有那么一天我们将达到完成马拉松长跑的水平。积累是一种现象,它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积少成多,稳步改进,最终形成巨大的改变。这便是积累的巨大威力。

当你从小处入手,并借助积累的力量,改掉坏习惯也将变得十分容易。

有的时候,积累的力量也可能阻碍我们前进。曾有这样一个科学实验,当你把一只青蛙放到热水中时,它会立即蹦出来。但是,如果把青蛙放入冷水中,慢慢地把水加热,它将怡然自得地待在水中而浑然不觉水温已逐渐增高,直到为时已晚。其实,我们也非常像冷水中的青蛙,如果变化是细微的,我们也常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每个人身上都免不了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坏习惯,它们并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养成的,甚至我们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这无疑说明,有目的地生活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完全可以选择改变某些不好的习惯而培养一些良好的习惯。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却选择了“不选择”,随波逐流、随遇而安。

小心!千万不要成为即将被煮沸的“冷水中的青蛙”!

(7)坚韧也是一种力量

坚韧的同义词是坚持、坚忍、顽强。

以上每一个名词都含有不畏艰难险阻,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追求目标的意义。坚韧还暗含有对忍耐的褒扬。

任何改变的发生都离不开一个决定性的要素。事实上,成功改掉坏习惯的先决条件便是那高于一切的品质——坚韧。就如前面提到的,自我控制赋予了我们改掉坏习惯的能力。事实上,改掉坏习惯的能力与我们的自律能力成正比关系,而自律能力的高低则可以从坚韧程度上看出来。正如丘吉尔所说:“我们行动时,自律就表现为坚韧。”

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发现了这样的过程:“如果我们被一种不寻常的需要推动时,那么,奇迹将会发生。疲惫达到极限点时,或许是逐渐地,或许是突然间,我们超越了这个极限点,找到了全新的自我!”詹姆斯继续解释道:“此时,我们的力量显然到达了一个新的层次,这是经验的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的过程。直到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拥有了不可思议的力量,并感觉到难以言表的轻松。”

同样,我们拥有高度自律的能力,我们也将拥有詹姆斯所描述的那种跨越“疲惫极限”并最终实现目标的能力。詹姆斯还指出,坚韧也是一种习惯。坚韧这一习惯的过人之处便在于,你表现得越坚韧,你就越可能变得坚韧。

事实是,坚韧对于改变我们的习惯、实现我们的目标至关重要。

世上只有两条路能通往成功的目标并成就伟大的事业,那就是力量和坚韧。力量并不属于大多数人,它是少数人的特权,然而,即便是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也可以拥有吃苦耐劳的坚韧品质。坚韧从来不负众望,因为它沉默的力量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天天壮大,直到所向披靡、难以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