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理医生讲述的88个故事
10799900000020

第20章 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婪

“经典故事”

别让贪婪毁了自己

有一个男人,经过了自己的艰苦努力,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房子、车子在他的生活中样样齐全,而投身商海这么多年,没日没夜地奔波,操劳的他,有一天终于感觉累了、疲倦了,看着渐渐发福的太太,由不得感叹道:“太太,在这个社会上,我们也算小富有余了,我想好好休整一年,然后去找个简单的工作。”

太太不满:“作为男人,要有远大志向,不能稍富即安,我们离真正的富翁还差太远。”

太太的话像针般又一次深深地扎进男人的心中,男人的尊严在那一刻激灵了一下,人活着究竟为什么,就为那些花花绿绿的钞票,他头一次迷茫了。

然而未等他再展宏图,他却轰然倒下了,莫名其妙的消瘦,胸部长时间的憋闷,让他不得不去医院检查,检查的结果让他头晕目眩,诊断书清晰地写着两个字:肺癌。他差点跌坐在椅子上,医生握着他的手,安慰他:“慢慢调养,保持快乐的心情。”

回到家中,他感觉房子突然间变小了,太太也变得陌生,好像不认识了,整天一句话也不说,常常面对着窗外的小鸟发呆,自己再也飞不高了,什么创业,什么人生,什么追求,此刻都失去了意义。

终于有一天,他头也不回地走了,留给他妻子的只是一句留言:

贪婪是滋生祸端的根源。

他的妻子看到这简短的几个字,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泪流满面。

“心理解惑”

为什么人心不足

“贪”的本义指爱财,“婪”的本义指爱食,“贪婪”即贪得无厌,是一种过度膨胀的利己欲。它是一种病态心理,与正常的欲望相比,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所得愈多,胃口就越大。贪婪并非遗传所致,它是个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人生观而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表现。

一般而言,贪婪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错误观念支配下的侥幸心理

认为社会是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为自己拥有。这种人存在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他们会得陇望蜀,有了票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位子,永不休止。

2.行为的强化作用

有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时,多有惧怕心理,一怕引起公愤,二怕被捉。一旦得手,便喜上心头,屡屡尝到甜头后,胆子就越来越大。每一次侥幸过关都是一种条件刺激,会不断强化他的贪婪的心理。

3.攀比心理

有些人原本也是清白之人,但是看到原来与自己境况差不多的同事、同学、战友、邻居、朋友、亲戚、下属、小辈,甚至原来那些比自己条件差得远的人都发了财,心里就不平衡了,觉得自己活得太冤枉,由此也学着伸出了贪婪的双手。

4.补偿心理

有些人原来家境贫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经历,便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索取不义之财,以补偿以往的损失。

5.盲从心理

有些人认为,现在“大家都在捞,你捞我也捞”,“吃回扣”、不给好处不办事的现象很普遍,“捞”了也没事,查到的也不过那么几个,“大家都这样”,“老实人吃亏”,形成“捞了也白捞”的心理。

6.功利心理

一些人把市场经济看成金钱社会,拜金主义成为他们的信条;一些人有失落感,认为“今天这个样,明天变个样,不知将来怎么样”;一些人滋长了占有欲,把市场等价交换原则引入教学活动中,“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从而引发种种以权谋私,权钱交易。

7.虚荣心理

有些人由于自己的地位变了,权力大了,讨好的人多了,就开始变得飘飘然起来。他们失足犯罪,往往不是为金钱所惑,而是被胜利冲昏头脑,自我膨胀,被见风使舵的人利用,牵着鼻子团团转,混淆是非,放弃原则,经受不住权力和地位的考验。

“心理调节”

贪婪的心理调节

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话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是针对欲望越大,人越贪婪,人生越易致祸而言的。古往今来,被难填的欲壑所葬送的贪婪者,多得不可计数。

贪婪并非遗传所致,是个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而出现的不正常的心理状态。若欲改正,是可以做到的,具体方法如下:

1.二十问法

这是一种自我反思法,即自己在纸上连续写出二十个“我喜欢”,写的时候不假思索,限时二十秒钟。待全部写下后,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过分的欲望,这样就可明确贪婪的对象与范围,最后对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与危害作较深层的分析。例如,有一个人在纸上连续写下“我喜欢钱”、“我喜欢很多的钱”、“我喜欢自己是个有钱人”、“我喜欢有许多财富”、“我喜欢过有钱人的生活”写完之后,就要思考一下,自己对钱是否有一些过分的欲望,为什么许多举动都与钱有关。接着往下想,人的生活离不开钱,但这钱应来得正,不能取不义之财;钱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贪婪之心最终会阻碍自己的发展。然后分析自己是否有攀比、补偿、侥幸的心理呢?是不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知足常乐法

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不能过高。虽然谁都会有些需求与欲望,但这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每个人的生活有欢乐,也有失缺,不能攀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3.格言自警法

利用格言警句时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不要过于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