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你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你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你轻松地取得他人望尘莫及的成果。学有所成,原来并没有那么难!
管理好你的学习计划
名人名言
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自学成材的钥匙,这就是:理想、勤奋、毅力、虚心和科学方法。
——华罗庚
谁有生活理想和实现它的计划,谁便善于沉默,谁没有这些,谁便只好夸夸其谈。
——埃尔温·斯特里马特
很多青少年都有这样的感觉:对待学习,有的人平时很努力,整天埋头苦读,可却总是陷入一种茫然无序的状态中,浪费了不少时间不说,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有的同学则学习时井井有条,不仅效果好,课外活动也很丰富,生活非常充实。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呢?
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前者没有很好的学习计划,或者说,他们缺乏对学习计划的有效管理。那么怎么来制订一套合理科学的学习计划又如何有效地对计划进行管理呢?
第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订一份适合自己的全面的学习计划。其内容当然是以学习为主,安排好学习时间,还应兼顾锻炼身体时间、集体活动时间、文化娱乐时间等等,让这些活动来调节我们的大脑及四肢。
第二,要安排好晚上及假期里常规学习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常规学习通常是指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而自由学习时间,则是指在完成作业后可由自己支配的时间。在这些时间里,你应该具体安排要看的书或要复习预习的内容,不能让时间白白流走,更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作业就万事大吉的阶段。
第三,各种学习内容要合理安排。在中学生中,偏科的现象很严重,有些同学每天只学那些自己喜欢的科目,对自己不太喜欢的科目则不闻不问,这对综合成绩非常不利。你应该把所有科目都列入学习计划。当然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进行协调,比如,在心情比较愉快、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间里,去学那些你不太喜欢的科目。
第四,要注意计划的效果并管理好计划。每个学习计划执行了一段时间后,就应该检查一下效果。如果效果不好,就要找找原因,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五,要注意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的安排。所谓长期计划就是指一个学期、一学年、整个中学阶段要实现的一些大目标,而短计划就是一周、一天甚至几个小时所要实现的小目标。这就是管理学习计划的最重要内容。很多青少年只有一个长期目标,如“考上大学”,而对平时的小目标不做管理,就使得平时的学习没有计划性,容易感到混乱和疲劳。所以,你最好能把整体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性强、容易达到的小目标,把那些长期目标想象成一座金字塔的塔尖,而下面的塔基就是你现在需要一点一点去做的小目标。只有把每一小时,每一天的事情做好计划,一点一滴地不懈努力,以少积多,你才能实现大的目标,到达那个塔尖。
在管理一个个短期计划时,你还应特别注意。人都有一种倾向,即一旦实现一个目标而没对下一个目标进行规划时,就会有一种泄劲的感觉,不想再努力。所以,为了保持住你已经取得的成绩,最好不要等到已经达到一个目标之后再去制订下一个新目标,而应该早有准备并且做到心中有数,完成一个目标,你马上就能想到下一个目标是什么,继续前进的方向在哪里。千万不要满足于某一次好成绩,那不过是金字塔下的一小块砖瓦。
你可以这样做:
1.执行才是硬道理。一份再好的计划如果不能很好地执行,那等于说空话,没有一点实际意义。许多青少年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差,订计划容易,但执行起来却很难。明明计划好某时间做某件事,但到时候却又禁不住别的诱惑,去干别的事了。克服这个困难得从两方面着手解决,一是说服自己,增加约束力,可以尝试不断对自己进行自我暗示;二是截断诱惑源,比如,如果你总惦记着回家打网络游戏,干脆把网络断了;如果迷恋电视剧,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家后直接到自己的房间学习,不受电视剧的干扰。
2.绝不拖延。“今日事今日毕”是按计划实行最好的保证。不要寄希望于“明天”,不要把今天的事情留下来到明天做。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连锁反应,每天该做的事情都完成不好,这样完成计划还不如不订计划。
勤学,善问,爱思考
名人名言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会思索,他将一事无成。
——爱迪生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爱因斯坦
“天才出于勤奋”、“业精于勤荒于嬉”是大家熟知的名言。对于学习而言,勤奋绝对是取得成功的不二法则。有很多人因为一时看不到效果而放弃了努力,其实,勤奋的实质正是不断地坚持,荀子在《劝学》中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由此可知,只要有“不舍”的精神,养成勤奋的良好习惯,就会取得卓越的成就。
有人把勤奋比喻成一片贫瘠的土地,最初必然是费力多而收获少,只有等到土地成熟了,才会有好的收成。在学习中,如果你肯比别人多花一些时间看书,每天比别人多做一些习题,每天多复习一些功课,那么长期下来必会得到好成绩的回报。当然,“勤奋”并不是说只是盲目地埋头苦干,思考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有这样一个故事:伟大的科学家卢瑟福一天晚上到实验室里拿东西,看到一个学生还在伏案工作,他很感动,便走过去关切地问道:“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
学生回答:“我在工作。”
卢瑟福又问:“那你白天时在干什么呢?”
学生回答:“我在工作。”
卢瑟福又问:“那么你早晨也在工作吗?”
学生以期待老师赞誉的神情说:“是的,教授,我除了睡觉以外的时间都在工作。”
卢瑟福迟疑一下问他:“那么这一天下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养成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对青少年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接成有机的整体;而且,认真思考有利于你对课堂上知识的吸收,能够防止“死读书”,能体现出勤奋最大的价值。同时,认真思考的习惯还能让你不断解开疑团,激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甚至是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许多科学家一生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他们成绩的取得是与他们的爱思考的习惯分不开的。
爱迪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爱迪生可以算得上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他的一生共创造了一千多项发明,包括白炽灯泡、留声机、电影等,然而他本人却把这些归功于勤于思考的习惯。一位成功学家也曾说过:“就像锻炼肌肉一样,我们同样可以锻炼和开发我们的大脑……恰当地锻炼、恰当地使用大脑,将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而思维能力的锻炼,又将进一步拓展大脑的容量,并使我们获得新的能力。”
在思考时,我们肯定会遇到许多想不通的问题,那么“好问”就是获得知识,解除疑惑的最佳途径,这也是历代学者在学习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王充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因此,在求学过程中,人们无不把“问”作为向知识进军的向导。巴尔扎克也曾说过一句名言:“打开一切学科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这对我们应该不无启迪。
《三字经》里有这样的记载:“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孔子勤学好问的故事: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鲁国路遇一个名叫项橐的七岁的小孩。孔子连续向他提出四十多个问题,项橐都对答如流。孔子连声称赞。接着,项橐又反问了孔子几个问题,孔子竟然答不出来。孔子不禁感叹道:“小小年纪如此博学,真是后生可畏啊!”于是孔子心悦诚服地拜项橐为老师。
所谓学问,就是要边学边问,很多成功者都有勤学好问的精神。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
“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勤学好问,还必须善于动脑思考,这就是会学习、善学习的秘诀,当然,“问”也不能“偷懒”,遇到麻烦自己不努力去解决就求助于别人不是“好问”而是“依赖”了,“思索不得而后问”才是值得提倡的正确态度。
你可以这样做:
1.态度要端正。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首先要有一种谦虚的态度。谦虚是学习的前提,而向别人请教就更需要谦虚。我国历来都把勤学好问、不耻相师作为一种美德,“一字之师”、“千里寻师”、“程门立雪”等故事一直被传为美谈。只有认为自己学得太少,觉得自己知识太浅薄,才能有一种如饥似渴地追求的迫切愿望,才能时时处处虚心向他人请教。如果一个人总是自以为是,既无求师之心,又无好问之长,就只能将知识置之于门外了,还能学到什么呢?
2.让危机感助你养成勤奋的习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真正能做到勤奋好学还是很不容易的。这首先要求我们必须具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以足够顽强的毅力对抗惰性。有心理学家提出,当人有了危机感就会主动地勤奋,你不妨也给自己一些危机感,想想今后你将面对的就业压力,想想自己理想的美好生活,这些想法都能使你更有动力,也能帮助你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
3.把思考当成一种兴趣。爱迪生曾说过:“缺乏思考习惯的人,其实错过了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不仅如此,他也会因此无法最大化地发挥和展现自己的才能。”把思考当成一种压力不如将它当成一种兴趣,多问为什么,并自己找到答案会给人带来满足感和快乐。等你体会到其中的妙处后就会爱上思考,逐渐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了。
4.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不能浅尝辄止。有些学生虽有疑问,但总不好意思开口问,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向老师提出了问题,有时候,老师并没解答清楚,尽管没听懂也无意再问了。结果仍是似是而非,不明不白,这其实等于没问。问的目的在于弄清楚问题,获得真知。这往往不是一问便可,一说即明的,而是要反复探究,追根溯源,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问时就不能只问一个“是什么”,还要问清“为什么”,进而知道应该去“做什么”。总之,要问就得问清楚。
学会主动去适应老师
名人名言
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小西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从小聪明活泼,上小学时,几乎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自上初中后,他特别喜欢数学课,因为他喜欢数学老师,他觉得那位老师讲课的语调和方法都是那么的适合自己。因此,初一整学年的数学考试中小西的成绩都名列前茅。
可到了初二,小西最喜欢的数学老师换了,他不习惯新老师的教学方法,从此就不愿学习数学了,上数学课时,他不愿听讲,作业也不完成,数学成绩明显下降。
大概你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每科成绩的好坏、兴趣的大小不仅仅与知识本身有关,还与讲课的老师有莫大的关系。如果喜欢一个老师,就会在这个老师教授的科目上认真努力;如果不喜欢这个老师,对这个科目就会感到乏味,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更是连作业都不愿写。还会对老师和学科表现出很强烈的逆反心理,振振有词地找理由:
“某某老师一上课就知道记笔记,我都顾不上听课了。”
“某某老师讲课太没意思了,一听他的课我就想睡觉。”
“某某老师进度太快,只有学习好的个别同学才能跟上。”
……
因为老师的因素使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很多家长遇到这样的问题也是束手无策。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作为学生,我们首先应明白这样几个道理:
第一,有些学生主观地认为,老师应该是无所不能和完美无缺的,而事实上老师们也都是平凡的人,也有着和我们一样的缺点和不足,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和理解,绝不能将此作为你“不喜欢”、“不适应”这个老师的理由。
第二,在学校里,每个学生都不可避免地面对各种各样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知识层次的老师,而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各有不同的。我们总是单方面希望老师能用我们最喜欢的方式来授课,但是,正所谓众口难调,一个老师面对的是很多学生,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学生主动去适应老师,主动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尽量和老师的方法、步骤合拍,一旦能形成这种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在学校学习,我们也应把“老师”与“老师的知识”区分开来。我们来学校是为学习知识的,而老师是传播知识的人;即使你对老师有好恶之情,但对老师传授的知识不能有好恶之情。你可以对老师保留看法,但对知识则要努力学习。只有这样,你的成绩才会不断地得到提升。
埋怨老师不如适应老师,如果你现在仍不能调动起自己的学习兴趣,或许可以参考一下日本教育专家多湖辉的做法。
多湖辉先生回忆自己少年时代时曾说过:“那时候,我是一个无法无天的捣蛋鬼,当时恶作剧的对象竟然还敢选到老师的头上,其中之一就是挑老师的错误。但是这种恶作剧却生出了意外的副产品,第一是想找老师的错误,就非得认真、聚精会神地去听课不可。第二是想质问老师,就要事先有相当好的准备及预习功课。这样竟获得了不曾预期的效果,对于功课竟然热衷起来了。”
“给老师挑毛病”或许真的是个不错的方法,当然,你不必真的向老师当面提出来,你可以记在笔记本上,课下与老师交流,这样不仅能加强、加深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又能防止自己犯类似的毛病,还可能增强学习兴趣,真是一举三得!
希望广大青少年朋友能养成主动适应老师的良好习惯,发现老师身上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把“不喜欢”变成“喜欢”。
你可以这样做:
1.试着去爱你的老师。想想看,你的求学阶段,除了家人,和你接触最多的人就是老师。如果和老师的感情距离比较远,那对你的学习和成长很不利。你可以试着去爱老师,你就会发现,其实老师是爱每一个学生的。尽管可能他们对爱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也可能有着自己不同的个人修养,但是他们对学生的那份爱是毋庸置疑的。
2.多和老师沟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并不等于可以撇开老师。相反,你要随时把学习的体会、困难、收获等和老师沟通,让老师及时对你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点拨。老师毕竟是过来人,他的一句话,就可能让你少走许多弯路,节省不少宝贵的时间,老师对勤学善问的学生也容易自然地特别关爱。
3.适应老师的讲课方式。不同的老师讲课有不同的特点,讲课的方式方法往往也各不相同。作为学生,应当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听课方式,掌握老师的讲课规律,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好每一课的知识。比如,遇到“教科书派”老师,为了防止自己迷迷糊糊,甚至昏昏欲睡,在课前你得下一番工夫好好预习,弄清这一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有了这样的准备,即使老师说得天昏地暗,你仍然能做到心中有数。你只要把重要的内容记在笔记本上,做到一看笔记,马上知道重点;遇到“笔记派”教师,如果你不将他说的内容逐句记录,似乎就会感到不安,可是把时间都花在记笔记上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这时,你最好能有选择地记,课本上或参考书上有的内容不必再记,这样,你上课时的思考时间就会大大增加,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科学用脑才能事半功倍
名人名言
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
——列宁
在现实生活中,付出和收获之间并不能完全画等号。要想有好的收获,除了要付出必要的劳动,还必须有好的方法才行,如果方法不当,付出再多的劳动也难有好的收成。
——卡尔·威特
近些年来,中小学生因为学习负担过重,导致身体和脑力疲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通常是学生在长时间连续学习之后出现的一种生理、心理上的异常反应,其表现为:大脑反应迟钝,头麻木或者疼痛,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滞缓,情绪沮丧、烦躁,严重时还会有恶心的感觉。
青少年学习疲劳分为暂时性学习疲劳和慢性学习疲劳两种。暂时性学习疲劳是由于偶尔一次两次的过度用脑而造成的,一般来说,通过休息、睡眠就可以消除;慢性学习疲劳通常是长期用脑过度的产物,消除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得通过长期合理的调整和休息才能缓解。所以,当你头脑开始发出疲劳的信号时,你最好马上休息,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那么发展下去将对你的大脑发育十分不利。
造成学习疲劳的原因较多,最直接、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
第一,学习负担过重。现在的老师因为升学的压力,通常都会给学生留很多作业,再加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又额外地给孩子层层加码,即使在假期里许多青少年都难有一点自由,不是在家里复习功课就是奔波在一个个补习班之间,这往往就造成了用脑过度。
第二,学习方法不正确。很多中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不用功,而是因为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并不去认真思考,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不能举一反三,这样就很难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时只想打时间战,没有一定的计划,总是忙忙乱乱,这使得一次学习时间过长,超过了脑力限度,于是又不得不开夜车,造成睡眠不足,脑子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既造成生理疲劳,更造成心理疲劳。
第三,营养不足。脑力活动是非常消耗体力的,对于担负着学习重任的青少年,必须保证有充足的营养供给,若是营养供应不足,也容易使大脑感到疲劳。
明白了造成大脑疲劳的原因,你就应该知道如何去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了。放弃一些没有必要的补习班;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一下他们的学习方法;适当地补补脑。不管怎样,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科学用脑,让学习更有效率!
特别注意的是,所谓用脑要有一定限度,不可过度,并不是主张过度闲散。必须要肯定的是,适度的学习是对大脑的一种非常有益的刺激,可保持大脑皮质最适宜的紧张度,对脑的保健是非常有益的。闲散绝不是科学用脑的办法,人脑的运转与机器的运转道理相近,长期不用,也会“生锈”。
你可以这样做:
1.为自己减轻学习负担。完成老师的作业是学生必做的功课,如果有精力、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参加一些学习或特长的培训,但数量和质量宜少而精;对于精力有限且对各种“班”没有兴趣的青少年,不必为了随大溜非要参加这班那班,保证学好老师教的知识,并能拿出一些时间来运动和休息就最好不过了。
2.劳逸结合。不管你每天的学习任务有多少,一次学习的时间都不宜过长,长时间的伏案学习会使脑细胞难以得到充足的血液和氧气供应,容易出现疲劳感。在家里学习时也应该像学校安排课间休息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安排休息。至于每隔多久休息一次,你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而定,但总体原则是,在疲劳之前一定要休息。休息也应采取积极的方式,看课外书、打游戏并不是好的选择,你最好能做一些体育活动,如几节体操、仰卧起坐、慢跑、打球等,也可以闭目养神,听着音乐唱唱歌等。如果你仍然总是忘记休息,可以用上闹钟的方式提醒自己。
3.循序渐进。学习的规律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应该是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有些学生性格急,凡事都喜欢搞突击,总想一下看到效果,一晚上就学完一本书,结果使得大脑进行一种单一的学习,时间过长,其兴奋性降低,疲劳感就趁机而入。此时,如果拼命去钻,可能就会越急越难有效率,事与愿违,适得其反。最好在平时一点一滴地打下基础,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走稳,这样复习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一次只做一件事,切忌贪多嚼不烂
名人名言
精通一科,神须专注,行有余力,乃可他顾。
——董必武
最弱的人,集中其精力于单一目标,也能有所成就;反之,最强的人,分心于太多事务,可能一无所成。
——亚伯拉罕·林肯
有个中学生问一位教育学家:我有很强的求知欲,想学到所有的知识,我也很努力,但我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请问您怎么做才能提高我的学习效率?
教育学家慈祥地看着这个学生,先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农夫想到山上去砍树,走到一半忽然发现脚上的草鞋有些旧了,于是就匆匆忙忙地搓打草鞋,忙完草鞋他准备再次上路时,又发现斧子太钝了,于是决定到集市上买一把新斧子,可是他看了几家都觉得新斧子的材质不好,于是只好先回家向邻居去借磨刀石,巧的是邻居又不在家,他又着急忙慌地跑到田里找邻居,等找到邻居、借到磨刀石,万事俱备准备出发时,已经到了中午,等他吃完饭时,天忽然下起了雨。于是农夫就抱怨:我的运气怎么这么差呀。
学生听完后就笑起来,“这个愚蠢的农夫怎么能怪运气不好呢,明明是他自己做得不好呀?他的目标是砍柴,可他一会儿想着鞋子,一会儿又想着斧子这些本不该分散精力的事,鞋子的新与旧有什么关系?斧子太钝早应该在出发前就动手磨快。我看,是那个农夫没有把事情安排好才导致了这个结果。”
教育家赞赏地笑笑,然后问学生:“学习的道理也是一样呀。你决定在今天复习数学,准备应对考试,看着书你心里又惦记起语文课上的作文没写完,你赶紧又写作文,写完作文,忽然想起明天早晨还得给老师背英语短文,于是急急忙忙地背开了英语课文,可是你又发现,许多单词还不会,又放下课文背开了单词,你心里又着急着准备数学考试,这时同学又来电话找你聊天,你放下手头的事和同学聊了半个小时,这时你在客厅里又看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电影,你坐下不知不觉就看完了,然后你才想起要学习,等你背完单词时,就已经困了,实在没有心思再背短文了,更不要说复习数学了。”
学生不好意思地笑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学习就是要一心一意,如果做着这科想着那科,或是心里想着做别的事,那么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学习效率了,到最后必定什么也做不好。
教育家这时说道:“如果你能够将自己的努力始终集中在你的目标和最重要的事情上面,坚持在一定时期内做好一件事,那么,我想不管是学习,还是其他,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止你。”
现在,你知道了提高学习效率的真谛了吗?再听听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是怎么说的。
有人问爱迪生:“为什么你和别人工作的时间相同,可你总是比别人的成绩更多呢?”
爱迪生答道:“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我和其他人一样,整天都在做事,我们同样是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工作整整16个小时。可是,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总是在做一些事,或者很多很多事,而我只做一件事。我相信,假如他们将这些时间运用在一个方向、一个目的上,他们也会和我取得同样的成绩。”
对于想要提高成绩的青少年朋友们来说,你最需要改变的习惯就是左顾右盼,你需要踏实下心来,专注地做好每一科功课——一次只做一件事,做了一件再做下一件,而不要将精力分散在太多的事情上,那样会降低效率,而且会因大脑里太多讯息而阻碍思考,因为思考最大的敌人就是混乱。你最好把你想要学习的内容想象成一大排抽屉,而你要做的就是要打开一个抽屉并满意地完成抽屉内的工作,然后推回抽屉,并不再想它,接着打开另一个抽屉,而不是一下打开一排抽屉。
你可以这样做:
1.为自己的学习安排好顺序。需要做的功课太多,你最好学会分段完成。先做一样再做下一样。有研究显示,开始学习的头几分钟,一般效率较低,随后上升,15至20分钟后达到顶点。根据这一规律,专家建议在开始时先做一些较为容易的作业。等到注意力集中、思维稳定时再做较复杂的作业。而且,文科、理科功课要交替完成。
2.不被琐事打扰。在学习时,你的思维可能会被一些本没打算消耗精力的事情打断。比如,同学打来的聊天电话、短信;临近的假期安排;一会儿的足球比赛等等。各种纷繁的琐事一旦出现就会马上分散你的注意力,使你的心思马上被这些事情拉走,如果这些打扰过于频繁,那么你一定难以真正做到安心学习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影响你的因素,如果你已经“走神”走得很习惯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你的书桌上写上“专心”等字样,每次一看到就提醒自己把心思专注到学习上,尽快把心思从别处拉回来。
练好“台下十年功”
名人名言
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我认为这是学好数学的“秘诀”。
——苏步青
攀登学问的高峰以前,先应该去学习它的ABC。
——巴甫洛夫
练武功的人最需要做好的是什么?
做学生要保持稳定的好成绩最需要做什么?
画家、作家凭借什么能创作出出色的作品?
运动员凭什么能创造奇迹脱颖而出?
答案是:基本功。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平时所能看到一个人发挥的“功力”,如学习成绩、工作效率、处理问题的能力等,都不是一两天就可锻造出来的!全都是由练习基本功开始,一点点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练出来的,一旦基本功扎实了,那么其他各方面能力就会很快得到提高。
许多人取得了伟大的人生成就,都是得益于扎实的基本功。
著名的画家达·芬奇学画时,他的老师佛罗基奥就要他反复练习画鸡蛋,并告诉他训练画画基本功的重要性。经过长期的基本功练习加上艰苦的艺术实践,达·芬奇终于创造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卓越的画家。
原苏联著名作家契诃夫在开始学习写作时,他的老师让他每天站在街头观察行人和店铺,要求他用极简洁的语句勾画出各个人物的特点和杂货店的特点。他就这样天天写,天天练,终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也是要从简单到复杂,以扎实的基本功做基础,才能登上知识的高峰。很多中学生学习时都有这样的习惯:平时学习的时候觉得那些基础知识过于简单,不屑于去思考和巩固,总喜欢去钻“牛角尖”,认为只有难题做出来才真正的有意义。
但事实却不是这样,也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要考试时,把基础知识复习好,往往就能取得一个比较不错的成绩;而去钻那些难题偏题,在考试中把精力过多地放在这些题目上,分数往往不会太好。
许多老师也常常这样提醒学生:要多注意基础知识的练习啊。基础题,你不能小看它,因为“难题”就是几个基础题的结合。如果你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难题”自然也就很难做出来。这就好比没打好地基而要去盖楼,难度就非常非常大,而且容易出现问题。
有一位高考状元在介绍他的学习经验时说:我原来成绩并不太好,因为我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平时学习我总是不注意反复练习,做过的题目,我总是不愿意再做第二次,总觉得做过一次再做,一点新意都没有,还老是以为做过的就一定已经记住和掌握了。结果,我的成绩总是忽上忽下,一点也不稳定。我想这就是因为基础知识不牢固造成的。后来,我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反复练习原来做过的习题,尤其是原来做错的习题。没过多久,我就发现我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非常牢固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碰到难度较大的题目,也能够比较轻松地解决了。就连原来认为的那些“难题”、“怪题”也不那么难了。我真正地感觉到,把基础知识掌握好才是最重要的。
数学家华罗庚对此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读书要打好基础:要真正打好基础,有两个必经的过程,即“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学习、接受的过程,“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愈读愈厚,我们所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是,这个过程主要是个接受和记忆的过程,“学”并不到此为止,“懂”并不到此为透。要真正学会、懂透还必须经过“由厚到薄”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看起来你得到的东西似乎比以前少了,但实质上经过消化,变成精炼的东西了。只有经过消化提炼的过程,基础才算是巩固了。有了这个基础,以后学习就可以大大加快。这个过程也体现了学习和科学研究上循序渐进的规律。
学好基础知识,说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其实想到做到却并不简单。为什么呢?听听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怎么说。
苏格拉底的学生向他请教成功的方法。苏格拉底说:“成功其实很简单,只要从现在开始,你们每天早、中、晚三次站在河边,甩手100下。”学生们面面相觑,但大多数人还是照着老师的吩咐尝试着去做了。一段时间后,苏格拉底召集学生们到他跟前,问道:“前些天我让你们做的成功的练习你们都做了吗?”
学生们惭愧地低下了头。
苏格拉底说:“成功其实很简单,就像甩手一样。但这样简单的事,却恰恰是最难坚持下去的。只有极少数坚持到底的人,才能享受成功的果实。”
学习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基础题看似简单,所以总被人们忽略和轻视,很少有人能真正坚持仔细去研究,弄懂它们。但是,这些又往往是好成绩的基础,你必须付出极大的耐心和努力把它们做好,把它们一丝不苟地练扎实。
你可以这样做:
1.预习和复习让45分钟更有效率。做好课前预习,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听课;及时复习,切忌临时抱佛脚。这个习惯有助于你掌握并消化掉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
做错的作业一定要及时改错。改错题是最有效的复习手段,也是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如果只做题而不改错,那么错了的还是不会,长期这么做就难有进步,成绩也自然难有长进。正确的方法是,把错的地方改了,时常地翻翻看,作为复习的重点,这有助于你巩固基础知识,并强化对错题的记忆。
2.临考前的复习要以书本、笔记、做过的习题为主。有些同学在考前总是喜欢做很多新题,一边检验自己一边强化记忆,还有“如果明天的考试用这张卷子上的题就好了”的侥幸心理。其实这种复习的效果并不好,做新题不仅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遇到难题一时半会儿也不容易掌握,既浪费时间又难有成效。其实最好的复习方法就是把书本、笔记上的基础知识复习好,查漏补缺;再把做过的习题仔细看一遍,保证万无一失,那么得高分就非常容易了。如果还有富余时间和精力再做新题自检效果就会更好了。
3.多看有利于写作的课外书。语文与其他科目有些不同,不仅仅是做题、看课本就能有效提高成绩的,还需要你多看作文书、文学作品以及各种增加知识的报纸杂志,从而达到增加文学修养、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目的。多看,多写,多思考,这就是学好语文的基本功。
用书籍搭建成功的阶梯
名人名言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书籍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普希金
我们都知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便是一位良师,一位益友,因为书中的知识能够启迪智慧、驱逐蒙昧、开阔眼界。
读书作为一种文化素质,对青少年来说也是保持身心健康、改变命运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读书,就好像给精神补充养分一样,在当今这个创新异常迅猛、知识更新和淘汰的速度明显加快的年代里尤为重要,读书正是青少年与时俱进、不落伍的保证。
美国某教育专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阅读已成为今日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元素。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在阅读上的时间越多,头脑就越聪明,将来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这不禁让人想到著名作家蒋子龙先生曾说过的话:“书是可以随身携带的大学。”读书不但可以获取知识,而且还能让人懂得许多道理。这就要求我们读书的范围要广,不仅要读一些能让我们提高成绩的书,还要看一些能增强我们文化修养、开阔视野等各种各样的书,否则以后就可能遭遇“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
李可是某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平时很勤奋,成绩也很优秀,但他看书时有一个特点——只看那些与专业课有关的书,对那些与专业课没有联系的书,一概不看,他总是觉得,那些“闲书”都没用,只有专业知识才有实用价值。到了大三暑假,李可信心百倍地与同学一起去某电脑公司实习,他觉得,以自己的专业水平,在这些同学里是数一数二的,在社会实践的第一个“战场”必能漂漂亮亮地打一场胜仗。
但去那家单位实习的第一天,他的信心就一落千丈了。在早会上,领导询问了他们一些中国文化常识方面的问题。看着同学们踊跃地发言,李可一下就蒙住了,他愤愤地问主考官:“这不是一家电脑公司吗?为什么问这样的问题?”主考官说道:“是电脑公司没错,但我们负责开发的是有关于中国文字处理的软件系统,从业人员多少要有一些中国文学知识的基础,否则很难做好这项工作……”李可听罢,恍然大悟。
看来,世界上没有“没用”的知识,什么样的知识都是有用的,就像不能挑食一样,需要大量精神营养的人也不要去对知识挑挑拣拣。要知道,知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书正是知识的主要载体。读书之所以是一种乐趣,不仅在于作者告诉你什么,更因为读书使你积极思考。在作者的引导下,你的想象可以任意驰骋,你不仅能从书中了解世界,体验别人的生活,你也会认识你自己,明确未来的方向。
而且,要想在今后从事较好的职业,要想取得人生的成功,就必须不断读书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这样才能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不会落伍于现今日新月异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多读好书,养成阅读的习惯,就像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夫人所说:“我们必须让我们的青年人养成一种能够阅读好书的习惯,这种习惯是一种宝物,值得双手捧着,看着,别把它丢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然而,有阶梯而不去用,那阶梯就会形同虚设,失去作用。只有踏踏实实地攀登阶梯,进步才能成为现实。因此,读书是人类进步的必要行动,也是青少年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更应该成为你终身坚持的行为素养。
特别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读书指的都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书,比如一些文艺性作品、知识性读物、积极向上的励志读物。绝不能去读那些无聊、八卦、暴力、色情的读物,这些书不仅无益,可能还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整个人生带来不良影响。所以,我们不但要重视阅读,还要做一个会选择的阅读者。
总之,读书与知识对你的成长非常重要,它是你成功接受教育和选择事业的垫脚石。如果你不喜欢读书,或者觉得自己的阅读能力差,也没有关系,只要你改变一些方法,一定能爱上“书”这个好朋友的。
青少年朋友们,立即行动起来吧!向知识进军,用书籍点燃智慧的明灯吧!
你可以这样做:
1.从有兴趣的书入手。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们不要为了读书而去读书,假如你读的是别人认为“该”读的书,你很可能觉得索然寡味;但如果你去读那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书,读书就不再是一种负担了,你一定能心情轻松地读下去,还会感到心情畅快。你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多到图书馆或书店里看书,总会有一些书能提起你的兴趣,而你对图书的兴趣就从这些书开始吧!
2.用目标激励自己。你可能听说过“人无志不立”这句话,可见志向的重要性。读书也是如此,也应为自己定一个目标,比如,要掌握多少地理、文化知识;暑假里要看多少本书等等。你还可以与同学开始竞赛,比赛谁看过的书更多,知识更全面,这种方法也会对你看书起到激励作用。
3.用各种方式来“读”书。也许你觉得每天上学、做作业已经对书有了反感的心理,那么在开始阅读课外书时选择其他的方式,比如,让父母来或同学读你来听,或者可以买一些有录音带、朗读CD的书,用耳朵听书同样能掌握知识。
4.为自己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如果你的家庭条件允许,最好请父母在家里设一间书房,让家人同你一起看书营造良好的学习和阅读气氛,或者时常为你的小屋里填一些书等。
5.坚持下去。如果现在你已经感到自己的知识匮乏,不必急于求成,知识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你需要长期坚持,每天阅读1小时,这样很快你就会养成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了,不出半年,你就会成为同学中的“小博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