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之前,“大仙”和妻子夏勒达·黛维已生育了13个子女。在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后第二年,她又生了一个儿子,但没活多久就夭折了。因此,泰戈尔是他们最小的儿子。
孩子出生时,并没有人把他当回事,取名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小名罗宾。通常说来,任何一个家庭都不会对第14个出生的孩子表示出特别的欢迎。当然,在泰戈尔这样的家庭中也不例外。泰戈尔家族是一个宗法联合的大家庭,这个家庭包括所有兄弟姐妹和他们各自的亲戚,一大群儿女和子孙住在加尔各答的乔拉桑戈的高墙大宅内。但宅邸中的人对这个孩子的成长乃至成名却不无影响,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同本书主人公密切相关的家庭中的人物。
罗宾的母亲夏勒达·黛维是一个顽固的印度家庭里的女儿,是在对神明极其虔诚的环境中长大的。她为了能够忍受“大仙”对事物的狂热,不得不迫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宽容、忍让。她的那些健壮、俊美、聪明的孩子,凭着天才的创造力每天都提出一大堆问题,使她费了不少的心力。当她生第15个孩子的时候,把身体彻底弄垮了。夏勒达·黛维是位具有忍耐品质和擅长操持家务的妇女。在此之前,她要照应众多的亲属,其中包括儿子、儿媳妇、女儿、女婿以及他们的孩子,她把这样庞大而奇特的家庭组织得十分和谐、融洽。如同许多平凡而又不同寻常的妇女一样,她曾使别人成为伟大的人物,自己没留下一丝荣耀。
这个家庭的长子德维琼德拉纳特是位大学者、诗人、音乐家、哲学家和数学家。但是,他没有获得像最小的弟弟那样的荣誉,那是因为他没有更远大的抱负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他涉猎很多领域,却没能在任何一个领域有突出的建树。然而,对任何事他都表现出独特的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尤其是他在诗歌领域中的独具特色和勇敢的实践,在诗人罗宾心灵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刻下了深刻的烙印。德维琼德拉纳特创作的长诗《梦游》是一部卓越的寓言诗,能与英国诗人爱德蒙·斯宾塞(1552—1599)的《仙后》媲美,是孟加拉不朽之作。不仅如此,他作为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久负盛名的。他创造了“孟加拉速记本”,并用这种文体写诗。一位评论家称它为“艺术的财富和韵律的奇迹”。此外,他还进行音乐创作,据说,是他最早把钢琴引入孟加拉音乐的。
这个家庭的第二个儿子萨特因德拉纳特是作为历史上第一位打入英国在印度统治的铁库——印度文职官员碉堡的印度人。他是位梵文学家,又能流利书写英语和孟加拉语。他用孟加拉语翻译了《薄伽梵歌》和迦梨陀娑的《云使》(《云使》是迦梨陀娑的抒情长诗,写一个被谪到南方山中的夜叉,思念妻子,托北去的空中雨云带信)。此外,他还写了一本回忆录,这部书至今仍有十分珍贵的价值。他最早把马拉提虔诚诗介绍给孟加拉读者,并用英语翻译了“大仙”的自传,后来麦克米伦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如果不是仅仅作为诗人,而是作为一个单纯个体的人,他对弟弟罗宾的发展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父亲“大仙”的思想和道德在少年罗宾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而他二哥在这些影响上却起到了缓冲的作用。他依照自己的价值观,遵循自己的方式来生活。
萨特因德拉纳特的妻子非同凡响的漂亮和聪颖。但是,像当时印度大多数妇女一样,她也几乎是个文盲,脸上罩着面纱。萨特因德拉纳特坚持对她进行教育,不仅使她学会了英语和孟加拉语,还使她具备了一切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妇女所具备的品质教育。据说,当萨特因德拉纳特第一次掀开她的面纱,乘坐敞篷车驰过加尔各答的街道时,道路两旁的行人都为之愕然。后来萨特因德拉纳特把她带到英国,并放弃了乔拉桑戈的老宅,居住在另一所独立的别墅中。在那里,他高雅、迷人的妻子主持宾客的聚会;她改进了保守的印度妇女衣饰,用现代时髦方式取代了纱丽这一陈旧方式。这种时髦装扮,今天在孟加拉已蔚然成风。她的儿子苏楞德拉纳特和女儿英迪拉,长得英俊美丽,极富才华。他们比叔叔罗宾仅小几岁,但他们是叔叔的伙伴,成为他终身有力的赞扬者和拥护者。后来,英迪拉·黛维在孟加拉文学方面获得了较高的地位,她还被认为是叔叔罗宾德拉纳特音乐创作的权威评论家。
“大仙”和夏勒达·黛维的第三个儿子海明德拉纳特不到40岁就去世了。诗人罗宾回忆自己最初接受教育时,是在这位兄长的教导下进行的。他强调不能用英语,而要用祖国语言教育儿童。诗人泰戈尔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教育应该尽可能模仿吃饭活动。如果第一口就感到有味,那么肚子自己就开始工作,不等待别人来喂饱。因此,烹调物的味道加深了自己的影响。但是,用英语教孟加拉孩子,那么他的喉咙因纷乱的语法和修辞而被梗塞,肠胃便得忍受饥饿。最后,感觉入味,饿才平息下去……在四周盛行英语教育的那些日子,我三哥勇敢地教我在孟加拉语的道路上前进。我把自己的感激虔诚地奉献给升入天堂的哥哥。
夏勒达·黛维的第五个儿子乔迪楞德拉纳特具有奇异的多方面的才干,是那个时代极富天才的人。俊美、温柔、勇敢的乔迪楞德拉纳特是印度觉醒的中心人物。几乎在每一个领域里,他都是时代的开拓者。他是位富有激情的音乐家、诗人、剧作家和艺术家,然而他无穷的精力和强烈的民族情绪,却使他埋头于脱离文学和艺术范围的事业中。他在比自己小13岁、闻名遐迩的弟弟罗宾的诗才和理智的发展上,具有功不可没的影响。罗宾一直感激地接受这种影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乔迪楞德拉纳特的天才在他本人的成就里得到部分反映,而另一部分则在弟弟罗宾的伟大创造中显示出来。
在这个家庭的其他成员中,还有两位优秀的女性应该提及。大女儿苏达米妮,起初负责照看着年幼的诗人罗宾。第五个女儿斯瓦尔纳库马莉是位极富才华的女作家和音乐家,作为孟加拉第一位写长篇小说的女作家永远被人们尊崇。
“大仙”和夏勒达·黛维能够同时拥有这么多敏慧、杰出和具有自由思想倾向的孩子,是非同寻常的成就。倘若夫妇两人缺乏对最小孩子的照管和兴趣,那又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呢?巨大沉重的负担曾经压在母亲的情感上,那种赐予子女们的母爱情感到这时已消耗殆尽。诗人罗宾出生时长得很强壮,但他似乎没有姐姐哥哥那样白。他的大姐苏达米妮担负起抚养罗宾的重任。一次,她在给罗宾洗澡时,开玩笑地说:“我的罗宾长得黑,不如大家那样白净。不过,有朝一日他要比大家都光彩夺目。”没想到,多年后这句戏言竟成为伟大而准确的预言。
罗宾稍大些后,他也像他的侄子侄女一样,被交托给仆人管教。这个联合大家庭像一个村社,归属于一个公共头领管理,享用一个公共社区。在府宅内,每一个已婚的成员都有自己单独的住所。仆役之多俨然像一支军队。家里的孩子稍大些,仆人就负责照顾他们。但是,童年时代那种对母爱贪得无厌的渴求,仍不时在罗宾心灵深处升起,一次一次地表现为对女人的爱和关怀的渴望。那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反响,可以在他长大后所写的那些儿童诗歌中倾听得到。其中有一些诗翻译成了英文,以《新月集》为题出版了。他在一些长、短篇小说里也曾温柔多情地描绘母爱,仿佛作者要通过它,平息自己的那种贪婪和渴望。
然而在后来的岁月里,他重新回顾童年时,却没有一丝自我怜悯的影儿,而是庆幸自己的命运:他避开了因长辈的溺爱而变坏的危险。他写道:“尽管大人从照顾小孩中感到无比欢愉,然而小孩的不幸也从那儿引出。”泰戈尔家庭没有用任何的方式来宠爱孩子,对待子女的抚养一贯保持俭朴的方式,尽管这个家庭是以富贵豪华而闻名的。
泰戈尔在童年几乎不知奢侈是何物。总的说起来,那时的生活比现在当然要简单得多,同时家里的孩子完全没有受到过分的照顾。事实上,过于保护的照顾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一个绝顶的麻烦。处在奴仆的“统治”之下,为着省事儿,奴仆们几乎压制了孩子自由活动的权利。但是不受娇惯的自由,补偿了这个约束的粗暴,诗人罗宾幼小的心灵没有受到不断的娇养、奢侈的迷惑,因此始终是清明而简单的。
那个年代泰戈尔家庭不是十分奢华,膳食上也没有什么美味可谈,所穿的那些衣服只能引起现代儿童的嘲笑。在罗宾满10岁之前,基本上没穿过鞋袜。冷天就在布衣外面加一件棉布外套。可是,谁也没有认为这是寒碜。一次,老裁缝尼亚玛蒂忘了在孩子们的外衣上做口袋,孩子们才提出了抗议,因为那时还没有一个孩子穷到连口袋里装的零钱都没有的地步。孩子们每人都有一双拖鞋,但都不太穿。他们把拖鞋踢到前面去,追上去再踢,这样一来,拖鞋也一样容易破损了。
家里的长辈在衣、食、住、行、谈话和娱乐各种事上,都和孩子们相距很远。孩子们只能是偶然地看到他们的饮食起居,但却接触不到。对于现代儿童,大人们变得太容易接近了,而且也是一切需求的对象。而在诗人泰戈尔的童年,东西没有一件是那么容易得到的,许多微小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很稀罕的。小罗宾生活在希望中,希望有一天长得足够大了,可以得到遥远的将来给他储存起来的东西。
罗宾把他在家仆看管下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称为“仆人统治”时期。他是个秉性好动的孩子,毕生“渴望遥远的道路”。一个叫夏玛的仆人是从库鲁那地区来的,黧黑圆胖,长着卷发。为了看管好这个好动的孩子,他想出了一个简单易行的主意。他让小罗宾先选择一个舒适的地方,用粉笔在外面画一个圆圈,然后一本正经地竖起指头警告小罗宾:只要走出这具有魔力的圆圈,他就会大祸临头。小罗宾听过《罗摩衍那》(《罗摩衍那》:印度史诗,被称为“最初的诗”。主要写罗摩与妻子悉达悲欢离合的故事)的故事,他知道悉达越过罗奇曼画的线以后所遇到的那种可怕的灾难。所以他一动也不敢动地坐在那里。仆人离开以后,他也不敢越出圆圈半步。
屋子的窗下有一个水塘,石头台阶直铺至水边。水塘西头的院墙边有一棵很大的榕树,南边还有一行柳树。小罗宾常常走近窗前,透过拉下来的百叶窗,整天像看画书似的不住地凝望着窗外的景物。从一大早街坊邻居就一个一个地来洗澡了。他都知道谁在什么时候来,每个人的洗法他都熟悉。有的人用手指头堵上耳朵,泡了几次就走了。有的人不敢整个儿身子完全下去,只在头上拧几下浸湿了的毛巾。还有个人飞快地、小心翼翼地用手臂拨开水面上的脏东西,然后在突然的冲动之下,猛然一下跳进水里去。有一个人干脆从台阶上一下便跳到水里去了。还有的人从台阶上一步一步走下去,嘴里还念着晨经。有的人总是急急忙忙地一洗完就赶回家。有的人却是一点也不忙,悠闲地洗着,洗完又仔细地擦干,把湿的浴衣脱下来再换上干净的衣服,慢慢地整理腰带的褶子,再在外院花园里绕几个弯儿,采摘几朵花拿着,慢慢地走回家去,同时他干净的身体上散发着轻松愉快的气息。这种事一直要到午后才能完毕。那时候浴场没有人来,也显得寂静了,只有鸭群还在,游来游去地寻找蜗牛,或是整天梳理它们的羽毛。
寂静笼罩水面以后,孩子的全部注意力就被榕树的影子吸引住了。有几条树根从树身爬下来,在树下形成一个黑暗纠结的蟠曲。仿佛宇宙的法则还没有找到门路进入这个神秘的地区,仿佛古老世界的梦境逃出了天兵的看守,徘徊着进入近代光明之中。在那里所看到的人,和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小罗宾不能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凝望着榕树底下阳光和阴影的戏谑,多年以后,诗人泰戈尔回忆起这童年的“同伴”时,他在诗中写道:
数不尽的细树枝低垂着,
噢,古老的榕树!
你像沉思中的大仙一般日日夜夜屹立着,
你可曾记得那个孩子,
他的想象与你的阴影戏闹。
在《新月集·榕树》中,诗人也深情地怀念着这棵窗前的榕树:
喂,站在池边的蓬头的榕树,你可曾忘记了那小小的孩子,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筑巢又离开了你的鸟儿似的孩子。
你可记得他怎样坐在窗内,诧异地望着你深入地下的纠缠的树根么?
他想做风,吹过你的萧萧的枝杈;想做你的影子,在水面上,随了日光而俱长;想做一只鸟儿,栖息在你的最高枝上;还想做那两只鸭,在芦苇与阴影中间游来游去。
可惜得很,如今那棵榕树早已经不在了,那面照着这棵庄严的树的水境也没有了!许多在里面洗过澡的人也随着这榕树影子一同模糊了。而当初窗前的那个孩子,也渐渐长大了。
罗宾沉默地接受仆人“统治”的严酷桎梏,那并不是因为他过分温顺,而是因为他对周围环境的无限好奇。他在微小的事物里也能寻找到自己的乐趣。他的想象是那样丰富而生动,即使是当身子被禁锢在粉笔圈里时,他的幻想照样奔腾驰骋着。
家庭里的孩子们是不允许走出家门的,即使是走遍全屋子的自由也没有。他们只能从栅栏里面窥视自然。有一件得不到的、无限的、叫做“外面”的东西,它的光亮、声音和香气,时常从栅栏的空隙里触摸小罗宾,它似乎在栅栏外做出许多想同这孩子玩的姿态。但它是自由的,罗宾是受束缚的——没有办法相会。这巨大的诱惑格外强烈。遥远的依然遥远,外面依旧是外面,罗宾长大后在诗中回忆道:
驯养的鸟在笼里,自由的鸟在林中,
时间到了他们相逢,这是命中注定。
自由的鸟叫着说:
“啊,我爱,让我飞到林中去吧!”
笼里的鸟低声说:
“来吧,让我们都住在笼里。”
自由的鸟说:
“在栅栏当中哪有展翅的空间呢?”
“可怜啊,”笼里的鸟叫着说:
“在天空中我就不会栖止了。”
屋顶凉台的矮墙比小罗宾的头还高。当他长高了些,当仆人的管制松了些,当家里要进来一位新娘子的时候,作为她闲暇时的玩伴,罗宾才被允许在中午的时候到凉台上来。这个时候全家都已用过午餐,家务事都已停止,内院里充满了只有在午睡时才有的寂静。潮湿的浴衣搭在短墙上晒着,乌鸦在房角垃圾堆上啄取着残剩的食物。在这午休的寂静里,笼中的鸟就从矮墙的空隙中,同自由的鸟愉快地交谈着。
小罗宾总是站在那里凝望,他的眼光首先落到花园较远的那一边,那一行行的椰子树上。穿过这些树看得见“新积园”和它周围的茅舍和池塘,池塘旁边就是送牛奶的女工塔拉的牛奶房。再远一些,和树梢交错在一起的,就是不同形式不同高低的加尔各答的屋顶凉台,折射出中午灿烂的阳光,一直延伸到东方灰蓝色的地平线上。有几所稍远一些的房子,它们屋顶通向凉台的楼梯,看上去就像用一只向上指点的指头使着眼色,向小罗宾暗示着它们里面的秘密。罗宾当时感觉像一个站在皇宫门外的乞丐,想象着关在严密的屋子里无法得到的珍宝一样,却不能说出这些陌生的房子里堆积着的游戏和自由。从充满灼热阳光的天空的最深处,一只鸢鸟微小而尖锐的叫声传到他的耳中,还有卖玻璃镯子的小贩从和“新积园”相连的巷子里走来,经过在午憩中寂静下来的房子,唱着“谁要手镯,谁买手镯……”他幼小的人儿就从劳作的世界中飞走了。
罗宾的父亲“大仙”很少在家,他总是在外面漫游,同家相比,似乎外面的世界对他更具有诱惑力,因此他三楼的那间屋子的门总是闭着。一天,顽皮的罗宾悄悄上楼,把手从百叶窗的隙缝中伸进去,弄开门闩把门打开,在屋子南端的长沙发上一动不动地躺了整个下午。可能因为这屋子常常是关闭的,而且孩子是偷着进去的,所以这一切似乎都充满了神秘感。于是在南边凉台的空虚的广阔中,在午后灿烂阳光的映射中,小罗宾做起了“白日梦”。
此外,这间屋子还具有另一种魅力。那时,自来水管的安装在加尔各答还刚刚开始。在自来水的黄金时代,这水一直流上三楼父亲的房间里。拧开淋浴的水龙头,小罗宾尽情地洗着不合时间的澡——却并不为了舒服,而是要给自己的愿望一个随心所欲的机会。自由的快乐和怕被捉住的恐惧不断交替刺激着罗宾幼嫩的心,他从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快乐。
也许因为和外面的接触是那么遥遥无期,接触的快乐更容易进到小罗宾幼小的心里。当物质变得丰富的时候,心思就变得懒惰了,而把一切都交给物质,忘了在准备一个成功的快乐宴席的时候,内部的装配比外部更有价值。这是一个人的孩童地位能给他的最主要的教训。他占有的东西又少又小,但是为他的幸福,他不需要更多的东西。那拥有着无数玩具的不幸的孩童,他的游戏世界都被糟蹋了。
其实把泰戈尔家的内花园叫做花园是过分的。它包括一棵香椿树、一两棵不同种类的李子树、一行椰子树,当中有铺着石头的圆坛,各种各样的杂草侵入它的裂缝里,把石头打败,插上自己胜利的军旗。只有那些不愿因受忽视而就死的花木,继续毫无埋怨地尽着自己可敬的责任,对园丁没有任何不满的诽谤。花园北角上有一个谷棚,当家里需要的时候,内院的人们也偶尔在那里聚会。这个农村生活的最后痕迹,已经自己认输,羞愧地、无人注意地偷偷溜走了。
但是小罗宾却在猜想着亚当的伊甸园也不会比这座花园收拾得更好。因为他和他的花园都同样是赤裸的,他们不必用物质的东西来点缀。只是从他尝到知识树的果子,又充分地把它消化之后,人对外表的家具和装饰的需要,才会持久地增长。内花园是小罗宾的乐园,这就足够了。在初秋的黎明,小罗宾一醒来就跑到那里去。一阵湿湿的花叶香气扑上前来迎接他,带着清凉阳光的早晨,会从花园的东墙上、椰棕颤动的穗叶之下向我们的小罗宾窥视。
在房子的北边有一块空地,孩子们称它为谷仓。这个名字表示,在早年,这一片是个储藏全年的谷米的地方。那时候,像襁褓中的兄弟姐妹那样,城市和乡村相似的地方到处可以见到。现在这种相似的形象已经无从追迹了。小罗宾只要一得到机会,就以谷仓为他的假日流连之地。其实说他到那里去玩是不确切的——吸引着他的是这地方而不是游戏。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的确很难说出原因。也许因为那是一小块荒芜之地,又是一个人迹罕至的角落,因而对小罗宾就有魅力。它在住所外面,没有贴上有用的标签。而且是既无用又无修饰,因为没有人在那里种过任何东西。一定是由于这些原因,这个荒凉的地点对于一个孩子的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并不加以拒绝。任何时候只要罗宾能找到一个逃出监护人看守的空儿,而跑进这个谷仓里,就觉得真是一个假日了。
但是,在房子里还有一个处所却是小罗宾始终没有找到的。有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女玩伴,管这个地方叫做王宫。“我刚上那里去过”,她有时告诉罗宾。但不知道为什么,她能带他同去的好日子永远也没有来到。那是一个美妙的地方,玩具和玩法都是美妙的。小罗宾仿佛觉得这地方一定很近——也许就在第一或是第二层楼,可就是永远进不去。他不知道问过他的同伴多少次:“只要告诉我,这地方真正在房子里面还是外面。”她总是回答说:“不在外面,不在外面,它就在这座房子里。”罗宾坐下想:“这王宫会在哪里呢?这房子的每一间屋子我不是全知道吗?”他从来不问这国王是什么人、还没有找到的王宫在哪里,但有一点是清楚的——王宫就在这所房子里。
回忆童年的光阴,最常想到的是充满在生活与世界中的神秘。梦想不到的事物到处潜伏着,每天最先浮上心头的疑问是:什么时候!啊,什么时候能碰到它呢?就像自然把一些东西握在拳头里,微笑地问孩子们:“你猜这里面有什么?”孩子们都想不出有什么东西是拿不到的。
小罗宾还清晰地记得,那一颗他在南边凉台的一角种下而又每天浇灌的番荔枝的种子。这种子会长成大树的想法始终萦绕在罗宾的脑海中。番荔枝种子还是有发芽的习惯的,但是因为有了悬望的情感与之俱来,这习惯就没有了。
有一次,孩子们从一位长辈的假山上偷了几块石头,自己也堆成一个小假山。种在假山缝里的草木,因为过于殷勤的照管,使它们勉强靠着植物的本能,活到它们夭折的日子为止。这座小假山给小罗宾带来的喜悦是无法形容的。孩子们毫不疑惑地认为,这个作品对于大人们也是一件奇妙的东西。可是当他想给这个问题寻求证实的这一天,屋角的这座小山和一切石头一切草木都不见了。那时候孩子们还不知道书房的地板上是不适宜叠放假山的,以至于在石头的重压下地板坍塌了。
那些日子,世界生活的脉搏对于罗宾和他的伙伴们是多么亲切啊!大地、天空、绿叶都对他们说话。但孩子们却还常常抱着深深的遗憾,因为他们只了解了大地的上层而不了解大地的下层。孩子们的庞大计划就是如何去窥测大地的土色被窝下面的东西。如果当时能给孩子们一些竹竿,或许他们能够一根竹竿接着一根竹竿地捅下去,直至接触到大地最深处。
在过马格月(马格月,在印历十月,相当于公历12月至次年1月)的时候,外院就立起一连串搭天篷用的木头柱子。马格月的第一天就开始在地上挖立柱子的窟窿。欢天喜地地准备过节,对于孩子们来说总是有趣的。但是这种挖掘对小罗宾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虽然罗宾年年都看着他们挖——也看到窟窿越挖越深,直到挖的人都掩没在里面看不见了,但是从来也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值得王子或骑士去探求的事物——而每一次小罗宾都有神秘之箱已经开启的感觉。罗宾一直在心里说:挖呀,再挖深一点就行了。一年一年地过去了,这一点从来也没有成功,帘幕只是抖动一下却始终没有拉开。罗宾想,大人们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为什么他们只满足于这样的浅挖呢?若是小孩子也可以发号施令的话,大地最深处的秘密,或许也不再会掩埋在尘土之下了。
这种好奇感和能在极其平凡的生活体验里获得快乐的这种能力,后来成为诗人的重要精神财富。它把罗宾从那个时代所流行的怀疑和无信仰中拯救了出来。当时炫耀怀疑和无信仰,在文学界和思想界成为一种风尚。
对儿童被束缚和统管的不满情绪,一直使他心神不安。这种不满情绪终于在后来的岁月中孕育出他的一种新教育理想。孩子对家庭和学校围墙外的广阔而又神秘世界的好奇和憧憬,成为他心里“对无限的追求的焦虑”的象征。在《邮局》(写于1911年,3年后英译本问世)这个短剧里,泰戈尔通过阿默尔这个孩子的形象,描绘了这种急切的希望。阿默尔是一个温顺而富有同情心的儿童,他被关在一间黑暗的屋子里,躺在床上,因为他那极端勤勉的保护人和糊涂愚笨的医生担忧,倘若他步出户外,将会染上各种疾病。躺在床上的阿默尔望着外面街头生活潮流的流动,他为未能加入这股生活潮流而焦急不安。乡村邮递员风趣地安慰他说,总有一天会为他送来皇帝的信札。最后他死了,当他刚刚合上眼睛时,皇帝也驾到了,死亡解救了他,天真烂漫的信念赢得了自己最后的奖赏。
但是,小罗宾比阿默尔更具有生命力。他本能地忍受着父母的冷落和仆人的严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事对他没有坏处。由于他经常倾听有关职员住宅区的趣闻,留神那些所听到的饶有趣味的轶事,他很快成为民歌和孟加拉谚语的爱好者,直至后来成为孟加拉的伟大学者。当他第一次听催眠曲时,他身上每根汗毛都因欢愉而颤抖起来。这个催眠曲是孟加拉的一首普通押韵诗,它的第一行是:
天上淅沥下雨,树叶婆娑摇曳。
但对于孩子来说,这是对诗歌魔力世界的第一瞥、“原始诗人”的第一首诗。泰戈尔后来追忆道:
直至今天,那些日子的欢乐图景还铭刻在我心上。我明白了,诗歌为什么要有韵脚。由于有韵,诗歌似乎结束,但似乎又没有完全结束;倾诉结束,但它的回响犹在;心灵和耳朵互相不断玩着押韵的游戏。这样,我在自己生活的漫长的日子里,在我的知觉中,一次次谛听到雨水淅沥声和树叶婆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