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与儿童早期发展
10794000000025

第25章 儿童早期自我的发展

自我的发展是婴儿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婴儿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婴儿自我发展过程与社会化行为发展之间有一种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认识自我

自我是一个很广的概念,包括自我知觉、自我认知、自我觉知、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自尊等概念。自我概念的建立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毫不夸张地说可以贯穿人的一生。自我偏重对自己的认识,因此也可称之为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的发展。婴儿期大约只涉及自我知觉、自我认知两个方面的发展。

(一)主体我与客体我

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承认有两种意义上的“我”——主体我和客体我,这是由哲学家威廉·詹姆士于100多年前首次提出的,并且随年龄的增长出现、变化成熟。主体我是在主体内、在主观上构成的自我,主体我体验着自己的身体、心理和关系,具有调整、控制、组织的动感,对客体我起着支配作用。客体我是对主体作为客观存在的个体来认识的自我,是个体在与环境、他人之间的运作中产生的;是主体通过客观反映、客观评价而认识的自我。客体我又是社会自我,是通过社会折射而产生的。个体通过社会交往,可发现他人对自己的外表、举止、目标、个性等方面的评价,从而导致对自我的认知。

(二)镜像自我

库利(Cooly)于1922年提出了“镜像自我”的概念。镜像自我指的是个体对在镜子面前所看到的自己的相貌、仪表和穿着感兴趣。“镜像自我”包括他人对自己的外表、形象的认识和他人对自己的行为举止和人格等方面的评价。社会自我是在他人印象和自我(主观)印象之间相互交换、协调而产生的,这个过程均发生在“镜像反映”的过程中。

二、自我发展

当代对婴儿自我发展的研究大都以婴儿在镜子面前是否产生或增加自我指向行为为指标,进行观察和实验。哈特(S。Harter,1983)总结了迪克逊(Dixon,1975)、阿姆斯特丹(Amsterdam,1972)和刘易斯(Lewis,1979)等的研究,提出了婴儿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发展体系。她把婴儿自我认知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前3段为主体我的发展,后2段为客体我的发展。哈特的总结为人们普遍接受。

(1)5~8个月。婴儿显示对镜像的兴趣,他们注视它、接近它、抚摸它、微笑并咿呀作语。但他们对自己的镜像与对其他婴儿形象的反应没有区别,说明他们并未认识到镜像是自己的影像、自己与他人的差别,以及自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因而,婴儿还没有萌生自我认知。

(2)9~12个月。婴儿显示了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识。表现为他们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像中的动作。他们主动引起自身动作与镜像动作相匹配,表明婴儿对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的认识。这阶段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

(3)12~15个月。婴儿已能区分由自己作出的活动与他人所作出的活动的区别,对自己镜像与自己活动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有了清楚的觉知,说明婴儿已会把自己与他人分开。主体我得到明确的发展。

(4)15~18个月。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我来认识。表现在对客体特征(如红鼻头镜像)与主体特征的联系上,认识到客体特征来自主体特征,对主体某些特征有了稳定的认识,反映了在客体我水平上的自我认知。

(5)18~24个月。婴儿已具有了用语言标示自我的能力,如何用代词(“我”、“你”)标示自我与他人。婴儿在此年龄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特征,能从客体(如照片)中认识自己,用语言标定自己。表明已具有明确的客体我。

婴儿的自我认知能力是在与外界客体(在实验中使用的即镜像,把镜像作为客体)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关键一步和标志。

三、自我意识与早期教育

培养婴儿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儿童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的核心内容。发掘自我的过程,也是发掘一个人内在潜力的过程,让孩子从小养成和确立一种自我意识,对他们今后跨入社会、面对挑战有莫大的帮助。那么,父母应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呢?

1.运用恰当的环境刺激,促进婴儿自我认识的发生

婴儿认识自我的过程是可以促进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对婴儿的刺激。婴儿对自己的认识,来自于环境,大人要有意识地促进孩子认识自己,用多种方式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变化,意识到自己的成长。

经常带领孩子做“认识我自己”的游戏。譹訛了解自己的身体。根据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他们对自己的了解是从身体开始的。父母在与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当孩子躺着的时候,大人可以有意识地触动孩子的小手小脚,通过碰触刺激孩子手部脚部的肌肉,引起孩子相应的动作,有利于中枢神经的发育,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四肢的存在,也可以使孩子获得愉悦的感受。譺訛区分真实的我和镜中我。父母抱着孩子在镜子前,让孩子照一会儿,然后把镜子拿走,再照一会儿,再拿走,如此反复,每次照镜子时都对孩子说:“宝宝,你看,谁在镜子里呀?是宝宝在里面。”也可以对着镜子给宝宝“化妆”,如在镜子前给孩子戴帽子,拉着孩子的手摸摸帽子,摸摸自己的五官,对着镜子给孩子的鼻子上点个红点,给孩子柔软的纸巾,对孩子说:“宝宝把红点擦掉”,开始孩子很可能去擦镜子里“宝宝”的红点,不要去纠正他,让他去擦镜子,擦不掉,然后示意孩子擦自己的脸。反复这样做,孩子就逐渐会区分真实的自己和镜子里的自己。这个游戏会让孩子情绪愉快,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兴趣,发展自我意识。

2.注意语言的运用,促进婴儿的自我情绪体验

1岁以后婴儿的自主性开始发展,他们开始要求自己做事,如自己拿勺吃饭、自己洗手等。虽然他们做得不好,却总是在做。父母应该支持孩子的这种独立意识,保护他们的主动性,多给孩子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认为孩子小,做不好,而包办代替。时间一长,孩子可能就会习惯让父母帮他做任何事,他本已出现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和愿望也逐渐退化殆尽。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学会并完成事情。在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时,父母要经常运用有效表扬的方式来强化孩子的行为。在表扬时,要注意表扬的焦点应集中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如“做这件事情时,你的确动了脑筋”或“我看见你非常认真”。

2、3岁时,婴儿的自尊心开始发展,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展示自己,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和表扬,在受到夸奖时会感到高兴。父母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孩子,既不一味表扬,也不能凡事批评。应具体指出孩子哪里做得好或不好,为什么,而不能用“你真笨”、“真不听话”一概而论。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善于运用激励性、肯定性、尊重性的语气和孩子对话,不断引导孩子体验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孩子的自我意识就会不断增强。

3.善于运用控制策略,促进儿童约束性顺从的发展

控制策略指父母运用他们的控制技能来控制孩子行为的具体手段和方法,可分为强控制型和弱控制型。研究发现弱控制策略,即间接命令、协商、说理等方式能帮助儿童较好地去达到父母的要求和期望,更好地做到约束性顺从。因此,父母采取温和、支持和指导的方式更容易促使儿童产生顺从,能促进儿童自我调节的发展。

4.让孩子接触丰富的社会环境,促进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

孩子在出生后的头两年里,虽然主要与其父母交往,但事实上也已经开始了同伴间的相互交往。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高楼的居住环境使儿童交往范围缩小,加上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使儿童缺少同伴交往的机会等。而同伴关系对婴儿个性、自我意识的形成及今后的发展都有微妙而巨大的影响。例如,婴儿在同伴交往中的地位及其早期友谊的建立,都会影响婴儿自我的形成。因此父母应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一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同伴带给孩子的影响和成人是完全不同的,在与同伴的友好相处中,孩子会学习体验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想法,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学会考虑自己的举动对别人的影响,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实现自我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