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与儿童早期发展
10794000000020

第20章 儿童早期情绪的社会化

情绪社会化指在原始情绪的基础上,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的反馈中,蕴含社会意义的情绪(如同情、期望等)的产生过程。在个体生长过程中,人的感情由于蕴含着社会文化的意义和内容而变得日益复杂,社会文化的内涵和意义附加到与生俱来的基本情绪中,形成互相交织和相互渗透的诸多复合情绪形式,这就是社会化的情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情绪社会化的过程。

情绪社会化是儿童应对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技能。婴儿从出生的时刻起,在与成人的相处中实现着情绪的社会化。婴儿社会性微笑、依恋、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等是其情绪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一、社会性微笑

社会性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是婴儿发展中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件。

如前所述,婴儿的笑经历了自发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和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三个不同的阶段。自发性微笑通常发生在婴儿的睡眠中、困倦时,或身体舒适时。在婴儿清醒时,轻轻地抚摩其面颊、腹部,也能引起婴儿微笑。婴儿在4~5周时,把其双手对拍,让他看转动的纸板,或听各种熟悉的说话声等,都能引起微笑,而不对人有何选择。

约5周始,婴儿能区分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刺激,对人的声音、面孔开始有特别的反应,大人的声音、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但从5周至3.5个月时婴儿对人还不能区分,他们对主要抚养者或家庭其他成员、陌生人的微笑都是一样的。婴儿还不能区分不同人,对人的微笑是无差别的。甚至有研究表明,3个月婴儿对人的正面脸,不论其是生气还是笑,都报以微笑;如果把其变为侧面脸,婴儿则停止微笑。

从3.5个月尤其从4个月开始,婴儿开始对不同的人报以不同的微笑,出现有差别、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他们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笑得更多;对熟悉的人会无拘无束地微笑,而对陌生人则带有一种警惕的注意。这是社会性微笑的进一步发展,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许多研究表明,4个月以后,婴儿对主要抚养者母亲笑得最多、最频繁,其次是对家庭其他成员和熟人,最后是对陌生人,对陌生人笑得最少。

二、母—婴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婴儿在同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依恋关系大约在婴儿6~7个月时形成。通常表现为,婴儿将其多种行为,如微笑、咿呀学语、哭叫、注视、依偎、追踪、拥抱等都指向母亲;最喜欢同母亲在一起,与母亲的接近会使他感到最大的舒适、愉快,在母亲身边能使他得到最大的安慰;同母亲的分离则会使他感到最大的痛苦;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焦虑时,母亲的出现能使他感到最大的安全,得到最大的抚慰;当他们饥饿、寒冷、疲倦、厌烦或疼痛时,首先要做的往往是寻找依恋对象母亲,接近母亲的可能性大于接近任何其他人。

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对于依恋更详细的内容我们将在第八章父母与儿童早期社会化发展中作进一步的介绍。

三、陌生人焦虑

随着婴儿逐渐能分清陌生人和熟人,随着母婴关系的日益亲密,婴儿能很好地把主要抚养者母亲和陌生人区分开来,陌生人的出现便会引起婴儿的恐惧、焦虑。例如,当陌生人靠近正在玩玩具的婴儿时,婴儿会非常紧张,眼睛在陌生人和母亲之间来回看,突然大哭起来。如果陌生人离去,婴儿会慢慢平静下来,但如果陌生人又回来,婴儿还会大哭。这种反应称为陌生人焦虑。

研究表明,陌生人焦虑一般在婴儿6~8个月时发生。陌生人焦虑的发生发展是有个过程的。婴儿4个月前,连陌生人和熟人都不能区分,当然谈不上惧怕陌生人。4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区分陌生人和熟人了,对陌生人还笑,但明显比对母亲笑得少了,但这时并不害怕陌生人,对陌生人的态度一般还是比较友好的。5~6个月时,婴儿见到陌生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严肃的表情,笑得更少,但是仍然不害怕。而到6~7个月时,婴儿见到陌生人就开始感到害怕了。到8个月时,婴儿明显怕生。

陌生人焦虑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心理学家研究、探讨了陌生人焦虑产生的机制、条件。有人认为,陌生人的出现引起陌生人焦虑,是因为婴儿在头脑中建立了母亲的表象,把陌生人与母亲的表象相比较,敏锐地感觉到了陌生人与母亲的区别。也有许多实验证明了陌生人焦虑的发生依赖于当时父母是否在场、婴儿与父母的距离、环境的熟悉性、陌生人的特点、陌生人与婴儿的距离等情境因素。例如,研究发现,当婴儿在母亲的膝盖上时,害怕反应较弱,而离开母亲一定距离时,则焦虑反应较强烈;如果婴儿是在家里被陌生人接近,几乎很少出现害怕,而如果是在不熟悉的实验室里被接近,就有近50%的婴儿怯生。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婴儿是否产生陌生人焦虑和婴儿是否能对当时情境作出某些反应有关。如果婴儿有能力对一个情境作出“适当”的反应,即使这一情境很新奇,甚至从未见过,他也不一定会恐惧。而此时婴儿还没有成熟到能够对陌生人这一有差异的刺激作出任何有控制性的反应。他不能把握陌生人接近这一奇怪的事件,结果是痛苦、害怕、大哭。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认识、理解婴儿陌生人焦虑的产生机制、条件,可能对我们更有效地减弱、消除婴儿的陌生人焦虑,减轻婴儿的痛苦是非常有益的。

四、分离焦虑

随着婴儿与母亲情感联结的进一步建立,婴儿也出现了第二种形式的焦虑——分离焦虑,即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结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分离。比如,一个8个月的孩子正坐在房间里玩玩具时,看见妈妈走出去,随着妈妈身影的消失,他大哭起来,这就是分离焦虑反应。研究证明,分离焦虑在婴儿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而同时发生。

分离焦虑的发展也是有个过程的。在头半年中,婴儿虽然当某个人如妈妈停止和他玩、离开时,他也可能哭,并且现在有一些研究证据表明,2个月的婴儿当他们的妈妈离开时,也会激动、不高兴。但是,在开始的几个月里,婴儿的哭往往是由与另一个人的愉快交往的终止而带来的,且这时与任何一个人的交往的结束,都会带来婴儿的不高兴。这时,如果有另外一个人来跟他玩,婴儿能很快接受他的替代而安静。但是,6个月后,婴儿的反应明显不同于头半年:婴儿明显地、更多地抗拒特定个体——一般即为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是母亲的离开,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非常不高兴、哭闹、不安;同时,他们不愿意再接受他人的替代,别人再跟他玩,他也一定要妈妈。这是婴儿社会性情感发展上的一个很大的转折。

分离焦虑的产生同几个重要的因素有关。首先,与三方面重要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关,即提取记忆的能力、比较过去和现在的能力、预期可能在最近发生的事件的能力。头半年婴儿还没能产生这三方面能力,因此不会有分离焦虑。6个月以后,婴儿记忆提取能力提高,当母亲离开后,婴儿记忆中便能产生以前母亲在场的图式,并将其与目前情境相比较,推测现在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及“母亲会不会回来”。如果婴儿能解答这类问题,即能正确预料到可能会产生的事情,可能就不会发生焦虑。但此时婴儿还不足以正确解答这些问题,所以,容易产生焦虑、苦恼并哭叫。其次,分离焦虑的产生也与婴儿应付情境的能力有关。当母亲离开时,此时的婴儿已能认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不同寻常的情景,但他们没有好的应对办法,不知如何作出积极、有控制性的反应以改变情境。当感觉自己无力减轻压力或改变环境时,压力便更大,婴儿感觉紧张、惊恐、痛苦,焦虑由此产生。婴儿分离焦虑的发生还与婴儿和母亲分离时的即时情景有关。当母亲离开时,婴儿处于一个陌生的而不熟悉的环境,或与一个陌生人而不是熟悉的人在一起,则更容易产生焦虑。

婴儿与母亲分离时的痛苦强度部分取决于母—婴之间的关系性质。婴儿与母亲关系越密切,婴儿越不愿与母亲分离,焦虑反应越强烈;相反,母—婴关系一般,分离时婴儿的痛苦反应也就相对较弱,很少出现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