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话花草
10793000000008

第8章 牡丹极品:姚黄和魏紫

牡丹总领群芳,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是我国的国花。其花朵大、株形美、花色艳、气香浓,历来为人们所称颂。

牡丹属芍药科落叶小灌木,别称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药、百雨金,又有洛阳花、富贵花和“花中之王”之美称。落叶亚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一般株高在0.5米~0.8米,高者可达3米。枝多挺生。叶片宽大,互生,2回3出羽状复叶,具长柄。鼎盛小叶,小叶片有披针、卵圆、椭圆等形状。侧生小叶为长卵圆形,表面绿色,具白粉,平滑无毛或有短柔毛。花单,两性,顶生,直径10厘米~30厘米。萼片5,绿色。花瓣原本5~6枚,经过栽培,部分或全部雄蕊变成花瓣,成重瓣花。瓣数少的称为多叶,瓣数多的称为千叶。花有黄、白、红、粉、紫、绿等色。花大色艳,形美多姿。开花后结成果,密生短柔毛,成熟时开裂,内藏5~15枚大粒种子,呈不规则圆形,褐色或黑色。花期一般为4~5月。

我国栽培牡丹历史悠久。原产我国西北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现由野生改为人工栽培后分布广泛,以黄河流域、江淮流域栽培为宜。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的甘肃、陕西、山西、四川、河南等山区。当今,河南洛阳、山东菏泽仍是我国牡丹主要的生产基地。

牡丹,给人们的感觉自然是雍容华贵、富丽端庄,很像是浓妆艳抹、珠光宝气的贵妇,故又名之为“富贵花”。正如宋人赵以夫的词中所说:“生香绝艳,说不尽天然富贵。”又因牡丹花大而多变,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富丽堂皇,雍容华贵,被誉为国色天香。如李白诗中所说:“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在流光溢彩、华丽奢艳的唐代画卷中,也总少不了牡丹。用牡丹来形容唐代女子,应该是最恰当不过的。她们美丽、浪漫、张扬、热情,同时又顽强独立。牡丹并非只有华贵多姿的一面也有其坚强的一面。牡丹性喜凉恶热,宜燥惧湿。牡丹并不娇气,她耐得住寒冷,零下三十度的低温也能忍得,黄土高原的干旱她也耐得。所以即使是穷山沟的悬崖峭壁上,牡丹也能倔强地生长。牡丹的出身,原本并不高贵。晚唐诗人裴说有诗:“数朵欲倾城,安同桃李荣。未尝贫处见,不似地中生。”中唐文人舒元舆所写的《牡丹赋序》中记载的比较客观准确: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于深山,自幽而芳,不为贵重所知。

唐代诗人裴潾作《白牡丹》诗:“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据《南部新书》,唐代长安有在三月十五日看牡丹的习俗。诗以“玉杯”形容白牡丹的色态,以夜露、月光托出白牡丹的风韵,并暗寓孤芳寡合、知遇无人的感慨。牡丹中以大红大紫为贵,白色牡丹不受重视。诗人却借无人看的白牡丹超尘脱俗、幽雅高尚、冰清玉洁以明自己的高洁之志。据说后来唐文宗对此诗赞叹不已,一时宫中广为传诵。这说明在唐代,每到暮春时节,观赏牡丹成为富贵人家的一种习俗。据李肇《唐国史补》记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中唐诗人刘禹锡也有诗为证:“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

关于牡丹,人们往往提到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武则天有一年冬天想游览上苑,便专门宣诏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遵命。第二天,百花齐放,唯独牡丹不从,于是武则天将牡丹全部刨了,贬出长安,扔到洛阳。这才有洛阳牡丹甲天下。其实这个故事很不可信,历史记载,武则天一生中很少住在长安,多数时间都是在洛阳居住,先秦至汉、唐以来的辉煌的建筑明堂也建在洛阳。

我国人民把牡丹看做是人类和平、幸福、繁华与富足的象征。牡丹不仅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还有相当重要的药用价值,牡丹根和皮均是名贵的中药材。曹州牡丹种植有数百年历史。宋时牡丹以洛阳为多,自明开始种植中心已移至曹州。

牡丹品种繁多,迄今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一般可按花色分为白、黄、粉、红、紫、黑(暗紫色)、雪青(莲青)、绿色等品种。按花期分为早花、中花、晚花品种。中国古时还按花型分为多叶与千叶两类。牡丹中的黄牡丹和紫牡丹是中国和世界各地牡丹栽培品种的原种。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说法,这话的确不假,然而,在洛阳牡丹中,姚黄和魏紫却是最好最奇的两种名花。如果说牡丹是花中之王,那么,姚黄和魏紫便可称“牡丹之冠”。说起来,关于这两种名贵牡丹的来历,在洛阳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十分美妙动人的传奇故事。

据说,在宋朝的时候,邙山脚下有个名叫黄喜的穷孩子,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里只有他与母亲两人相依为命。黄喜为人忠厚,又有良心,由于家里穷,他很小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靠辛辛苦苦地上山砍柴卖过日子。每天拂晓,黄喜便拿起母亲为他张罗好的干粮袋往扁担上一挂,然后手提柴刀告别母亲上山砍柴去了。在上山必经的山坡路上有个石人。这石人究竟是怎么来的,当地人没有一个说得清楚。自从黄喜第一次上山看见它后,便每次上山都要与它打照面。离石人不远,有一眼山泉,常年不竭,清冽甘醇,黄喜上下山时,经常在这里解渴、洗涤。山泉旁边长着一棵绽放紫花的牡丹。这株牡丹长在这里究竟有多少年了,当地人也没有一个讲得明白。反正黄喜第一次上山时,它就长在那里了。与每天一样,黄喜总是早晨第一个来到这里,然后他不失童趣地从扁担上取下干粮袋,往石人颈脖上一挂,说:“石人哥,吃馍吧!”接着,他又走到山泉旁边,捧起几捧泉水浇在紫牡丹根部,说:“牡丹姐,喝水吧!”之后,黄喜才上山去砍柴。

就这样一年一年过去了,黄喜已长成了一个健壮、英俊的大小伙子。但他仍然是每天砍柴、卖柴,勤劳朴实,心地善良。这一天,他又像往常一样,砍完柴后,来到石人面前,取下挂在石人脖子上的干粮袋,笑嘻嘻地说:“石人哥,你不吃馍,那我可吃啦!”吃过后,他又走到山泉边喝了几口泉水,接着又给紫牡丹浇了几捧泉水,然后再挑起柴担下山去。这天黄喜砍的柴特别多,远看就像挑了两座小山,连扁担都压弯了。走了没多久,他感到有点累,便傍着山用根木叉支起柴担歇息一会。就在这时,一位姑娘从山上走下来,走到黄喜跟前时,竟主动地提出要帮他挑柴。这下搞得黄喜很不好意思,一个大男子怎好让一个年轻娇美的姑娘家挑重担呢?便连连摆手不同意,急得连话也说不出来。姑娘见他窘成这样,不禁笑了起来,接着不由分说,便上前把柴担抢了过来,挑起来就往山下走去。不知怎么的,黄喜在后面徒步追也追不上。

就这样,姑娘一口气将柴挑到了黄喜家。这时,黄喜母亲正在灶前做饭,见到儿子领回一个美貌的姑娘,心里高兴得不得了,她连忙把姑娘让进屋里,又是让座,又是倒茶。但这姑娘不坐也不喝,就像来到自己家一样,袖子一卷,就下厨房,相帮老人一道生火、擀面,什么活都干,一刻也不闲,黄喜娘是欢喜极了。饭后,黄喜去集市卖柴。黄喜母亲就拉着姑娘的手说起家常来。姑娘说她名叫紫姑,就住在邙山上,父母俱亡,家中只有她一人。听了这些,老人就更想要她做媳妇了。她将这心愿对姑娘一说,姑娘也就羞答答地同意了。从此,紫姑就在黄喜家住了下来。紫姑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针线,她绣的牡丹活灵活现,就像真的一样。黄喜上街卖柴也顺便带点牡丹花刺绣去卖,总是一下子就被人买去。这样过了一阵子,家境就逐渐好了起来。于是,黄喜母亲就催他俩早日把婚事办掉。但紫姑却劝她不要着急,说再等一会,等到自己到黄喜家满了一百天,就正式结婚。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紫姑有一颗宝珠,整天都含在嘴里,不如此她就不能正式成为凡人,她的原身即是山泉边那株紫牡丹。自从她踏进黄喜家愿作他家媳妇后,她就不仅自己含,还叫黄喜与她轮流含。她还一再叮嘱黄喜只可含着,不能咽下,否则,两人就不能结为夫妇。黄喜便问紫姑这珠子究竟有何妙用,她说它能提神强身,砍柴、挑担就会不感到饥饿和劳累。为了试验一下这颗宝珠的妙用,有一天黄喜砍的柴特别多,但他挑在肩上竟不觉得重,很轻松地便挑下了山。因此,他认定这果然是颗宝珠,每天都记得要含一含,而且,他还在心里默记着天数,一待含够一百天,便好与紫姑成亲了。

时间日复一日过去了,黄喜含珠已含了99天,再过一天就将期满了。这使他兴奋不已,满怀喜悦地期待着100天的到来。第二天,黄喜仍与往常一样上山砍柴。当他走到石人面前时,竟喜不自禁地对石人说:“石人哥,我明天就要与紫姑成亲了,你为我高兴吗?”说完,他对石人笑了笑,又来到泉水边,想把这喜讯也告诉那株紫牡丹听。但他一想又不对了,自从与紫姑相识后,他就没再在这山泉边见到那株紫牡丹。当时他还以为是谁把它挖走了,心里好几天都不高兴。现在他又想起了这事,不禁脱口问石人,知不知道他那牡丹姐姐究竟给谁挖走了?现在何处?没想到他这一问后,石人居然说起话来,说:“就在你家里!”黄喜大吃一惊,一边后退,一边惊问石人怎么会说话。这时,石人就对他说,那个紫姑就是紫牡丹变的,她是个花妖精,要你含珠子是要吸干你身上的精血和元气,今天是最后一天,明天你就将没命了。对石人这番话,黄喜不大相信,他觉得紫姑不会害他,但他又想到那株突然失踪的紫牡丹,心中也不由有些害怕了。黄喜便再三追问石人说的话是不是事实,石人仍一口咬定是事实,并对黄喜说:“你要活命还来得及,那就是回家后把那颗珠子吞下去就行了。”

黄喜是个忠厚老实之人,他将石人的话信以为真,一回家,紫姑又要他含珠子,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将珠子咽下去了。紫姑一见,脸色立刻就变了,人也差一点晕倒。黄喜娘连忙搀扶住她,并连声追问儿子这是怎么回事?黄喜是个孝子,也从来不知道说谎话,他便将石人不久前讲的话一五一十地全说了出来。

听了这么一说,紫姑什么都明白了,原来黄喜上了石人的当。接着,紫姑一边哭,一边讲真情。原来,那石人是个石头精,它见紫姑貌美,便起意霸占她为妻。紫姑不从,石人仍死死纠缠她,但因紫姑有那颗宝珠增加法力护身,故石人只得无可奈何。而且,只要紫姑、黄喜含这颗宝珠满了百天,结为夫妇,那石人就更无计可施了。但现在黄喜已将宝珠咽下了肚,不仅紫姑失去了护身之宝,而且黄喜也将死去,这样,石人就可施妖法胁迫紫姑从他了。一听此话,黄喜大梦初醒,后悔不已,满腔的悲愤更促使他要找石人去拼命。这时,紫姑便指点他带上利斧去,要一下将石人头劈开,再将头中一部无字天书取出抛向空中,那么,天神就会惩罚石人。于是,黄喜马上提起斧头就上山。到了石人那儿,他用尽全身力气朝石人头上劈去。劈开后的石头中果然有本无字天书,黄喜取出书就用力朝天上抛去,顷刻间,头顶就出现一道闪光,接着一声霹雳,将石人击得粉身碎骨,七零八落。

这时,黄喜肚中的那颗珠子开始作怪了,烧得他心里十分难受,就像一团火焰要从他咽喉中冒出来。他赶忙喝了几大捧山泉,但仍烧得难受,无奈,他只得纵身跳入泉水中。没想到他只在水面上打了个旋,便立刻被水吞没了。不一会,紫姑也从山下跌跌撞撞地赶来了。她一见黄喜已投身山泉,便也跟着跳了进去。

一段日子之后,这山泉旁边长出了两株奇异的牡丹,一株开黄花,一株开紫花,争奇斗艳,相互辉映,人们闻知后,都纷纷上山来观看、欣赏,都说这是黄喜和紫姑的化身。也不知过了多久,这山泉边的两株牡丹分别移植到了洛阳城里姚家和魏家的花园里,从那以后,人们便管姚家的黄牡丹叫“姚黄”,而将魏家的紫牡丹叫“魏紫”。一直到现在,这两种牡丹还是洛阳牡丹中的极品哩!

牡丹自古以来皆用其根皮入药,名曰“丹皮”。丹皮性微寒,味苦辛,无毒。入心、肝、肾经。具有清血,活血散瘀的功能。李时珍所撰《本草纲目》曰:“牡丹以色丹者为佳。”我国丹皮用量很大,国内年需要量在250万公斤左右,年出口量约为50万公斤。花瓣还可酿酒。

牡丹可在公园和风景区建立专类园;在古典园林和居民院落中筑花台种植;在园林绿地中自然式孤植、丛植或片植。也适于布置花境、花坛、花带、盆栽观赏,应用更是灵活,可通过催延花期,使其四季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