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话花草
10793000000004

第4章 兄弟和睦话茉莉

茉莉花的确有它的独特之处。每当夜幕徐徐降临,在绿得发亮的叶子间,那形似荷花,大似豌豆的白色小花,便悄悄地张开了笑嘴,吐出了浓醇馥郁的芳香。就像那纯洁、谦虚又害羞的小姑娘一样,不喜欢在人前夸耀自己,只有在夜里,在人们不注意的时候,才轻轻舒展了它洁白的花蕾,从纯净的花心里吐出一缕缕的芳香。诗人刘子翚形容茉莉花是“翠叶光如耀,冰葩淡不妆”。是的,茉莉花的特色就在于它那非凡的娇态,它以小巧玲珑的白色花卉,衬以一身翠碧光润的叶片,自然、清纯、与众不同。茉莉花清白雅致,花山秀丽,冰姿玉蕊,浓香馥丽,一直是女性的宠物,古代妇女不但用她来蒸液作面脂泽发润肤,且常常放置枕边,挂在床上,或摆在案几,如古诗所言:“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野人不敢烦天女,自折琼枝置枕旁。”

茉莉花的独特,更在于它的香气,在夜色笼罩的炎炎夏夜,徐徐清风给人们送来一缕缕芳香,那么清新,那么浓烈,那么幽远,又那么持久,使人陶醉,使人心旷神怡。有人评论说,茉莉的花香,兼有玫瑰的甜郁、梅花的清芬和兰花的幽远。真是“虽无艳态惊群目,幸有清香压九秋”。它的香气独特之处在于雅俗共赏,百闻不厌,茉莉花的幽香淡雅着实令人倾倒。

茉莉花,虽然没有娇艳的色彩和婀娜的风姿,但是朴素自然、清净纯洁,且栽植非常普遍,不论是在南国的公园,还是北国的庭院中,茉莉已是一种常见的花卉。正如人们形容的“月挂荔枝树上,人行茉莉花中”。可见人人都喜爱它。

茉莉花是木犀科茉莉花属的常绿灌木,同属的植物约有250种,我国茉莉品种约有60多个。它喜欢炎热、潮湿的气候,畏寒怕冷。这可能跟它祖籍印度、阿拉伯等亚热带地区的渊源有关。据历史文献记载:茉莉自汉朝就从古波斯传入我国。首先栽莳此花的当推海南地区,次及广东、福建、台湾等南方诸省,继而遍布全国。今天尤以杭州、苏州、广州、福州种的最为普遍。

在北宋宣和时,茉莉在我国已经很有名气,被列为当时8种名贵的芳草之一。稍晚些时候,南宋隆兴、乾道年间(1163—1173),楼钥《次韵胡元甫茉莉》诗中有“吾闻闽山万千木,人或视此齐蒿菜”,可见当时在福建已广为栽培。而在大体同时期的《乾淳岁时记》中,则记载了朝廷避暑纳凉,“置茉莉、素馨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芬满殿”的情景。由此可见,茉莉在我国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

茉莉清香浓郁,已成为窨茶叶和制作香精的重要原料。用茉莉花熏制的花茶,芳香持久,清甜可口,称之为香片,畅销于国内外市场。用茉莉花提取的茉莉浸膏,是制造香脂、香精的原料。茉莉浸膏的提取一般采用浸提法。先将鲜花放入石油醚等有机溶液中,使花瓣中的芳香物质进入溶剂,然后再通过蒸馏,回收掉有机溶剂,就可以得到茉莉浸膏。据说,茉莉出膏的量较低,1000公斤茉莉花,只能提取2公斤半浸膏,足见其珍贵了。

茉莉花蕊若圆珠、香气袭人,是妇女们极喜爱的装饰品。宋朝民间妇女用细铝丝串花成花球或花串,佩挂衣襟,或系于发辫上作装饰,所谓“香熏茉莉球”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时尚。有的妇女还把茉莉放在精巧玲珑的小花囊或小花篮里,挂在蚊帐中,让茉莉花香把自己送入甜美的梦乡。

茉莉花的寿命一般是10~20年,花盛期一般是七八年,尤其在三五龄时开花最盛。茉莉的花期颇长,这也是茉莉花的优越之处。从夏天至深秋,茉莉是天天孕蕾,夜夜开花,连绵不绝。其花大致可分三期:小满到夏至,因时值梅雨季节,故称“梅花”;小暑至处暑期的,称为“伏花”;白露至秋分,名曰“秋花”。其中:伏花占全年产量之大半,尤为芳香,香胜质佳,居三者之魁。这其中的原因是:花香的程度和花瓣中的芳香油含量多少有关,而芳香油的形成,又是由花体内的一种生物催化剂——酶的作用所致。赤日炎炎的伏天,酶的活动分外活跃,因而制成的芳香油也格外充裕,含量特别多。所以越是骄阳似火的伏天的夜晚,茉莉的花香越为浓烈持久。

我们现在栽培的茉莉,都是“冰姿澹不妆”的白色茉莉。然而据古籍记载,我国古代还有红色和粉红色的茉莉。此外,《花经》中还提到一种金色的金茉莉。而所谓金茉莉,即“浓香探春”,是原产我国西南的大花素馨,又称大花茉莉。是与茉莉不同属的异种植物。

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茉莉,有不少传神佳作留于后世。你若在夏日的静夜里低唱吟诵,真有齿颊留香之感。唐太宗李世民有咏茉莉花的诗句:“冰姿素淡广寒女,雪魄轻盈姑射仙。”清代名士王士禄在诗中把茉莉比作冰清玉洁的美少女:“冰雪为容玉作胎,柔情合傍琐窗开。香从清梦回时觉,花向美人头上开。”茉莉有人间第一香的美誉,典出于宋代诗人江奎作的《茉莉》诗:“虽无艳态惊群目,幸有清香压九秋。应是仙娥宴归去,醉来掉下玉搔头。灵种移来自越裳,何人提挈上蛮航。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好一句“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若论香气之浓、清、久、远,茉莉花确可算是“人间第一香”。宋代许裴诗赞美茉莉花小巧且洁白如雪:“荔枝乡里玲珑雪,来助长安一夏凉。情味于人最浓处,梦回犹觉鬓边香。”宋代苏轼贬谪海南岛时,曾作诗描写当地黎族妇女用茉莉花装饰鬓发和含槟榔的习俗:“暗麝著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

由于茉莉是外来花种。它的花名也是由音译而得。因此古书上有多种写法都是音同字不同的,如抹厉、抹利、莫丽、摩尼等。据传说,现在的花名“茉莉”二字来历,还有一段故事。

从前,在苏州某山下有一户人家姓田。父母已亡,只剩下三兄弟,老大叫家福,老二叫家禄,老三叫家寿。一家人靠种花采茶过日子。然而,三兄弟经常斗嘴吵架,甚至动手相打,有时打得头破血流,一家人难以相安。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三兄弟中,老大贪利,老二贪财,老三贪钱,三个人都是自私贪婪的人。有一年,弟兄三人在北山背阴面种了茶树,在南山朝阳面栽了花。栽的是一种据说是从印度传来的花,叫摩尼花。摩尼本是印度国王给公主的帽冠上镶嵌的一颗宝珠,洁白光亮,珍贵无比。这花儿的形状就很像那颗宝珠,洁白圆润,芬芳四溢,因此就叫它“摩尼花”。

这年的春末夏初,摩尼花开了,茶树也长大可以采摘了。南山的花香被风儿吹到北山的茶树林。老大头一个发现今年的茶叶上有一股甜香味儿。甜得沁人心脾,香得使人陶醉。老大高兴极了,瞒着老二、老三,偷偷把茶叶抢先摘下来,拿到市场上去卖了。果然人人喜欢、争先恐后地来买,价钱也比往年高了许多,一会儿就卖完了。

这事儿给老二、老三知道了。老二说:北山的茶树是他种,南山的摩尼花是他栽,卖茶叶的钱应该全归他。老三说:种茶他出了力,栽花他吃了苦,卖的钱应该全归他。老大却说:摩尼是大家栽,茶叶是大家采。但是发现茶叶有香味的却是他老大一个人,所以卖的钱理应只归他。三兄弟吵得不可开交,就动手打了起来。俗话说“相骂无好言,相打无好拳”,这一打就打了个三败俱伤,头破血流地还不肯罢休,你揪着我,我揪着你,就闹到戴逵那儿去了。

戴逵是何许人呢?原来他是当时有名的雕塑家兼琴师。据说他弹出的琴声可以把凤凰引来,可以使鸟儿跳舞。当朝宰相知道了,就派人去找他来宰相府弹琴。他却不愿为权贵弯腰,把琴砸了,就隐居到苏州的深山中来了。因此,苏州这一带的百姓,人人都知道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都尊重他,有事都愿找他帮个忙,评个理。

这一天,田家三兄弟就找到戴逵这儿来了。三人争着把事情前后叙述了一番。戴逵听了,笑笑说:“你们三人是亲兄弟,应该亲密无间,不能只为眼前一点点利益,闹得四分五裂。哥哥发现的香茶多卖了钱,这是大好事,全家都应高兴。但是,摩尼、摩尼,不要变成谋利,要认作末利。财神菩萨进了你家门,你们反而打起来,哪有这等蠢事?你们知道财神在哪里,就是这些香花。你们要繁殖发展这些香花,各人茶田里都栽上香花,兄弟都卖香茶,大家就都发财了。人不能过分求利,更不能因利忘义。为谋利而伤了兄弟的手足情,太不值得。若是你们兄弟三人一条心,门前的黄土也会变成金的。为了要你们能记住我的话,我为你家的香花取个花名,就叫末利花,意思就是为人处世,都把个人私利放在末尾。只要你们三人都牢记住这两个字:末利,就再也不会吵闹打架了。”兄弟三人听了戴老夫子的话,很受感动。回家以后,和睦相处,团结生产,大家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裕起来。这件事也教育了四方百姓。从此这一带民风淳朴,百姓和睦相处。人们都把“摩尼花”改叫做“末利花”。后人兴许末利既是花草,就都加了个草字头,叫做“茉莉花”。这传说是否真有其事,尚未找到确凿证据。但茉莉花的名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后来苏州的茉莉花茶因此也名闻遐迩。末利花写成茉莉花,是文人为了字形美而改变的,不过,末利的含义群众心里仍然保留着。

是茉莉花那清纯、自然、超凡脱俗的高雅气质,还是它那不追名逐利,总是在寂静的夜晚,默默地给人们送去一缕缕芳香的、高尚的奉献精神,使人们更相信了这传说呢。还是这传说就是根据茉莉的非凡气质、高尚精神而来的呢?目前笔者也还没考证出来。

中国有一首最受人们喜爱的民歌《茉莉花》。歌中是这样传唱的: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