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话花草
10793000000029

第29章 鱼腥小草助越王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名见《名医别录》。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其别名很多,如岑草、蕺、菹菜、紫背鱼腥草、紫蕺、菹子、臭猪巢、侧耳根、猪鼻拱(猪鼻孔)、九节莲、(臭)折耳根、肺形草、臭腥草、狗腥草、节节根。茎下部伏地,节上轮生小根,上部直立,无毛或节上被毛。叶互生,薄纸质,有腺点。叶柄长托叶膜质,条形,下部与叶柄合生为叶鞘,基部扩大,略抱茎。叶片卵形或阔卵形,先端短渐尖,基部心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常呈紫红色,两面脉上被柔毛。穗状花序生于茎顶,与叶对生;总苞片4枚,长圆形或倒卵形,白色;花小而密,无花被;生长于沟边、溪边及潮湿的疏林下。分布于陕西、甘肃、川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鱼腥草,也是一味著名的草药。鱼腥草尚有镇痛、镇咳、止血、抑制浆液分泌,促进组织再生,伤愈合促进红皮病、银屑病的好转等作用。

但是在浙江绍兴地区,鱼腥草还有一个“蕺菜”的名字,因为它不仅作药可以治病,还可以帮助人们充饥度过饥荒,历史上它还救过不少人哩。

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捉去当了俘虏,幸亏他的臣子文种东奔西走,想尽办法,才使他得以释放回国。勾践此次重返会稽,看到国破家亡了,自己也受尽百般凌辱,痛定思痛,他决心重整家园,定要报此深仇大恨。

于是勾践卧薪尝胆,带领全国上下共同发愤图强,一定要使越国变得国富民强起来,这样才有强盛的国力去对付吴国。可是,天不遂人愿,越王勾践重回国的第一年,就碰上了个大荒年,刚刚旱完了又是涝灾,弄得全国颗粒无收,老百姓连一点吃的东西都没有了。

勾践见此情形,决心与全国百姓同甘共苦,共渡难关,于是他自己带头爬山越岭,到郊野山地到处去尝草根煮野菜。如发现什么野菜什么草根是可以吃的,他就叫百姓们去挖来吃。这样一来,勾践自己不免就尝遍了辛酸苦涩各种难吃的滋味。有一回,勾践在王驾山上尝草根,竟然三次中毒,最后一次连脸都肿起来了。左右的人都心疼得忍不住了,劝他:“大王,您要保重身体啊,整个越国复兴的重担,都压在大王肩上哩。再说,吃草根、尝野菜的事,本可以叫旁人去做的。”勾践听了摇摇头,说:“我是个无才无能的国君,把国家弄到如此破碎不堪的地步,百姓们已经受尽了辛苦,如今又碰上大灾荒,我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带头尝遍百草,这饥荒是度不过的。度不过饥荒,用不着吴国来攻打,越国自己就会灭亡。复兴越国的这副重担,我一人是担不起的啊。”又说:“纵然有了我这个国君,没有了百姓,那还成个什么样的国家呢?国家也就名存实亡了。”

王驾山上正在挖野菜的百姓们听了,都很感动,大家泪如雨下,振臂齐呼万岁。第二天,勾践又亲自爬上王驾山去挖野菜,尝草根。突然发现一夜大雨之后,王驾山上漫山遍野都长出了一种绿茵茵的小草,小草上长着许多小花朵朵。勾践拔起一棵来尝一尝,虽有些鱼腥味,但却不涩不苦;煮一煮,还挺好吃的。于是就领着百姓们都来割这种野草(因为割起来比较快),回去煮着吃。这种草很奇怪,割了又长,长了又割,割了又长。于是越国上下竟然靠着它渡过了那可怕的大饥荒。就这样,越国在国君与百姓齐心协力地努力之下,终于富强起来了,并且在后来终于打败了吴国,雪了国耻。由于鱼腥草在越国复兴的关键时候出了大力,所以越地人们一直不忘它的功劳,总是一辈一辈地往下传说它的故事。

为什么叫它“鱼腥草”呢,据说当年越王勾践初次尝试的时候,发现它有些鱼腥味,就给它起了个“鱼腥草”的名字。又因为它曾帮助人们度过饥荒,大家又简单地称呼它“饥草”。后人叫白了口,就称呼为“蕺菜”、“蕺草”了。王驾山打从那时候起,也就称为“蕺山”了。直到现在,蕺山上还到处长满了蕺菜。凡是到绍兴来的人,都要爬上蕺山,拔一棵蕺菜来看一看,尝一尝。绍兴人也喜欢采来晒干,磨成粉,夹在米粉里做团子吃哩。

在西双版纳,鱼腥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野生蔬菜,当地居民大多喜欢吃。常见的吃法有几种:一是将鱼腥草地下茎除去节上的毛根,洗净后切成2至3厘米的小段(也可将嫩叶加入其中),放入醋、酱油、辣椒粉、味精等佐料凉拌生吃,清脆爽口,但腥味较重;二是将地下茎连同嫩茎叶一同煮汤、煎、炒或炖,清香宜人,入口宜化,略有腥味;三是腌渍加工成咸菜食用,酸香生脆,令人开胃。在西双版纳,鱼腥草又是一种传统药用植物,民间医师大多认为,它性味辛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利尿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肺脓溃疡、肺热咳喘、热痢热淋、水肿、脚气、尿路感染、白带过多、臃肿疮毒等症。所以,鱼腥草在中医处方中往往成为有关肺病、泌尿系统疾病的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