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故事
10786300000045

第45章 远涉太和山中

李时珍不仅留心药物,还随时搜集治病的单方。庞宪见师父有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的记的全是单方,什么箭头草烧出烟来可以熏疮啊,胭脂菜捣烂了涂在伤口上可以治虫伤啊,刀豆子烧成渣子吃下去可以治呢逆啊,一条一条,都记得很详细。

有一天,庞宪问起这事,李时珍对他说,这些单方都是人们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有许多很灵验,用的药又简便。山村野洼的地方,人得了病,一时请不到医生,用这种土方子治,往往很见效。

庞宪说:“那师父编的书,这些东西也要编进去了。”

李时珍点点头说:“不错。可是,我们现在找到的还太少,还得多跑一些地方才行呢。”

他们走了一个村又一个村,有时候一连几天在山里走。夜晚没有找到店住宿,就随便找个破庙什么的小屋住下,遇到山路陡的地方,平地里没有房子,他们就住在隐居的道士沿山壁搭的小木屋里。这种小木屋,很象吊在半山腰的一只木笼,大风一吹。

摇摇欲坠,还不时听到远处的猿啼狼学。

李时珍每天找定住处,就忙着把白天找到的药草仔细地研究,一面在笔记本上作记录,还让儿子建元画下图样。

到了偏僻的地方,人家看见李时珍他们那般举动,起初都有些疑心,交谈之后,才知道他们是出来采访药草的。他们在困难时,常常得到意外的帮助。

一次,路上遇到了暴风雨,前不挨村,后不挨店,狼狈不堪。就在这时,有几个山农迎上来,问明他们的来历,便留他们住下。

山农们告诉他们,前面有一段路要从山谷底下走过,一下大雨,山水就往下冲,走那段路非常危险,劝他们多住几天,天晴了再走。

原来这几个山农,都是趁着闲空的时候,出来打猎的。白天出去打猎,晚上带着些猎获的獐兔什么的,一起烧着吃。

李时珍多住了几天,和他们谈得很投机,顺便也了解到一些山禽野兽的知识。有个山农在讲起虎骨治病的效力时,还告诉了李时珍一条经验,说用虎骨作药,应该用前腔骨,因为老虎一身的筋节气力都用在前腿上。

李时珍听了,不禁感叹地对庞宪和儿子建元说:“这些话,古人的书上也不是没有讲过,可是总没有他们讲得透彻。我们这次出门,差不多走到哪儿都能听到一些新鲜的事情。”由此可知,群众才是智慧的源泉。

李时珍他们在北道走了很长时间,回到湖广。李时珍原来有个打算,想拐个弯回家看看,再到别的地方。

可是到襄河附近时,李时珍改变了主意。他说:“此去不远就是太和山,我看我们还是先到那里走一走,再回蕲州去吧。”庞宪和建元也都表示赞成。

太和山即今武当山,位于湖广均州西南,方圆四百多公里,山中有72峰和24涧,层峦叠峰,林木丛生,满山是珍禽异兽,遍地是奇花异草,是一座天然的动植物药库。

李时珍三人在太和山一晃就是数月,采得无数药物标本。一天黄昏,他们来到紫霄宫附近,在大树参天、荒草没顶的小径行走。

忽然,建元发现一棵榔树上结着一种奇怪的果子。

李时珍驻足一看,见榔树上果实累累,果实形状既像桃,又似杏。他从低垂的树枝上摘下一个,咬了一口品尝,那果子极为香甜,略带酸味,有点像熟透的梅子。

吃着吃着,李时珍突然明白了这是什么东西,他脸色都变了,对庞宪和建元说:“糟了,我们吃了皇上下令百姓不准偷吃的禁果,这是榔梅啊!”

庞宪听师傅这么说,觉得奇怪,就问:“榔梅有什么稀奇,百姓尝一下都不可以?”

李时珍叹了一口气,说:“其实,榔梅没有什么奇特,不过是将梅树枝嫁接到榔树上,从而结出的果实。只不过果实的形状奇特一些,味道也不错罢了。”

原来问题出自当今皇帝,因为他信奉道教,特别钟爱这种叫榔梅的水果。

关于榔梅有一个传说,真武大帝当年在太和山修道时,折了一枝梅枝插在榔树上,对天祈祷说:“吾道若成,开花结果!”

后来,那株榔树果然开了花,结了果子。

道士们每年秋天将果子摘下来,用蜜炮制,向皇帝和王爷进贡,说吃了能成仙得道,长生不老。

以后,皇上便下令将榔梅定为禁果,只准进贡朝廷,百姓不得偷吃,偷吃便视为犯法!

李时珍话还未说完,一群道士提着木棍走来。李时珍连忙迎上前去,给这些道士解释。他说:“我们是郎中,进山采药,误食禁果,万乞原谅!”

众道士中,走出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看来是道长。

这位道长询问李时珍:“你是什么地方来的,为何到此?”

李时珍说:“我是蕲州郎中李时珍,为了重修《本草》,所以来这里查访药物。”

道长得知李时珍是蕲州来的,便向他打听李言闻的情况。

李时珍一听道士提起自己父亲的名字,心想这说不定是熟人,就赶紧回答说:“仙长所问,正是家父。”

当这位道人得知李时珍便是李言闻的儿子时,便异常高兴地告诉李时珍,他和言闻是刎颈之交。于是,干戈立即化为玉帛,道士视李时珍为侄辈,邀他到道观一叙。

李时珍三人随道长进入紫霄宫。只见紫霄宫内香烟缭绕,大殿正中,有一个巨大的炼丹炉,炉火正旺。

李时珍告诉道长:“我想在重修《本草》时,将炼丹家炼制各种丹药的方法和药效记载上去,请道长指教。”

道长非常爽快,愿意满足李时珍的要求,将他所知的炼丹术和盘托出,供李时珍参考,并亲自领李时珍观看炼丹过程。

李时珍干脆就在紫霄宫住了下来,详细记录各种丹药的制作过程和疗效,同道长讨论各种丹药和矿物药的功效和弊病。

道长思想很开明,并不保守,两人谈得很投机,不只谈丹药,还谈诸子百家,常常交谈至深夜。道长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把李时珍视为难得的知己,竟将紫霄宫秘传的“武当行步功”授给了李时珍,使李时珍获益不浅。

这天到了九月初九重阳节,晚上,李时珍望着皎洁的月光,向建元、庞宪讲起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等习俗的来历。

东汉时期的桓景随费长房学道。有一天,费长房告诉他,九月初九这一天,你家有灾。全家人必须用绢袋装上茱萸,爬到高山上饮菊花酒,天黑之后回家,才能躲过此难。

到了九月初九,桓景根据费长房的吩咐做了。晚上回家后,只见家中的鸡、牛、羊等动物死光了。他逢人便讲费长穷料事如神。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家家都在九月初九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消灾。

李时珍望着庞宪、建元惊异的眼睛,笑着解释说,这件事其实并不神秘。

九月正是晚秋,寒湿之气会合,往往形成寒湿毒邪,造成人畜生病甚至暴死。茱萸能驱除寒湿之气,菊花酒温暖助阳,加上高山上湿气较淡,所以能躲灾疫。

李时珍用他渊博的知识,给万里路的行程中增添了乐趣。

通过几年野外采集工作,李时珍发现了前人没有记载、经过考察证明可作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药数百种,记述了上千种药物的性状、治疗效果。

像后来广泛运用的动物药材如牛黄、狗宝、牡蛎、珍珠等,都是李时珍第一个编进《本草》的。

通过野外考察,李时珍记述了许多矿物学知识,他说:“金有山金、沙金两种,其色七青、八黄、九紫、十赤,以赤为足色,和银者性柔,试石则色青;和铜者性硬,试石则有声。”

李时珍关于金银的这些记载,就是冶金中的“比色法”。这种方法一直在冶金行业中被长期使用。

李时珍还记述了试验金子成色的方法,即用试金石在金子上划一条线,凭线的颜色和标准样品的颜色比较,就能够估量出金子的含金量。他还同时注明,这种方法只可用于金银合金,不能用于金铜合金,还补充了区别这两种合金的办法。

另外,李时珍还记述了铝粉制法的原理和步骤,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铝粉的制作方法的记录。他还发现了许多新的矿物药,如石炭等。

通过实地考察,记录民间药方,李时珍为《本草纲目》的完成作好扎实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