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故事
10786300000042

第42章 搜集药用植物标本

明代穆宗隆庆元年,李时珍这时已年过半百,仍带着徒弟和儿子继续出外采药。

这一次,李时珍注意搜集药用植物标本,特别重视发现历代《本草》中未曾记载过的药物。凡是民间流传采用的药物,他都尽量搜集记载下来。

比如朱砂,作为消热解毒的重要药物,就是当年李时珍第一个在民间发现,并记载入《本草》的。

其它如月季花、凤仙、玉簪、谈竹叶等二百余种新药,都是李时珍从流散在民间、疗效明显的药方中发现,作为药材首次载入《本草》的。

还有“三七”,李时珍是这么介绍的:“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

并说:“凡是杖外伤损,淤血淋漓者,随即嚼烂,咽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

这说明当时军队中已用三七治疗杖扑损伤的出血症。同时,对血崩、无名肿毒、虎蛇咬伤等症,疗效也很显著。

三七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自李时珍发现载入《本草》以来,至今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门药材。

李时珍特别注重实践,他聪颖博达,常常创造出一些奇特方法来验证中药功效。

一次,李时珍发现一本书上说野芋麻叶可以治疗瘀血症。于是,他找了两杯生猪血来做实验。第一杯生猪血中放了野芋麻叶的粉末,另一杯则什么都没有放。

过了一会儿,放了野芋麻叶粉末的生猪血没有凝固,而作为对照比较的那杯生猪血却很快凝固了,芋麻叶治疗瘀血的功效得到初步证实。

李时珍又深入思索:上面的实验只是证实野芋麻叶能够防凝,那么,对已经形成了的瘀血块。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于是,他又把芋麻叶粉末和入刚刚凝固的血块中,血块竟慢慢地溶化成血水!

这进一步证实芋麻叶还具有化瘀的作用。这个药理学试验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有一定水平的。

还有一次,为了检验中药凤仙子是否具有“透骨软坚”的功效,他将数十粒凤仙子放入煮的鱼沸汤中,很快将鱼捞起,发现鱼骨变得酥烂,证实了凤仙子具有软坚功效。

李时珍还有意识地用捣烂的银杏,去清洗沾满油腻的器皿,发现它有清除油腻的功效,由此类推证实银杏入肺可除痰浊。

李时珍为了准确记录药物的疗效,有时还不得不效法神农尝百草那样,亲自试用。

古书上说,绿豆能解毒,李时珍决定亲自试试。

为了作试验,李时珍先给小狗吃了毒物,再吃绿豆解毒,结果并没有救活。后来他经过反复试验,自己亲自尝试,才发现绿豆要加上甘草,熬成汤才有解毒效力。

李时珍还曾经仔细地品尝过各种药的味道。对于药,有些只有亲自品尝才能对它有真正的了解。如繁缕,即鹅肠草,并不是鸡肠草,两者非常相似,但鹅肠草味甘,茎中是空的,花为白色。

而鸡肠草味道稍苦,咀嚼时口水较滑,茎中没有缕,叶的颜色微带紫色,花也是紫色的,用咀嚼品尝的办法最容易区别。

即使对于传言有毒的药,李时珍也要谨慎地去试一试,为了弄清传说中有毒的药草,他亲自品尝了覆盆子、莓、蛇莓、悬钩子等数种类似的药草。

如蛇莓,传言会毒死人,但是李时珍用后发现并没有毒。李时珍反对臆断药味而侈谈本草,不经过实践会造成很多错误的判断。

为了了解药物的各种性质,李时珍还亲自栽种了大量的药物和一些农家谷类菜类植物,对前人的许多错误加以纠正。

李时珍亲自炼制了许多药品,如对樟脑进行炼制。

李时珍用两个碗将一两重的樟脑合盖住,用湿纸将边缘封上,用火烧烤。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取出,等冷却后就可以用了。这是一般的方法。

还有另一种方法,就是用一些黄连、薄荷、白芷、细辛、荆芥、密蒙茌、当归等,将樟脑与这些药一起放在一个新的大土碗中,放上一些水,再用另一只碗盖上,并将口糊好,用火煨之。等水干了后取出来,樟脑就出来了。

这后一种方法就是后来说的“升华法”。

对其它如轻粉、粉霜、银朱、密陀僧、玄明粉、阿胶等,李时珍都曾经亲自进行过炼制,并给予了详细的记载,所有的炼制,他都是亲自操作和记录。

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做过。眼见为实是李时珍严谨的治学态度之一。因此,凡能检验前人的说法,他都愿意来个眼见。

有一次,李时珍读陶弘景的书时,发现上面介绍了一种稀奇的动物:穿山甲。

穿山甲又叫鲮鲤,也是一种药材。例如,它的鳞甲可以医治一些妇科疾病,还可以帮助产妇疏通乳道,多产生奶汁。因此李时珍深入研究穿山甲是很有必要的。

说穿山甲头稀奇,并不是穿山甲这种动物有多罕见,而是陶弘景介绍的有关这种动物的捕食方法,让人非常惊奇。

陶弘景是著名的医药学家,他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对穿山甲进行了这样有趣的介绍:

穿山甲长得象鲤鱼,黑色,全身披盖着十分坚硬的鳞甲,有四只脚,能在陆地上爬,能在水里游。它以蚂蚁为食。

每当中午时分,穿山甲游到岸上,张开它的全部鳞甲,躺在那里装死,用它那带有水腥的气味引诱蚂蚁前来觅食。

用不了多长时间,一传十,十传百,四处的蚂蚁纷纷而至,爬满它的周身,钻到鳞片里去寻找食物。

等蚂蚁多了,穿山甲就关闭了它的鳞片,爬入水中,再张开鳞甲,使蚂蚁全都浮在水面,然后再吞吃这些蚂蚁。

陶弘景的记载多有意思!看来,穿山甲还真有些“骗术”,食蚁前后的程序,逻辑性还真强。

然而,那么大的动物竟以小小的蚂蚁为食,要“骗”多少蚂蚁吃才能填饱肚子呢?这些问题引起了李时珍的好奇。

于是,李时珍决心对穿山甲食蚁的情况进行一番考察。

有一次,李时珍正好碰到一个樵夫手提一只大穿山甲。他便花了几钱银子从樵夫手中买下了大穿山甲,邀樵夫一起解剖,想证实陶弘景的论断。

果然,从穿山甲腹中取出许多蚂蚁。李时珍对徒弟和儿子说,陶弘景对事物的观察非常细微,他不仅讲了穿山甲能吞食蚂蚁,还讲了穿山甲吞食蚂蚁的方式。

可是樵夫听了李时珍的话,不以为然,说穿山甲可不是这样吃蚂蚁的。它是先用尖嘴巴拱开蚁穴,然后用长舌头舔食蚂蚁的。

李时珍听了樵夫的话,极感兴趣。他又给了樵夫几钱银子,请他带自己一起去捉穿山甲。

经过耐心地寻找,李时珍他们捉住了一只穿山甲。在山民的协助下,李明珍有机会观察到了穿山甲的习性。

李时珍一边观看,一边做记录:穿山甲,身形似鲤鱼,头如鼠,嘴尖尖的,没有牙齿,舌长长的,黑色,遍身有厚厚的鳞甲,鳞片硬硬的,尾巴大大的,尾呈三角形,腹部没甲片,却有毛。

关于穿山甲的形态特征,陶弘景介绍的差不多,但穿山甲如何吃蚂蚁,却不是那么回事了。

穿山甲在找食物了,只见它四处嗅嗅,停了下来,似乎找到了什么。它在用尖嘴拱地,拱啊拱啊,拱了一会儿就拱了一个洞。

原来是拱开了一个蚁穴,穿山甲扒开洞边的土,把长长的舌头探到蚁穴中去,舔了一舌头蚂蚁,一吞舌就捋下了舌头上的蚂蚁,咽了下去。

然后再探舌,吞舌,不断进行这个动作。李时珍这次真的相信樵夫说的了,原来穿山甲不是骗蚂蚁吃。穿山甲食蚁的过程弄清楚了。但它究竟能吃多少蚂蚁呢?

观察到穿山甲吃劲儿大减的时候,山民就捕捉了那只穿山甲。他们在石板上当场杀死了穿山甲,剖开了它的腹部,李时珍看到穿山甲的五脏六腑俱全,只是它的胃占的比例很大。

剖开胃,满胃都是蚂蚁,有的还在爬来爬去,他们粗粗地估计了一下,从这只穿山甲胃中刮出的蚂蚁,至少有一升多!

李时珍这次观察,研究的结论很重要。它不仅肯定了前人正确的结论,也纠正了关于穿山甲可以张鳞骗蚁吃的传说。

李时珍把这一观察结果记下来写进了《本草纲目》中,同时也录进陶弘景的描述,作为穿山甲食蚁方式的一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