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考古之谜百科
10785900000008

第8章 文化的存在之谜(2)

7.盘古神话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盘古神话流传已久,但没有人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在现存的历史资料中,最早记载有关盘古神话的是三国时期徐整所著的《三五历经》。书中叙述了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在很遥远的过去,天和地还像一个鸡蛋那样互相融合在一起时,盘古就已在天地之中生存,时间长达1.8万年。终于有一天,他决心要把天和地分开。他站在天地之间,头顶天,脚踏地,身体一天就长高9次,每天增加的身高是一丈。这样,天也就随着盘古每天升高一丈,地也随着加厚一丈。经历了1.8万年的时间,天已经极高,地也极厚了。而这时的盘古耗尽了精力,已经奄奄一息。于是,他把自己的身体化作天地间的万物:他的呼吸气流变成了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了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四肢和五体变为大地上的四极和五岳;他的血液变为大地上的江河;他的筋脉变成了河川道路;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上的星辰;他的肌肉变为田土;他的皮毛变成了草木;他的牙齿和骨头变成了金属和石块;他的骨髓也变成了珠玉;天上的雨水就是他的汗水;就连黎民百姓和各种动物也是由他体内的各种寄生虫变化来的。

这是一个十分典型的造物主神话。盘古就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造物主。

有关盘古神话的来历却成了史学界争论的谜。

由于这个神话的文字记载最早只出现在公元3世纪,所以国外一些学者认为:盘古神话的形成时间应该在公元3世纪以后。

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的人类发展过程就显得很反常。

于是,很多学者认定上述观点。他们认为:有着丰富材料的中国神话传说中是有造物神的。遗憾的是,这些学者在盘古神话的具体来历上观点也不一致。

也有一些学者进行各种考证后,以比较充分的论据证明:盘古神话和少数民族的造物神传说根本不一样。所以,排除了盘古神话来自少数民族的可能性。

也有人指出:盘古神话本身形成较晚,可它是对上古神话的继承和发展,汉族上古神话中的造物主就是史典中记载的“烛龙”。烛龙就是后来的盘古的原型。

这些观点,各有其理,但又有各自的缺陷,因此,盘古神话的来历没有定论,成了一个谜。

8.文字是如何诞生的

现代社会的交流工具就是文字,它对社会的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文字到底是如何诞生的呢?这个问题一直被世人所争论。

被古文字学家确认为最古老的图画文字是公元前3500年左右,在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发现的。在一块几英寸见方的大理石碑上,两面12个左右的图画清晰地表明这里记载一个重大事件。在图画文字之后,出现了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画谜文字”,绝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这种文字形式出现在公元前1800年的两河流域地区。音节文字是字母文字最终形成前的一个阶段的可能性非常大,处在这一阶段的文字有:公元前3100年的苏美尔文字、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文字、公元前2200年的原始印度文字、公元前两千年的克里特线形文字、公元前1500年的赫梯文字、公元前1300年前后的甲骨文字。字母文字是文字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标志着文字规范化的到来。有些学者认为,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等地使用闪米特语的人,采用了埃及的词汇符号,使用了词汇的第一个发音,发展了包括某些确定的元音在内的字母文字。但美国学者格尔帕却认为,第一个能被公正地称之为字母文字的是希腊语,希腊语充分地接受了闪米特语的音阶表,发展了元音制度,首创元音与辅音的结合,第一次创造了完备的字母文字体制,是公元前9世纪。而另一些研究者却认为早在公元前1800年,这一伟大创造就已完成了。

关于最早文字的定论,一时还无法给一个准确的解释,因为关于它起源的时间、地区、形式等都存在许多歧议。

9.中国的文字是如何诞生的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于它的起源也一直是人们所感兴趣的问题,在文化史上一直以来都非常富有争论性。

早在战国时代,我国学者就开始注意汉字起源的问题,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广的一种说法就是仓颉造字说,但仓颉是什么时代的人,却也众说纷纭。司马迁、班固、韦诞、宋忠、傅率都说他是黄帝的史官;崔瑗、曹植、蔡邕、索靖说他是古代的帝王;徐整说他是在神农、黄帝之间;谯周认为他在黄帝之后,等等。仓颉造字的方式,有人说是统一了文字的书写方式,流传后世,有人说是发明了象形之文。此外,有人把结绳记事作为汉字的起源,有人把八卦视为汉字的起源,也都是没有什么确切的科学根据。

目前,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汉文字是由人民集体创造的,经“巫”和“史”整理而成。有的史学家认为,到了殷商中国才有了文字:青铜器铭文和甲骨文。但也有史学家提出,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相当成熟,中国文字的起始应从此往前推,前推多少,众说不一,有的主张至少上推1000年,有的甚至主张推到夏以前,也有主张推到夏末的。在考古学家的考古发现中,对汉字起源认定的依据也不一样。有人在仰韶期的文化遗址中,曾发现很多长方形的古板,有刻画过的,怀疑是原始的文字;也有人从早于夏朝的陶器上所刻画的图案,来分析文字的初始形态。郭沫若曾在《奴隶制时代》中《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提出过以半坡彩陶上刻画的条文为中国文字的起源,半坡遗址距今有6000年左右,但对半坡彩陶上刻画的符号的含义,却还没有阐明。

中国文字的起源,到底是什么时候,具有说服力的证明还不多,只待进一步研究。

10.日语属于何种语系

无论那种语言都有它的语系,但有一种语言却例外,那就是日语。曾有人认为日语与汉语是同一语系,因为日文中夹杂着汉字。其实不然。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而日语属哪种语系,至今仍是一个谜。

如何确定不同语言是否同一语系,在语言里一般是通过辨别各语言中数字读音相似与否来确定的。在当今世界语言中,没有发现与日语数字读音相似的数字读音,因此,美国学者将日语列为独立语系,中国学者将其视为系属不明的语言。

但日本学者对日语作为一种孤立的语言体系而存在不满,总想找出日语的所属语系来。有人把日语与太平洋诸岛语言相比较,把日语与南美语言相比较,但都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现在能明确证明与日语同系的语言只有冲绳语,而冲绳是日本领土的一部分,冲绳语充其量也就是日语的一种方言而已。

从日语的语法结构看,日语具有与阿尔泰语系相似的一些特征,由此有人推断,日语可能和阿尔泰语系相关联,如果这种可能成立的话,将证明日本人祖先中的一支来自亚洲北部的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平原,经库页岛、北海道或千岛群岛、朝鲜半岛,进入日本本土。对于中日两国同文同种的误会,则是由汉文化对日本的历史影响造成的。公元4世纪,汉字和汉文化被引进日本,对丰富日语词汇起了重要作用,但日语只是从汉语中吸收了大量的文字、词汇、修辞等形式上的东西并为其所用,而并没有改变日语固有的语言思维方式、语序、语法结构等本质性的东西。中日两国,既不同文,也不同种。

那么,日语到底属于何种语系,至今也无法解答。

11.钱币图案是什么意思

在日本有明海海滩上,人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钱形图案。从它酷似中国古代钱币的造形及图案中清晰可认的字体来看,实令人费解其意,凡目睹此图案的人无不称奇。

这个具有立体感的钱币图案,是掘沙筑成的。在海滩上行走,亲临它时人们根本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图案,而会误认为这不过是一道道沙沟。但当你登上岸边的一座山后向下俯视,就会惊奇地发现这沙沟所展示的竟是一个巨大的“钱形”图案。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这个圆形图案的构图与中国古代的铜钱极其相似。在这个圆圆的沙圈中心有个四方形的孔,在这方孔的四边有“永宽通宝”四个大字。这个钱形图案究竟有多大呢?人们进行了实地测量,这一测量人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原来人们所见的这个图案并非是绝对的圆形,而是一个周长为354米,东西长122米,南北宽90米的椭圆形,难怪站在它东岸山顶上的人,所看到的图形是那么圆。

那么这个巨大的钱形图案是如何形成的呢?据传说:1633年,即宽永10年时,当地居民为了迎接龙丸藩主前来巡视,一夜之间,掘沙修造起来的,一直保存至今。另一个传说是当年在彩弹山顶有一座神殿,叫“八幡神宫”,公元70万年,即大宝3年,一天夜间,八幡大神乘座一只发光的船,从宇佐神宫飞临此地。从此,便有了这巨型图案。于是,人们就修了这座神宫祭祀八幡大神。

这神秘的图案及神话传说,使人联想到在秘鲁纳斯卡平原的那些巨形图案。那巨型图案也只能从高处才能看见,人们认为那是宇宙人的杰作,地面人是造不出来的。那么这个钱形图案是否也是宇宙人的纪念物呢?传说中从宇佐来的大神,是否就是从宇宙中来的外星人?它所乘坐的发光船,是否就是人们所发现的飞碟?如果是,那么宇宙人为什么会来到地球造出此钱形图案呢?它的喻意是什么?对这一连串的设想人们很难找到证据来说明。这样人们又把眼光从宇宙收回到地球,到远古的人类祖先那里去寻找答案。他们认为这个巨大的钱形图案纯粹是地球人的杰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推测到:在创造这一奇迹时,指挥者站在海岸边的琴弹山上,通过旗语来指挥海滩上众多的人,这样人们在统一指挥下就完成了这项巨大的工程。只有这样他们所创造出的钱形图案虽然实际上是椭圆形,但人们站在山上所看到的却呈圆形,与钱更加相似。

对于这一解释人们认为比较合理,但人们还不明白,这个钱形图案究竟是些什么人、出于什么动机和目的、在什么时间创造出来的?它为什么能够在大海的波涛下长存而没有消失?这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的探究才能作出科学的结论。

12.石头标记是外星人的导航标志吗

在秘鲁利马南部的毕斯柯湾,有一个人工建造的高820英尺的红色岩壁,岩壁上雕刻着一个巨大的三叉戟或三足烛台形状的图案。三叉戟的每一股约有13英尺宽,而且是用含有像花岗岩一样硬的雪白磷光性石块雕成的,因此,如果不是现在被沙土所覆盖,它将发出耀眼的光芒。是什么热情驱使古代人建造这么巨大的石头标记呢?

一些考古学家认为,毕斯柯湾岩壁上的三叉戟是指示船只航行的陆标。但大多数考古学家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指出,绘制在这个海湾中的这幅三叉戟图案,不能使所有角度上航行的船只都能看到它;况且,在遥远的古代,是否有远洋航行这回事都值得怀疑。如果有些航行必须要用航标来指示的话,古印加人为什么不利用两座岛屿?这两座岛屿就在三叉戟的中股延伸线的同一海面上;他们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不管船只从哪一个方向驶向海湾,从很远的地方就可看到这些岛屿。但如果用三叉戟当航标,从北方或南方来的海员却不能看到它。而最主要的一点,绘制三叉戟的人,是使它的方向朝天的。另外一点也值得注意,在三叉戟座落的地方,除了一片沙滩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吸引海员。而且,就是在史前时代,那里的水中也是礁石磷峋,根本就不适于船只停泊。因此,考古学家们认为,这座在古时候光芒耀眼的三叉朝图案,一定是作为某些会“飞”的人的航空标志而设置的。

考古学家的推测,如果三叉戟确是航空标志,那它不应是孤立存在的,在它的周围一定还有另外一些东西。果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距三叉戟图案100英里外的纳斯卡荒原上,考古学家又发现了许多神秘的图案。这些图案遍布从巴尔帕的北边至纳斯卡南边的37英里狭长地带。它们是一些几何图案、动物雕绘,以及排列整齐的石块;很像一座飞机场的平面图。

如果乘飞机在这个荒原的上空飞行,人们可以发现许多闪闪发光的巨大线条。它们伸展几英里,有时平行,有时交错,有时构成巨大的不等边四边形。此外,还能看到一些巨形动物的轮廓。它们都是用明亮的石块镶嵌出来的。其中有极长的鳄鱼,卷尾的猴子……还有一些地球上从未见过的异禽怪兽。

是谁制作了这些图案?为什么把它们绘得如此巨大?

据当地的传说,在过去的某一个时期,一群不知来历的智慧生命,登陆在今天纳斯卡城近郊的一块无人居住的荒原上,并为他们的宇宙飞船在那里开辟了一座临时机场,设置了一些着陆标记。这之后,不断地有他们的飞船在这里着陆和起飞。这群宇宙来客在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后,又离开地球回到自己的行星上去了。当时的印加部落,曾亲眼目睹了这些宇宙人的工作,并且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考古学家们对这个神话般的传说深信不疑,他们并且推测:如果纳斯卡荒原是登陆点,毕斯柯湾上的三叉戟是登陆指标,那么,在纳斯卡的南边也应有一些指标才对。

果然,在距纳斯卡250英里的玻利维亚英伦道镇的岩石上,人们发现了许多巨大的指标。在智利的安陶法格斯塔省的山区及沙漠中,也陆续找到了这样的东西。在许多地方,有直角形、箭矢状和扶梯状的图形,到处都可看到。甚至可以看到整个山坡上绘着很少雕饰的长方形图案,在同一平面上的整个区域内,峭壁上陈列着光芒四射的圆周和棋舟形状的椭圆形图案。而在人迹罕见的泰拉帕卡尔沙漠的山坡上,有一幅很大的机器人图案。这幅机器人图案约有330英尺高。它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很像棋盘,两腿直条条,纤细的脖子上是一个长方形的头颅,上面有12根一样长的天线般的东西竖立着。从臂部到大腿间,有像超音速战斗机那种粗短翅膀般三角鳍连接在身体的两边。这幅图案距纳斯卡荒原大约500英里。

至此,考古学家们推测,这些图案与宇宙来客有关,是一些很值得研究的古代遗址。

13.“红崖碑”的碑文是怎么回事

著名古迹“红崖碑”座落在贵州省关岭县境内的晒甲山上。

“红崖碑”不同于普通的古碑,它实际上是一块距地面30多米高、长达100多米的天然崖壁。这种非人工制造的硕大碑体本身就是人间一大奇景。

“红崖碑”的碑文是在这块巨大碑体的右上方宽10米、高6米的范围内,有数十个奇形怪状的古文字。正是这些文字使红崖碑神秘起来。

这些字看上去很大,刻痕很深,可是到眼前仔细看就会发现,字里行间根本就没有斧凿的痕迹。

关于红崖碑,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和传说。有人说,“红崖碑”是古夜郎文化的遗留产物;也有人认为,它是殷高宗(武丁)伐鬼时的记功刻石;甚至有人认为,“红崖碑”就是传说中的“禹碑”。明清时代的学者大多认为它是诸葛亮南征时留下来的文字。

实际上,“红崖碑”中的秘密也不是没有办法揭开的。如果它还保持着原始状态,那么凭借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搞清碑文的年代。可惜清朝光绪年间,“红崖碑”被人为地破坏过。当时,永宁州官要摹一批“碑文”,用以打点上司,一个团首为求速度快而自作聪明,用桐油掺石灰涂在了凸字面,拓下一些碑文。可是,这些桐油石灰后来不能被冲刷掉,这些人竟然叫来石匠将岩石剥去一层。然后又参照原始拓本,随意地刻上一些。此举不但破坏了古迹“红崖碑”的原始风貌,也给探索“红崖碑”奥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由于人为地破坏“红崖碑”,使其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因此直到现在,“红崖碑”之谜还未被解开。

14.花山崖壁画是谁所画

在广西的明江到定阳县城北约25千米处,东岸悬崖峭壁之上有一幅原始壁画,这就是著名的“花山崖壁画”。

壁画画面十分壮观,高接近40米,全长170米,图像为赭色,虽然经历了千百年风雨的侵蚀,却依然毫不褪色。壁画的线条雄浑有力,画中的形象古朴生动。整个画面中,共有1300多个人物,大的高有3米,小的高只有30厘米,画面之中有尊巨人,头戴虎冠,挎刀骑兽,手握箭镞,气度不凡;还有一些大汉,勇武粗壮,正面马步而立,两手屈肘平举,看上去力气很大。在形形色色的人物中间,还夹有大小不一的圆形物体,以及似马、似犬、似狼、似虎的动物形象。

如此巨作却无人知晓它的作者是谁,它出现在什么年代,作画人是怎样在几十米高的悬崖上完成这些艺术创作的。

从壁画所在岩崖上的岩石被风化、剥蚀的情况可以看出,这些壁画很古老。可是这些壁画的线条清晰,色彩依旧,又该怎么解释呢?

不少人认为:花山崖壁画非人力所为,是大自然显现出来的。

一些研究者根据画面的古朴、单纯断定,它是少数民族的原始艺术品。有的学者根据广西历史记载中铜鼓和环首刀流行时代的说法,认为壁画形成于西汉。也有的学者根据壁画中惟一出现的文字“魁”是楷书体,考证它是唐代以后的作品。还有学者依据明江两岸的所有壁画都制作有江河沿流和深潭水旁的高山上这一特点,再加上壮族的经济生活和习俗,认为壁画是壮族人民祷告水神镇压水鬼的作品。此外,还有人认为这些壁画的作者是唐代开成、咸通年间以般木瓠(盘狐神犬名)为崇拜对象的原始居民——处于野蛮状态高级阶段(部落联盟时期)的苗瑶民族。后来他们因为战争带来灾难而远迁离开故土,于是壁画失去了主人。

种种说法都有所依据,可又都是推断而已,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

最近,有关方面已经组织力量对花山崖壁画展开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又综合大量考证之后断定,花山崖壁画的绘制是在战国早期至东汉时期这段时间里,最初由瓯骆部族或部族联盟中居住在左江流域的氏族所作,所来由乌浒人继承。画面的整体内容是这些部族在祭祀祖先时对祖先功绩的追述。

我们相信,花山崖壁画之谜被彻底解开已为期不远了,但这还需科学家们不断地努力和探索。

15.岩石雕刻产生于一万年前吗

由于人类是远古时代进化发展而产生的生物(大约已有200万年左右的历史),因此,与先于人类数千万年或数百万年以前的兽类共同生活,在科学史上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奇怪的是,有关这些兽类的雕刻却常常出现在人类考古发掘中。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按照美国作家和考古学家A·墨亚特·沃莱尔的说法,刻在巴拿马的密码般陶器上的飞行蜥蜴看上去极象飞龙目动物,它生活于人类产生之前数百万年。那么人类是怎么知道这些动物的形状的呢?

1924年,多因尼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哈维大峡谷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个看上去与灭绝了数百万年的提兰诺萨鲁斯惊人相似的用后腿站立的动物的岩雕。在俄勒岗的大沙河一带,人们发现了另一个岩石雕刻画,那是史前雕塑家们留下的斯蒂格萨鲁斯的图像,斯蒂格萨鲁斯是一种生活在人类出现于这个星球之前的动物。

这些画是用坚硬的红沙石雕成的,它向我们诉说着古老的岁月和悠悠的往事。那些雕刻艺术家一定是与史前动物同时代的,否则,原始人怎么能画出他们从未见过的野兽呢?他们画得如此高超连我们现代人也望尘莫及。这些“不可能”的事实向人类学提出了严肃挑战。

大约在1920年,朱利奥·特洛教授在秘鲁皮斯科附近的纳斯卡地区发现了一个花瓶,他被瓶上美丽的骆驼画所吸引,因为那只骆驼有5个脚趾,而现代的美洲驼只有2个脚趾。但是在很早的进化时期,大约l万年以前,美洲驼确实有5个脚趾。这并不仅仅是一个猜测,因为在同一地区,还发掘出了有5个脚趾的史前美洲驼化石。

丹尼尔·鲁佐博士1952年在马克胡亚西一带发现一个巨幅的远古石头雕刻。马克胡亚西距利马80公里,它是秘鲁的一个海拔4000米的高原,那里气候寒冷而且恶劣,在花岗岩石之间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生长。

站在由岩石构成的圆形剧场中,鲁佐发现他自己正面对着雕刻在石头上的巨大的人像和动物画像。高加索人、黑人、基姆族人正怪怪地看着他,狮子、牛、大象、骆驼这些据认为从没有在美洲生活过的兽类正环绕着他。鲁佐认出了埃菲切利迪亚,已经灭绝了的斑鸠的鼻祖,人们只是通过化石遗迹才了解它们的。马的雕刻给人们提出了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难道这个雕刻者与美洲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吗?否则,他怎么能逼真地画出美洲马呢?由于美洲马早已在大约9000年前绝迹,这样也就为这些雕刻作品的出现提供了比较确定的年代。美洲马重新出现在新大陆是在16世纪,是由西斑牙征服者从西斑牙本土带来的。

通过对雕刻头像的白色闪长岩类的斑岩进行分析,地质学家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些石头能象现在这样呈现出灰色至少需要l万年的时间。毫无疑问,岩画至少应在l万年以上。

令人感到神秘的是这些巨大的古迹的雕刻者精通光学和透视学原理。一些塑像能在月光下看得清清楚楚,其他的则在其他时间看到,它们随着阴影的移动而消失。在美洲,考古发现了一种从未在美洲生活过但又被雕刻下来的动物,这种动物在其他地方也早已灭绝了l万年,这与近万年前就雕刻下来的黑人和白人一样向正统的科学提出了挑战。丹尼尔·鲁佐博士曾在索尔伯恩尼大学和其他科研机构作过讲演。尽管政界官员看到了这些雕刻的照片,但由于难以一时证实这些令人惊奇的发现,他们仍旧向鲁佐的在美洲除红印第安人外还存在过其他人种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人们或许要问:这些岩石雕刻者曾是什么人呢?但是不管怎样,他们曾与已灭绝了的动物同生于一个时代是毫无疑问的。

16.一个“弩”是什么意思

桂林阳朔碧莲峰上雕刻着一个直径约三米的“弩”字,此字龙飞凤舞,苍劲有力。游人到此,都要停下来观赏研究,然而100余年来,谁也肯定不了这是个什么字,它真正的意思是什么。

“弩”字的作者是山阴的王元仁。王氏擅长草书,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在广西阳朔当县令。就在他任职的那一年,挥笔写下了这个巨幅字,由能工巧匠凿雕在鉴山主峰——阳朔县城的碧莲峰壁石上。遗憾的是,王元仁没有留下任何注释,这样一来,百年墨迹只好留给后人去评说。

这个字如此奇妙,竟引得无数游客骚人抬头仰望,仔细琢磨。

韩愈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概括漓江的秀丽景色,因此有人将这个字认作“带”,其意是对“江作青罗带”风光的赞美。但那些善于思考的先辈文人墨客,从此字中又琢磨出“一带山河,少年努力”8个字的意思。的确,如果你仔细观察,这8个字果然笔笔有着落,字字有根据。

又有个文学家不满足前人的说法,买了拓片带回家中仔细琢磨,细心推敲,认为应是“一带山河甲天下,少年努力举世才”14个字的意思,是用来激励来人和后者的对联。

可是又有一位诗人,比那文学家更善于联想,他竟从中揣摩出一首四言诗:

一带山河,举世无双。

少年努力,万古留芳。

上述几种解释,也只是人们的猜测。百余年来,成千上万的古今中外游客对这个字浮想联翩,各抒己见,虽然说不出所以然,但都认为此字一定别有一翻用心,并且寄予深刻的含义。这究竟是个什么字,它是什么意思?这个百年之谜,不知何时才能解开。

17.十二生肖如何产生的

只要是中国人,就有一个自己的属性,这是中国计算年龄的传统方法,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地支符号,各配一个相应的动物属性——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那么十二生肖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有人认为,这是古代华夏民族纪年法与少数民族纪年法相互融合的结果。在尧舜时代,就开始使用甲乙丙丁等10个天干符号和子丑寅卯等12个地支符号,本来没有以动物配地支的纪年法,而我国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很多事物都用动物来表示或指代,因此创造了以动物来纪年的方法,在汉代,两者相互结合产生了十二生肖。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有十二时辰的概念,把黄道附近的天空分成十二等份,由东向西配以十二支,用于纪年。由于古时候图腾崇拜的影响,人们往往习惯把各种自然现象同动物形状或别的神奇的东西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十二生肖。

还有人认为,十二生肖产生于国外,是由印度传入的,比较印度的十二生肖,只是狮子在中国改作了老虎,金翅鸟在中国改作了鸡。

关于十二生肖在民间也有许多传说,如,传说轩辕皇帝要选十二个动物担任宫廷侍卫,动物纷纷报名,猫让老鼠代替自己报名,老鼠第一个把自己报上了,却没报猫,所以十二生肖中没排上猫。民间故事很难令人相信,但如果说这12种动物是古代部族崇拜的图腾,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十二生肖的来历也一直是一个谜。

18.太极八卦图有多深奥

提起太极八卦图,许多人都感到很神秘,至于其中的奥妙,则很少有人能说出几分道理来。太极图就是一个圆,里面画着阴阳鱼;八卦图是一个正八边形,每条边上都有一个特殊的符号。多少年来人们被两个传统意识倾向所困惑,妨碍了对它的探讨和认识。一是神秘化,认为研究太极八卦图的道路深不可测,非一般人所能够问津;二是认为太极八卦图是卜卦算命的迷信东西,必须严加禁止。

相传,太极八卦图是古代圣人伏羲氏首创,《五经》的《周易》中,有详细说明。古人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这是太极八卦的基本理论,它原属于哲学范畴,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但是,后来的一些学者牵强附会,用其宣扬万物天定的宿命论观点,使太极八卦图掺杂进了唯心主义的内容,涂抹上了迷信的色彩,并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和星相家的理论根据,致使太极八卦图面目皆非,失去了本来的科学意义,尽管年代久远,太极八卦图对今天的人来说,仍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谜:伏羲氏究竟是受了什么启发创造出来的?太极八卦图有哪些作用?它创造出来究竟是为了什么?好多问题,至今只有传说和不确切的猜想,而无确凿的答案。但是,作为中国古老文化科学的一朵奇葩,它不但在古代为人民作过贡献,就是在现代也树立过不可磨灭的功勋。中国学者刘子华依据八卦图,证明出“木王星”的存在就是一例。

1930年1月,美国天文学家汤保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九颗行星——冥王星后,有人提出,太阳系有没有第十颗行星呢?由于当时冥王星刚发现不久,观测数据还不精确,预测第十颗行星的努力连遭失败。当时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年仅27岁的中国人刘子华,下决心要独辟蹊径,不依靠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去预测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刘子华并非凭空设想,而是依据太阳系的各星体与八卦的卦位存在着的对应的关系。他根据这个关系,利用天文参数进行计算,证明出每一对应卦位所属星体的平均轨道速度和密度均分别为一个密值,经过反复运算,刘子华终于第一个算出了第十颗行星的平均轨道运行速度为每秒2千米,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424克,离太阳平均距离为74亿千米,按照希腊神话命名原则,在冥王星后面的星应叫做“木王星”。刘子华把自己的预测,写成题为“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的论文,当时该论文在天文学界获得一致的赞赏。

1938年,刘子华被正式授予法国国家博士学位。这是中国科学家运用太极八卦图,作出的震动世界的伟大贡献之一。

19.布满疑谜的《易经》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研究《易经》的热潮。实际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热衷于《易经》研究的人一直很多很多。只是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重视,拥有这么多研究者。《易经》吸引了如此多的研究者,它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和我国大多数古代文献一样,《易经》上也遍布疑团。而且,《易经》所集疑谜之多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居首位。

《易经》的第一个谜就是它的属性。有人凭直觉说它是古代的卜筮书,也就是一本算命的参考书。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历史书。还有人研究了《易经》内在的深刻含义后,得出它是一本哲学书。这些都是近代以来,人们对《易经》深入研究以后得出的结论。

我们今天所说的《易经》,指的就是《周易》。它通篇都是在讲解八卦以及由此演绎出来的64卦,描述各卦的卦象和相对应爻辞。八卦相传为伏羲所创造,后来周文王又演绎八卦成64卦。

正是由于《周易》这种十分明显的占卜特点,所以人们很自然地把它看作卜筮占卦的参考书,连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也不例外。

但是,如果透过《周易》说卦论爻的外表,可以看到全书表现的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

如果对《周易》的《易传》部分进行考究,人们不难发现,解释卦象的爻辞和其他注释,都是有关古代战争、祭祀、婚姻、农事等内容的记事。一些学者也就根据这一特点认定《周易》是一本历史书。

这些看法是不是已经触及了《周易》的本来面目,现在还难作定论。

《周易》除了属性难定之外,它成文的时间和作者是谁也都让人难以确定。古代曾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之说,而伏羲、神农、夏禹都曾荣幸地被认作是作八卦的人。卦爻辞和《易传》也曾分别被归属为周公和孔子。这到底与史实差多少呢?至少无人能准确地判断。

现在,学者们把《周易》成书的时间缩小到西周时期,可这是一个长达300多年的时间段,而《周易》中《易传》的成文时间段被延至汉初,又增加了500~600年。实质上还是没有确认。

《易经》虽然布满疑云,但对后世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反映出中国古代文明的不可思议和博大精深。但愿《易经》疑谜能早日解开。

20.华表是如何诞生的

华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它高大挺拔,古朴精美,尤其是天安门前的那对高大的华表,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则更为壮观,此外在明十三陵以及卢沟桥等处也可以看到它们,但华表是如何诞生的呢?

一般认为,华表是一种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纪念、标识的立柱,相传在我国尧舜时代,人们就在交通要道树立木柱,作为行路时识别方向的标志,这就是华表的雏形。还有人认为,华表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现在天安门广场的华表上蹲着一头怪兽,非狮非狗,名为“望天吼”,民间传说这种怪兽喜好观望,让它望着宫外,是让它眺望远游的皇帝早日归来,整理朝纲。而远古的人们都将本族崇拜的图腾标志雕刻在华表上,顶礼膜拜。后来随着图腾崇拜时代的结束,华表柱顶的图腾也就逐渐演化为“望天吼”类的吉祥动物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华表在上古名为“谤木”。相传尧舜为了纳谏,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树立木桩,为人们出谋划策提意见提供方便,后来演化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

还有意见认为,华表是由一种古代乐器演变而来的,这种乐器为木铎。先秦时,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见的官员,奔走于全国各地,敲击木铎引人注意,后来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询意见,而是将木铎放大,树立在王宫之前,提醒人们劝谏,然后逐渐演变成了华表。也有人将华表认定为古代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观察天文的仪器像华表,人们立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节气,并以此来测恒星,以观测恒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筑前,还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筑施工期长,立表必须长久保存,就改立木柱为石柱。施工完成后,石柱就保存下来了,逐渐演化为一种标志性建筑,由实用性的仪器,变为装饰性的华表。

总之,关于华表的诞生说法不一,但无论如何,华表都聚集了中华先辈们的智慧,等待科学去慢慢探索它。

21.《山海经》的难解之谜

《山海经》是一本著名的传世古籍,最早把《山海经》整理成文,并且公诸于世的是西汉时的刘向、刘歆父子,他们是把此文作为禹、益治水的记载来看的。到了东汉时的王充也这样认为。但是,现在从更多的资料得出这种看法不大正确。书中分明记载了禹、益之后的很多事,还有称“禹父”、引“禹言”的地方,甚至提到了一些秦、汉时期的郡、县名,也提到了战国后期才出现的铁。对此,隋朝时有人认为这些都是由后人掺入了自己的文字所致。虽然不知此说是否准确,但起码可以说《山海经》不是禹、益所作。现在学术界认为《山海经》的材料来源可能比禹、益时代更早。开始是口耳相传,在流传中不断增加演变,最终在西汉时写成文字。因此可以推为此书作者可能有几个人或10多人。

现在人们看到的《山海经》的突出特点是“怪”。书中记载的都是古代的一些怪事和怪物。就连最早把它的名字载入史册的司马迁都认为它荒诞不经,不能上正式场合。

而对《山海经》一书的定性,则古往今来差距很大,分歧更多。最早给它分类并划定归属的当属汉代班固作的《汉书·艺文志》,本书把《山海经》划在数术略中的那种根据地域、人、物等形状判断其吉凶贵贱的“形法类”书籍的开头。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却又被看作是经典地理书。到了清代学者编修《四库全书》时,《山海经》已被定作小说,并说它是最古老小说。当然,这里提到的“小说”并非今日狭义的小说,而是指中国古代广义的小说。

与此同时,道教徒们又一直把《山海经》看作神仙方士之言,并把它收入《道藏》。

进入20世纪以后,接受新思想的学者们开始用新的眼光来考察《山海经》。

茅盾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杂乱无章的神话总集”。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的《神话与传说》篇中则干脆把《山海经》列作古代封建迷信的书。

有人兼顾两派观点指出:《山海经》“是一部巫术性的地理书”。

《山海经》不仅在作者、创作年代和创作意图上存在着难解之谜外,它的最初形式也让人难以知晓。

早在南宋时,儒学大家朱熹就指出:《山海经》的文字之前是图画形式,它是根据图画来写成书的。而明代的胡应麟、杨慎,清代的毕沆也都认为《山海经》是《山海经图》的文字说明,这种说法,至今还没有被证实。今天所见的《山海经图》都是《山海经》成书以后所绘制的插图。不过古书记载中,确实经常可见有关《山海经图》的线索,好像是古代曾有过一部《山海经图》,但是,现在人们既无法确定这部《山海经图》所属的年代,更无法确认它是否真实存在。

古怪离奇的《山海经》确实存在着令人解不开的谜,它的性质、作者、创作年代以及创作意图都需要人们继续探索。

22.《木兰诗》是什么时候所作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的一首优秀民歌。该诗描绘了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10年,立下赫赫战功,最后,竟不图功名利禄,还回女儿身,弃官回乡务农的故事。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一书中写道:“诗中描写的木兰,确实表现了中国妇女的英雄气概和高尚道德。”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花木兰的出现,中国妇女的形象也随之高大了许多。

只是关于《木兰诗》作于何时,在史学界上还存在着争议。

《古文苑》曾题有:“唐人木兰诗”。《文苑英华》记载:唐代韦元甫作。

但有人提出反驳,从收藏的历史资料中看,《木兰诗》在陈释智所撰《古今乐录》中已经录有,因而可以说这不是陈以后的作品。北朝战争频繁,诗的内容正好反映了这一特定的社会背景。根据对诗歌本身的分析表明,诗中君主称为可汗,出征作战的地点均在北方,都充分说明它是北朝作品。

那些认为《木兰诗》是隋唐以后民歌的学者认为,《古今乐录》不十分可靠,而诗中反映的风俗习惯等都和隋唐的相符,根本与北朝无关。

虽然两种观点对立多年,但无论《木兰诗》产生于何时何代,都不能抹煞诗歌本身的艺术成就,更不能无视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两种观点,都有它自己的依据,不能互相说服,因而我们只能等待新的、更有力的证据来解开《木兰诗》产生时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