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杜甫写诗为民成一代诗圣的故事
10785700000019

第19章 逃离长安

757年的春末,杜甫身陷长安已有七八个月了,从家中带来的几两银子也早就用光,在城中虽有行动自由,却无生活来源,只好去旧相识家中东凑一顿西凑一顿,靠着对大唐复兴的信念和乐观的性格,顽强地生活着。

在春天的一个早晨,风雨交加,杜甫在饥饿中醒来,心里盘算着该去谁家混口饭吃,想来想去,决定去苏端家中。于是爬起身来,拄着藜杖,走上泥途。

苏端的日子也不好过,但每逢杜甫一来,总是想方设法弄点酒还找来要好的宾朋,大家喧闹一番,来彼此宽解愁怀。

在苏端家逗留了大半日,杜甫才往回走。这时早已雨过天晴,路边春草长得很繁茂,绿油油的,五颜六色的杂花,仿佛星星和宝石嵌在绿草丛中,鸟儿在欢乐地鸣叫,忙着筑巢、育雏,双双对对,自由飞翔。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使人们好像进入了一个一尘不染的境界。

可是,这明媚的春光,没有带给杜甫愉悦的心情,他的心情反而更加惆怅。这些草木经过了严冬,重新绽开了生命,而沦陷区的人民却仍然在刀光中流着鲜血,鸟儿欢乐地鸣叫,双宿双飞,自由飞翔,而自己却囚禁在长安,妻离子散,竟不如鸟雀。

现在战火已接连烧了两个暮春三月,只盼望能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这时一阵春风迎面吹来,抚乱了他的鬓发,他随手拢了拢,发现白发更短了,自嘲地笑笑,心想现在连簪子也省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一边漫步,一边吟着这首即景生情的五言律诗《春望》,不知不觉中,来到神乐园的莲花洞。

这儿是郑虔的侄子郑潜曜附马的园林,沦陷前杜甫也常来这儿做客。而现在,郑潜曜己经同他的妻子临晋公主逃到西蜀去了,幸好当年的楼台池阁还是老样子。

杜甫徘徊了一会儿,看着天色已暗了,正打算离开,忽然有人在身后喊他:“杜贤弟!这……不是杜贤弟吗?”

杜甫回头一看是郑虔,他怔住了。

“杜贤弟,连我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了?”

杜甫猛转身冲上前去,抱住郑虔说:“郑老,郑老,真是你吗?”

“是我”。郑虔紧紧抓住杜甫的手,热泪纵横,泣不成声。

“不要伤心,咱俩不都活着呢吗?”杜甫知道郑虔很乐观,从不轻易掉泪,今天显然是极度的悲痛,才控制不住自己了。于是他强忍悲痛,故作欢欣地劝慰道,“郑老,咱们还能在此经相逢,应该高兴才是啊,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

郑虔收住眼泪,一个劲儿地点头,“是啊,是啊。”

“郑老”,杜甫问道;“听说你给叛军掳到了洛阳,如今怎么在这里出现了?”

“一言难尽!”郑虔叹了口气,向杜甫细说了这几个月的情况。

当初叛军打到长安时,唐玄宗仓促西行,许多朝臣都蒙在鼓里,等他们明白过来,想逃走已经来不及了。安禄山派孙孝哲在长安搜捕唐朝的文武官员,郑虔虽然官位卑微,但也未能幸免。

这帮被俘的官员,被押解到了洛阳。安禄山欣赏郑虔的才华,任命他做水部郎中。郑虔推说有病不去上任,安禄山就赐给他房宅,又配备了许多的家将,表面上是服侍他,实际上监视他,以防逃跑投奔唐肃宗。

郑虔始终没有接受委任,他恰巧遇见了一个好心的大夫,每次看完病,都宣称郑虔的病又加重了。久而久之,安禄山信以为真,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就这样到了今年正月,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等人合谋杀死,叛军内部大乱,郑虔这才有机会和一些被掳的同僚偷偷回到了京城。

故事的叙述是平淡的,但是杜甫能够体会到其中的艰辛,在为郑虔庆幸劫后余生的同时,也被他这种爱国的精神感动。

随后,杜甫也叙述了自己乱后的遭遇,郑虔听了,不住地叹息。

“你今后有何打算?”杜甫关切地问。

“只好留在京城,隐姓埋名,苟且偷生了。”郑虔痛苦地摇摇头。

“为什么要守在这儿无所作为呢?”杜甫恳切地说,“安禄山这个祸首虽然死了,但叛军的势力还很大,咱们应该找机会去凤翔,为国出力呀!”

“难啊,这回逃回来已经是九死一生了,再去凤翔,我看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对了我这里有一封密信,麻烦你转交给皇上,这里面是洛阳叛军的情况,这也许是我能为皇上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说完,又不禁老泪纵横。

杜甫心里酸酸的,望着郑虔那张沧老的面容,道:“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郑老,您这就是为国效的最大的力啊!您放心吧,我一定会把信交到皇上手中的。”

杜甫依依不舍地和郑虔道别,他下决心不管前途有多少险阻,也不管希望有多么渺茫,这次一定要逃出长安,赶到凤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