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启迪世界的100部文学作品(上)
10784100000030

第30章 《忏悔录》:让全人类震惊与思考的人性小说

〔法国〕让·雅克·卢梭

“作者简介”

让·雅克·卢梭(1712~1778年),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法国启蒙,左动中最富民主倾向的代表人物。

卢梭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生而丧母,但在父亲的鼓励下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10岁时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师那里,两年内学会了拉丁文。13岁至15岁时他在一个暴虐的镂刻师的店铺当学徒,遭受很多磨难。两年后他终于弃职离乡,来到法国,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1749年,卢梭的应征文章《论科学与艺术》获奖。这虽使他一举成名,却也逐渐显示出他同其他启蒙主义者在思想立场上的分歧。其后,他渐渐地与百科派决裂了。在法国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度过的几年是他文艺创作生涯中硕果累累的阶段,他的四大名篇《新爱洛绮丝》、《民约论》、《爱弥尔》、《忏悔录》中的三篇问世于此时。他晚年时在巴黎离群索居,《忏悔录》一书于此时完稿。1778年,卢梭死在一个侯爵的庄园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他的遗体于1794年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

“背景介绍”

该书作者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18世纪,封建贵族统治的法国,要求民主、平等的呼声日渐高涨,卢梭在长期的流浪生活中,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现实,深切地感受到专制统治的不平等,他对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发出了愤怒的抗议。《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的发表,表达了卢梭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在社会主义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在博得社会好评的同时,也受到了宗教势力和贵族统治阶层的谩骂和禁锢。卢梭本人遭当局迫害,被逼逃亡。这中间,他完成了最能代表卢梭真心感受和思想的,也是最为世人熟知的自传——《忏悔录》。

《忏悔录》中,卢梭以极复杂的心情和极生动的笔触坦率地讲述了自己善与恶,美与丑、罪与罚的一生。他在称颂自己热爱自由、同情弱者、理想崇高、本性善良等种种美德的同时,又坦述了自己恶意作弄、沉溺女色、抛弃子女等种种恶行。书中,卢梭还历数了寄人篱下的非人待遇,进入社会后的被歧视和虐待以及种种他耳闻目睹的黑暗与不平。

《忏悔录》被公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对之后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卢梭开始了一个时代。

“内容概述”

让·雅克·卢梭,1712年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钟表匠,母亲是牧师的女儿。母亲因为生他难产而死。他儿时对书有一种罕见的兴趣,崇拜希腊和罗马的先贤。卢梭也有一些缺点,贪吃,喜欢恶作剧。性情温和柔静,怀有爱人之心,也希望得到别人的爱。11岁那年,卢梭喜欢一个22岁的姑娘,但她并未在意,卢梭感到十分气愤。

16岁时,卢梭在安那西做学徒时结识了一位年轻温婉的贵族孀妇华伦夫人。她对他产生了莫大的吸引力,对她的迷恋构成了他以后流浪生活里的精神支柱。后来,卢梭不甘心做学徒,来到意大利谋生。因为一文不名他进了都灵的一所宗教收容院。后来他又做过店铺的小伙计和伯爵夫人的秘书。当秘书时偷了伯爵夫人一条让卢梭迷恋的小丝带,为逃避罪责栽赃给清白的女仆。这件事始终让卢梭的良心受到谴责。为了达到淫邪的目的,他调戏过打水的姑娘,被人逮住时,又靠谎言脱身。

19岁时,卢梭回到魂牵梦萦的华伦夫人身边。她像母亲和大姐一样关怀着他,替他谋求出路。卢梭在她的身边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开始全神贯注地学习数学、集合、绘画和音乐。后来,卢梭痴迷于音乐,无法安心当丈量员。这时,华伦夫人向卢梭敞开心扉,虽年龄悬殊,他们终究走到了一起。

卢梭开始投身于音乐研究,但诸事不顺,新发明的记谱方法遭到法兰西科学院的否定。与此同时,他结交了一些文学界的名人,和狄德罗、伏尔泰及布丰等人结成朋友。这中间,他还重返意大利,在水城威尼斯担任法国驻意大利大使的秘书,虽工作勤勤恳恳,但开罪了一些小人,终于他失望地离开官场,重新开始对音乐的研究和创作活动。后来,狄德罗因为《哲学思想》一文遭捕,卢梭设法救他脱险,因此他们之间的感情愈加深厚。

1750年,卢梭的一篇应征论文《论科学与艺术》获得极大成功,以惊世骇俗的思想震惊了巴黎文化界,同时也遭致非议。1752年,当歌剧《乡村老师》在王宫上演时,卢梭故意不修边幅以示怠慢,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国王欲赐年金以示奖掖时,他断然拒绝,坚持不受。为此,卢梭和狄德罗发生争执,封建卫道土们众口一词的责难和谩骂使他忧心忡忡,倍感孤独和空虚。他又找了一个伴侣戴莱丝。为便于构思,他们一起做了8天的旅行。

1756年,卢梭结束了在巴黎郁郁的生活,入住一位夫人赠送的“隐士之家”,在那里沉浸在小说的创作中。卢梭受到一些人的攻击,连一向令他尊重的狄德罗也和他分道扬镳。《新爱洛绮丝》的出版在巴黎掀起一阵狂潮,卢梭又接着出版了《音乐辞典》和《社会契约论》。但《新爱洛绮丝》的出版使他备受指责,连朋友也纷纷回避他,到处有人咒骂他,“隐士之家”的主人也驱逐他。

“欣赏与评析”

《忏悔录》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己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是对统治阶级迫害和污蔑的反击。卢梭自信比那些攻击和迫害他的大人先生、正人君子来得高尚、诚实自然。他讲述自己“本性善良”,家庭环境充满柔情,古代历史人物给了他崇高的思想。但是,社会环境使他受到了污染。他偷过东西、撒过谎、做过损人利己的事。他想以这样的叙述说明他著名的人性论哲理:人性本善,但罪恶的社会环境却使人变坏。他愤怒地揭露那个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这部自传名为“忏悔”,实则“控诉”,另一方面,它对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也倾注了深切的同情。

这是一部以极其坦率的风格写出来的自传。卢梭企图以这种坦然的作风,表明自己高于当时虚伪的封建道德。而且,他是站在人性论的立场上,把自己作为“人”的一个标本来进行剖析、对自我进行热烈的赞赏的。为了和宗教的“神道”对立,卢梭竭力推崇自己身上的“人性”,肯定自己作为人的自然要求,他以感情丰富自诩,把感情视为个人行动的动力;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把自己一些低劣的冲动和趣味美化为“人性”的动因。他宣扬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的意志和兴趣为出发点的个人主义人生态度。因此,卢梭对自我和个人的强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与推崇自然人性所相应的是,卢梭在《忏悔录》里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的感情。他在那个恶浊的社会里,总是感到厌恶和苦恼,而只要他一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他就感到心胸开阔,精神爽朗。通过对不少自然美景的描写,他提出了回到大自然去的口号。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常常使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

强烈的个性解放的精神、对感情的重视、对大自然深沉的热爱,正是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忏悔录》或是卢梭文学创作的特点,这些特点对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使他成为这一文学思潮的先驱。德国诗人歌德说:“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这一论断恰当而高度地评价了卢梭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