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启迪世界的100部文学作品(上)
10784100000021

第21章 《哈姆雷特》:艺术天才创作的世界著名悲剧

〔英国〕威廉·莎士比亚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年)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有关他的生平简介,在上文《李尔王》这篇文学名著时已经作了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背景介绍”

《哈姆雷特》这部作品创作于1601年,它是莎士比亚创作生涯中最辉煌的第二时期创作出的最成功的悲剧。16世纪末17世纪初,正值伊丽莎白统治末年,这是一个充满着激烈斗争的时期,现实的主流是资产阶级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这使莎士比亚满怀着实现人文主义理想的信心。

而另一面,是封建势力的反扑,这使莎士比亚忧心忡忡。前者成为《哈姆雷特》的主题基础,后者成为这部悲剧的气氛的基调。正像莎士比亚在剧本中说的“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的模型”。

莎士比亚以文艺复兴时代复杂而激烈的生活内容为血肉,以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为灵魂,借用“王子复仇”故事为躯壳,创作了这部具有巨大典型意义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16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

“内容概述”

哈姆雷特的父亲(丹麦国王)死后,王后便和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狄斯结了婚,而且这位王弟又继承了王位。

哈姆雷特对于母亲的行为不满意,同时对于父亲的突死也起了疑心,但是他所不满甚至憎恨的人终究是他的母亲,因此他不知所措,开始心情忧郁而且厌世。在一出悲剧就要开场的同时,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声称自己正在招募兵丁,“要用武力和强迫性条件,夺回他父亲所丧失的土地”。

经过丹麦朝廷使臣的交涉,王子受到了其叔父也就是当时的挪威王的一顿训斥,这使他本身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实力尚没有成熟,于是他便立即调转矛头,借道丹麦去攻打波兰了。

一波暂平可另一波又起,这时丹麦城中忽然又传死去国王的鬼魂常于夜半出现。于是在一个阴森可怖的晚上,哈姆雷特和两个朋友亲自去查看,果然见到了鬼魂,哈姆雷特拔剑独自追去,待追到一看,竟是已死的父王老哈姆雷特的魂灵。

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弟弟克劳狄斯所害,他又嘱咐哈姆雷特报仇并夺回王位,但无论如何不可伤害到母亲。这一场“见鬼”,不仅使哈姆雷特打开了心中的疑团,而在其后也看到了朝廷内外的一片混乱。对于这一切,他感到十分震惊和失望,决心担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但他又疑虑不定,顾虑重重,他怕鬼魂的话有假,又担心叔父识破自己的用心。和他同去寻找鬼魂的朋友劝他佯装疯癫,以便暗中进行复仇,孰料哈姆雷特一时竟真的有些疯疯癫癫了。

但哈姆雷特的装疯没有逃脱克劳狄斯的眼睛。克劳狄斯想利用哈姆雷特的两个老同学和哈姆雷特的情人奥菲利娅跟踪他的行动,刺探他的心事。这些均被聪明的哈姆雷特一一识破了。此时他又非常清醒,知道这仇是非报不可,这是理智的命令。他想到了借演戏来试探他从鬼魂那里听来的话是否确切。

哈姆雷特趁一个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改编了一出杀君篡位的旧戏文,请克劳狄斯观看,结果戏未演完,克劳狄斯就紧张地退席了。这证明了鬼魂的话是真实的。同时,他的母亲王后乔特露德受国王的支使召儿子密谈。在谈话过程中,哈姆莱特发现帷幕后有人偷听,误以为是克劳斯,便拔剑将其刺死,不料那人却是奥菲莉娅的父亲,御前大臣波罗涅斯。

一击未成反倒打草惊蛇,克劳狄斯发现了自己的危险,于是假借派哈姆雷特去英国之名将其流放,并让名为同行使者、实为监视者的两个人带了一封密信,让英国国王见信后立即处死哈姆雷特。途中,这位忧郁的王子识破了这个阴谋,改写了密信,让两个监视人自己去送死,又趁着遇到海盗的混乱跳上了一艘海盗船脱险回国。这时,奥菲莉娅因心上人远离,父亲被杀,终于精神错乱,落水而死,而波罗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却要找哈姆雷特报仇。同时哈姆雷特复仇的决心却动摇不决,厌世思想也更加浓厚。克劳狄斯利用雷欧提斯为父亲复仇的机会,怂恿波罗涅斯与哈姆雷特比剑,并暗中备下了毒剑和毒酒,想致哈姆雷特于死地。比剑中,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却饮了预备着害死哈姆雷特的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在弥留之际,说出了克劳狄斯的奸计。这时,被难以形容的愤怒情绪笼罩的哈姆雷特挥起毒剑,刺死了克劳狄斯,自己也同归于尽了。

好好的一个丹麦王室就这样在一起家族争斗中沉沦了,最后,当初扬言要进攻丹麦夺回疆土的挪威王子不费吹灰之力就登上了丹麦的王位。“欣赏与评析”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作,它不但以主人公性格的复杂多变著称于世,而且以剧情的生动丰富引人入胜。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同古代传说和前人作品相比,在故事情节上大体还是轮廓依旧的,那就是复仇。但纵观过去的传说和前人的作品,一般都是只有一条复仇线,即王子杀叔父为父亲报仇。莎翁的这出大悲剧要复杂得多,它通过在总体结构上增添两个人物,将一条复仇线扩充为三条,让其先平行发展,再交错运行。

在注意三条复仇线搭起《哈姆雷特》的整体骨架的同时,也应注意莎翁是原封不动地沿用了当时复仇悲剧的全套模式,但与同名老戏比起来,其中出现了一个新角色:鬼魂。从暗杀起因,死者的鬼魂托子报仇,标志着戏剧冲突的开端。其后王子装疯,克劳狄斯利用奥菲莉娅设美人计还有偷听等手段刺探虚实,标志着冲突的开展。而后王子利用戏中戏又引起了冲突的高潮。最后凶手以友谊比剑为名设下圈套,结果损了人也没利己。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莎氏沿用了旧的模式,但全剧的剧情安排,却是剧作家对生活深思熟虑的结晶,这其中便有了生活源泉之上的个性特色。这使得《哈姆雷特》的情节发展极富戏剧性,单是情节本身亦令人着迷。

《哈姆雷特》的结构特色还在于设置了种种场景,使人物的情感活灵活现地展现于读者面前。莎氏“擅长安排那些表现情感活动的场面”,戏中戏和比剑两场戏中对人物情感活动的描写就尤其让人叹服。

莎士比亚是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也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作家之一。在《哈姆雷特》一剧中,除了其人物都是按照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使用不同的语言外,那些既是激荡的抒情,又蕴含着深刻哲理的脍炙人口的独白,读后总会使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