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引导青少年学习的古代诗文故事
10783700000137

第137章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出典】

《论语·述而》。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相传曾问礼于老子,又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曾在鲁国为官,但仕途不顺。之后,孔子周游列国十三年,可惜都不曾获得重用。于是孔子返回家乡,将他满腔的政治理想抱负投入在整理古籍经典与讲学。孔子讲学不倦,重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弟子三千,桃李满天下。他的思想学说虽曾遭遇秦始皇焚书坑儒,然而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学派。孔子身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政治家,他的学说至今仍对中华文化发挥深远的影响。明朝时明世宗谥孔子为“至圣先师孔子”,后世奉为至圣先师。公元1952年由专家换算历书推算孔子诞辰为9月28日,将此日订为孔子诞辰。

《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生平与弟子、时人之间的对话,也包括弟子之间的对话,由孔子门下弟子辑录。汉初原有鲁论、齐论、古论共三论,可惜齐论与古论早已佚失,只剩鲁论流传至后代,宋朝时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宋太宗时的宰相赵普据说只读过《论语》,但却能辅助宋太祖“半部论语定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的价值不但跨越时代,也超越东西方的界限,其内容共二十篇,记载了孔子的名言懿行,经过弟子的谨慎编排而具备一贯性,其脉络从头到尾相呼应。今天当我们观赏好莱坞的电影时,竟能听见西方的银幕巨星在片中引用孔子的名言,更可看出《论语》智慧的普世通行,历久弥新。

【故事】

公元前489年,孔子从楚国重返卫国,卫国国君卫国公想委孔子以重任,但是孔子又不合时宜地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当时,卫国公正在同他的父亲蒯聩争夺君位,孔子所提倡的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的“正名”主张,无疑是哪头也不讨好,还哪能被重用呢?当时,连孔子的学生子路,也为老师的这种不识时务的顽固而气恼,粗鲁地指责自己的老师:

“您可真是个迂腐的先生啊!”

孔夫子就是这样一个顽固的老头儿,他不会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更不会像猫头鹰一样,去吃那些腐烂的死老鼠。他曾经说: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的主张行不通的时候,就坐上一个木做的筏子到海外去了。

这正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的典型方法与行动准则。当他的抱负和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绝不会去曲意苟且以取得荣华富贵。这也正是一个一心希望创建理想政治局面的理想主义者,与那些以求取功名富贵为目标而关心政治的人的最大不同之处。

晚年的孔子,一心致力于教育事业。有一次,他对弟子说:

“吃着粗菜,喝着清清的水,再枕着自己的胳膊睡上一觉,这真是极大的乐趣啊!那种用不义的手段得到的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啊!”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就是《论语·述而》中的名句。

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

【出典】

唐房玄龄《晋书·陶潜传》。

【作者简介】

房玄龄(579-648),名乔,字玄龄,号乔松。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唐代初年名相。房玄龄18岁时,跟随李世民起兵反隋,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封他为中书令。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策划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争夺储位的“玄武门政变”,为协助李世民夺取帝位,立下大功,深得李世民赏识,不久就被册封为尚书左仆射和梁国公,综理朝政。

房玄龄不但善于用兵,更善于管理社稷。由于长期战乱,唐初时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时任宰相的房玄龄同杜如晦等人,在贞观(626-649)年间,倾心辅佐太宗李世民,总领百司。他擅长制定典章制度,唐代的典章律例基本都是他和杜如晦两人制定的,为唐初安定社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他还善于用人,提出“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和“不问贵贱,随材授任”的用人思想。由于他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两人配合得力,人称“房谋杜断”。他为唐初十八学士重要成员,政事之暇多著述,有《高祖实录》二十卷,与高士廉等撰《文思博要》一百二十卷,与褚遂良重撰《晋书》一百三十卷,均流传至今。

【故事】

晋朝有个大诗人,姓陶名潜字渊明。陶潜博学善读书,诗文都很精妙。虽然家里很穷,房屋很简陋,有时还会断粮,但他天性淡泊开朗,不慕荣利,只是爱喝酒,乡邻知道他的嗜好,常请他喝酒。

陶潜诗文好,品质高,有人举荐他去担任一些中、低级官吏,他总是做了不久又辞职了。最后一次,亲友举荐他去做彭泽县的县令,他去了。到任后,知道县令可以有200亩公田,由百姓代种,收获的粮食就充作县令的官俸。他很高兴,吩咐差吏全部种上酿酒用的小米,说:“这样,我每天都能喝到酒了。”他妻子坚决反对,问他:“你的一大群孩子吃什么呢?”争论了半天,才留下50亩种做饭用的粮食。

陶潜做县令,为政务求简易,下不扰民,上不奉承。这样的县令上级当然不满意,派了个督邮来视察。

督邮大多数由郡里太守的亲信担任,官儿不大,权力不小。县令的政绩好坏,要经他的口去向郡守禀报,所以县令一定要极力奉承他。

此番来彭泽的督邮,是个名声很坏的小人,陶潜也听说过。当差吏来通知陶潜,要他衣冠整齐地去迎接时,陶潜摇头了,他说:

“我怎能为了五斗米的官俸,去向那个小人低头哈腰呢!”

当天,他就把县令的官印袍冠高挂在大堂上,不辞而别了。

回到家乡,陶潜好像解除了枷锁,好不自在。他看到家里田园都荒芜了,只有青松黄菊,似乎在欢迎他归来。家里还剩下一坛未喝完的美酒,陶潜忙斟了一杯欢然自饮,觉得好像是一只飞得很疲劳的小鸟重新回到自己巢里那样安逸、高兴。

“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便是这个故事中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