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引导青少年学习的古代诗文故事
10783700000112

第112章 人间有味是清欢

【出典】

宋·苏轼[浣溪沙]。

【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21岁登进士第,早年曾任翰林学士兼侍读、龙图阁学士、兵部尚书等职。后期的仕途坎坷,曾因“乌台诗案”入狱,几死。神宗年间,王安石推行变法,苏轼因批评新法而入狱,多次遭贬谪,最远被贬至琼州(今海南省)。徽宗年间,苏轼遇赦北归,病卒于常州,谥文忠。苏轼学问渊博,仕途虽不得志,但文学艺术上有极大成就,无论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一不精,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有诗文集《东坡全集》及词集《东坡乐府》等。

【故事】

在寒冷的冬天里,细雨初晴的午后,捧着一杯热茶,一碟时鲜小菜,与好友闲话家常,享受生活里的闲情逸趣,人间的情味正不过如此!

苏东坡旷达潇洒、平和乐易的个性,使他随时随处都能居安自得。他有一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与朋友月夜漫游的情形,全文只有八十五字,却充分表达了闲适淡雅之趣味及美的领悟,颇耐人寻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耒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全文是描述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苏东坡正想脱解外衣上床就寝,忽然看到晶莹皎洁的月光迤逦入窗,不禁令他欣喜万分,赶紧起身下床,享受这番月色。想到良辰美景当前,该与谁共享呢?便踏着月光来到承天寺找老友张怀民,巧的是他也还没入睡,两人便一同在庭院漫步共赏月景。此时,一片明亮的月光洒在地上,整座庭院清幽光洁宛如一潭池水,水中还布满交错有致的水草,不过仔细一看,原来是月下竹柏婆娑的树影啊!其实,何时没有月亮?何处没有竹柏?却在此时此处别有悠然之感!只不过因为很少人具有像苏东坡与张怀民这样纯真淡雅的闲情罢了!全文只是对平常景物的信手之笔,读来犹让人感受到完美安祥、单纯自足的闲适心情。

《老子·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就是指过分追求感官的享受,终会变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不知味。物质富裕的年代,如果纵情于各种声色之愉,在XO的助兴下、震耳欲聋的乐声中,要如何解得曼殊大师“山斋饭罢浑无事,满钵擎来尽落花”的宁静悠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