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三国时代之成因
东汉外戚宦官之祸乱,由来已久,及至桓、灵二帝而尤甚。故致政治紊乱,民不聊生,盗贼四起,史不胜书。及至黄巾一起,天下响应,朝廷虽然能旋即平定大乱,但由于政治已极败坏,社会已尽凋残,东汉之崩溃,已入于不可挽救之境地。故自董卓而后,朝野上下,惟权力是尚,上焉者挟天子以令诸侯,次焉者割境自雄。当时有识之士如信都令阎忠劝皇甫嵩有“推亡汉于已坠”之言,政略家鲁肃导孙权有“汉室不可复兴”之语;曾为西园八校尉之一淳于瑷,乃汉青年将校之选,亦作“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之叹。刘表已为宗室,名列时贤八骏,竟有“郊天”,“合乐而庭作之”之僭,刘璋据益州亦有“险图共计”之谋。于是,初则州郡割据,继则强凌弱,众暴寡,互相兼并,最后仅存曹操、孙权、刘备三雄,因此三国之时代出焉。
第二节 三国时代概貌
所谓“三国”者,即魏、蜀、吴三分东汉州郡,各自称王称帝之一段时间而言。其时间,起自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止于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共为90年。此90年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约为30年。第一个“30年代”为三国时代之酝酿,缔造及完成期;第二个“30年代”为三国称王、称帝及鼎峙期;第三个“30年代”则为三国衰败,灭亡及结束期。历史由东汉演变为三国鼎峙,再由三国鼎峙而演变为一统之晋,其间政权递嬗,形势演变,皆视群雄之实力消长而定。而实力消长,则决定于战争;战争之胜败,又取决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准备与运用之人谋;谋之臧者胜,谋臧而尤及于远者大者,则握全胜之权,而收其功。
三国人才极盛,谋既臧又能及于远大者曹操、诸葛亮,皆其尤者也。
东汉自灵帝中平6年(公元189年)董卓造乱以来,各州郡以与兵讨逆为由,截留朝廷租税赋贡,以给军用。及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闭关自守,遂形成群雄割据之局。当时东方以袁绍为首之群雄,乃有议立大司马兼幽州牧刘虞为帝,藉为党同伐异之政治号召;及帝虞不成,遂迳行割据自封,州郡从此各自为政。其中野心最大得机最先者惟袁绍,继起而直追之者为曹操。
袁绍藉其先人四世三公之余荫,起兵以来,袁氏之门生故吏蜂起云涌,故得机先割据物产丰饶之冀州……从而扩充军队,收揽豪强,留心治化,肃清盗匪,以攻取并州、青州、幽州。东汉13州天下,绍有其四。其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悉凌驾其他诸雄而上之。政略战略与曹操相埒,惟于其个人之战略修养上,不及曹操。故于汉献帝建安5年(公元100年)10月,竟为兵微将寡之曹操击破之于官渡。孙策乘此时机开辟江东。
此为三国时代第一个“30年代”中,最初“10年”三国时代之“酝酿时期”。
曹操雄才大略,用兵作战,仿佛孙、吴。于得失兖州诸战役中,备尝创业艰苦。因而深知忍小谋大,坚苦自励……屯田以求足食,精练以求足兵,挟天子以要民信,故得北破袁绍,东定徐扬,西略三辅,南下荆州。于建安13年(公元208年)9年,曹操已取得江陵(即今湖北省江陵县)战略要地时,本有复天下于一统之势,但由于骄满遂使功败垂成;并失益州之内附,遂使孙权王吴之基业益固,刘备亦得以创其荆蜀之基业,于是鼎足相峙之雏形成。是为三国时代第一个“30年”代中,第二个“10年”之三国时代“缔造时期”……事详于本卷赤壁之战章。
刘备乃幽州涿郡涿县一织席贩履之平民,遭黄巾之乱,纠众起兵,旋乘世乱,转战于幽、青两州,皆依人作嫁而已。及因时势而得徐州,但由于缺乏谋士辅佐,旋得旋失终无所归,而走依荆州刘表。赤壁战后,曹操势力北退,刘备因诸葛亮辅佐,依其隆中之策,得跨有荆、益二州。旋关羽败死荆州,三方势力各有消长。是自建安16年(公元21年)正月,曹操以其子曹丕为五会中郎将领副丞相之时起,至建安25年(公元2205年)正月,曹操死于洛阳时止……其间“10年”,为三国时代“完成时期”,此为三国时代第一个“30年代”也。此30年代由群雄割据,而互相攻并,结果并成魏、蜀、吴三大势力之鼎峙,以及辽东、西凉、交趾三隅之分离。
汉献帝建安25年(公元2205年)10月,新继曹操为魏王兼汉丞相领冀州牧之曹丕,代献帝自立为魏皇帝……翊年夏,汉中王刘备,亦称帝自立于蜀。孙权则以袭取荆州之故,恐惧孤立于魏、蜀两大敌之间,乃遣使降附于曹魏以拒蜀,魏封之为吴王。此为真正三国时代之始,亦即第二“30年代”,第一个“10年”两帝一王之时期。
此期间吴、蜀因争荆州,而有猇亭之战。魏此时欲乘其两敝,举兵袭吴,旋诸葛亮尊蜀国之政,乃乘吴、魏交恶之际,恢复其连吴拒魏之国策,诸葛亮因是项决策之成功,遂对魏展开大举攻伐之图。
东吴孙权,仗父兄开创之基业,初虽以建桓文之业,为政治号召,旋因时变境迁,大可独立自为,但终于缺乏步骑大军,不能在北方战场与中国相周旋,终其极,不过据长江而有之,自建帝号以自固而已。盖江东虽富,兵虽强,将虽勇,一因内有山越为其心腹大患;一因富有远略之将相,皆中年早丧,故仅能偏据江南。惟于开发江南对历史上实具有极大之贡献。
盖自秦以来,中国疆域虽远及安南,尤其越族盘据江南苏浙皖赣诸山区者,抗不归服,时相侵扰,孙权剿抚兼施,逐渐平服之。时值魏朝中大臣离心,不暇远略,是为三国时代之“盈满时期”。直至魏嘉平元年蜀后主延熙12年,吴赤乌12年(公元249年)正月,魏太传司马懿杀大将军曹爽,自为魏丞相,魏护军夏侯霸奔降于蜀时止,是三国时代第二个“30年代”终末,三国虽仍相峙,但已成残局。
姜维自恃才干,欲继谱葛武侯遣志,于魏嘉平2年(公元250年),约吴举兵伐魏。时值魏之国祚已将移于司马氏之手,吴太传诸葛恪兴师北伐。姜维亦数次出兵伐魏,却因奸佞当朝,动遭谤毁而无功。吴国亦因将相失和,进而互相杀害,是三国时代已各进入第三“30年代”之衰败时期。故自嘉平2年起,至魏甘露5年、蜀景曜3年、吴永安3年(公元260年)5月,魏大将军录尚书事司马昭弑其主曹髦时止,此“30年代”中之第一个“10年”,魏国已名存实亡。
司马懿素有“惊视”“狼顾”之习,为曹操所疑忌。故终操之世不能得其才,及至曹丕知其能而依重之,始得制兵。曹叡为帝,欲专有南阳兵以擒孟达,守关中以拒诸葛,出兵辽东平公孙渊,出奇应变,所向建功,因而取得魏国致柄,遂如曹操图汉之蓝图以图魏。且其父子皆能用贤民,废除魏国严刑峻法诸政,以收揽人心,故其于灭蜀之后,即代魏为晋,与情无,内外平靖。此时则三国仅余一吴。但此仅存之吴,犹在行虐暴民中,是谓三国“灭亡时期”。
羊祜自晋泰始5年(公元269年),奉晋命督荆州诸军事,先以绥怀布信以征吴人之心,然后用王濬等分在各地准备灭吴之实力。吴都督诸军事之陆抗,深怀戒怖,乃向吴主陈时宜十七条,欲以政治斗争御之,吴主拒而不纳。及抗死,羊祐之六州会兵秣陵计划成,杜预继之,吴遂灭亡,三国统一于晋,是为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之事。故自晋泰始5年至吴国灭亡,其间“10年”,为第三个“30年代”之最后“10年”,是为三国时代“尾声时期”。
魏、蜀、吴三国,各以战争而兴,又各以内政而衰,最后以战争而亡。此为三国时代全般形势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