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最喜爱的寓言故事
10775100000004

第4章 生活篇

偷鸡贼

古时候,有个人整天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专门以偷邻里的鸡为生,一天偷一只,不偷就手心发痒。有人苦口婆心地劝告他说:“快点不要偷了,这种勾当是不道德的。”这个偷鸡的人听了,也想改恶从善,便对劝告他的人说:“好吧,我下定决心痛改前非,不过我的偷瘾很深,一下子不偷也很困难。这样吧,以前我一天偷一只鸡,从今天起减少到一个月偷一只,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

读故事,悟道理:

明知错误又不能立即改正是不可取的,人们应该知错就改。

伤仲永

抚州金溪地方有一户方姓人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一家人加起来也不认识几个斗大的字,后来他们生了个小孩,名叫方仲永。到方仲永五岁那年,忽然哭着闹着要笔墨纸砚。他的父亲感到很奇怪,就到附近读书人家去借来一套。

仲永趴在饭桌上,铺开大纸,挥笔写下了四句诗,还在下面署上了自己的名字。诗的大意是孝养父母和维护宗族。一家人看得目瞪口呆,连忙请来一个乡下秀才。

秀才将信将疑,又随便指着屋里一件东西,叫仲永当场赋诗。仲永歪着小脑袋想了想,便饱蘸浓墨,挥手立就,而且诗句贴切,文气畅通。

这一来,神童的名声便在四乡播扬开来。乡里人都想见识一下神童,于是他家经常是车马盈门。有些豪富人家重金迎请,让他当堂赋诗。他的父亲见有利可图,就成天牵着仲永走乡串寨,到处表演,没有让他再去读书。

王安石在京城做官,很早就听说了仲永的名声。

有一年,他回到娘舅家,看见仲永已经有十二三岁了。王安石很感兴趣,便叫他即景赋诗。仲永搔了许久脑勺,才勉强写出一首,与从前相比,显然逊色了不少。

又过了七八年,王安石再次回到娘舅家,顺便问到仲永,娘舅对他说仲永已经不会作用诗了,而且现在也不作了。王安石听到后,替仲永感到很惋惜。

读故事,悟道理:

天资只是给儿童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优越的物质条件,如果没有后天的培养和本人的艰苦努力,任何天才都是不能成功的。

拔苗助长

战国时期,在宋国有一个农民,在乡下种了几亩田地,他的性格很急躁,自从春耕播种以后,就天天到地里去看秧苗。有一天他去地里锄草,看到自己家的秧苗比别人的都稍微矮一些。他心想:这秧苗长得太慢了,我得想办法帮它长得快一些。

但是怎样才能使秧苗长高呢?当时科学不发达,不用说没有化学肥料,就连施用农家肥料的方法也没有传到宋国的穷乡僻壤。为这事,他愁得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终于,他想出了办法,不如把秧苗往上拔一拔,让它快点长高吧!说干就干,他就下田去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拔完一垅又一垅,累得汗流浃背,腰酸腿疼。回到家里,疲劳不堪,躺在炕上长出了一口气,兴奋地对刚回家的儿子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秧苗长高了好几寸。”说完,脸上还带着非常自豪的表情。

他的儿子听到父亲这么一说,心里有点犯迷糊:怎么会让秧苗无缘无故长高呢?真是奇怪,不行,我得去看一下。

看到父亲已经睡着了,于是拔腿就往田里跑,等跑到田边一看,秧苗全都枯死了。

读故事,悟道理:

凡事都应该遵守大自然的规律,急于求成,只会弄巧成拙,功亏一篑。

秦伯嫁女

古时候,秦国的国君秦穆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重耳。秦穆公非常疼爱他的女儿,给她置办了丰厚的嫁妆,并准备了七十个穿上华丽的衣服陪嫁的小妾。没有料想到了晋国,晋公子重耳非常喜爱那些穿着华丽衣服前来陪嫁的小妾,而看不起秦穆公的女儿,对她非常冷淡。这可以说善于嫁妾而不善于嫁女啊!

读故事,悟道理:

过分地追求外表的华丽,反而会使人忽视了更重要的本质。

战马推磨

从前,有一个国王养着成群优良的战马,一匹匹膘肥体壮,训练有素。邻国几次来侵犯,都被他们骁勇善战的骑兵杀得落花流水。邻国吓破了胆,只好屈膝求和、许年年进贡。后来战火平息了,国王心想:“如今天下太平,我还养那么多战马干什么呢?既费饲料,又花人工。”

思忖了半天,他想出来一个好主意:“把战马下放到民间,去帮老百姓推磨拉碾,既能节约国库开支,又可为百姓服务,需要用的时候,再重新召集起来不就行了吗?”

于是就写下了一个公告:全国百姓在十日之内来皇宫领取战马,回家饲养,也可以用它来干农活,请众百姓积极领取。

公告一下,各地的百姓都来到宫中,牵走了战马。从此,这些战马就在磨坊里和碾场上忙碌起来。

几年过去了。邻国养精蓄锐,元气恢复,突然调集重兵,向这个国家大举进攻。国王急忙召回战马,列阵迎战。三声金炮响过,谁想到这些马都低着头,在原地转起圆圈来。转啊,转啊,一匹都不会朝前奔跑了——原来它们已经拉惯了石磨。

读故事,悟道理:

不让学有专长的人在专业上发挥作用,而去干一些用非所学的事情,也是一种毁灭人才的愚举。

桓公喂蚊

齐桓公在柏寝台里睡觉,他对相国管仲说:“我们齐国国家富强,百姓生活很富裕,我没有什么忧虑。但有一件事处理不当,我却忧心忡忡,很不放心啊!现在蚊子嗡嗡地叫,它们没有吃饱,我有点忧虑。”

于是他拉开绿色的纱帐子,放蚊子进去。这些蚊子有的很懂礼貌,它不忍心叮咬齐桓公,奋然飞开了;有的蚊子知道知足,叮了齐桓公一口,便飞走了;有的却贪得无厌,从不知足,而停在齐桓公身上纵情叮咬,到它吮吸饱了,肠肚也因此胀破了。

齐桓公无限感慨地说:“哎呀!老百姓不也是这样的情况吗!”

于是他发布命令,要齐国制定在丰衣足食的情况下杜绝铺张浪费的戒令,劝告百姓不要大吃大喝,不要过分追求绫罗锦缎的华丽装饰,因而勤俭节约在齐国蔚然成风。

读故事,悟道理:

要提倡勤俭节约地生活,即使丰衣足食了,也不可铺张浪费,大吃大喝。

自相矛盾

矛和盾是古时候两种武器,矛是用来刺人的,盾是用来挡矛和箭的,这两者功用恰恰相反,是互不相容的。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争,因此这两种武器是非常紧缺的。楚国有一个商人,看准这个商机,既然人们都需要矛和盾这两种武器,那么卖这个肯定能发财。于是,他带着一把矛和一个盾来到街上叫卖,刚开始时,没有人过问。他有点着急,看到旁边的卖东西的人都在夸耀自己的东西好,于是他也举起盾牌向人吹嘘说:“我这盾牌呀,再坚固没有了,无论怎样锋利的矛枪也刺不穿它。大家快来买吧,不然可就没有了!”

大家听完他的话,都争先看他的盾,甚至有的都掏出钱袋准备买。

还没等买家开口,商人放下盾牌,又举起他的矛枪向人夸耀说:“我这矛枪呀,再锋利没有了,无论怎样坚固的盾牌,它都刺得穿。大家快来买吧,不然可就没有了!”

这时候,旁边的人听了,不禁发笑,就问他说:“照你这样说,你的矛是最锋利的,什么东西都能刺穿,你的盾十分坚固,什么东西都刺不透,那么就用你的矛枪来刺你的盾牌。结果会怎样呢?”

这个商人被问得目瞪口呆,窘得答不出话来了。众人哄然大笑,纷纷走了。

读故事,悟道理:

如果不实事求是,过分强调绝对的一面,前后互相抵触,势必造成思维混乱,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

揖让救火

从前,赵国有个人叫成阳堪。有一次,他们家的房子着火了,因为房子很高,没有梯子登不上去。火势非常凶猛,必须要马上登上房顶灭火。成阳堪就派他的儿子到邻居奔水氏的家里去借梯子。

成阳堪的儿子平日里饱读诗书,对礼节之道烂熟于心。此时他穿上衣服,戴上帽子,打扮得整整齐齐,不慌不忙地走到奔水氏家里。主人迎了出来,他连作了三个揖,才缓步登上台阶,进到厅堂里,安静地坐在西边柱子下的客人席位上,丝毫不提一句有关救火的事情。

主人见到年轻的客人这样从容不迫,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便更加殷勤地招待客人。主人命令仆人摆上宴席,盛情款待这位客人。主人举起酒杯,向客人敬酒。年轻的客人离开座位,站起来喝完了酒。为了表示感激之情,他也举起酒杯,回敬主人。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礼节周到完备。

喝到正高兴的时候,这时候主人开口说话了。他问客人说:“先生大驾光临,真令寒舍蓬荜生辉。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吗?如果有的话,请尽管吩咐,能做到的话,我一定不会推辞。”

听到主人的问话,成阳堪的儿子这才说明了来意。他语气不急不缓地说:“家门不幸,上天降祸到我家,房子着了火,肆虐的烈火烧得正旺。想要爬上高大的房屋去浇水灭火,肋下又没长着翅膀,飞不到房上,只好望着失火的房子号哭。听说你们家里有登高的梯子,可不可以借给我家用呢?如果可以的话,晚生将不胜感激。”

奔水氏听了他的话,大吃一惊,这才知道他家着火了。俗话说水火不留情,怎能这样不紧不慢呢?奔水氏急得直跺脚,说:“你怎么这么迂腐呢?假如正在山上野餐,老虎来了,一定赶紧吐出口中没吃完的东西,奔跑逃命;假如正在溪水里洗脚,看见鳄鱼奔来,一定顾不上穿鞋,就光着脚逃命。你家房子已经着火了,这哪里是你作揖礼让的时候啊?快,我们赶紧去救火吧!”

于是,奔水氏赶紧和仆人抬着梯子,让成阳堪的儿子领路,跟在他的后面,往他家跑去。

大路太绕远,他们就抄小道跑,小道又崎岖不平,他们深一脚浅一脚,跌倒了爬起来再跑。跑啊跑啊,他们终于跑到了成阳堪的家,抬头一看,房子早已经烧成灰了。

读故事,悟道理:

办事要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尽快解决。只拘泥于小节,不知抓住主要矛盾的书呆子只能把事情办砸。

水土不服

春秋时候,齐国为了能够联合其他几个势力较大的国家共同消灭秦国,于是齐宣王就派宰相晏婴出使楚国,说服楚王。

楚王得知晏婴出使楚国的消息,就召来群臣谋划说:“寡人听说晏婴,不但是一个治理国家的人才,而且还能言善辩,外交经验丰富,是齐国最善于外交辞令的人。现在他要来楚国,我想羞辱他一番,看他有什么办法可以为自己解围,不知众位爱卿有什么办法可以整治一下晏婴?”

楚王身边的一个近臣向楚王献上一条计策:“晏婴来了以后,我们先请他入席,等到酒至半酣的时候,我们捆绑一个人,押着他经过大王和晏婴的面前。然后大王就发问:‘这个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回答说:‘这是个齐国人犯了盗窃罪被我国的兵士给抓住了。’晏婴身为齐国宰相,看到自己的国民到楚国来盗窃了,还有比这更让他感到羞耻的吗?”

楚王说:“妙计!”

这一天,晏婴来到了楚国。楚王设宴招待晏婴喝酒,喝到酒兴正浓的时候,两个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

楚王问:“你们捆绑的是什么人?”

官吏回答:“是个齐国人。”

楚王又问:“他犯了什么罪?”

官吏回答:“犯了盗窃罪。”

楚王看着晏婴道:“齐国人本来就是喜欢偷盗的吗?”

晏婴看到楚王是在故意挑衅,为了不使齐国蒙羞,也不使自己受辱,就进行了回击。他离开坐席,对楚王说:“臣下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长出的果实就叫橘子,而生长在淮河以北就结出枳子。虽然仅仅树叶相似,但是结出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水土不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就不盗窃,可是一进入楚国就盗窃,莫非楚国的水土改变了人民善良的本性,使他们喜欢盗窃吗?臣下不解,请大王为臣解之。”

在座的楚国君臣被晏婴问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楚王的脸红一阵白一阵,觉得无地自容。本想羞辱晏婴,不料却被晏婴羞辱一番。楚王为了摆脱尴尬的局面,就强作笑脸说:“对圣人是不能开玩笑的,今天寡人反而自讨没趣!”

读故事,悟道理: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尊重别人,那么他必将自取其辱。

和氏之璧

楚国有一个人叫和氏,他是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他得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他欣喜若狂,便拿去献给楚厉王。楚厉王叫玉匠来鉴别,可是鉴定玉石的玉匠说:“这不是玉石,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大怒,认为他犯了欺君之罪,便下令砍去了和氏的左脚。过了没多长时间,楚厉王驾崩,武王即位。于是和氏又把那块玉石拿去献给武王。武王同样也叫玉匠来鉴别,玉匠仍说那是一块石头,而不是玉石。于是武王又砍去了和氏的右脚。不久,武王也死了,文王即位。和氏捧着那块玉石,坐在荆山脚下哭泣,一连哭了三天,把眼泪也哭干了,血从眼睛里流了出来。文王听说后,叫人去问和氏:“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呢?”和氏回答说:“我不是为了失去双脚而哭的,而是觉得把宝玉当作石头,把忠诚说成欺诈,因此痛心哭泣的!”

文王就叫玉匠把和氏献的那块玉石凿开来观察,发现果然是一块真玉。这块玉石,后来就叫作“和氏之璧”。

读故事,悟道理:

在选拔人才上必须持慎重和细致的态度。要求领导者具有“理璞”的本领,善于剥开包裹在外层的“石头”,而发现其中真正的“宝玉”。

蔡京试孙

蔡京是北宋的白脸奸臣,人称“六贼之首”。他的一群孙子都是纨绔子弟,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蔡京常常在客人面前夸奖孙子们个个聪明非凡。这一天,蔡京忽有兴致,就把孙子们叫到客厅,当众试一试。蔡京问:“你们每天都要吃饭,试着说给我听,白米是从哪里来的?”一个孙子抢着回答:“是从石臼里出来的!”“你懂个屁!”另一个孙子在旁边大声喊,“我看见白米是从草席里出来的!”因为当时京城里运米,都是用草席口袋包装的。

读故事,悟道理:

应该重视对于子女的劳动教育。如果对自己的子女过分溺爱,从小养尊处优,只能使他们“不知稼穑之艰难”,缺乏劳动生活能力,对他们的前途是不利的。

释车而走

齐景公到渤海湾去游玩。风和日丽,景色宜人。齐景公玩得正在兴头上,忽见一人骑马飞奔而来。

原来,是一位驿使前来报信。驿使下马叩拜,向齐景公报告说:“君侯,大事不好。晏婴得了重病,病情很严重,眼看要死了。恐怕您赶不上看他最后一眼了!”

齐景公立即站起,急出了一身冷汗。大臣得病,什么时候都会有。为什么晏婴得病让齐景公这么着急呢?

晏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连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正卿(正卿即宰相)。他在齐国执政五十多年,提倡节俭,身体力行,谦虚谨慎,礼贤下士,辅助国君,把齐国治理得很好。他是一位既懂内政,又懂外交的全才,天下各国都称赞他为贤相。晏婴是齐景公最倚重的宰相,他突患重病,齐景公能不着急吗?

齐景公刚站起身来,又有一个驿使飞马前来报告宰相晏婴的病情。

齐景公命令:“赶紧把烦且(烦且,骏马的名字)套在车上,让韩枢(韩枢,驾驭马车的能手)亲自来赶车!”

侍从人员看到齐景公急得团团转的样子,谁也不敢怠慢,迅速把骏马烦且套在车上。韩枢接到齐景公的命令也急忙赶来,亲自替齐景公赶车。

齐景公心急火燎,怕见不上晏婴最后一眼。一个劲地催促车夫“快点、再快点”,马车前进了几百步的距离,齐景公觉得韩枢赶车不够快,就把马缰绳从韩枢手里夺过来,自己亲自赶车。

马车又前进了几百步,齐景公觉得这匹马跑得不快。于是他就放弃了马车,跳下车来,自己往前猛跑。

凭着烦且这样的骏马和韩枢这样的驾车技术,齐景公还以为不如自己下车跑得快呢。

读故事,悟道理:

违背客观规律,一味蛮干的人,反而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亲眼所见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个豪富贵人家,家中积累的财富有上千金。

这家主人有两个儿子,由于家中有万贯家财,两个儿子从小就娇生惯养,从来不劳动,不生产,也不管理事务。他们只知道整天吃喝玩乐,游手好闲,逐渐变得愚昧起来。他们的父亲对此听之任之,不加管教,所以儿子愚昧的程度越来越厉害。

有一天,艾子看到这种情况,提醒他们的父亲说:“您的两个儿子虽然长得很漂亮,但是不通达事务,将来他们怎么能继承祖业,管理家务呢?”

老父亲听了非常生气地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不会说话?你自负才高,自以为了不起,什么都知道,就说我的儿子什么都不懂。我的儿子,难道真的像你说的那样吗?”

艾子笑了笑说:“您老别生气,如果你不信,咱们姑且不拿太难的事情考验他们,只问一问你的儿子们,每天吃的粮食是怎么得来的?如果他们知道,答对了,我甘愿承担胡说八道的罪名。您看这样可以吗?”

父亲同意了,于是听从艾子的方法,把他的两个儿子叫来问道:“你们每天吃的粮食是怎么得来的呀?”

两个儿子认为此事实在是太简单了,简直不值得一提,便嬉笑着说:“这点小事还用问吗?不是从米袋里取出来的吗?那天厨子做饭的时候我们亲眼看见的。”

老父亲听了立刻沉下脸,凄怆地说:“你们俩竟愚昧到如此地步,太让我吃惊了。要不是艾子提醒,险些误了你们一生大事。咱们家的粮食怎么会是从米袋里取出来的呢?明明就是从田里拉回来的,这也是我亲眼看见的。”

就这样,儿子说是从米袋里取出来的,父亲说是从田里拉回来的,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可最后谁也没说出来粮食是经过春种、夏锄、秋收这样艰苦劳动得来的。

艾子听了以后,感叹道:“唉!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父亲,才生出了这样的儿子来呀!”

读故事,悟道理:

如果因为富裕而不参加劳动,养尊处优,就会愚昧到不通事理。

杯弓蛇影

在夏至的一天,有个朋友到乐广家做客,回去以后没多久就生了一场大病。乐广感到很奇怪,便前去探望那个朋友。

进了屋,只见那个朋友面黄肌瘦,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地看着乐广。乐广关切地问他生了什么病,他支支吾吾不愿回答。

再三追问,他才说:“上次在你家做客,你应该还记得你曾经给我斟了一杯酒,我端起酒杯正要喝时,隐隐约约看见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小蛇在游动。我很害怕,想不喝,又觉得这样会不尊敬主人,只好硬着头皮喝了下去。谁知我回到家里,总觉得那条小蛇在肚里爬,吐又吐不出,越想越恶心,妨碍了正常的饮食,身体逐渐虚弱,就生了一场大病。请来医生用各种办法治疗,都不能痊愈。”

乐广心想,酒杯是经过仔细清洗过的,里面是不会有什么青皮红花小蛇的。可是这个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回到家里,他就在客厅里踱来踱去,怎么也想不通酒杯里怎么会出现青皮红花小蛇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猛一抬头,忽然看见墙壁上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

他想,是不是这张弓在作怪呢?于是,他马上斟了一杯酒,放在案桌上,移了几个角度,就看见那张弓被日光反射到酒杯中,形状像一条蛇的样子。端起酒杯,酒在杯中浮动,那条蛇也随着酒在蠕动。

于是,乐广马上跑到那个朋友家,扶着他来到自己的客厅里。那个朋友病歪歪地来到客厅,坐在原来的座位上。他端起酒杯一看,就惊叫起来:“就是那条小蛇啊!”乐广再指着墙壁上的雕弓叫他看。

朋友看看酒杯,再看看雕弓,立刻恍然大悟,知道杯中小蛇原来是墙上的弓影。他解除了疑惑,心情豁然开朗,重病也顿时痊愈了。

读故事,悟道理:

遇事如果不做深入分析,就会引起误解,甚至造成疑神疑鬼,妄自惊扰的后果。

郑人买鞋

从前,有个郑国人,想到集市上去买一双鞋子。他本来应该到集市上按自己的脚的大小买鞋,穿上合适就买,不合适就继续换着试,直到合适为止。但是他却先用一根稻草量了量自己的脚,作为尺码。但是他做好尺码后,就随手放在座位上了。临走时,却把尺码丢在家里,忘记带去。

他到了集市上,集市很热闹,他走进一家鞋店,店主把一双双鞋子摆在郑人面前供他挑选。他看见一双鞋子,觉得很中意,于是便准备把尺码拿出来比,可是一摸口袋,发现尺码没有带来,忙对店主说:“对不起,我忘记了带尺码来,不知道该买多大的鞋子,让我赶回去把尺码拿来再买。”说罢,拔脚就跑。

他的家离集市很远,这样一来一往,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了路上。等他从家里拿了尺码再到集市上时,鞋店已关门打烊了。结果他白忙活了一天,也没有买到鞋子。他埋怨鞋店不为顾客着想,又着急又失望,独自在路边唉声叹气。

有路人从旁边经过,知道了这事后,就提醒他:“你为自己买鞋子,可以直接穿上试试大小,还要什么尺码呢?”

郑国人回答说:“我宁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路人听到他的话,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读故事,悟道理:

遇事如果不从实际出发,思想僵化,迷信教条,是十分愚蠢可笑的。

刻舟求剑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外出,搭乘一条船渡江。

他随身佩带一把宝剑上了船。这把宝剑是他家祖传之物,传到他手中已是第五代了,至今还崭新锃亮、寒光闪闪、剑刃锋利、削铁如泥。因此他十分珍爱这把宝剑,常常剑不离身。

他在船中无事,便拔出这把宝剑,在手里摆弄来摆弄去。赏玩间,由于行船随着水浪在不停地颠簸,他一不小心,宝剑脱手掉到江水里。祖传宝剑掉到江水里,他急出一身冷汗,立刻掏出一把随身携带的小刀来,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还自言自语地说:“我的祖传宝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他心中暗想:等船到岸后,我就从这个记号处下水,把祖传宝剑捞上来,紧紧地佩带在身上,再也不拿出来赏玩了。除非遇到紧急情况,否则决不会再把宝剑拔出鞘来。

他想着想着,不知不觉船已经靠岸了。船一靠岸,他就立即从自己刻的记号处跳到江水里去捞宝剑。同船的乘客看到了,非常好奇,问他说:“先生,你在江水里捞什么呢?”他回答说:“捞我的祖传宝剑。”乘客更加奇怪了,接着问:“你的宝剑不是在江中心掉下去的吗?为什么到岸边来找呢?”他指着记号说:“这是我亲自刻的记号,宝剑分明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嘛!”乘客笑笑说:“船已经走得好远了,宝剑掉到水里是不会随船前进的,像你这样寻找宝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读故事,悟道理:

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因循守旧就会停滞不前。

凿壁偷光

匡衡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甚至连蜡烛都买不起,一到夜晚,屋里就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匡衡很好学,也很想读书,但是没有亮光,怎么办呢?他见隔壁人家点着蜡烛,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微微透过洞口的烛光映在书上,就这样,他常常学到深夜。他们乡下有个大户人家,目不识丁,但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家里有很多藏书,但是他从来都不看。匡衡听说后,就卷起铺盖上他家去做佣工。每天半夜睡,五更起,辛勤地工作,却不要一个工钱。主人家很奇怪地问他要什么,他说:“只要能读遍你家的藏书,我就满足了。”主人很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就这样勤奋读书,后来成了西汉有名的学者,在汉元帝在位时还做过丞相。

读故事,悟道理:

环境和条件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只有人的内因最重要,不能借口学习条件不好而不努力学习。

画蛇添足

战国时期,楚国有一户人家,正在举办祭祖,由于这家人在村子里的人缘很好,所以一说他家需要帮忙,邻居们和村里的乡亲们都纷纷来帮忙。主人为了感谢乡亲们的帮忙,就把祭祀用过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喝。

可是人有很多,酒却只有一壶,不够分,怎么办?这时候院子里有个人就提议:“要喝就喝个痛快,那就让我们来个比赛,谁赢了酒就归谁,大家认为怎么样?”

大家都说这个提议好,可是比赛什么呢?这可把他们难住了,刚才提议比赛的那个人又说道:“咱们比赛画蛇怎么样?谁画得快,并且画得形象逼真,酒就是谁的!”

大家都同意了他的观点。于是画蛇比赛就开始了。有一个人画得最快,一转眼,蛇画好了,这壶酒便归了他。但他看见其他的人都没有画好,便想进一步显显自己的本领,于是,一手提着酒壶,一手挥笔继续在地上画,一边画还一边说:“看吧,我还要添几只脚哩!”正当他画蛇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好了。本来觉得这酒他肯定是喝不着了,他心想:喝不着就算了,看着别人喝也行。

于是他就看第一个画完蛇的人,只见他左手拿着酒壶,右手还在蛇身上画脚。他看到后,一把夺过第一个画完蛇的人手中的酒壶,说道:“蛇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不是蛇,输了。我先画好,酒应归我喝!”说罢,张口便喝,把壶里的酒一饮而尽。画蛇脚的人只好呆望着。

读故事,悟道理:

故作聪明,办事违反常理,往往会弄巧成拙。

有钱者生

有一位老农夫以种蔬菜为生,但他总是种不活茄子,常常为此而苦恼。于是,他去讨教管理园圃的老汉,管理园圃的老汉告诉他:“每种一株茄苗,就在旁边埋下铜钱一文。这样,茄子就可以种活了。”老农夫非常奇怪,问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管理园圃的老汉回答说:“‘有钱者生,无钱者死’。你不是也听过这样的话吗?所以要想茄子活,当然要这样做了!”

读故事,悟道理:

这是对旧社会“钱能通天”的有力控诉。富人有钱,可以买官做,可以杀人不偿命;穷人无钱,只能被压榨、被杀害。

量体裁衣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亲手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有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进宫廷穿的朝服。裁缝手脚利索地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御史老爷,您当官当了多少年了?”御史听了很奇怪,反问他:“你量体裁衣就够了,还要问这些干什么?”裁缝回答说:“年轻相公初任高职,意高气盛,走路的时候精神抖擞,挺胸凸肚,裁衣就要后短前长;做官有了一半年资,意气微平,衣服应当前后一般长短;当官年久而将迁退,则内心抑郁不振,走路时低头弯腰,做的衣服就应该前短后长。所以,我如果不问明做官的年资,怎么能裁出称心合体的衣服来呢?”

御史听了大为叹服。

读故事,悟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深入和全面的观察,不断积累起零星的经验,就能从中摸索出带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规律来。

古琴高价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音乐家叫工之侨,他不但善于弹琴,而且做起琴来那也是无人不赞。有一次,工之侨得到了一棵绝佳的梧桐树,于是就把它削制成一把琴,用这把琴弹奏起音乐来像金钟、玉磬的声音一般和谐动听。工之侨自以为这是天下最好最美的琴了,就拿去献给朝廷的乐官太常,让他欣赏并给做个鉴定。

太常请宫中最高明的乐工察看了一番,说:“这不是古琴!”就退给了工之侨。

工之侨把琴拿回到家里以后,请漆工在琴上画了一些断断续续的花纹,又让雕工在琴上镂刻了一些难辨的古字。然后用匣子装着,埋进土里。

过了一年,挖出了匣子,把琴抱到市集上去卖,一个达官贵人看到这把琴,立即出一百两金子买了去,献给朝廷。

乐官一个一个争相传看,都说:“这真是世上绝无仅有的珍宝呵!”

读故事,悟道理:

不能把世上任何东西都说成是古的好,而要从实际出发,看它是否真有价值。那种唯古是崇、唯古是尊的人,是愚蠢可笑的。

涸辙之鱼

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庄周的人,是一个很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由于他在全国的范围内广泛推广儒道,所以得到很多人的尊敬,人们都称呼他为庄子。

但是庄子家境贫寒,几乎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这天,家里又揭不开锅了,老婆在床边唉声叹气,孩子饿得哇哇大哭。于是他只好外出去借粮食,希望能够缓解一下目前的困境。

他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着,不知不觉地来到了监河侯府。由于工作的原因,庄子以前和监河侯有过交往,算起来还是老朋友,于是就登门拜访。只见府内粮食满仓,牛羊满圈,庄子满心以为他借点粮食的请求老朋友会毫不犹豫地答应。监河侯知道他的来意以后就对他说:“好的,等我收到老百姓的租税,就借给你三百两银子,行吗?”

庄子听了知道这是借口推辞,不想借给他粮食,就气愤地说:“我昨天到这儿来,在路上听到叫喊的声音,四处张望,发现在干涸的车辙里躺着一条鲫鱼。我就问它:‘鲫鱼,你为什么到这儿来?’鲫鱼答道:‘我从东海来,快干死了,请你给我一升或一斗的水救救命吧?’我说:‘好的,我就去游说吴、越两国国君,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行吗?’鲫鱼非常气愤地说:‘我因为离开了水里正常的生活,才孤零零地躺在这里,只要你给我一升半斗的水也就活命了。你说引西江的水来迎接我,谢谢你的好意,但是你如果那样做的话,还不如早些到卖干鱼的摊子上去找我吧!’”

读故事,悟道理:

远水解不了近渴,讽刺了那些用空话许诺而不办实事的人。

诗礼发冢

古时候,有两个儒士专干掘墓盗财的营生,并且力求盗墓时的每一个动作都合乎诗书里的绳墨。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两个人在荒郊野坟又忙了个通宵,他们二人各有分工。大儒在墓顶上望风,他四面张望一下,然后字正腔圆地问道:“东方太阳出来了,墓儿掘得怎样啦?”小儒钻在墓穴中,一边剥死人衣服,一边从从容容地答道:“裙襦还未解开,发现口中有珠。”“哦,取出来!古诗早有记载,”大儒唱道,“‘青青之麦,生于陵陂,活着你不肯做好事,死后为啥含宝珠?’你还愣着干吗?赶紧把它取出来啊!”“嘴闭甚紧,如何取法?”“撮着他的头发,揪着他的胡须,用铁钩慢慢撬开嘴,用刀子轻轻剖开颊。

切记,千万不要碰坏口中珠。’

读故事,悟道理:

有些人常常做了坏事还要振振有词,引经据典,真是可笑至极。

澄子寻衣

宋国有个人名叫澄子,丢失了一件黑棉袍,十分焦急,便满街寻找。忽然,从他面前过来一个妇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看见那个妇人也穿着一件黑棉袍,急忙跑上去,一把扯住,叫道:“我丢失了一件黑棉袍,你这件一定是我的!”那妇人愣了半晌才奇怪地说:“您这位先生虽然丢了一件黑棉袍,可这一件确确实实是我自己的呀!”澄子把衣襟翻过来一看,若有发现地嚷道:“好啊,你还不趁早还给我:我丢的那件是绸衬里,你这件不过是布衬里,绸衬里换成布衬里,这已经是便宜了你啦!”妇人跟他解释了半天,可是怎么也说不明白,碰见这种糊涂虫,只好自认倒霉,于是就把身上的黑棉袍脱下来给了他。

读故事,悟道理:

巧取豪夺者总是用诡辩的言辞为自己的丑恶行径制造借口。

牛缺遇盗

从前有个读书人名叫牛缺。有一天,他赶着马车经过深山野林,突然听见一声呼哨,路旁闪出一群强盗,个个举着明晃晃的尖刀,把他的车马、银钱统统抢走,连衣服也剥得干干净净。有一个强盗走出几步回头看看牛缺,只见他端坐路边,脸上非但毫无忧惧之色,反而显出一副轻松得意的样子。强盗们觉得很奇怪,问他:“喂,老子抢走你的钱财,刀子也搁在你面前,你好像一点儿也不害怕,这是什么道理?”牛缺斯斯文文地回答:“车马不过是给人坐的,衣服不过是遮蔽身体的,你们拿去与我何妨?圣人是不会用这些身外之物来损害自己身心道德的。”

强盗们你看我,我看你,然后一起哈哈大笑说:“咱们虽然不曾念书,也听说过这种不讲财利的人乃是世上圣人。像你这般圣人见了官府,定要告发咱们这等不圣之人,不如先把你宰了吧!”说完强盗们举起刀,一刀砍去,牛缺连哼一声也来不及就丧命了。

读故事,悟道理:

在凶恶的敌人面前,既不敢于斗争,也不善于斗争,却高谈仁义,以清高自许的人,实在愚蠢可笑。

卜妻为裤

从前,在郑县这个地方,住着一个名叫卜子的人。他平时很不讲究穿着,经常是穿着一身破烂的衣服就出去了。有一天,他还是和平时一样穿着一条又脏又破的裤子去街上赶集去了,走到集上,很多人都在看他的破裤子,他自己觉得很难堪,于是便走进一家布铺买来一块布头,回到家叫妻子为他做一条新裤子。 卜妻量量尺寸,问他:“这条裤子做成什么式样啊?”卜子随口回答:“我能要什么样式的,就照老样子做呗!”妻子以为丈夫喜欢那种又脏又破衣服的款式,寻思着:他是不是觉得穿这种裤子很舒服,而且这一条裤子不够穿,所以叫我再做一条?不管那么多了,先按照丈夫的意思做好再说。卜妻就认认真真地仿照老裤子的模样,这里戳几个破洞,那里抹一摊油,弄得皱皱巴巴、破破烂烂的。花费了不少功夫,总算完成了。她把裤子捧到卜子面前,得意地说:“满意吧?同老裤子一样的样式。”

读故事,悟道理:

说话一定要说清楚,马虎不得,尤其是大事情,如果一句话没交代清楚,很可能导致大损失。

携技去越

春秋时期,鲁国京城里住着一对夫妻,男的会编一手好草鞋,女的织得一手好麻布,两口子兢兢业业,日子过得还不错。他们经常听人说越国那个地方是鱼米之乡。有一天两口子就收拾了家什行李,准备搬到越国去生活。邻居看见了,对他们说:“搬到越国去,就怕你们会穷得揭不开锅。”两口子不高兴地说:“瞧你说的,我们夫妻俩会编草鞋,会织麻布,又省吃俭用,不发财才怪呢。”

邻居说:“草鞋是干吗用的?穿的,可是越国都是水乡,越人从小就光脚板走路,不用穿鞋。麻布是干吗用的?做帽子的,可是越国时有暴雨,越人个个蓬头披发,从来不戴帽子。”

两口子愣愣地问:“是真的?”邻居笑着说,“还会有假?你们手艺固然不错,可是去一个用不着这种手艺的国家,不穷得肚皮打鼓才怪呢。”

读故事,悟道理:

干任何事情都不能闭着眼睛不顾客观对象。一切知识、才能、技艺都要符合社会实践的需要,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杀猪教子

春秋时期,大圣人孔子有一个徒弟名叫曾子。曾子注重道德修养,严于律己。曾子不仅在社会交往中注重诚信,在家庭教育中也注重诚信。一天,曾子的妻子上街。小儿子扯着娘的衣襟,又哭又闹,要跟着去玩。曾子妻子被闹得没有法子,就弯下腰哄他说:“小乖乖回去吧,妈妈回家来就杀猪给你吃。”小儿子咽着口水,方才罢休。

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子正拿着绳索在捆肥猪,旁边还插着一把雪亮的尖刀。

妻子慌了,连忙跑上去拉住他说:“你疯啦!你这是在干吗?”曾子说:“你走的时候是不是曾许诺:等你回来给孩子杀猪吃?我这是在履行诺言。”妻子说:“我是嫌他老缠着我,所以故意骗骗小孩子的,你怎么当真起来了呢?”

曾子严肃地说:“你怎么能欺骗孩子呢?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只会学着父母的样子,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孩子去欺骗别人。做母亲的欺骗自己儿子,做儿子的不相信自己的母亲,这样还有家教吗?”

曾子说完,就一刀戳进猪的喉咙里。

读故事,悟道理:

凡事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教育子女为人诚信,家长必须做到以身作则。

北人吃菱

有个北方人,自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后来到南方做官,南方有很多菱角。一次,大家坐在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有人提醒他说:“吃菱角要去壳。”他却想掩盖自己的短处,说:“我不是不知道要去壳,是想用来清热呀!”人家问他:“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有。”

读故事,悟道理:

对于不懂或没见过的东西,应该勤学好问,而不是不懂装懂。

千万买邻

季雅被罢免南康郡守的官职以后,买了一处宅院,在僧珍住宅的旁边。

僧珍询问宅院的价格。

季雅回答说:“一千一百万。”

僧珍惊讶地说:“这么贵呀!”

季雅说:“我用一百万买房屋,而用一千万买邻居啊!”

读故事,悟道理:

好的环境远比物质更重要。生活如此,工作也如此。

道听途说

战国时期,艾子带领着弟子们在楚国游历了半年之后,又回到齐国的都城临淄。他们刚刚踏入城门,就遇到一个熟人迎面走来。这个人名叫毛空。他平时消息灵通,什么街谈巷议,市井新闻他都知道,但是他却有个爱说空话的毛病,常常无中生有或无限夸大,因此人们给他起个外号叫毛空。艾子问道:“毛空,最近有什么新闻吗?”毛空觉得遇到知音,便眉飞色舞地说:“有,你走了这么长时间,可发生了不少新鲜事,听了会吓你一跳。”艾子说:“到底有什么新鲜事?”毛空说:“有一家的一只鸭子,一次生了一百个鸡蛋!”艾子不相信,就说:“哪会有这种事呢?”毛空说:“那有可能是两只鸭子生的。”艾子还是不相信,说:“也不可能,鸭子就是鸭子,怎么可能会生出鸡蛋呢?”

毛空见艾子不相信,又说:“是我记错了,是鸭蛋。”

艾子说:“那也不对呀!就算是两只鸭子,怎么可能生出那么多的蛋呢?”

毛空见艾子不相信,就一次一次增加鸭子的数目,一直增加到十只鸭子。

艾子笑道:“为了让人相信,你把鸭蛋的数目减少一些不就行了吗?”

毛空说:“我宁可增加鸭子,也不能减我已经说出口的鸭蛋数目啊!”

艾子无可奈何地笑了一笑。

毛空见艾子不信这件事,又说:“还有一件新鲜事呢。”

艾子问:“还有什么事?”

毛空说:“就在上个月,天上掉下来一块肉,足有三十丈长,十丈宽。”

艾子摇摇头说:“哪会有这样的事呢?”

毛空说:“那么就是二十丈长。”

艾子还是不相信,说:“也不可能。”

毛空又改口说:“大概是十丈长吧。”

艾子问道:“世界上哪有十丈长、十丈宽的一大块肉啊?你见过吗?那块肉

掉在了什么地方?那只鸭子是谁家的?”毛空红着脸回答不出来,只好支支吾吾地说:“我是在路上听人说的。”艾子对弟子们说:“你们可不要像他这样道听途说啊!”

读故事,悟道理:

无根据的传闻是不可靠的,既不要听也不要信,更不要传。

凿壁移痛

有一个生脚疮的人,流血流脓,痛不可忍。等了一会儿,他实在忍不住了,便呻吟着对家里人说:“快,你们快把墙壁给我凿个洞。”家人问他凿洞干什么,他不耐烦地说:“你们不用管了,只管凿就是啦,快点!”

不一会儿,洞凿成了,他忙把那只痛脚伸进邻居家里,足足有一尺多长。

家人问他:“这是什么意思?”

他回答:“让它痛到邻家去吧,这回跟我没啥相干!”

读故事,悟道理:

发生了问题,不去寻找和解决内在的根本原因,不承认自身的缺点和错误,而一味推卸责任,把矛盾上交或转嫁他人,毫无用处。

戴嵩画牛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欢收藏书画。他收藏的珍贵的书画作品有几百件,其中有一幅是名画家戴嵩画的牛,他尤其珍爱,用锦锻做成画袋,用玉石做成画轴,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他打开书画晾一晾,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着巴掌大笑起来,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呀。牛在相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把尾巴紧紧地夹在大腿之间。这张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相斗,错了!”

杜处士听了牧童的话,大笑着说:“是呀。”

读故事,悟道理:

艺术创作必须深入生活。闭门造车,即使是有名的画家,也可能出错。

嗜痂成癖

南朝时候,有个人名叫刘邕。刘邕有个奇怪的嗜好,特别喜欢吃疮痂。有一次,他去拜访朋友孟灵休。孟灵休正生了一身的黄水烂疮,躺在床上养病。脓血和烂皮肉结成一块一块红褐色的疮痂。

刘邕坐在床边,也顾不得说话,只忙着拾取脱落在床上的疮痂,一枚一枚地丢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来。孟灵休见了又惊奇又恶心,直摇头。刘邕却高兴地招呼他说:“老兄,你不来尝点儿?这味道比鳆鱼肉还美哪!”掉在床上的疮痂吃完了,刘邕还不过瘾,也不管孟灵休身上伤口的疼痛,又伸手去剥他身上的疮痂吃,连声说:“好吃,好吃。”

读故事,悟道理:

那些对腐朽、肮脏、愚昧、落后的东西很感兴趣,视为至宝的人是愚蠢可笑的。

马肝有毒

有一位客人在高谈阔论,说马肝有巨毒,能杀人,故而汉武帝曾经说:“文成食马肝而死。”迂公在一旁听说,摇着头笑道:“你骗人罢了,肝既有毒,它长在马肚子里,如果有毒的话,那马怎么不被毒死呢?”客人答:“马为什么活不到百岁之寿?就因为肚里有肝之故。”迂公想想,觉得很有道理。回到家里,就把自己养的马按翻在地,用刀子剖开马腹,把肝剜将出来。事情还没有做完,马就已经死掉了。迂公把血淋淋的刀丢在地下,长叹道:“客人说得太有道理了,马肝果然极毒,我不去剜它,马尚且活不成,何况我现在还剜它呢!”

读故事,悟道理:

讽刺生活中有些人宁可迷信也不承认眼前的事实。

卫蚧问梦

卫蚧是晋朝的一个很有才气的书法艺术家。相传在他小的时候,很爱思考问题。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个很奇怪的梦。第二天,他把梦讲述给乐广听,并问梦是从哪里来的。乐广是当时的名士,听了便笑着说:“小家伙,梦是从想象中来的。”“是从想象中来的?”卫蚧听得莫明其妙,反驳说,“不对,人的精神同形体相脱离了,才会做梦,怎能说是从想象中来的呢?”

“这是因为,”乐广回答他说,“从来没有谁会梦见自己驾着驷马大车钻进老鼠洞里,也没有人会梦见自己一边捣齑一边把铁杵啃吃掉。懂吗?这就是没有日间所想,便没有夜里所梦的缘故。”

卫蚧听得疑疑惑惑,成天苦心思索,饭也不想吃,觉也不想睡,就生了一场大病。乐广听说了,很喜欢这个小孩的钻研精神,便亲自驾车到他家里,把问题透彻地解释给他听。

卫蚧明白以后,病才逐渐好起来。

读故事,悟道理:

我们要从小就培养爱学习、爱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精神,只有这样,长大了才能独立面对社会,而不是整天在父母的看护下走进社会。

彭几剃眉

彭几是一个喜欢崇拜名人的读书人。有一次,他初次看见宋朝大文学家范仲淹的画像,连连拱手说:“敬佩,敬佩,新昌布衣彭几拜谒!”然后,他把画像仔仔细细端详一番,深有感触地说,“一点儿不错,有奇德的人,相貌也一定是特殊的。”

接着,他取出镜子对着面孔左照右照,又捋捋自己的胡须得意地说:“大体上是同范公相像的,只是我的耳朵里少了几根汗毛。不过这不要紧,再添几岁年龄,自然会长出来的。”

后来,他到庐山游玩,在太平观里看见唐朝名臣狄仁杰的画像,连忙敬礼说:“宋朝进士彭几拜谒。”拜罢,他又对着画像仔细研究起来。他发觉狄仁杰的眉毛与凡人不同,分支的眉梢直插到鬓边,他牢记在心,回到家里就用剃刀把自己的眉毛修成狄仁杰眉毛的样子,何笑之乎?

读故事,悟道理:

我们在学习别人长处的时候,首先应该注意事物的内容,要杜绝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

当门醉呕

迂公在朋友家里喝得酩酊大醉,摇摇晃晃地回家去。经过一家宅院门口,只觉得肠胃一阵翻涌,便当门呕吐起来,把乌七八糟的东西喷到别人家门口。看门人见了怒骂道:“你为何借酒发狂,在我家门口吐粪!” 迂公爬起来,眯着眼睛说:“怎么怪我在你家门口呕吐?谁叫你家门口朝向我的嘴巴!”“好个无赖,”看门人哭笑不得地说,“我家门口造了多少年啦,难道是今天才对着你的嘴巴造的吗?”“哼,”迂公指着自己嘴巴说,“告诉你,老子这张嘴巴,也很有一些年纪了!”

读故事,悟道理:

现实生活中,就有这么一些人蛮不讲理,死不认错也总是要找出一些歪理来进行狡辩、诡辩。诡辩的根本特征,是违背事实,也违反逻辑的起码要求。

三人同卧

有三个人挤在一张炕上睡觉。一个人在睡梦恍惚中觉得腿上奇痒难忍,便用手去狠命地抓,谁知抓在第二个人的腿上,因此怎么抓也不止痒,倒把第二人的大腿抓得鲜血淋漓的。第二个人在蒙眬中摸到腿上的湿处,以为是第三人尿在炕上,急忙催他起来解手。第三人便披起衣服站在门外解手,隔壁正好是一家酒店,榨酒声滴沥滴沥地响个不停,他以为是自己还在解手,竟一直站到天亮。

读故事,悟道理:

这种懵懵懂懂、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是很可笑的。在实际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人,他们不明情况,对于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对症下药,这也必然会出现这种可笑的结果。

两盲相诟

新市有个齐国的盲人,性情急躁,在大街上昂头直走,行人不及避开,被他撞着,他便破口大骂:“你眼睛瞎了吗?”行人见他是个盲人,也不多计较。又来了一个梁国的盲人,脾气更加暴躁,在大街上横冲直撞,迎面撞到齐国盲人,两人一起摔倒在地。梁国盲人爬起来就怒声骂道:“你眼睛瞎了吗?”齐国盲人也爬起来吼道:“你眼睛瞎了吗?”两个盲人在大街上声嘶力竭,骂成一团。行人围在旁边观看,都觉得十分好笑。

读故事,悟道理:

生活中,有些人“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为了掩盖自己的弱点,专门把大道理挂在刀尖上去对付别人。

盗牛者说

衙役押解着一个偷牛的犯人经过大街,行人都围上来观看。有个熟人见了犯人很惊讶,问道:“兄弟,你犯了什么罪啦?前几天你不是还好好的吗?怎么几天不见,你就成这样了?”“真倒霉!”犯人愁眉苦脸地说,“上次我在街上闲逛,看见地上丢着一截烂草绳,以为没人要了,就顺手拾了起来。”“有这种事?”熟人不解地问,“拾根草绳也犯法?”“唉,说不清楚,”犯人回答,“我哪里会想到草绳那头还拴着一头小小牛儿呢?”

读故事,悟道理:

有些不肯认错的人,在事实面前,不是推诿客观,就是否认动机,惯于用诡辩来为自己的罪责开脱。

疑人偷斧

有个乡下老头儿,失掉了一把斧头。他疑心是邻家的儿子偷的,就很注意那个儿子,总觉得他走路的姿势、面部的表情、说话的声音,每一句话,所有他的动作态度,都无处不像是一个偷他的斧头的人。

不久,老头儿把斧头找到了,原来是他自己上山砍柴时丢在山谷里忘记带回的。第二天,老头儿又碰到了邻居家的儿子,再留心那儿子的动作态度,就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头的人了。

读故事,悟道理:

判断一件事情,不能毫无事实根据地瞎猜。但有些人往往容易在主观上拟造一个想象,并把这想象变成成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杞人忧天

有个小国家叫杞国,那里有个人整天都在胡思乱想。

有一次,一群人聚在一块儿讨论各自都在想些什么,有个人突然说:“天随时可能崩塌下来,地也随时可能陷落下去,这样一来,我们到时候恐怕连安身的地方也没有了,怎么办?”大家听到他的话以后都很害怕,于是都在那里议论了起来,一直到晚上也没有什么结果。

那个提出问题的人回到家后更是忧心忡忡、茶饭不进、睡眠不安。有个热心人听说此事,暗暗好笑,跑来开导这个杞国人说:“天不过是一团积聚的气体,到处都是气,人运动呼吸也是在这气当中,怎么可能崩塌下来呢?”杞国人将信将疑地说:“就算天是积气,可是难道太阳、月亮和星星不会掉下来吗?”“不会,不会!”那人回答,“日月星宿也不过是一团团会发光的气体,就是掉下来打着头,也不会伤人。”杞国人还不放心,又问:“那么地陷下去怎么办呢?”热心人忙又回答:“地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罢了,到处都是这样的土地,它怎么会陷落下去呢?”杞人听罢,豁然开朗,心头像放下千斤重担,那个热心人也很高兴。

读故事,悟道理:

一切毫无实际根据的忧虑都是不必要的,它只能使人们自寻烦恼,陷入颓废和混乱的精神状态。

宋人学盗

从前,宋国有个姓向的人,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日子过得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每天就琢磨着怎么赚大钱,可是自己又没有什么技术,他决定向一些成功的人请教一下发财之道。

听说齐国有个姓国的人生财有道,就跑去请教为富之术。

姓国的告诉他说:“想发财容易,要学会偷,我就是善于偷。自从我学会偷以后,一两年就丰衣足食,三年就车马盈门,金银满屋,还可以不断接济乡亲们。”

姓向的一听满心高兴,也不再问个明白,就跑回宋国,开始行盗。不管白天黑夜,他翻墙挖壁,一路上凡是眼看见、手摸着的东西,统统搬回家。

没几天,他就被别人捉住告官,不但偷的东西没收,就连原来的家产也全被查封入官了。

姓向的一脸晦气,认为姓国的欺骗自己,十分埋怨他。于是,他又跑到齐国去找姓国的富翁,见到姓国的以后,劈头盖脸就来了一句:“你不是说偷可以发家致富吗?我还没偷多少东西就被抓了,不但没富起来,而且比原来更穷了,你怎么解释?”

姓国的问:“你是怎么偷的啊?”姓向的据实告诉了他。

姓国的哈哈大笑,说:“你错啦!有这样偷东西的吗?我告诉你吧,天有四季节令,地有资源肥力,我偷的是天时和地利,借以春播秋收,冬藏夏晒。在地上偷禽兽,到水里偷鱼鳖,我吃的用的,没有一样不是偷来的,因为这些东西都是自然界生长出来的,并非原来就属于我。可是,我偷天地的物产是不犯法的,而你呢,你要知道,金银财宝都是别人积聚的东西,并不是自然界给予你的,你偷别人的东西,怎能不判罪?这除了怪你自己,还能怨谁呢?”

读故事,悟道理:

利用天时、地利,向大自然“偷”东西,这样才能正确地达到发家致富的目的。

治驼背术

从前,山东平原城里有位医生开张营业,自称善治一切佝偻曲背,不管他背驼得像角弓,还是腰弯得像大虾,一经治疗,马上就直,而且手术简便,价钱公道。有个人背驼得直里六尺,横里八尺,听说竟有这等神医,就吩咐家人连忙准备厚礼,前来求治。医生吩咐他脊背朝天,伏在地下,他就照着医生的吩咐做了,医生见到他趴在地下,然后对他说:“趴好了,别动,否则到时候就治不好了。”说完就跳上背去就狠命踏将起来。驼背痛得杀猪一般嗥叫,嚷道:“啊哟哟,要踩死我啊!”这位医生边踏边说:“我的招牌上不是明明白白写着专把驼背弄直,至于你的死活同我有啥相干?”

读故事,悟道理:

只管解决眼前的、局部的次要问题,而根本不管是否会妨害长远的、全局的主要方面,这种就事论事、简单粗暴的做事方法,总是要败事的。

老马识途

有一年春天,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远征讨伐孤竹国。战争相持了很久,一直到冬季才结束。当他们返回时,大军在茫茫无边的沙漠里迷失了方向。管仲对齐桓公说:“老马是充满智慧的动物,它应该熟悉原来来时的路,不如让人找一匹老马给咱们带路。”于是,他们挑了几匹老马走在前面,大军在后尾随,终于踏上了归路。后来,人马走着走着,来到了一片荒山野岭中,几天都找不到一点儿水喝,兵士们渴得嗓子冒烟,走不动路。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向阳坡,夏天居住在背阴坡,蚂蚁窝总是筑在水源上面的。”于是,兵士们奋力挖掘,果然在蚂蚁窝下面的土层里挖出水来,解决了大家的缺水危机。

读故事,悟道理:

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向一切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包括动物学习,从而掌握一些经验,甚至获得生存的秘诀。

鹳鸟移巢

子游做武城县官的时候,城门旁边小土堆上的鹳鸟,忽然把它的巢迁移到墓地的石碑上去。看守墓园的老汉把这一情况报告给子游,说:“鹳鸟是能够预先知道天将下雨的鸟,它突然将巢筑迁移到高处,说不定武城要遭大水呢!”

子游说:“对。”立即让全城的居民都准备好船只以防万一。

过了几天,大水果然来了。城门旁边的小土堆被淹没了,大雨仍然下个不停,眼看大水就要淹到墓园的石碑了,鹳鸟的巢摇摇晃晃,岌岌可危,鹳鸟飞来飞去哀鸣着,却不知道该把它的巢再迁移到什么地方去。

子游感叹地说:“真可怜啊!这些鹳鸟能预知水灾的到来,可惜它考虑得不够长远啊!”

读故事,悟道理:

人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能只顾眼前,而应该把眼光放长远。

龙的对话

从前,有个名叫豢龙氏的人,他觉得养别的动物太俗气了,于是研究起养龙的方法来。他终于成功了。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果然真的得到了两条龙,于是他就把它们带回家饲养起来。豢龙氏按照龙的生活习性,在庭院中挖了一个大水池,让龙舒适自在地生活在里面。

时间一长,这两条龙觉得很舒服。它们整天在水池中戏耍,也不必到五湖四海去漫游了,它们整天吃豢龙氏喂的甘美食物,认为江海中的大鲸鱼一点儿味道也没有了。它们整天悠哉游哉地生活,哪里也不愿意去了,觉得只有这里才是它们的乐园。

有一天,一条天龙从这里经过,水池中的两条龙对它说:“你这是干什么去?天地旷远浩渺,无边无际,还要经历无数困苦。严冬来了,要潜伏在洞穴中冬眠;天暖了,还要飞腾到高空中去。你这样折腾不觉得劳累吗?你不如下来和我们住在一起,看我们生活得多么清闲自在,多么快乐呀!”

天龙听了,笑了几声说道:“你们生活在这里多么拘谨狭隘呀!大自然赋予我们龙的形体,头上长角,身上生鳞,有别于其他的动物;大自然赋予我们美好的德性,能潜身海底,可翱翔天空;大自然赋予我们灵气,能吐气为云,行走乘风;大自然还赋予我们天职,要消除干旱,润泽枯萎的田苗草木。我的视野非常广阔,能观察到无穷无尽的宇宙。我走遍天涯海角,停息在极其渺远的地方。我尽览天地之间沧桑变化,这种享受你们是体会不到的。”

停了一会儿,天龙又说:“现在你们在马蹄大的水坑里容身,手脚拘束在泥沙之中,只能和水蛭、蚯蚓等小虫为伍。顺着豢养人的意图,以求得一些残羹剩饭。你们虽然和我同形体,但我们之间的生活乐趣是截然不同的!你们被人豢养,受人玩弄,玩弄够了,总有一天会把你们切成肉块吃掉的。我正同情你们的境遇,想伸出手来帮你们一把,你们却劝我进入陷阱之中,看来不久你们就要大祸临头了。还是跟我走吧!”

水池中的两条龙没有听天龙的话。果然过了不久,豢龙氏厌烦了,不再对圈养龙感兴趣了,这两条龙被豢龙氏剁成了肉酱。

读故事,悟道理:

用失去本性为代价换取来的安逸生活,是不长久的,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

§§第二辑 外国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