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最喜爱的寓言故事
10775100000003

第3章 处世篇

截冠公鸡

唐朝时期,有个名叫李翱的人,有一次他出门来到了陕西零口。

到了那里以后,他就住在一个老百姓家的土窑里,那家人养了二十二只鸡,其中七只公鸡、十五只母鸡。这些鸡啄食、饮水,很好接近人,李翱很喜欢它们,经常给它们喂食。这些鸡见李翱经常喂它们,所以李翱只要一从屋子里面出来,它们就会立刻迎上去。

有一次,李翱捧来一些米撒在地上,唤它们来吃。这时有只冠子被截去一半的公鸡,看见地上的米,没有立即吃。而是仰起头来高叫,眼睛向四周望,好像在呼唤别的鸡来吃。

群鸡听到呼唤飞跑过来,抢着啄食地上的米。而对那只被截了冠子的公鸡却被群起而攻之。有的啄它,有的拖它,有的羞辱它,一直把它赶走为止。

傍晚,群鸡成群结队栖息在堂前屋梁上,咯咯嗒嗒不停叫着,好像在聊天,讲着白天发生的事情,十分热闹。那只被截了冠子的公鸡也跑过来,想跟大家一起聊天,一起过夜。它立在屋梁下,仰起头望了望,向四处看了看,小声叫了几下,又大声叫了几下,好像在向群鸡乞求,声音十分悲哀。

屋梁上的群鸡,听到它乞求的叫声无动于衷,而且还不时地发出嗤之以鼻的声音,好像是不允许它跟它们一起过夜。那只被截冠子的公鸡无奈,只好默默离开。它来到院子里,叫了几声,飞上一棵大树顶,独自过夜去了。

恰巧李翱看到了此情此景,对这家的主人说道:“被截冠子的公鸡发现食物呼唤同伴共享,这是讲义气呀!别的鸡不是因为它的呼唤才获得食物的吗?为什么还要羞辱它赶它走呢?为什么不让它入群为伴呢?”

主人告诉李翱说:“这只公鸡是只客鸡。它是邻居陈家的鸡,因为陈家的母鸡死了,只剩下它一只鸡,所以就把它寄养在这里。这只鸡勇猛善斗,我家那六只公鸡联合起来,也不是它的对手。群鸡妒忌,所以才联合起来对付它,不让它吃食,不让它一同栖息。即使这样,那只公鸡还一如既往,见了食物仍然热情地呼唤群鸡,即使群鸡不报答它,它也不改变自己的做法。”

李翱听到主人的介绍,非常感慨地说:“禽鸟,虽然是小东西,也有讲究义气、性格耿直的,也有小肚鸡肠、欺生排外的。鸡群当中都是这样,何况是人呢?何况是朋友呢?何况是朝廷呢?我一定记下这件事,让它成为社会的一面镜子。”

读故事,悟道理:

社会上那些嫉贤妒能,欺生排外的小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那些宽容大度,高风亮节的人一定会得到该有的回报。

临江之麋

临江有个猎人经常到山上打猎。

有一次,他在山上下了一张网,准备网猎物,下完后就回家去了。

过了两天,猎人就到山上看自己下的网有没有网到猎物,到了山上,看到网中有一只小麋鹿,它可能还没断奶呢。猎人看到这么点的小家伙就不忍心杀它,动了恻隐之心,就把它抱回家去饲养。

刚跨进门槛,家里的一大群狗都摇头晃尾地跑来,流着口水想吃小麋鹿。主人大怒,狠狠把狗教训了一顿。

从此,主人就天天抱着小麋鹿,让它同狗相互熟悉。可是每次狗只要稍微露出不良企图,主人就立刻将狗毒打一顿。

这样时间一久,小麋鹿就和那群狗混得很熟了,时时在一块儿玩耍,打打滚,舔舔毛,十分亲昵。这些狗虽然很想尝尝鹿肉的鲜味,可是惧怕主人,只能看着它咽咽唾沫,小麋鹿呢,也忘记了自己原是鹿类,把狗当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小麋鹿跑出门外,看见大路上躺着一群别人家的狗,立刻活蹦乱跳地跑上去同它们玩。群狗一起惊奇地瞪着这只小蠢货,又喜又恼,随后呼啦一声扑上来,你争我夺,把小麋鹿撕得粉碎,只剩下满地的肚肠血污。

这头小麋鹿直到死也没有醒悟过来。

读故事,悟道理:

人们要认清敌友,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不禽不兽

凤凰做寿,百鸟都来祝贺,唯有蝙蝠没有来。凤凰责问它说:“你处在我的管辖之下,我的寿宴你却不来,为什么这样傲慢呢?”蝙蝠说:“我有脚,属于走兽,朝贺你,你能给我什么好处?”一天,麒麟又做生日,蝙蝠也同样没有去。事后麒麟也责问它。蝙蝠说:

“我有翅膀,属于飞禽,干吗要来向你朝贺?”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麒麟和凤凰见了面,说到蝙蝠的事,相互感叹地说:“现在世上风气恶劣,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拿它没办法!”

读故事,悟道理:

卑鄙无耻的人没有明确的立场,常常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改换身份。

八哥学舌

八哥是一种很精巧的鸟类,它的模仿能力非常强,这种鸟类出产在南方。南方人用网把它捕捉住后,训练调教,教它说话。日久天长,它就会模仿人说话了,可是它只能学说几句,一天到晚说来说去,还是那么几句话。蝉在院子里叫,八哥听见了,便嘲笑它。而蝉对于八哥的嘲笑并没有在意,而是对八哥说道:“你会模仿人说话,这很好;可是你所说的那些话,其实等于没有说,哪里比得上我能叫出自己的意思呢!"八哥听了这话,惭愧地低下了头。从此以后,一辈子再也不跟人学舌了。

读故事,悟道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在评价别人的时候,不要总是找别人的缺点。

猱搔虎首

森林里有一种猴类叫“猱”,它小巧便捷,善于爬树,一副爪子长得像小刀子一般尖利。于是老虎大王的头皮经常发痒,就让猱趴在上面用爪子搔。时间一长,猱就在老虎的后脑壳上搔出一个小窟窿。老虎闭着眼睛,听任猱在头上抓爬,感到十分过瘾,一点儿也没有觉察出来。抓着抓着,猱就用脚爪伸进小窟窿,掏出老虎的脑浆吃。吃饱了,把剩下的奉献给老虎。老虎也不问情由,吃得津津有味,觉得猱对自己挺忠诚,愈加相信它了。渐渐地,老虎的脑浆被掏空了。有一天,病终于暴发了。老虎痛得死去活来,嗷嗷怪叫。等它挣扎着爬起来,去找猱算账的时候,猱早就逃上了高高的大树。

读故事,悟道理:

某些缺点或不正确的思想,如骄傲自满、爱听恭维话、不能接受不同意见等等,容易使人们被片面的主观感觉所蒙蔽,看不见客观真相。我们要防微杜渐,警惕自己的“头皮发痒”。

天下无马

日行千里的马,每顿要吃一石多的粮食。

可养马的人不知道它日行千里需要吃这么多的粮食。这种马,尽管具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没有让它吃饱,力气就不足,因而它的才能就表现不出来,甚至连一匹普通的马还不如,这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赶它奔驰,又很不得法;喂它,又不让它尽量吃饱;吆喝它,又不懂它的癖性,养马的人拿起马鞭走到马前说:“世界上没有好马!”真的没有好马吗?这真是不识好马啊!

读故事,悟道理:

对于人才的使用,要提供必要的条件,不然,难以发挥他们的才能。

艾子做梦

从前,有个名叫艾子的人,他生病发高烧时,昏昏沉沉地做了一个梦。

他梦见迷迷糊糊地来到了阴曹地府,看到这样一个场面:阎王爷升堂问事,有几个鬼押着一个人走进来,其中一个鬼向阎王禀报说:“这个人在阳世间,专门收集别人的隐私,用来恐吓别人,借以诈骗钱财。即使有些人没有隐私,没有罪过,他也不放过,他设法捏造事端引诱下水,然后使人落入他的圈套。他实在是罪大恶极,应该放在汤锅里,用五百亿万斤柴火来烧煮,让他受尽蒸煮之苦,为自己犯下的罪孽受到惩罚,然后再放他回去。”阎王答应了,下令交给狱卒去执行。

马上就有个牛头鬼上来揪住这个人连推带搡地押了下去。这个人见了牛头鬼问道:“你是什么人?”牛头鬼说:“我是主管汤锅狱的狱主,有关汤锅的刑罚都归我管。”这人把眼珠转了转问道:“您既然是狱主,那就是一把手了,可为什么您穿的豹皮裤这样破旧呢?”牛头鬼说:“阴间没有这种皮子,只有阳间才有。假如阳间有人把这种皮子烧了寄给我,我才能得到。”这人又装作非常关心的样子问:“为什么不让阳间的人烧一些给您寄来呢?”

牛头鬼说:“因为我的名声不好,家里又没有亲人,所以没有人把这种皮子在阳间烧了送给我。”

此人一看机会来了,就连忙毕恭毕敬地说:“您在阴间可是位高权重啊,当然应该享用上好的豹皮裤了。我阳间的舅舅是个打猎的,家里常常有这种皮货。如果蒙您可怜我,减少些烧柴的数目,让我少受些苦,等我安全地回去后,就让他们烧一些这样的皮子送给您做裤子。”

牛头鬼听了非常高兴,说:“那好吧,我给你把‘亿万’二字去掉,瞒过那些狱卒,这样你既可以早些回去,又可以少受些苦。”

牛头鬼说完便开始命令手下的小鬼行刑。行刑时,牛头鬼不断来询问情况,小鬼见狱主这样关心此人,一定是有意保护他,也就不把火烧得太旺,只是草草敷衍了事。

等到这个人行完刑从汤锅里出来,穿好衣服,系好腰带转身就走,牛头鬼赶上来说:“你回到阳间以后,千万别忘了给我烧皮子。”

此时这人回过头来说:“有句话送给您:大权在阎王手里不在您那里,您偷减官柴也就罢了,索取豹皮是犯法行为。”

牛头鬼一听勃然大怒,立刻把他重新打入汤锅,用加倍的柴火蒸煮起来。

读故事,悟道理:

做人应该言而有信。

泥像叹苦

路旁有座小神庙,香案上供奉着孔子、太上老君和释迦牟尼的三尊泥塑像。

道士跨进庙门,一见太上老君的泥像放在旁边,便破口骂道:“好不混账,我教祖乃是玄圣之首,怎能放在一旁?”说罢,捋起袍袖,就把太上老君的泥像搬到香案正中。

老和尚走进庙里,合掌念道:“阿弥陀佛,如来至尊,安能在下?”念完,就哼哧哼哧地把释迦牟尼的泥像抱到中间。

不久,走进来一个秀才,摇头哼道:“孔夫子乃万世师表,理当居首,这是谁竟然把孔圣的像放在旁边,成何体统。”说罢,就把孔子的泥像移到香案正中。

就这样,见一个,搬一个,搬来搬去,把泥像外面的彩皮都脱落了,露出一块块难看的黄泥巴。

三位泥圣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叹息说:“你我本来好好的,却被人们搬来搬去,弄得缺胳膊少腿的。”

读故事,悟道理:

现在为个人或小团体、小宗派的利益而拼命争地位、排名次的人是大有人在。一件事物,人们会给予怎样的评价,这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而不是靠主观的褒贬。

西巴释麑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孟孙进山打猎,活捉了一只肥胖的小鹿崽。他十分欢喜,立即命令家臣秦西巴先带回家去,然后宰杀,下锅烹调,备好酒菜。

一路上,母鹿紧紧跟着,不住地哀号,秦西巴听着心中实在不忍,便把小鹿崽放了。孟孙回来,一听鹿崽被放了,勃然大怒,将秦西巴赶出宫去。

过了一年,孟孙的两个儿子到了念书的年龄,他物色了许多老师都不称心,后来忽然想到了秦西巴,马上派人把他请回宫来,拜为子傅。

左右的人悄悄问孟孙:“秦西巴曾经得罪过您,现在您却拜他为子傅,这是什么道理?”孟孙笑着回答:“秦西巴对一只小鹿崽都这样不忍心,何况对我的两个儿子呢?”

读故事,悟道理:

一个人的特长、技艺、能力究竟有没有真正的价值,不能从抽象意义上去评价,而要看它的实际意义,也就是看它究竟为谁服务,在社会和生产实践中产生了怎样的具体效果。

罚人吃肉

唐朝有个皇族的后裔叫李载仁,由于当时战争四起,所以百姓们都没有安定的日子过,为了躲避战乱,李载仁跑到江陵高季兴那里,做了个观察推官。他生性迂腐,行动缓慢,从不吃猪肉。

有一次,他将要去接受上司的召见,刚上马,家里的仆人打架了。李载仁大怒,叫人立即从厨房里拿来大饼和猪肉,让打架的人当着他的面吃下去,并且警告说:“以后如果胆敢再打架,一定要在猪肉里加上酥油来重重地惩罚你们!”

读故事,悟道理:

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别人非常喜欢也说不定;如果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别人喜欢的事情去惩罚别人,那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一钱莫救

从前有一个人,性格极为吝啬,不光对别人吝啬,对自己也是如此。有一次,在外出的路上,遇上河水忽然上涨,吝啬人不肯出摆渡钱,他自己冒着生命危险涉水。

谁知他刚到河中的时候,水势突然凶猛起来,他被冲倒了,在水中漂流了大概半里路。

他的儿子在岸上,十分着急,却帮不上忙,只得寻找船只去救助。船夫出价,要一钱才肯前去救助,可是儿子只同意出价五分,为了争执渡船的价钱相持了好长时间,而且一直没有决断。

这时候,落水人在垂死的紧要关头还对着他的儿子大声呼喊:“我的儿子呀!如果出价五分就来救,一钱就不要来救!”

读故事,悟道理:

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让自己成了守财奴。

点石成金

有个人家境贫困潦倒。尽管这人连香烛都买不起,但他还是日日供奉着道仙吕祖吕洞宾的神位。后来,吕祖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感动。为了感谢他的虔诚,吕祖便驾着一朵云彩,飘落在他家的庭院中。吕祖看见他家破瓮残灶,心生怜悯,便伸出一根指头,指定树下半截磨盘,“咄”的一声,只见金光万道,磨盘瞬间变成了黄金。吕祖转过脸问道:“这块黄金赠送给你,要不要?”这个人受宠若惊,倒头就拜道:“不要,不要!”吕祖喜出望外,说:“你这般不爱钱财,倒可以传授给你真道。”这个人慌忙答道:“不,不,我也不要学道。”吕祖很奇怪,便问他:“那么,你到底想要什么呢?”那个人支支吾吾了半天,憋红了脸说:“我是想要你这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读故事,悟道理:

得寸进尺、贪得无厌的人,表面上却可以清廉自守的高姿态济其所欲。只是高姿态的外貌掩盖不了丑恶的贪婪本性,到头来还是要自我暴露的。

画龙点睛

张僧繇是南朝梁的大画家。当时梁武帝崇尚佛教,到处兴建寺庙,命令他饰画墙壁。

有一次,张僧繇奉命到金陵安乐寺去作画,一时兴起,在壁上画了四条龙,那些龙都张牙舞爪,十分逼真,好像随时都会从墙壁上腾空飞起一般,但是张僧繇都没有给龙画上眼睛。人们看了觉得很奇怪,问他什么缘故。

他回答说:“如果我画上了眼睛,这些龙马上就会飞去。”人们以为他在吹牛,越发要求他画上去。他便在两条龙上画上了眼睛。

没过一会儿,天气突然变了,大雨倾盆,雷电交加,伴随着一阵巨大的声响和浓密的烟雾,那两条龙脱离了寺壁,穿过乌云,飞到天上去了。只剩下两条没有画上眼睛的龙,仍旧留在壁上。

读故事,悟道理:

我们对待学习和工作,不能不分轻重缓急,应该抓住关键,突破要害,抓住了重点,才能够更好地前进。

对牛弹琴

战国时期,有一个大音乐家名叫公明仪,弹得一手好琴。他无论走到哪里,总是琴不离身,闲下来时,弹奏一曲,便觉得心神舒畅。

有一天,他独自一个人在郊外散步。他走着走着,看见一头牛在那里吃草。他觉得这头牛很寂寞,他就开口对牛说道:“老黄牛啊老黄牛,你真可怜啊,一个人在这里,也没人理你,不过,你不用怕,我给你弹一首曲子,给你解解闷儿。”

于是他就放下琴,先弹了一支《清角之操》。牛只是低着头只管吃草,一点儿也不理会。公明仪失败了,他想了想明白了:那支曲子太高深了,不是牛听不到琴声,而是琴声不适合它的耳朵啊!于是他又另外弹了几支曲子,一会儿好像蚊子嗡嗡地叫,一会儿又好像小牛哞哞地叫。这样一弹,那头牛就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草也不吃了,回转身子踱着小步,慢慢地走来,留心地倾听。

读故事,悟道理: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的放矢,看清对象,这样才能收到效果。

东郭先生

春秋时期,有个东郭先生要到中山国去。

他早晨起来赶着瘸驴驮着书在路上走。突然有一只狼跑到他面前,伸长脖子可怜地望着东郭先生,哀求他说:“先生,现在赵简子打猎正在追赶我,我眼看就没命了。如果您肯把我藏到口袋里,救我一命,您的恩德就好像让死者复生,使白骨生肉了,我一定会报答您。”

东郭先生说:“哎呀!我私藏你这只狼,触怒了赵简子我可是要犯死罪的,他可是赵国的相国。到时候,我连我自己的命都保不住,哪里还能保得住你的性命呢?更不敢指望你报恩!不过,看你怪可怜的,即使有祸我也在所不辞。”

于是东郭先生就倒出袋子里的书,把狼小心翼翼往袋子里装,前边怕碰了狼的下巴,后边怕窝了狼的尾巴,装了三次才装好。然后把口袋放到驴背上,牵着驴躲到路边。

不一会儿,赵简子带着一群武士追来了,他看见狼突然失踪就有些怀疑,愤怒地拔出剑来砍断车辕一头,对着东郭先生骂道:“谁隐瞒狼逃跑的方向,就让他和这车辕一样。”

东郭先生急忙跪在地上说:“我早晨起来迷了路,怎么会知道狼的踪迹呢?您位高权重,我再愚蠢也不会隐瞒狼逃跑的方向。狼的本性贪婪狠毒,作恶多端,您除掉它是大快人心的事呀。再说大路岔道很多,谁知狼从哪条路逃走了。”

赵简子听了觉得东郭先生的话很有道理,便掉转车头走了。

过了一会儿,见赵简子走远了,东郭先生便把狼从口袋里放出来,让它赶快逃命。

狼得救了,却一点儿也没有像它承诺的那样报答救命恩人,反而咆哮着对东郭先生说:“现在我饿极了,如果吃不到东西饿死,那还不如死在猎人手里呢。既然你救了我,那就救到底,请把你的身躯献给我填饱肚子吧!”狼说着便扑向东郭先生。

东郭先生和狼一边搏斗一边骂道:“你这个忘恩负义的狼,真是丧尽天良,我救了你一命,你不报答我就算了,竟然还恩将仇报!”眼看着东郭先生就快支撑不住了,满头大汗。狼很得意,因为它知道,东郭先生马上就会成为它的口中餐。

这时有个砍柴的老人经过,他看到这种情形,他立即劝住了狼,问狼:“你为什么要吃东郭先生?”狼狡辩说:“是他想把我装到口袋里闷死。”老人又问东郭先生:“你为什么要把狼装进口袋里?这好像就是你的不是了。”东郭先生把刚才事情的经过对老人讲了一遍,老人这才明白了一切,对狼说:“我不信,这么小的口袋怎么会装下你这么大的狼?”狼为了证明自己有理,又钻进口袋让老人看。老人连忙把口袋用绳系住,然后拿起手中砍柴的斧头将狼砍死,并对东郭先生说:“对害人的禽兽决不能手软。”

读故事,悟道理:

决不能怜惜像狼一样的恶人,因为他们害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养豹捕鼠

从前,有一个人叫猗于皋。他听说有一个姓尾勺氏的人家饲养了一只豹,这只豹善于捕猎野兽。猗于皋非常羡慕尾勺氏家养的豹,他想:要是自己也养一只豹那该多好啊,于是就用一双洁白无瑕的璧玉,把那只豹换到了自己家。

换回来以后,他把豹精心饲养起来,每天都杀牲口喂豹。他还特意修建了挂满丝罗的豹房,打造了一条黄金绳索,把豹系在了豹房里。而且他还在家里大摆酒宴,遍请亲朋好友来饮酒赏豹。

他从豹房把豹牵到院子里,对着大家夸奖豹的能耐。亲朋好友也都顺情说好话,异口同声地说:“好豹!天下无双!”

过了一段时间,家里突然有一只大老鼠从房檐下跑过去,猗于皋急忙把豹解开,想让豹咬死老鼠。可是豹无动于衷,好像没看见老鼠一样。猗于皋十分生气,开口大骂豹:“你这无用的畜生!什么能耐也没有,真是白费我的一番苦心了。”

又有一天,一只老鼠跑过去。他又解开豹,放出去捉老鼠,豹还像没看见老鼠一样。猗于皋更气愤了,他用鞭子抽打它,把豹打得嗷嗷直叫。打了一阵以后,把黄金绳索改换成粗麻绳,把豹从豹房牵到了牛棚里,每天只给它吃酒糟。豹的待遇降低了,它显得垂头丧气,每天都摆出一副哭相。

猗于皋的朋友安期子佗听说了这件事,就责备他说:“名叫巨阙的宝剑虽然锋利无比,可是用它来补鞋子还比不上锥子呢;有彩色花纹的绸缎虽然华丽无比,用它来擦脸还比不上一尺长的布呢;有斑纹的豹虽然勇猛无比,用它捉老鼠还比不上猫呢。你怎么这么愚蠢啊!为什么不用猫去捉老鼠,放出豹去捕野兽呢!”

猗于皋听了朋友安期子佗的话,明白了万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心里很高兴。于是他就按照安期子佗的话去做了。

没过多久,猫把家里的老鼠差不多都捉光了;豹捕获的獐、鹿、麂等野兽,数也数不清。

读故事,悟道理:

人尽其才是非常重要的。在用人的问题上,如果不能用人的专长,就会造成人才的最大浪费。

驾车顶牛

有一个汉子,赶着一辆牛车在街上走。在经过岔路口时,老牛只顾低着头朝前走,没有听汉子的指挥,汉子连忙跳下车子,想要叫牛车朝后退几步。

本来,他只要一手牵住牛鼻子上的缰绳,一手晃动鞭子,老牛就会乖乖地向后退。可是他不,他对老牛不听话的行为非常生气,就只管用双手扳住车子向后拖。而牛呢,却拼命朝前走。于是,一个向后拖,一个朝前走,就在大路上顶起牛来。这个汉子这样笨拙,这样蛮干,结果不免要闯祸,说不定将来还要吃刺额头、割鼻子的官司呢。

读故事,悟道理:

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时,应该去寻找事情困难的切入点,而不是凭着主观意识一味蛮干。

老僧纵虎

从前,在太行山天井关西边十里处,有一座用茅草搭成的僧房,房里住着一位老和尚。

有一天,老和尚下山化缘经过一条山间小路,看见有一只小虎像小狗那么大,折断了前腿趴在地上,由于饥饿,嗷嗷待哺。老和尚非常可怜它,又因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所以就把小虎抱在怀中,带回住处饲养。

老和尚吃素,没有肉食喂它,只好给它粥饭吃。小虎因饥饿得厉害,见到粥饭也不挑剔,总是饱食一顿,后来渐渐地养成了吃粥食的习惯。

老和尚非常喜欢小虎,小虎跟老和尚也非常亲昵。平时老和尚外出,小虎就跟在身后;老和尚在家,小虎就依偎在他的膝下陪伴。不管老和尚在哪里,小虎都步步不离左右。

两年过去了,小虎越来越强壮,现在它已经成为一只成年的老虎了。小虎虽然长大,但温驯的程度却仍然和从前一样。因为它一条腿有些瘸,人们称它为“跛脚虎”。

不光对老和尚,小虎对过往的客人同样是非常亲密,没有一点儿威胁人的行为,所以远近的高僧都推崇老和尚是驯虎的能手。老和尚也欣然接受,以为小虎对他友善。

有一天,老和尚带着小虎出远门,走到天井关,突然流起鼻血,淋漓不止。老和尚怕鼻血弄脏了地面,于是用脚尖点地,向小虎示意,让它去舔吃。小虎接到指示后就去老和尚的脚下舔血,小虎舔到人血,觉得特别香甜,从来没有吃过这么美味的东西,可吃在嘴里,又觉得太少无法解馋。它的兽性在鲜血的刺激下逐渐恢复,终于它按捺不住了,突然扑向老和尚,咬断他的脖子,把他拖到山中,吃了个一干二净。这只虎饱餐一顿过后,尝到了人肉的甜头。从此,它不再吃别的食物,整天蹲在路边,专等行人经过,它好扑食。来往过客被这只虎伤害的甚多,每到太阳偏西时,人们就互相告诫:“停止行路。”人们议论说,太行山的老虎吃人成性都是那只瘸虎煽动所造成的结果。

读故事,悟道理: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品质恶劣的坏人不应该有怜悯之心。

莫砍虎皮

古时候,有个樵夫在砍柴回来的路上看到一只老虎把自己的父亲衔在口中,樵夫慌忙拿起手中的斧头就去追老虎。

正当樵夫准备举斧劈向老虎的背时,他父亲在虎口里高喊:“我的儿,我的儿!你要砍,只砍虎脚,不可砍坏了虎皮。虎皮值钱,可以卖很多银子,要毁了虎皮,就卖不了太多钱了!”

读故事,悟道理:

财迷心窍,被钱财蒙蔽了眼睛的人只会成为金钱的奴隶。

丑贵美贱

杨子是战国初期有名的哲学家。有一次,他长途跋涉去宋国。临近天黑时分,他来到路旁一家旅店求宿。这家旅店里有两个年轻女人,其中一个长得俊俏风流,另一个却粗黑丑陋。

但是,别人对待那个丑女却十分尊重,视为高贵,而对那个美人却表示轻蔑,视为下贱。杨子在一旁观察了半天,感到有些奇怪,便悄悄地问店小二。

店小二一听,附着他的耳朵说:“那个美的自己觉得挺美,可是我倒不觉得她到底美在哪里;那个丑的呢,自己觉得自己十分难看,可我倒不觉得她有什么地方难看。”

杨子低头沉思了半天,自言自语地说:“噢,我明白了,做了好事而并不认为自己做了好事,这样的人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会受人欢迎。”

读故事,悟道理:

一个人才能再高,但因他傲慢自大听不进批评意见,就会脱离群众,反而被人轻视;一个人能力虽小,但因他谦虚自下,联系群众,反而受人尊重。

梁国商人

从前,梁国有个商人到南方做生意,过了七八年才回到自己的家乡。

他临走之前,家中的气候、空气、生活习惯等原因,使得他脸上长满了粉刺疙瘩,令他看起来丑陋不堪。到了南方之后,他整天吃杏仁、海藻等药物食品,呼吸江南山川之间灵秀之气,饮用山泉中甘甜之水。由于食物洁净,空气清新,久而久之,脸上的疙瘩逐渐消失了,容貌也变得十分俊美。乍眼望去,脖颈像天牛的幼虫一样,修长白嫩。

他从江南回到家乡后,照镜子看了一下自己的身影,觉得自己长得实在是太好了,一天比一天更觉得自己了不起。他神气十足地走在国都的大街上,扬扬自得地看着左右的邻人,总觉得国都的人和左右的邻人十之八九都不如自己。

他回到家中,登上大堂,刚看见自己的妻子,他就惊慌地跑走了。一边跑一边说:“这是什么怪物,这么难看。”妻子上前问寒问暖慰劳他,可是他却说“我跟你有什么关系?”妻子给他送来了茶水,他生气地推在一边不喝;妻子给他送来了饭菜,他也生气地不吃;妻子跟他说话,他一言不发,只是面对着墙叹息;妻子穿戴整齐,打扮得很漂亮来侍奉他,他竟唾弃而不理睬。

最后他愤愤地对妻子骂道:“你长得如此丑陋,哪点能赶得上我?赶快走开!”他的妻子听了哀伤地低下了头,叹息道:“人家身居富贵还不忘糟糠之妻呢,有了年轻的美妾还不忘衰老的妻子呢。你因为脸上没了粉刺疙瘩回来就看不起我,因我脸上有些雀斑就要驱逐我,这脸上的雀斑是天生的,又不是我的罪过!”最后,妻子终于忍受不了了,悲愤地离开家走了。

梁国的这个商人,在家中过了三年,乡里人都憎恶他的行为,没有人跟他通婚。由于北方的土地和气候的影响,他的毛发、气血逐渐改变。又由于他吃大豆饮冷水,他的肌肤逐渐憔悴,又恢复了从前那丑陋的模样。

这时他的妻子回来了,两人又相敬如初。

读故事,悟道理:

社会上有些人一旦得势,就自鸣得意,忘乎所以,面目可憎。

背禄向义

战国时期,墨子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他教了许多弟子,让他们学成以后到各国去做事,用墨家的学说去改造社会。

在当时的诸侯国里,卫国最弱小,也最需要治国人才。墨子就派弟子高石到卫国去替另一个弟子管黔活动。

卫国国君一听说高石是墨子的得意弟子,就欣然同意了。卫国国君把高石安排在宰相的职位上,并给予他很高的俸禄。

高石上任以后,三次去朝见卫国国君,每次都把自己的治国主张说完。但是卫国国君并没有按照高石的主张去做。高石一气之下便离开了卫国,到齐国去谋求发展。

高石在途中,去拜见墨子说:“卫国国君因为尊敬先生的缘故,才给我很高的俸禄,让我当了宰相。可是我三次朝见他,把我的治国主张都说了,他却当成了耳旁风,因此我辞职离开了卫国。卫国国君恐怕认为我发疯了吧?”

墨子安慰他说:“离开卫国如果合乎正义,被骂为发疯,又有什么损害?在古代的时候,周公平定了管叔的叛乱,周成王亲自主政以后,他就辞去宰相职位,人们都说他发疯了。可是后人却称颂他的美德,宣传他的美名,至今不衰。况且我听说过:‘从事正义事业,就不能回避诋毁而追求赞誉。’离开卫国如果合乎正义,被骂为发疯,又有什么损害呢!”

高石说:“我离开卫国,怎么敢违背正义呢!从前,先生教育我们说过:‘天下无道,仁人志士不能因为高官厚禄就留在那里。’现在卫国国君无道,我要是贪恋高官厚禄,那就成了白吃饭不干事的小人了。”

墨子听了很高兴,就把弟子禽滑釐找来,对他讲述了高石的故事,然后深有感触地对他说:“违背道义而追求高官厚禄,是大有人在的;抛弃高官厚禄而捍卫道义,在高石身上充分表现出来。真让我欣慰啊!”

禽滑釐也为有高石这样的同窗好友而感到无比高兴。

读故事,悟道理:

为捍卫道义而甘愿抛弃高官厚禄人的品德高尚。追求道义与贪恋爵禄,是检验从政者良知的试金石。

掩耳盗铃

战国时候,晋国有一个姓范的,他们家比较富裕,一年到头不用去种粮食,但是却有饭吃。他们家的大门上挂着一只非常漂亮的门铃,有个村里的无赖见到后,就想把它搞到手。可是不管是谁只要用手一触门铃,它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所以要偷它是很不方便的。这个想偷门铃的人也很懂得这点,站在门外踱来踱去,一直想不到一个好办法能在偷铃的时候不让它响。忽然,他想出一个办法来了:铃响所以会惹出祸来,只因为耳朵听得见,假如把耳朵掩起来,事情不就好办了吗?想到就做,他先把自己的耳朵掩起来,就放大胆子去偷那门铃。

可是他刚一动手,门内就有人跑出来大喊捉贼,因为门内的人并没有掩耳朵,还是听得见铃声的。

读故事,悟道理:

以为只要自己的感觉不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也都不存在的人是自欺欺人的蠢人。

东食西宿

战国时,齐国有个姑娘到了该出嫁的年龄,有两家人同时送来聘礼给这姑娘家,向她父母求婚。

东面人家的儿子长得又矮又丑,可是家中富有钱财;西面人家的儿子呢?倒是一表人才,只是家境贫苦。姑娘家的父母左右盘算,还是决定不下来,便把女儿唤到堂上,叫她自己拿定主意。

父亲见女儿低头红脸,一副羞羞答答的样子,便说:“你要是不好意思说出口,就袒露手臂表示一下吧,喜欢东家儿子,就袒露右边;爱上西家儿子,就袒露左边。”姑娘怔了半天,才解开衣襟,把两边的手臂都袒露出来。“这是什么意思?”父母惊诧地问。“我……”姑娘忸忸怩怩地说,“我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

读故事,悟道理:

知足者常乐,有些贪得无厌的人什么好处都想得到。

生木造屋

高阳应打算盖一所房子。他请来了很多的工人去伐树,刚砍回来的树木堆在院子里,他就对木匠说:

“现在木材已经齐了,一根都不少,你可以动工了。”

木匠说:“不行啊!这些木材都是刚伐回来的,还没干,如果把泥抹上去,一定会被压弯。用新砍下来的湿木料盖房子,刚盖成虽然看起来挺牢固,可是过些日子就要倒塌了。”

高阳应说:“照你的话,我这房子倒是保险坏不了?因为日后木材会越干越硬,泥土会越干越轻,以越来越硬的木材承担越来越轻的泥土,房子自然就坏不了。”

木匠无话可答,只得听从他的吩咐去做。

高阳应的房子刚盖成的时候看起来也还不错,但不久果然倒塌了。

读故事,悟道理:

办什么事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顾一切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蛮干,那就必然会失败。

列子家贫

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御寇,人们尊称他为列子。

列子家庭贫困,有一次家中缺粮,已经有好些天没吃过一顿饱饭了。列子家靠着他的妻子挖野菜充饥,夫妻二人饿得面黄肌瘦。

列子挨饿的事被郑国宰相子阳的一个门客知道了。这个门客对郑相子阳说:“列御寇是个有道术的贤人,居住在相国您执政的郑国都城里,却穷困不得志,饿得面黄肌瘦,相国您就要落个不重视贤才的名声了!”

当时的社会风气,各国的掌权人都千方百计争取笼络有才能的人士。郑相子阳也不甘落后,他听到门客说了列子挨饿的事,虽然并不了解列子的为人如何,也要博取一个重视贤才的美名。于是,郑相子阳就派官吏给列子家送去一车粮食。

列子听到有车马的声音,出来一看是位官吏带着一车粮食停在门口。列子问明官吏的来意,就拜了两拜,谢绝郑相子阳赠送的粮食。官吏只好把粮车带回去,向郑相子阳报告。

官吏走后,列子回到屋里。他的妻子捶胸顿足地埋怨他说:“我听说当了有道术之人的妻子,都过得安逸快乐。现在您饿得面黄肌瘦,相国关心您,赠送给您粮食。您却谢绝相国的好意,不接受粮食,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受穷挨饿吗?”

列子笑了笑,对妻子说:“郑相并不了解我。因为听了别人的话而赠送给我粮食,到他怪罪我的时候,也会因为听信别人的话而整治我。这就是我不接他馈赠的原因啊!”

妻子并不理解列子的意图,又唠唠叨叨地说:“看你的穷命样,从来也没有发达过。有人想巴结相国还巴结不上呢,你却把相国的一番好意拒绝了!”列子说:“接受人家的馈赠,当人家有难时,你不以死报效,是不义的人:如以死报效他,是为无道义的人而死,这难道是讲道义吗!”后来,人民果然起来造反,杀死了郑相子阳,列子因为没有受郑相子阳的收买,免掉了一场杀身之祸。

读故事,悟道理: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接受他人馈赠时要坚持原则,不可无原则地随便接受馈赠。

良狗捕鼠

战国时,齐国有个人善于识别狗的优劣,他的邻居请他找一只捉老鼠的狗。过了一年,这人才找到一只,说:“这是一只优良的狗呀!”邻居把狗养了好几年,可这只狗并不捉老鼠。他就感到非常亏,认为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骗了他,于是他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

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说:“这的确是一只好狗呀,它想捕捉的是獐、麋、猪、鹿这类野兽,而不是老鼠。如果你想让它捉老鼠的话,就得把它的后腿拴起来。”

这个邻居果真把狗的后腿拴住了。这狗才捉起老鼠来。

读故事,悟道理:

如果不善于鉴别人才的特长,而用他们做一些他们不擅长的事情,不但不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而且还让挑选人才的人觉得很委屈。

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没有听邻居的劝告。第二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到羊圈里一看,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他很后悔,不该不听邻居的劝告,就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被狼叼走的了。

读故事,悟道理:

每个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能够马上改正,那么,你身边的朋友仍然会接受你。

人为财死

永州地方的人都很会游泳。有一天,江水暴涨。有五六个人划着一只小木船横渡湘江,船到中游,被激浪打翻,大家都落进水里,拼命向岸边游去。其中有一个汉子在这些人当中的游泳水平是最高的,可是所有人都快到岸上了,只见他使出全身气力,也没游几尺远。同伴奇怪地问他:“平日你最会游水,怎么今天落到后面去了?”

他喘着粗气回答:“我腰上缠着一千枚大钱,重得很,所以游不动啦。”

同伴说:“怎么还不丢掉呢?”他不回答,只是摇着头。不一会儿,他更加游不动了。已经上岸的同伴对他大声呼叫说:“你好愚蠢,你被金钱迷得太深了。命都顾不上,还要钱干什么?”他翻着白眼,还是摇着头。最后,冒了几个气泡,就沉下水底淹死了。

读故事,悟道理:

贪财好利的人,如果不猛醒回头,最终逃脱不了灭顶之灾。

父子性刚

父子俩,性格刚烈,不肯让人。

一天,父亲留客人饮酒,派儿子入城买肉。儿子提着肉回家,将要出城门,正巧一个人迎面走来,两人不肯相让,横眉竖眼,挺着身子面对面地站在那里,僵持了很久。

父亲见儿子这么长时间也没有回来,就去寻找,看到这种情景,就对儿子说:“你暂且带着肉回去陪客人饮酒,由我跟他对站着,看谁站得过谁!”

读故事,悟道理:

人与人之间,磕磕碰碰总是难免的。相互谅解,退后一步天地宽;倘若使气斗狠,对谁也没有好处。

姜从树生

楚国有个人一辈子没见过生姜。有一次上街看见有人在卖姜,感到很新奇,便托着下巴在一旁端详了好半天,然后对别人说:“这东西一定是在树上结出来的。”

别人告诉他:“错啦,生姜是从土里生成的。”“不可能!”这个人坚决地摇摇头,“你瞧这东西的模样,非树上不能结成。”结果两人争论起来。“好吧!”这个人气呼呼地说,“我们打个赌,找十个人来问,拿乘坐的毛驴做赌注。”这个楚国人说:“好,打就打,就按照你的方法。”最后他们问了十个人,个个都说生姜是从土里生成的。这个人哑口无言,愣了半天,对别人说:“毛驴让你牵走,可生姜还是从树上结出来的!”

读故事,悟道理:

在事实和真相面前,仍然固执地坚持不正确的观点,只能贻笑大方。

世无良猫

有个人很讨厌老鼠,不惜花很多钱去买一只好猫。他用鲜美的鱼肉喂养它,让它睡在柔软的毡子上。猫既然吃得很饱,而且很安逸,就不愿捕捉老鼠了,甚至和老鼠一起嬉闹着玩,老鼠因此闹得更凶了。这个人很生气,于是便不再养猫,以为天下没有一只好猫。

读故事,悟道理:

环境过分安逸,人就不想做事。不懂这个道理,就用不好人才。

如此朋友

西郭子侨和公孙诡随、涉虚三人一起改变装束,鬼鬼祟祟地出门去,经常在夜里翻越邻居的墙壁。这位邻居非常憎厌他们,就在他们来回的路上挖上一个坑,在坑里放入粪便。

一天晚上,他们又要出门去。西郭子侨在翻墙的时候,首先落入粪坑,但他却不吭声,反而招呼公孙诡随快翻。公孙诡随跟着也落入粪坑,正想呼叫,西郭子侨掩住他的嘴巴低声说:“不要出声。”一会儿涉虚也来了,同样也落入了粪坑。

西郭子侨于是说道:“大家都一样,我想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互相讥笑的了。”

读故事,悟道理:

自己受了挫折,不把教训告诉大家,反而引诱别人犯同样的错误,以求得心理平衡,这样的朋友绝对不是真正的朋友。

东施效颦

西施是战国时期越国有名的美女。她经常患心痛的毛病,病时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紧地皱着眉头。人家看到她这副病态的表情,觉得比平日另有一种妩媚的风姿,显得可爱。

邻居有一位东施,虽然奇丑无比,却不甘示弱,她看到西施的动作很美,也照样模仿西施的病态表情:用手按住胸口,紧紧地皱着眉头,就自以为同西施一样美丽。

可是看见东施这副怪模样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作呕的。

读故事,悟道理:

不知别人好在哪里,不顾自身条件如何,只在形式上模仿,往往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杨布打狗

战国时,有个人叫杨布,在他们州里也算是小有名气。有一天早晨,杨布穿着一件白布褂子上街买东西。天忽然下起阵雨,杨布就脱下外衣,穿着里面的黑布衣回来了。走到家门口,他养的一只大狗仿佛看见陌生人似的,对他龇牙咧嘴,汪汪狂吠。杨布见了无名火起,拾起一根烧柴的棍子,追上去要揍它。他的哥哥杨朱从里屋跑出来一看,说道:“不要打它,你怎么能怪狗呢?如果让你的狗出去时一身白毛,回来时变成了一身黑毛,你能够不奇怪吗?”

读故事,悟道理:

如果被假象迷惑,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人们要学会识别假象,不要上当受骗。

路边契据

宋国有个人,在路边发现了一张别人废弃的契据。他拾了起来,急急忙忙地跑回家去,把门窗都紧紧关上,然后偷偷地摊开一看,契据上写的原来是大批财物的明细账目。

他高兴极了,一项项地数着、点着。他仔细地看了又看,算了又算以后,就把这张契据小心翼翼地锁在箱子里。于是,他就向他的邻居们夸口说:“等着瞧吧,我很快就要变成财主了,我发大财啦!”

读故事,悟道理:

一个人自己不愿花费劳力,而以拾人唾余,侥幸得志为满足的卑劣心理休想指望有侥幸成功的可能。

富翁借牛

从前,有一个富翁目不识丁,却总喜欢摇头摆尾,附庸风雅。有一次,富翁正在堂屋里陪客,有人送进来一张借柬,向富翁借一头水牛去耕田。富翁拆开借柬,口中念念有词地看了一遍,随后对借客点点头说:“知道了,你小待片刻,等一下我亲自来好了。”

旁边的人听了,都捂着嘴暗暗好笑。

读故事,悟道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应该说这才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应守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