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文化常识
10774100000043

第43章 《孙子》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 “武经七书”之一。世界公认现存最早的“兵学圣典”。又称《孙子兵法》、《吴孙子》等。孙武撰。成书于春秋末期(一说春秋战国之交;一说战国;一说奠基于春秋,基本完成于战国中期或稍前,定型于秦汉之际等)。孙武,字长卿,乐安(今山东惠民,另有博兴、广饶等说)人,以兵法 13篇晋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军,辅助吴王经国治军,称霸诸侯,有所贡献。

关于《孙子》篇数,史籍中有两种记载。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孙子》、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墓出土木简《孙子》佚文以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均有“十三篇”的记载。东汉末年曹操为之作注的即为 13篇。但《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今本 13篇为《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该书总结了商周以来特别是春秋时期的战争经验,从战略高度论述了军事领域若干重大问题,揭示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军事规律,形成了系统的军事理论体系(见孙武的军事思想)。

《孙子》词约义丰,历来被尊为兵经。宋代官方颁行的《武经七书》,将其列为首位。历代注释批校《孙子》者不计其数,约有 200多家,著作 300余种。曹操《孙子略解》是迄今所见最早的注本,其后注家蜂起。校注成就较大者,为唐代《杜牧注孙子》、宋代《张预注孙子》,明代刘寅《武经直解·孙子直解》、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李贽《孙子参同》,清代孙星衍校《孙子十家注》等。

《孙子》现存最早的本子为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惜为残简。存世最早的刻本为宋刊《武经七书》本和孝宗( 1163年—1189年)时的《十一家注孙子》本。明清以来各种版本大都以此为底本,形成《孙子》两大传本系统。除汉文本外,尚有西夏文、蒙古文、满文等少数民族文本。

《孙子》在世界上流传甚广,早在唐代就已传入日本, 18世纪又传到欧洲,至今有日、英、法、德、俄、朝、意、捷克、罗马尼亚、希伯莱、希腊、阿拉伯、荷兰、西班牙、越南、丹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不同语种的译本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