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文化常识
10774100000039

第39章 《新元史》

柯劭忞著,二百五十七卷。

《新元史》以《元史》为底本,斟酌损益,重加编撰。这是近代篇幅巨大的一部断代史。全书二百五十七卷,包括本纪二十六卷,表七卷,志七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四卷。《新元史》的体例基本沿袭旧史,但也有一些改动。如本纪前增加一篇《序纪》,记述成吉思汗以前的史事,这同《金史》的本纪之前增加一篇《世纪》相仿。又如,在本纪的最后增加了元顺帝的儿子——《昭宗纪》。

《新元史》的内容比《元史》充实,它补充了元世祖以前的蒙古史事。柯劭忞修《新元史》时,利用了《元朝秘史》和《元史译文证补》。《元朝秘史》的底本叫作“忙豁仑纽察脱必赤颜”,忙豁仑是蒙古,纽察是秘密,脱必赤颜是总籍,合起来是《蒙古秘史》。原书是畏兀儿文,元仁宗时,由察罕译成蒙古文,藏在宫里,不让外人看。明太祖时,译成汉文,名之曰《元朝秘史》,清人钱大昕从《永乐大典》里把这部书的内容辑出来,这是我国保存的蒙古初期历史的唯一史料。《元史译文证补》是清朝人洪钧根据波斯人拉施特的《蒙古》和伊儿汗国的《黄金史》编写的。这样一来,柯劭忞就有可能在《新元史》中补充《元史》对世祖以前事迹的疏略。《新元史》还补充了北元时期的一部分历史,载述的截止时间延长到昭宗宣光八年(1378年)。《新元史》中增补了许多列传,像元朝初年不肯降元的一些英雄志士,尤其是元末农民大起义中的领袖人物,如韩林儿、徐寿辉、张士诚、陈友谅等,《新元史》都为他们一一列传,详述他们的事迹。对宋元之交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如夏贵,也增立了传。夏贵是南宋大将,他以淮西三府、六州、三十六县投降元军,牵动宋军全线溃败。入元以后,他靠出卖民族利益换取参知政事等高官,但时间很短,仅三年就死了。《宋史》以他是降元的官,没给他列传;《元史》以他在元朝没有事迹,也没为他立传。《新元史》考虑他在元宋战争中的重大作用,增补了《夏贵传》。这个传的增补,对向后世人进行民族气节教育,也很有意义。此外,《新元史》对成吉思汗至蒙哥时期蒙古经营西域的内容、四大汗国盛衰兴亡的情况等,记载得也比《元史》详细。

《新元史》还纠正了《元史》的错误。《元史》中一人两传的不少,如速不台与雪不台本是一人,完者都与完者拔都是一人,石抹也先与石抹阿辛是一个人,《元史》中都列有两传,《新元史》则纠正了这个错误。《元史》的列传编排不合理,如元末人泰不华等人的列传之后,又接上元初耶律楚材等人的列传,《新元史》按照时代先后,做了合理的调整。

总之,《新元史》集明、清学者研究元史之大成,以一人之力成此巨著,功不可没。此书最后至 1920年完成,时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明令将其列为官修正史之一,于 1922年正式印刷面世。中外学术界对《新元史》也作了很高评价,认为此书集 500多年各家研究之大成,补充了许多新内容,纠正了不少错误, “学识赅搏,精力绝伦”。此书为柯赢得了很高的学术声誉,如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为此赠他文学博士学位。近人李思纯在《元史学》中说: “其书(指《新元史》)兼具全部改造与详备博赡之二种长处。中国元史学之有柯劭忞,正如集百川之归流以成大海,集众土之积累以成高峰。”这话不免有些溢美。不过《新元史》的确是研究元代历史的一部重要的、有价值的参考书。

当然,《新元史》也存在一些不足。最大的缺点是没有编写《艺文志》,而且书中所引用的新资料,都没有注明出处,以致后人研究元史时,使用它的史料深感不便。柯劭忞修的《新元史》仍脱不出历代旧史的重修办法,叠床架屋,卷帙浩繁;加之书首没有《叙例》,让人看不出他著书的义例。此外,《释老传》里没有补上回教传和耶教传,马可·波罗等人在元朝的活动,也没有写入,这些都是《新元史》的不足之处。

柯劭忞(1850年—1933年)是清末民初的史学家,字凤荪、凤笙,号蓼园,山东省胶州市大同村人。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柯劭忞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柯横对史学、文学、音韵、文字等传统学问多有见解,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有所成就。其母李长霞在国学、诗作方面不让须眉。

柯劭忞自幼受家庭影响,勤奋好学,有一股痴迷精神。他读书时精力集中,心不旁骛,一次他读书时靠近炉火,袖子被点燃而毫不觉察,当父亲发现书房传出烟味,才得知是全神贯注于书本的儿子所为。为此父亲常以“书呆”称之,不无喜爱地劝导他。

柯劭忞 16岁入县学为生员,后应召入济南尚志书院读书,中途辍学。清同治九年( 1870年) 19岁时中乡试举人。之后,他广交各省学吏,曾先后应聘于晋、粤、辽东等地书院担任主讲。清光绪十二年( 1886年),会试中进士,遂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不久任编修,开始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为其岳丈吴汝纶订正了《尚书故》 4册。

1901年,柯劭忞出任湖南省学正,任期 4年。回京后,曾先后担任国子监司业、贵胄学堂总教司和翰林院日讲起居注官等职。 1906年,受命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出任贵州提学使。两年后调回京城,在学部先后任丞参、度署右参议、京师大学堂经科监督。清宣统二年( 1910年)清政府成立资政院,任议员。翌年 10月,受资政院委派,出任山东宣慰使兼督办山东团练大臣。不久被调回京城任典礼院学士,赐紫禁城骑马,伴宣统皇帝溥仪读书。

民国初年,为废帝溥仪侍讲,以前清遗老自居;北洋军阀政府请他主持一些学术机构,他除接受主持纂修《清史稿》的职务外,其他都不肯承担。他一生用了较多的时间研究元史,成就以此为最大。在学术上,柯劭忞有了施展才智的机会。民国三年( 1914年)袁世凯开设清史馆,循例组织学者编修前朝历史。赵尔巽为馆长,柯劭忞等为总篡。 1928年赵尔巽辞世,柯劭忞代理清史馆馆长职务,同时兼任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委员长。柯劭忞参与编修《清史稿》十四年,负责总阅全稿,做了大量工作。

柯劭忞利用明清时期有关元史研究的新成果。又吸收了西方有关元史的资料和书籍,如法国人多桑著的《蒙古史》等书,对元史进行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前后用了三十年时间,于 1920年编撰成《新元史》。第二年,北洋军阀政府总统徐世昌,明令把《新元史》列入正史, 1922年刊行于世。这样,原来中央政府承认的官修史书“二十四史 ”就成了“二十五史”。《新元史》成书以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因此书授予柯劭忞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柯绍忞除《新元史》外,还著有《新元史考证》(北京大学铅印版本)。据说《清史稿》中的《天文志》、《时历志》、《儒林传》、《文苑传》、《畴人传》等,都是由他来主纂的。此外他还著有《盖喀图传补注》

一册,《译史补》六卷(由北京大学出版),以及《蓼园诗钞》五卷(由中华书局出版)。而尚未出版的有《十三经附札记》、《春秋谷梁传注》、《尔雅注》、《后汉书注》、《文献通考校注》、《蓼园文集》等。

中国当年在日本的留学生极多,而得到博士学位的极少。何况柯劭忞又没有在日本留过学,只是清朝的翰林,曾到日本考察过学政。以这样的资格获得日本博士学位的,在近代史中,只有柯劭忞一人,其原因就是因为一部《新元史》。当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有“博士论文审查会”。根据不同的论文,聘请不同的专家来审查。审查《新元史》的是当年东京帝大极负盛名的史学权威箭内亘博士,时任教授。工作极为仔细认真。有一天他的学生仓石武四郎教授去看他,见满屋中摊的都是书,其师正在紧张查对资料。对他说:这部著作的价值可在博士之上;也可在博士之下,要把原书与旧“元史”不同之处,一一加以比较,查对核实评价之后才知道,所以这些工作是颇麻烦的。(大意如此。)可以想见当年帝大审查《新元史》时态度之严谨。不过后来毕竟是通过了审查,获得了学位。其后日本设 “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因柯劭忞为东京帝大文学博士,名重一时,因而聘之充任委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