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影响中国历史的38位传奇女性
10769100000125

第125章 铁血报国 东渡日本

名人档案:

秋瑾(1875年—1907年),近代革命家、作家。字璇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小官僚家庭。生于福建,曾随父旅居台湾、湖南。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危亡的时刻,她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方法,将一身热血抛洒在民主革命事业上,并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生平大事记: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依父母之命嫁湖南富绅子弟王廷钧,1902年随夫迁居北京。

1904年不顾家人反对,自行筹资东渡日本。参与发起“共爱会”和“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宣传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等。参加“洪门天地会”,被封为“纸扇”(军师)。

1905年回国,入光复会。同年七月再赴日本,在东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

1906年春,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发《清国留日学生取缔规则》而归国,在上海组织锐进学社,同年冬创办《中国女报》,宣传妇女解放,倡导民主革命,又在绍兴明道女学堂、吴兴浔溪女校执教。

1907年,接替徐锡麟主持绍兴大通学堂,任督办,以此为反清基地。她又到金华等地发展军力,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策划皖浙两地同时起义。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提前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查出皖浙有联系,派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于7月14日被捕,15日凌晨在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终年三十二岁。

1913年,孙中山曾到杭州秋瑾墓致祭,题赠“巾帼英雄”的匾额。

秋瑾的祖父和父亲都中过举,当过相当于州、县一级的地方官员。她少年时代就“学通经史,工诗文词,又好剑术,善骑马”,而且“丰貌英美、娴于辞令”。1896年,在她随父任居留湖南期间,奉父命嫁给了湘潭豪富之家的王廷钧。此人庸俗、自私,男尊女卑的观念很深,对国家的安危漠不关心,只是靠花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京官头衔,其品学才情都远远不足以与秋瑾相匹配。“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秋瑾曾经这样慨叹其不幸的婚姻遭遇。1905年,即当秋瑾赴日后,在给她大哥的信中又指责王廷钧的为人是“禽兽之不若”,她“一闻此人,令人怒发冲冠”。显然,她不为生活所屈,她有信念,她要抗争。

秋瑾生于福建,又到过台湾等地,使她直接地感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和中国的屈辱,早就萌发了以花木兰、梁红玉为榜样,效力国家的思想。当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她悲愤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杞人忧》),她到了北京之后,思想上产生了急剧的变化。据她在京时期过从甚密的好友吴芝瑛说,秋瑾在京时期,“痛愤庚子之变,以提倡女学为己任。凡新书新报,靡不披览,以此深明中外之故,而受外潮之刺激亦渐深”(《秋女士传》)。现存的七言古风《宝刀歌》和《宝剑歌》即是明证。在这两首诗中,她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敲响了生死存亡的警钟,清朝政府已经成了以江山赠人的卖国政府,中国已到死里求生的时刻。她决心用宝刀、宝剑斩尽妖魔,澄清神州。“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是她献身祖国的自白。

秋瑾革命思想的增长,和王廷钧的矛盾也必然日趋激化。到1904年,她终于毅然决然只身东渡了。当年的日本东京,是我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海外活动的中心之一,留日学生界也有许多革命的中坚分子。秋瑾一到日本,就显示了极大的革命活力。她本来名叫秋闺瑾,字璇卿,这时她去闺为瑾,改字竞雄,又号鉴湖女侠,以示面目一新。她参加了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三合会,并受封为“白纸扇(即军师)”之职。中间一度回国,又加入了光复会。不久,她参加了刚刚成立的同盟会,并被推选为评议部的评议员和浙江省的主盟人。她发展了不少浙籍会员,致力于宣传工作,创办了《白话》杂志。常常读书写作到深夜,“每每写到沉痛处,捶胸痛哭,愤不欲生”。“每登演坛,雄辩恣肆,往往倾动众耳,击掌声如百面春雷”。她又积极学习制造炸药,练习射击,随时准备回国开展武装斗争。她在当时已经成长为颇负声望的革命活动家。

1905年冬,日本政府适应清朝政府的政治需要,相继颁布了《清韩留学生取缔规则》和《关于许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明令规定取缔留学生的政治活动,剥夺集会结社等自由,检查书信,强迫留学生遵守清政府的法令,企图以此扑灭蓬勃发展中的革命运动。当时,一部分人主张忍辱含垢,留下来坚持学业;一部分人主张退学回国,以示抗议。留日学生无形中分为两派,相持不下。陈天华为此愤而蹈海,希望以死激励留学界的团结一致。秋瑾是坚决主张回国的,她曾在一次留学生的集会上,把一把倭刀插在讲台上,慷慨陈词,演说应该回国的道理,并且声言:“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秋瑾回到上海之后,为了接纳回国的留学生,她又尽力参与了中国公学的筹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