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引爆员工潜能
10768900000026

第26章 “股”励让员工不断加油

员工持股计划在美国始于1974年,从理论起源上讲,这一计划主要源于路易斯·凯尔索(Louis Kelso)扩大资本所有权的思想。目前,全美国已经有超过1万个的员工持股计划,且参加人数超过了1千万!持股能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满足了核心员工的发展需求,能够有效地激励和留住核心员工。同时,也对普通员工起着激励的作用。奔驰公司就是让员工持股,从而取得成功的典型例子。

从1997年开始,奔驰公司实施了员工持股以刺激其积极性的计划。当企业盈利达到一定的数字后,公司会根据自身盈利的情况直接向员工发放股票。而且,公司给员工的红利与公司的盈利情况成正比。也就是说,公司每多赢利1亿马克,每名员工得到的红利就会随之增加。这一做法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有的员工甚至在当年就能因此而得到800多马克的额外收入!

之所以如此,奔驰公司的总裁海纳·特罗皮奇充满自信地解释道:“我们的目标是让员工无一不认识到自己同企业是息息相关的。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

事实上,他们确实做到了。因为奔驰公司所实施的持股计划,与盈利股票是不同的。企业职工会把员工股票视为“存钱罐”,是长期投资。除了新实行的盈利股票外,二十多年来奔驰公司的员工也可以购买员工股票。每年有40%~50%的人利用这项权力。如果某名员工从一开始就行使了认购股票权力的话,那么他在投资1.5万马克的情况下,1997年就可以自豪地得到价值4.5万马克的巨额股票,还不包括股息在内。这就是说,他额外得到了红利。

奔驰公司的员工代表委员会主席卡尔·福伊尔施泰说:“实施盈利股票在奔驰公司的特殊支付是一种新的做法。员工参与企业盈利投资也可以明显增加个人收入。”

就这样,奔驰公司不仅让自己更加壮大,而且用一条纽带把自己与员工联系了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利益。员工持股计划不仅可以唤起人们对欲望目标的向往和追求,还能激发员工的上进心,促进员工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认识,让员工在辛勤工作中既为企业的成长骄傲,又可以带来自身财富的增长,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因此,领导者不妨尝试着使用,美国企业的领导者在实施这一计划时常有如下做法,领导者不妨尝试着学习并运用到自己的管理中,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员工参股的激励方式的优点:

(1)能够促使员工更加关心公司,减少浪费。

(2)增加员工个人收入。

(3)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

(4)减少优秀员工的流失。

(5)企业也可获得一定的发展资金。

(1)设立员工股份信托基金。这是一个可以控制雇主股份的独立和合法的实体。即员工股份信托基金会。该基金掌握和控制这个计划的所有资产。

(2)设置悬置账户。员工股份信托基金从银行借款购买公司股票,但不直接发放给员工,而是放在一个悬置账户内,随着借款的偿还,再按照确定的比例分次转入员工个人账户。

(3)让员工广泛参与。对于这点,不能畸轻畸重,至少应该有70%的非高薪阶层的员工参与这个计划,而且非高薪阶层参与该计划所得平均收益不得低于高薪阶层所得平均收益的70%。

(4)对参与员工的获益要有一定限制。员工股份信托基金归还贷款的减税额不得超过工资总额的15%~25%;每个参加该计划的个人从中得到的收益不得超过其工资总额的25%。这样的规定合情合理,容易让员工接受。

(5)对获得的股权也要有限定。如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获得独立的股权须工作满5年后;或者是工作3年后获得应有份额的20%;以后逐年增加20%;7年之后获得全部股份。

(6)可进行多样化投资选择。对接近退休年龄的员工,允许将其账户中的资产投资到其他行业,对接近55岁和参与该计划10年以上的员工,可将其25%的股份向外投资。

(7)对分红及利益分配的限定。如果员工账户的股票价值超过50万美元,则每年只能分到10万美元;利益分配可以采取股票形式也可以付给等额现金。

(8)公司给予一定的补助。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通常都会对员工持股提供若干优惠或补贴,以促进和推动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

……

市场法则告诉我们: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改善股权结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最终使原来的业主以及通过股权改造出现的新(小)业主都获得更大的利益驱动力。但是领导者在运用这一法则时,要作多方面的考虑,如职工心理准备情况、保护小股持有者利益的条款等,这样才能让计划顺利实施,最终起到引爆员工潜能的作用。

员工持股计划多用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旨在缓和劳资矛盾,提升全员绩效,增强企业活力。目前我国实施了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往往将其变形为一种福利计划,一种企业发展成果的瓜分。因此,领导者在运用这一计划时,要避免将这一计划变相为控制企业、掠夺国有资产之实,或者是一种应付上级、应付改制的权宜之计,更不要将员工持股计划变成用员工的血汗钱填补企业亏损的空洞。总之,领导者要把握好“度”,合理运用,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