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与敌人对峙,所谓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
经营既有科学的规律可循,又有艺术的运用之妙,很多公司经过了大起大落,其成败兴衰的背后固然有客观环境的因素,但不可否认也有经营管理方面的主观因素。在同样的环境下,有的企业善于趋利避害,能取得令人赞叹的绩效,有的企业却因没有抓住机遇,被挤出时代的主流。
“时机”在激烈的竞争中,总带有难以预测的玄机,正如俗话所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时机的重要性就在于它的“一次性”,谁把握准这“一次性”,谁就能事半功倍,一举腾达。那么,作为世界第二大豪华车制造商的宝马汽车公司是怎样抓准自己的时机呢?
抢占高档市场
对任何一家以科技挂帅的公司而言,必定要掌握对未来的产品规划。要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与这种对未来的规划相比,设计单一产品,反而是比较简单的事。从过去到现在,针对这急速的环境,宝马一直能够规划涵盖未来的新产品,从而开发出超越市场的新产品。
与其他一些生产商一样,高级轿车的容量有限,至少目前汽车消费还是很明显的金字塔结构。宝马在中国看重的是市场的长远发展。而从中国目前的消费状况来看,高档商品的消费已在逐渐启动,人们的消费水平正在不断提升,这为宝马汽车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因此,宝马便抢先其他竞争对手在亚洲推出高档车型,以“皇帝的女儿”身份出现,吸引高层次汽车爱好者的目光,使他们不惜重金地“俯首”于“皇家血统”的诱惑。
在竞争对手方面,宝马将奔驰作为惟一对手。福特、卡迪拉克、林肯、凌志以及沃尔沃等轿车的定位也是高级轿车,但从长期的市场调查情况来看,用户在高级轿车的选择中更多的是在宝马与奔驰产品中做出选择。在高档车领域,宝马汽车的目标是在未来几年时间里能达到50%的市场份额。2003年,宝马公司开始生产劳斯莱斯轿车,这也会成为宝马公司争取中国高档车市场份额的一个主要产品。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以及加入关贸总协定等外部条件将会促使宝马汽车更快地达到这一预期目的。
敢收敢放
庞大的宝马网络,不可避免地也会有其不尽人意的节枝末叶。宝马1996年收购了英国罗孚汽车公司,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宝马共向这家老牌企业投资了150亿马克用于改造,但不仅没有收到成效,反而拖累了自己,到1999年,宝马总公司因罗孚公司而亏损49亿马克。
于是宝马汽车公司于2001年在慕尼黑总部举行监事会,决定出售罗孚。在这一次果断的割舍之后,宝马第一季度的收益增加了3倍,净收益到达40900万马克,宝马公司的销售利润超过其竞争对手梅塞德斯—奔驰公司13%,提高了44.7%。
可见,合适的“放弃”犹如搬掉了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这样走起来才能无所牵挂,洒脱自如。
通吃劳斯莱斯
现代都市人没听说过大名鼎鼎的英国劳斯莱斯(又译罗尔斯—罗伊斯)汽车的大概不多。它像伦敦的大笨钟、白金汉宫卫队的熊皮帽一样,是英国挂在门脸上的招牌。现在,这块招牌被德国人摘走了。1996年3月30日,劳斯莱斯汽车的母公司——军火集团维克斯公司的总裁柯林·钱德勒宣布,经过长期反复的斟酌,该集团“原则上同意”德国宝马汽车公司收购劳斯莱斯公司,价格3.4亿英镑(1英镑约合3马克)。宝马公司的发言人说:
“我们对这项决定感到极为高兴,也深感荣幸。”
世界公认,劳斯莱斯不只是一辆汽车,而是一种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英国风韵”的艺术品。劳斯莱斯汽车产量甚少,每年2000辆左右,最高年份1990年也不过3333辆,而且其中只有40%挂劳斯莱斯品牌,其余则是“本特利”。劳斯莱斯精雕细刻,大多手工制作。装配一辆车需要16天,以前曾达30天。劳斯莱斯是汽车工业界最早按顾客特殊需要制作的产品,曾为船王奥纳西斯在车里安装了宽敞的冰箱,为作曲家杰拉德·贝尔纳斯安装了一台钢琴,为歌星列农安装了一张床。英国“劳斯莱斯狂热分子俱乐部”成员多达9000人,每年一度的劳斯莱斯汽车亮相大会就在戴安娜王妃的安葬地、其弟弟斯宾塞伯爵的庄园艾尔索普举行。
宝马早就相中这块千金难求的金字招牌,开始与它建立种种合作关系。1934年,宝马兼并了劳斯莱斯的车体供货商。此后,宝马又战胜与奔驰公司的竞争,将向劳斯莱斯和本特利提供8缸和12缸发动机的合同拿到了手;以后又向它提供了刹车系统、座椅、防撞气枕和其他电器零件。就在这样不知不觉的“渗透”中,劳斯莱斯30%~40%已经是由宝马打造了,因此,到宝马宣布收购劳斯莱斯的时候,这已是瓜熟落蒂的定局了。宝马不失时机地收购劳斯莱斯这块金牌贴身,更使自己锦上添花,大放异彩。
增员增产,“敌退我进”
德国的宝马汽车公司宣布,该公司为满足市场对其受欢迎车型的需求,增加了2500个工作机会。
该公司称,公司增员是为了增产其3系列的宝马汽车以及的宝马X5越野车。在扩充工作人员之后,宝马公司在德国的员工总数达到了6.9万人,增加了3.6%。该公司曾宣布计划增加1000名工作人员,但实际上超出了1500人。
宝马公司的增员增产行动与其他汽车公司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减产、裁员的行动正好相反,表现出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很大的成功。宝马采取“敌退我进”的巧妙战计,抓紧机会占据市场,让“宝马”这一名字响彻大地。
另一方面使宝马市场形象独树一帜,很适时地为宝马公司的运作开了绿灯,从而使宝马更加稳定地居于市场的重要地位。这样,宝马公司稳妥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使宝马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革新中不断地前进,也不断地成熟。这也是宝马长期以来立于不败之地的主要因素。
实际上,在宝马公司突破重重难关的背后,也有着无与伦比的压力和困难,宝马走得稳当,那是所有宝马员工奋力支持和努力的结果,而宝马在自身一次次成功后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为市场生态链添加了又一条生存途径,宝马的成功伴着社会的深度发展;宝马的奋进牵挂着人类的发展,由此,宝马也就拥有了更加坚强的支柱,肩负着更加沉重的任务。
“扼住命运喉咙”的宝马总能抓准有利战机,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质的飞跃,不愧为吞吐自如、深谋远虑的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