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三十六计教出好孩子
10761000000034

第34章 励勇计——培养孩子大胆探索的勇敢个性

生活中,常常是那些勇于探索、大胆无畏的人才能取得杰出的成就,获得幸福。因此,父母们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不要总是对孩子过度保护,不要过分强调培养“听话”的孩子,而是应该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鼓励他们做勇敢的孩子。

1.鼓励孩子的冒险精神

孩子都有一点冒险精神,总喜欢做一些在大人看起来很“危险”的事,比如他们喜欢爬高,喜欢碰一些他们不认识、不了解的东西。这种行为常常会引起他们父母的忧虑,有的干脆对孩子的冒险行为大加训斥,结果慢慢地孩子们就再也不敢去冒险了。然而教育学家告诉我们,不能因为危险,家长就禁止孩子去做,这样会使孩子渐渐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而通过冒险取得成功,就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就算失败,孩子也能从中学会如何应对挫折。因此,父母应鼓励孩子适当地去冒险。

一位年轻的母亲殷切地盼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才。

一天,她带着6岁的孩子找到一位著名的化学家,想了解这位大人物是如何踏上成才之路的。知道来意后,化学家没有向她历数自己的奋斗经历和成才经验,而是要求他们随他一起去实验室。来到实验室,化学家将一瓶黄绿色的溶液放在孩子面前。

孩子好奇地看着它,显得既兴奋又不知所措,过了一会儿,终于试探性地将手伸向瓶子。这时,他的背后传来了一声急切的喝斥:“危险!快放下!”母亲快步走到孩子旁边,孩子吓得赶忙缩回了手。

化学家哈哈笑了起来,对孩子的母亲说:“我已经回答你刚才的问题了。”母亲疑惑地望了望化学家。化学家漫不经心地将自己的手放入溶液里,笑着说:“其实这不过是一杯染过色的水而已。你的一声呵斥出自本能,但也呵斥走了一个天才。”

要锻炼孩子的勇气,常常对父母自身的勇气是一个考验,他们往往对孩子的安全过于忧虑,为防止万一发生危险,而宁愿牺牲孩子锻炼的机会,就像这位母亲做的一样。然而,这样做事实上是很自私的。父母更多地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万一可能发生的危险的伤害,害怕自己不能承受由此而来的打击,所以为求保险而加倍保护,造成孩子缺乏勇气的弱点。我们需要克服这种自私,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大胆鼓励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运用“励勇计”教育孩子,父母就应当多鼓励孩子,少打击孩子。比如孩子的脚还蹬不到自行车蹬子就想骑车,从未离开过父母就想和同学一起去郊游时,不要轻率地否认孩子要想试一试自己能力的努力,不要说“不行,太危险了”之类的话。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人应该有探索,有追求。而这些都要从小培养独立性和主动性做起。”“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本来是无所畏惧的,他们喜欢冒险,积极探索的精神就是从这里产生的。

西方幼儿教育很注意让孩子们在各种冒险活动中去体验成功的滋味,锻炼勇气和信心。比如在看马戏时,让一头身挂很多玩具的牛,在舞台上来回走动。主持人宣布,愿意上台摘玩具的孩子,只要把玩具拿到手便归自己,另外再发奖品。孩子们都踊跃上台,而在座的家长却没有人会加以阻止。如果孩子在拿取牛身上的玩具时表现得很勇敢很机灵,便会博得全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孩子们在克服重重困难中增强了勇气和信心。这种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是由既放心又放手的勇敢的家长培养出来的。

当然,也有些孩子过于胆怯,回避所有的冒险情境。如果是这样,父母就有必要跟孩子谈谈他们所回避的情境,鼓励孩子去冒险,因为在这些情境中的冒险体验有助于他们勇气与身体的发展。

这类情境可以是课堂上孩子不愿举手回答问题;也可以是体育课上不愿尝试做动作等。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倾向,你可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就以下方面进行讨论:可能有的风险、可能的后果以及享受好处的方式和应对坏处的办法。你可以这样问孩子:

“你认为最糟糕的情况会怎样呢?”

“为什么不尝试一下,看看做得好或不好,你分别会有什么感觉?”

引导孩子说出回避风险的感受会让他们明白,他们之所以错过有趣的事情,是因为胆怯而不是不感兴趣。而且通常孩子一旦说出了自己的恐惧,那么他们对自己承担风险、处理后果的能力也会更为自信。

有一个6岁的孩子住在学校附近,但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一路上有三个红绿灯,横过两条马路,在开学的第一个星期里,每天都是妈妈接他上学放学,可就在第二个星期一,妈妈却决定让他一个人去上学。孩子感到害怕,不停地说:“妈妈送我去!”但妈妈却温和而坚定地拒绝了他:“孩子,过去的一个星期里,妈妈已经告诉过你怎样等绿灯,怎样横过马路,怎样安全地到达学校,现在该是你去试试的时候了。”孩子走了,他规规矩矩地按照妈妈的嘱咐过马路、等绿灯,看到学校的大门时,他高兴地跳了起来,看到其他被父母牵领着的孩子,小男孩更觉得自豪了:他是一个人走来的。然而他却不知道,他的妈妈一直在不远处跟着他,一路上妈妈的害怕要比他多十倍,直到看见他走进学校才松了口气。

这位母亲确实冒了险,不过当可能收益大于可能的损失时,这种风险就是合理的风险。在这个故事中,孩子虽然冒了独自上路的危险,但却获得了宝贵的收益:独自闯荡的勇气。

当然在冒险之前,父母必须教会孩子先做好各种考虑,要让他们知道只有事先考虑好了各种情况,到时才不会出问题。而对于冲动的孩子,你则可以通过对话帮助他们学会对所冒的风险做出考虑,而后再让他们去冒险就能使他们从中受益。如果冒险十分危险,你就应该坚决反对他们去冒险。但如果危险较小,可以控制的话,你就可以根据上述的问题让孩子在决定做某事之前,先考虑其中涉及的危险。一旦养成了事先思考的习惯,孩子自己就能去区别鲁莽的冒险与合理的冒险。

[励勇计妙解]:因为害怕危险而不敢让孩子去冒险,无异于因噎废食。家长应当帮助孩子权衡轻重,鼓励孩子去冒合理的风险。

2.把孩子培养成刚毅、勇敢的人

生活中,一些孩子往往表现得非常胆怯,他们害怕挫折、害怕失败,这种个性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可是一些父母总认为孩子就是这样,长大了就好了,不用硬性督促,也不用管。而教育学家告诉我们,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父母们应当多鼓励孩子,培养孩子敢作敢为的勇气,这样的孩子长大了,才能成为有成就的人。

一些父母老是抱怨自己的孩子太懦弱、太胆小,总是无法让人放心,其实这些父母们应当先检讨一下自己,是否自己给了孩子太多庇护,让孩子缺少独立的勇气。

有一对夫妇,在他们41岁那年才生下了一个儿子,夫妻俩给孩子取名叫贝贝,爱若珍宝。因为是老来得子,他们生怕孩子受到一点伤害,遇到一点风险,因此什么事都替孩子办得妥妥当当的,从幼儿时就是如此,这个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上高中了,这个孩子还完全不能为自己做主,遇到事情只会说:“那你说怎么办啊!”“我也不知道,我得问我爸爸妈妈!”后来这个孩子考到了外地的一所大学上学,他的父母很欣慰,因为他们年老了,身体又不好,大病小病不断,现在孩子上大学他们也就放心了!可是,学校开学还不到一个月,儿子就跑了回来,颓丧地说自己不想上学了:“人家一个个都那么出色,只有我什么也不行,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敢做!跟他们一比,我太软弱没用了!”夫妻俩面面相觑,他们没想到自己的不放心换来的竟然是这样的结果。

父母们应当鼓励孩子做一个勇敢的人,培养自强自立的勇气,这才是真正地为孩子着想,这才是真的爱孩子。像这个故事中的这对夫妻一样一味地庇护孩子,使他们免受生活中的不顺利,对孩子来说是没有好处的。我们强调用“励勇计”教育孩子,就是因为孩子最终必须靠自己的力量去生活,要靠自己的能力来获取他想要的东西,因此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不是无微不至的保护,而是敢作敢为的勇气。

在香港一家商场的玩具柜台前,站着一对父女。5岁的小女孩怯生生地拉住父亲的衣襟,恳求父亲再玩一会儿。其实,她并不是贪玩的孩子,她只是让柜台里漂亮的娃娃吸引住了,眼睛里全是想要得到的渴望。

父亲却故意装作看不出女儿的心思,他决定女儿不说出来她想要什么,他就不去主动买给她。他认为,女儿想要什么,应该有说出来的勇气,而不应畏畏缩缩。

小女孩在柜台前不肯离开,想说出要求,又怕父亲拒绝,一脸的忧郁。

终于忍不住了,小女孩用细若蚊蝇的声音说:“爸爸,我……我想要一个娃娃。”

“什么?说话别吞吞吐吐,想买什么就大声说出来。”

“我要洋娃娃!”小女孩大声说。爸爸笑了,于是小女孩得到了那个洋娃娃。

从这件事中,小女孩也得到了一个经验,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她对父母有什么要求,她都会直言不讳地提出来。

这父女俩,就是香港著名财经作家梁凤仪和她的父亲梁卓先生。

梁卓早年单枪匹马开创事业的经历,使他养成了敢说敢做的坚毅性格。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功,就不能唯唯诺诺、人云亦云,懦弱不言的人不但令人无法与他交流,也难以表现他自勇于探索,积极培养孩子勇敢的个性己的能力。

出于这样的考虑,梁卓在教育女儿梁凤仪时,首先就是培养女儿坚决、果断的性格。

在成长过程中,每当梁凤仪让父亲帮助出谋划策时,梁卓就说:“你想做的事情,你自己决定。”父亲的坚定态度,使梁凤仪养成了一切都靠自己的习惯。

上大学时,梁凤仪表现非常突出,变得泼辣外向、敢作敢为。她写剧本,演戏剧,当电视主持人,都做得有板有眼。毕业后,她进入香港大公司新鸿基集团,照样无畏地打拼,最终成为最高层领导,在男人的霸业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她回忆说:“是父亲给了我闯荡江湖的‘勇气’,是父亲培养了我果敢坚决的性格。”

日本教育家涛川荣太说:“作为父母,必须去培养那种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兴趣来争取成功和幸福的人,从而要求自己必须成为刚毅、勇敢的人。为此,父母不要受限于常规,不要拘泥于社会既成的价值观,不要以他人的目光而要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价值观,以自己的责任心、自己的感情,重新对待孩子。”

[励勇计妙解]:与其给孩子他们所要的一切,还不如给孩子可以获得一切的勇气。父母后退一步,让孩子们独立决定自己的事情,多鼓励、少呵护,你的孩子就会成为坚毅、勇敢的人。

3.让胆小的孩子勇敢起来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积极、开朗、乐观,但是总有一些孩子特别胆小,害怕黑暗、害怕雷雨,不敢在人前讲话、吃饭等等。有些父母认为这是天生的,没救了。这样想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因为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主要还是受其成长过程中的环境、条件等方面因素影响的。也就是说,只要父母教育方法得当,胆小的孩子也会勇敢起来。

要改变孩子的胆怯,我们就先要弄清导致孩子胆小的原因。

有一些孩子,他们的胆怯、恐惧属于条件反射式的。如一些经历过地震灾难的孩子,由于看到地震发生前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狂风大作的可怕景象,便把这些自然现象与地震联系在一起,以后只要看到这些现象,就会想起地震的恐怖,于是心惊胆战,坐卧不安。俗话中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孩子,当他们对某一事物或某个人产生了恐惧之后,由于心理上出现的泛化现象,从而开始害怕与此相关的一类事物或人。比如,一些年幼的孩子因经历过打针的疼痛,而害怕所有穿白大褂的人。心理上的泛化式恐惧一般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但如果受到消极刺激的强化,则不仅会长时间保持,而且还会使这份恐惧加重。

还有一些孩子害怕与人交往,公共场合总是表现得胆怯、惧怕。心理学家认为,一些父母因怕孩子受欺负而限制孩子与其他人,特别是其他同龄伙伴交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父母没有为孩子提供交往的环境条件,或者说剥夺了孩子交往的权利和机会。孩子得不到锻炼,一旦与他人接触,必然会觉得手足无措,在体验到失败感之后,产生恐惧心理就不难理解了。

我们了解了孩子胆怯的原因后,就可以运用励勇计,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鼓励孩子,让他们一步步走出胆怯的阴影。

(1)培养孩子勇敢镇定的情绪

家长应向孩子讲道理,不要采用各种恐吓手段甚至是迷信说法随便吓唬孩子,要从小就培养孩子勇敢、镇定的情绪,不过分保护孩子,也不勉强孩子做不愿做的事。同时,家长应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面,扩大孩子的视野,多让孩子接触自然、社会,多参加有趣的活动,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久而久之,孩子的一些无端的恐惧也就很容易消除。

(2)耐心鼓励孩子

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一些能够消除恐惧的活动。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感情,但不要试图采取强制手段使孩子放弃恐惧,否则不但鼓励了孩子的恐惧,而且还可能使孩子的恐惧感增强。另外,家长也不能轻视恐惧,不要借助嘲笑或奚落来改变孩子的畏惧态度,有时孩子在表面上可能不再抱怨了,但恐惧依旧有存在的可能。作为家长,应尽可能让孩子慢慢面对和克服恐惧,让孩子描述他的恐惧经历和情感。家长了解孩子越多,越能帮助孩子对付他的恐惧,如果孩子害怕黑暗,家长就要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会有黑暗,以及黑暗并不可怕的道理,或者带孩子走进黑暗的屋子里去开灯,然后说:“你真勇敢呀,你已经进了黑屋子,你并没有害怕呀!”反复多次,孩子的恐惧就会逐渐消失。

(3)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

父母应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比如经常带孩子走亲访友,让孩子多去同学家玩;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让孩子充当小主人,照顾客人。在孩子表现得自然一点时,给孩子一些奖品……渐渐地孩子就会意识到与人交往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因而勇敢起来。

[励勇计妙解]:胆小不是天生的,父母不要责怪孩子、嘲讽孩子,而是要对症下药地鼓励孩子、支持孩子,这样孩子才会逐渐学会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