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三十六计教出好孩子
10761000000031

第31章 激发计——用刺激孩子的方式让孩子爱学习

教育孩子要找对方式,当劝导、说教都不奏效时,家长们不妨试试这招儿激发计。利用孩子的好胜心、逆反心甚至是嫉妒心理来故意刺激孩子,让他们由不爱学习变成积极学习。

1.利用逆反心理治厌学

一些家长常为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头疼不已,他们总是要和家长做对,越不让做的事情越要做。其实,这种逆反心理也不完全是坏事,比如,家长如果利用孩子的这种逆反心理治厌学,便会收到神奇的效果。

据说清代大将年羹尧就是中了“激发计”,才由捣蛋顽童成长为一代名将的。年羹尧13岁时,仍然大字不识一个,整天只知道玩耍。他父亲年遐龄,官做得很大,颇有权势,请来过不少名儒教子。但儿子太顽皮捣蛋了,就是不肯读书。老师对他客气了,他不听;对他严厉一点,他就想出种种刁钻古怪的方法来对付,把老师捉弄得狼狈不堪。所以请来一个气走一个。最后,年遐龄干脆不给他请老师了。

一天,府中忽然来了一位先生,自荐愿教年公子。来的这位先生,看上去有七十多岁年纪,他对年遐龄说:“如果大人肯相信我,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三年之后,贵公子就会脱胎换骨。”

按照老先生的要求,一座花园在一个偏僻的乡村建造起来了。楼阁中堆满各类书籍,经史子集,无所不备;厅堂上排满各式兵器,刀枪剑戟,一应俱全。花园的围墙上开了个小洞,供一日三餐、送饭递水之用。园中只住教书先生与年羹尧一老一小两人,此外没有一仆一婢。

这位老先生教书的确与众不同,整天只管自己读书,对年羹尧不闻不问,连话都不跟他说一句。而年羹尧呢,觉得这正合自己的胃口,老师不管他,正可以率性而为,高兴做什么都行。于是挖池塘,填沟壑,移栽花木,全凭着自己的兴趣,天天忙得不亦乐乎,玩得痛快淋漓。

不过,这样的游戏一再重复,渐渐地他有些玩腻了。

一天午后,老师正在读书。年羹尧站在老师旁边,站了大半天,老师竟然一无所觉。年羹尧觉得十分奇怪,自己连这么大的花园都玩腻了,老师的书怎么读不腻?而且越读越有精神,这是什么道理?便忍不住脱口问道:“老师每天读书,一点不觉厌烦,难道书本真的这样有趣吗?”

老先生随口答应道:“味道极好,不是你能知道的,快去玩吧,不要来纠缠我。”说完,老师又低头自顾读起书来。

这下年羹尧可不高兴了,赖在老师身边不肯走,一定要看书。老先生看到年羹尧被他给“激”出兴趣来了,暗暗高兴,但又故意说:“好吧,那我就教你吧!不过咱们说好了,不想学时就赶快说一声,我还有那么多书要读呢!”年羹尧想了一下:“不,我要读就要读到学问很多才行!”老先生于是先取来经史典籍,每天与他讲习;又取来兵书阵图与他分析。早晚之间,便教他舞剑使枪,传授武艺。年羹尧天性聪颖,一经专心,学无不精。

三年后,年遐龄见儿子英气俊爽,举止有礼,不再像从前那样蛮横。与他谈及学问,文韬武略,识见竟然在自己之上。他的欢喜之情,溢于言表。这才相信老先生所言果然不虚。

后来,年羹尧果然成了清朝一代名将,安邦定国,开拓边疆,建立了不朽的功业。

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我们都能从中学到一个教子的窍门:对于难管的孩子,我们不妨利用他的逆反心理去刺激他,比如你希望孩子去学习,但偏偏不许他去学,孩子为了“反抗”,就一定会乖乖地钻进你的“圈套”里。在这个故事里,那么多老师苦口婆心,严词教诲,都没能使年羹尧改掉顽劣,但老先生的一句“快去玩吧,不要纠缠我!”就轻轻松松地让他改变态度,潜心向学,看来激发计真是妙用无穷。

逆反心理在心智尚未成熟,年纪较小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如果父母善于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则可对他们的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孩子来说,反抗就是反抗,根本不必有什么道理,这就是孩子的心理模式。然而,父母们平时一般却都不停地要求孩子“好好学习”。那么,结果如何呢?不但孩子的厌学情绪丝毫没有得到改善,可能还会激发孩子们的反叛心理。

在治疗孩子厌学症的时候,这种逆反心理是非常有效的。试试看把平时高举的“好好学习”的标语改换成“不许学习”,甚至可以故意刺激孩子:“既然你不喜欢学习,那就不要学习算了。”那么,孩子一定会说“为什么呀?我偏要学习给你看”,于是他可能主动积极地坐到书桌前面了。下面举出两种利用孩子逆反心理的方法,父母不妨一试。

(1)学习计划开始前,先让孩子远离学习

日本有一家鞋业公司经常研制出新颖美观的鞋子。这是因为他们有一项半强制性的规定:连续工作三年的员工休假两个星期,在休假期间不许考虑任何与工作有关的问题。据说休假的员工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之后就特别想工作。事实上,公司老板的用意也正在这里。让员工们在这种远离工作的饥渴状态下重新接触工作,从而产生更多新鲜的创意。

在对孩子开始执行学习计划的时候,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完全远离书本,也是一个好办法。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多半会很轻松惬意地玩耍,但不久他们就会感到不安,同时对学习的饥渴欲求越来越强烈,甚至会自己主动提出来要学习,这时再允许他们学习。由于对知识如饥似渴,孩子一定会非常认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

(2)用“不许你上学”代替“不然就送你上学。”

前文已经说过了,运用逆反心理刺激孩子,对越小的孩子越有效。知道了这一点后,父母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可以运用此计来激发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天天4岁了,他是个淘气的男孩子,几乎没有一天不惹祸,妈妈为了教训他,就常对他说:“天天,你要是再敢淘气,妈妈就送你去上学,让老师管你,看你怎么办!”天天5岁时,父母决定将孩子送去幼儿园,没想到天天说什么也不肯去,哭得满地打滚,爸爸妈妈只好把孩子带回家。这时他们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认为是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并决定改变策略。这一次,爸爸妈妈在路上看见上学的小朋友时就故意大声说:“看!这个小朋友一定是又听话、又聪明的,因为他在学校里可以学到那么多东西!”天天再不听话的时候,妈妈就会说:“好吧!你尽管不听话好了,妈妈一定不许你上学!”这样一段时间后,天天开始缠着爸爸妈妈买书包,一定要去上学。

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去上学的话,那么不妨用这个方法试试,当你说“不许你上学”时,孩子就一定会把上学看成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而一定要去做,这条计策对于治年幼孩子的厌学来说,是非常有效的。

[激发计妙解]:利用逆反心理治厌学时,应该掌握一个度,如果太过激烈可能会使孩子灰心丧气,因此具体运用时,不能操之过急。

2.巧妙激发出孩子的好胜心

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这是什么道理呢?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但有时自尊会受到压抑,这时你故意刺激他,使他的自尊心解放出来,形成一种好胜心理,这也被称为人的心理代偿功能。激发计就巧妙地运用了人的这种心理特点,而把这个计策运用到孩子身上去,也同样有效。

爱因斯坦有一个叔叔叫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也是一个数学爱好者。

爱因斯坦小时候成绩不好,但却爱问叔叔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叔叔总是耐心地给他解答。到读中学时,爱因斯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数学成为他中学时代最大的业余爱好。而叔叔雅各布就经常关心爱因斯坦的数学学习。有一天叔叔和爱因斯坦聊天,谈到了代数。“究竟什么叫代数?”爱因斯坦问叔叔。

叔叔解释道:“代数很简单呀,凡是不知道的东西,都把它叫做X,然后我们一步步地来找X,一直要到找到X为止,只有找到X,我们的题目才解出来了。”

从此以后,爱因斯坦常常听叔叔讲趣味数学题,因此他对这种藏有X的趣味数学题开始着了迷,他一放学就一个人在自己的桌子上又写又算。

下次,他会为了鸡腿考一百分!有一天叔叔在纸上画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在各个角顶处标上了符号A、B、C,并写出AB2 BC2=AC2这样一个公式,然后严肃地对爱因斯坦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毕达哥拉斯定理,阿伯特,你在数学方面有天赋,你也来试试吧,毕达哥拉斯在两千多年前就会证明了。难道两千多年后的阿伯特就不能证明出来?”

那时爱因斯坦还未学习过几何课程,12岁的他对几何一无所知。但爱因斯坦自尊心强,而且生性好强,尤其在科学的探讨上从不肯认输,有一股钻研的蛮劲。他被叔叔的一席话激发了。他想:“毕达哥拉斯两千多年前就会证明了,难道我阿伯特·爱因斯坦就不会做?我又算什么呢?”强烈的好胜心驱使着他,他下决心试一试。他每天苦苦思索,努力寻找证明的方法,第一周过去了,第二周也过去了,还没有任何结果。爱因斯坦并不气馁,他继续反复琢磨和思考,终于在第三周独立地把这个定理证明出来了。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引导爱因斯坦做几何题,证明毕达哥拉斯定理时巧妙地运用了激发计,他那句“难道两千多年后的阿伯特就不能证明出来”的话极富挑战,故意刺激爱因斯坦的自尊心,激起了爱因斯坦的自尊心、好奇心和好胜心,于是12岁的爱因斯坦虽然从未学习过几何课程,但自尊心、好奇心、好强心驱使着他,他决心试一试,凭着他的天赋和一股不服输的蛮劲,用了三个星期的苦苦思索,爱因斯坦终于把这个定理证明出来了。由此可见,雅各布在侄儿爱因斯坦身上运用激发计的教育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而激发计之所以能奏效,还在于人体内的高级神经系统有敏感地反映外界刺激的功能,这种刺激还会引起身体内部物质的分泌,从而影响人的活动。如人生气时食欲大减,高兴时食欲大增。

要使用好激发计,除了有生理机能做基础外,还要注意方法得当。首先,被刺激的孩子要有较强的自尊心。比如《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故事,讲有一个叫周处的人“凶强侠义,为乡里所患”,许多亲朋好友都劝他学好,可他不听。不过他也有优点:有侠气,曾自告奋勇地上山打死了猛兽,下海杀死了蛟龙。于是,有一个老人为了让他改邪归正,故意激他说:乡里人有三怕,怕猛兽、蛟龙,现在这两怕都给你征服了,只剩下“一怕”了。周处问:“哪一怕?”老人坦然地告诉他说:“就怕你周处横行霸道啊!”周处听后,劈手自击,发誓要把这一“害”征服。从此,他痛改前非,最后成为众口称赞的好青年。周处劣根性很多,但自尊心很强,老人在这里直言他也是“一害”,用了“激将法”调动了他的自尊心,起到了平时规劝起不到的作用。但是,如果被激的孩子自尊心不强,你用“激将法”激他,也不会有什么作用。

其次,要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有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自尊心,但天赋平平,纵使你的激将法用得再巧妙,也难以调动他的积极性,就是把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也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有时反而适得其反。有个孩子在校学习成绩很差,他父亲对他说:“这次考试你要是进不了前十名,就别进这个家门,我也就算没有你这个儿子。”因为这个学生基础太差,考试后仍有几门功课不及格,这个孩子便不敢再进家门,竟投河自杀了。这样的后果完全是由于这位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而一味刺激孩子,结果把自己的儿子给“激”死了。

最后,激发孩子要把握一个“度”。因为激发计所使用的言辞都是比较激烈的,所以,在使用这个方法时应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建立在孩子能经受“刺激”并转化为“精神能源”的基础上,如果失去了这一基础,就难以如愿以偿。另外,还要注意掌握“激”的度,即分寸,“激”不到一定程度,则引发不起“奋”,但如果“激”过了头,又会适得其反。

[激发计妙解]:适度刺激孩子的自尊心,就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好胜心,让孩子潜在的积极性得到发挥,以收到出奇制胜的功效。

3.积极转化孩子的嫉妒心理

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嫉妒心,嫉妒心表现在孩子身上是非常自然的,但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嫉妒心理不及时控制、转化,那么这种嫉妒情绪就会越来越强,直到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

比如,有一位叫张元的同学,成绩常排在全班第一。可是,每次临近考试,他的笔记本和复习资料都会不翼而飞;更让人气愤的是,在一次期末考试开始前的一小时,他接到“母亲车祸,速回家”的传呼,可是当他满头大汗赶回家时,母亲却安然无恙地在家看电视,“车祸”纯属子虚乌有。事后经查,这些事全都是同班一个同学所为。这位同学的成绩也不错,但常常排在张元的后边,为此,他心中妒恨不已,于是采取种种不光彩的手段干扰张元的学习和情绪,希望自己能超过张元。

因此,父母们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嫉妒心过强,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转化孩子的嫉妒心理。而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激发计”。比如如果孩子嫉妒同学成绩比自己好,或者某方面比自己强,父母不妨激孩子:“嫉妒别人的优点,恰恰说明了自己不如人家;嫉妒别人是因为别人有超过你的地方。”用这样的方式,激励孩子去学习别人的长处,而不是嫉妒别人所取得的成绩,最终让孩子明白“与其嫉妒他,不如赶上他、超过他”。

小宇背着书包气呼呼地回到家里,他的神情引起了父母的注意。“怎么了?小宇?”妈妈关心地凑了过来。小宇生气地一撇嘴:“妈妈,还记得王浩吗?”

“啊!不就是那个1千米跑第一的孩子吗?”

“有什么了不起!就是他,今天篮球队选人时,他在一边穷表现,结果他被录取了,我却被‘刷’下来了!瞧他那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爸爸的脸沉了下来,在旁边重重地哼了一声:“这孩子,竟然还妒嫉了!”爸爸连一眼都没再看小宇,转身回房间了。小宇又愧又怕,满脸通红地坐在沙发上看着妈妈,他感觉到爸爸因为他说的话而有点看不起他,但他却不知道为什么。妈妈也严肃了起来:“孩子,知道吗?你在嫉妒人家王浩,嫉妒他就说明你承认自己不如他,你爸爸当然要失望了!嫉妒有什么用,只会让人家笑话!如果你不高兴被他甩下了,那就努力练球啊!下次再选队员,争取也进球队不就行了!”小宇点点头,拿着书包回房间去了。那年秋天,小宇果然也被选进了篮球队。小宇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不要嫉妒别人,因为那就是承认我不如人。总会有人比我更好,我只能是不断地学习再学习。

父母的激发计奏效了,小宇成功地把自己的嫉妒心转化为了学习的动力。生活中,像小宇这样的孩子可能还有不少,但却不是每位家长都能像小宇的父母这样成功转化孩子的嫉妒心,一些家长说教,一些家长对这种情况置之不理,这都是错误的,家长们应抓住孩子表露嫉妒情绪的契机,利用激发计,唤起孩子不服输的精神,帮孩子彻底战胜嫉妒情绪。

[激发计妙解]:在运用刺激孩子的方式来转化孩子的嫉妒心理时,一定要多鼓励少责备,这样才能把嫉妒心变成促进孩子向上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