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给大忙人读的心理书
10756500000007

第7章 站在天外看天空

要想在现今激烈的竞争中,不至于失去自我,偏离原来的位置,就要拥有一份站在天外看天空的心境,把一切杂事看作身外之事,坐看人间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而始终悠然自得。

歌德说:“生活本身就是一条河流,它需要激流,但更多的时候,它得平静向前。”

人们一旦心浮气躁,必然盲目狂热,希望快速发财,立即成名,就不可能脚踏实地,耐住性子,就不愿意去用脑子想问题,花力气干事情。其结果是:在物质和精神都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披挂上阵,轻狂浮夸,好大喜功,情绪烦躁,手忙脚乱,仓促从事,草草收场。

浮躁不仅使人失去思想上的冷静,失去心理上的平衡,更会使人不再用脑子去思想,而是用眼睛和耳朵去思想,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是什么。浮躁的人不再考虑自己的长短优劣,只与别人比较所走的途径和结果。

喧嚣的都市,淡泊的心境,远离浮躁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淡泊的韵味,那真的是人生一大福事。诸葛亮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离浮躁,才能志存高远。平和宁静的心态来源于淡泊寡欲的心绪,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来源于对自身差距和肩负责任的深刻理解,而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责任意识来源于崇高的人生追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只有把理想和追求树得高一些,把事业和责任看得重一些,把名利和享受看得淡一些,真正坚持不懈地把学习作为完善自身素质的根本途径,才会远离浮躁。

一家有名的饭庄,有一位有名的厨师,谁都知道他最拿手的是最后那道羹:奇鲜无比,妙不可言。后来他的徒弟请教其中奥秘,他只用五个字道出玄机——淡些,再淡些。宋人欧阳修有一句诗云:“世好竟辛咸,古味殊淡泊。”世事都有辩证法在其中,情浓到了极致时,反而成为淡,就像人悲到极点时,常常无泪。而喜到极点时,反而泪雨滂沱。

古往今来,中国人对“淡”的境界可说是情有独钟。“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是人生最高境界;“大羹以有淡味”,这是品味知味的美食家们的经验之谈;“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士人崇尚的交友之道;“品清似水,人淡如菊”,这是超凡之人推崇的品行高洁清雅之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忧国忧民者高洁而伟岸的人生境界!

淡泊不是排斥我们的责任,也不是叫我们放弃工作上的努力,它是要我们用一种超然的心情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利的奴隶,也不为凡尘中的各种搅扰、牵累、烦恼所左右。

在令人眼花缭乱、目迷神惑的世间百态面前,让自己神凝气静。既不放弃工作、生活中的努力和责任,也不为其伴随而来的虚幻名利、种种纷扰而改变自己的心境,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达到“太行摧崩而不惊,盛夏流金而不炎”。

追求淡泊的人生,并不是鼓吹“苦行僧”式的生活,否定欢乐和享受。它追求的是一种永恒的欢乐,这就需要从十分平淡的生活中去发掘,并注意积累,以形成深刻的思想内涵。

人抛开其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一样的,都要喝水吃饭,都有七情六欲,所以不能被外表的东西所迷惑,一切附加的东西都是短暂的。人得势时,恭维吹捧,鲜花簇拥,掌声雷动都会有的。

所以远离浮躁,才能挡住诱惑。现代社会,成功的比例明显增大。这本是好事,可以鼓舞许多人不甘落后的进取心,但同时也会使一些同志产生盲目的攀比心理,眼红心动,再也坐不住了。他们不问别人成功背后的艰辛,只图别人令人羡慕的结果,于是自己也做起了“心想事成”的美梦。在他们看来,自己的能力不比别人差,吃的辛苦不比别人少,而待遇、荣誉、地位却样样不如人,实在冤哉呼也。

实际上,别人能够做到的,当然不是说这些盲目的人就一定不行,但要赶上别人甚或超过别人,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首先必须远离浮躁。

特别是21世纪的今天,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如此猛烈,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犹如战场,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或主动或被动地投入到竞争和角逐之中去,生活从未像现在这样为人们提供这么多可选择的机会,也从未像今天这样给人们精神上、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压力。

顺其自然,会在你失衡时,甚至绝望时为你调整心态,起死回生,重建人生信念,重新开始人生新的生活,塑造新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