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给大忙人读的心理书
10756500000062

第62章 不要抢了别人的风头

人情世故的核心是面子,面子的核心就是尊重,而尊重的核心就是在生意往来、朋友交往中要将对方的位置摆得比自己高一点。如此一来,人情得以积累,朋友得以增多,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也就会愈来愈良性。甘愿处低,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耐得住低就,才可以实现厚积薄发的冲力,达到赢得人生、成就事业的最高点;拥有处低瞻高的胸襟,才可以更好地展现登高望远的风度与气魄。

众所周知,喜欢抢风头的人是被大众所厌恶和唾弃的,这样的人即所谓不识时务,小人之举。虽然爱出风头,从某个尺度来说,是积极上进的表现,但是抢别人的风头,占据别人的功劳,或者说以己之心度他人之意,就不是善举了。在别人还未把心思说出来之前,就把话说了,把事做了,一时自然会得到别人的赞赏,然而长此以往必定会遭到他人的怨恨,因为你会让别人觉得自己像个白痴,任何事情都需要别人代说、代办,别人自然不会喜欢你。因此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自己分内的事。

吴喜是个文人,曾任河东太守。他在任上秉公执法,性情宽厚,广施仁政,很受人民爱戴,大家都称他“吴河东”。

宋明帝刘彧刚夺得天下,因为是从侄儿刘子业手上抢来的,当时得位不正,所以四方不服,一上台就忙着应付各地造反兵马,搞得焦头烂额。

对付叛军,需要大量的军事人才。对有真本事的人来说,正是个出人头地的好机会。吴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毛遂自荐,而且一出马便立下了大功。

这一次,吴喜向刘彧自荐平乱,刘彧只给了他三百兵马。没想到,吴喜一进入敌人的地盘,当地百姓一听吴河东来!都望风归顺。

按道理讲,刘彧刚即位,就得到这样一位有勇有谋的大将,心中应该很高兴才对,其实不然。因为吴喜行事上触犯了刘彧的大忌,不但有功不赏,反而为自己种下了祸根!

问题出在吴喜出征时曾对刘彧说,抓到叛贼,不论首从,一律就地处死。刘彧嘴上不说什么,心中却暗暗叫好,心想正合我意。但吴喜轻易平定了叛乱后,生擒了76个叛将,除了当场斩杀17个首恶外,其余全给赦免了。

在吴喜看来,他完全是一片仁心——对手已经被俘,能不杀就不杀,说不定还能给刘彧多争取一些人才。可是,吴喜能轻易对付战场上的敌人,却摸不清刘彧的脾气。刘彧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刻薄寡恩的皇帝之一——专杀对他有功、有恩的人,为人极为残忍无情。

刘彧想的是顺我者未必昌,逆我者肯定亡,你不杀,就违背了我的意志,何况,你未经我同意就赦免战俘,也未免太善于积聚人情了,这种人还能留吗?果然,没多久,刘彧就找了个借口,将吴喜赐死了!

每个人都不喜欢他人的光芒盖过自己。就像吴喜,虽然请示过刘彧怎样对待俘虏,得到支持后,以为刘彧就万分信任他了,和他是一边的。虽是出于好意,放了俘虏,为刘彧争取人心,可刘彧却不会这样去想,心想就你小子爱出风头,嘴上说是为我积人心,其实还不是想自己获得名声,要放也得由我刘彧来放啊。

由此可见,别人的风头是抢不得的,不要图一时之快,要知道如此为之,危险正在向你靠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