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给大忙人读的心理书
10756500000042

第42章 贪来贪去一场空

有位名人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话,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它是针对“欲望越大,人越贪婪,人生越易致祸”而言的。古往今来,欲壑难填所葬送的贪婪者,多得不计其数,故事里的死者,正像《伊索寓言》里所说:“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去了。”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房子、车子、票子等,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没有一样属于你的,那些东西不过是暂时寄托于你,有的让你暂时使用,有的让你暂时保管而已,到了最后,物归何主,都未可知,所以智者把这些财富统统视为身外之物。

托尔斯泰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时说:“一个人要多少地呢?就这么大。”

贪婪,是人性的恶习,贪得无厌者,终毁自己。贪往往给人造成精神上无休止的压力,最终导致无谓的伤害,损人不利己。

民间流传着一首《十不足诗》:

终日奔忙为了饥,才得饱食又思衣,冬穿绫罗夏穿纱,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并四妾,又怕无官受人欺,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面南做皇帝,一朝登了金銮殿,却慕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还嫌低。

这首诗对那些贪心不足者的恶性发展写得淋漓尽致。物欲太盛造成的灵魂变态,就是永不知足,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永不知足是一种病态,其病因多是权力、地位、金钱之类引发的。这种病态如果发展下去,就是贪得无厌,其结局是自我毁灭。

一个童话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住着熊妈妈和熊儿子。一天,熊妈妈要出趟远门,便要熊儿子将地里的玉米采些回来。熊儿子很爽快地答应了,并打算好好干活,给熊妈妈一个惊喜。

熊妈妈前脚出门,熊儿子后脚就出去干活了。他来到后山的玉米地,那片玉米地好大,望也望不到边,上面长的玉米又多又大。熊儿子一刻也没有耽搁,赶快到地里掰起玉米来,他掰了一个放在左胳肢窝里,然后又去掰第二个,放在右胳肢窝里,再去掰第三个,可是他一抬手,左胳肢窝里的玉米棒子就掉了,但他没有在意,掰了一个再放到左胳肢窝里;又去伸右手掰另一个,可一抬手,右边的玉米棒子又掉了,但他仍没有在意,继续掰。他想,这么多的玉米,我一定把它们都掰回家。于是他不停地掰,直掰到筋疲力尽,手里仍然只有两个玉米,只得改天再掰。

第二天,他还是犯了同一个错误,又是空手而回。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直到熊妈妈回来,熊儿子还是一个玉米都没收回家。

熊儿子很可笑,但你要从他那里得到启示:什么都捞不如咬紧一处。创业之初的人们,看到众多的机会,往往四处出击,什么都想做,结果什么都没做成功。

事实就是这样,正如俄国作家克雷洛夫所说:“贪心的人想把什么都弄到手,结果什么都失掉了。”

“贪心的人想把什么都弄到手,结果什么都失掉了”,是思悟后的清醒,它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会活得轻松,过得自在,遇事想得开,放得下。修筑一个无形“桃花源”,才会花香四溢,心情才会舒畅,生活才会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