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给大忙人读的心理书
10756500000041

第41章 生活中不要背负太多的贪婪

生活中,不应该背负太多的贪婪,应具有一种适可而止的精神,但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理性的进取应该以知足常乐的心态为基础。

没有适可而止的精神和知足常乐的心态,人们往往会用不正当不符合伦理的手段,达到人们欲望的短暂满足,由此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和不良的社会效应也并不会带来“常乐”。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不能病态地沉溺于欲望的满足,而知足则是一种心理的健康,一种精神上的节制和坦荡。

只要你有“知足”的好心态,就能“常乐”,但是如果你只有贪婪的不良心态,那么一辈子都得辛劳,都得“常怨”了。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就孤身来到山中居住了。后来,他想到当自己洗衣服的时候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里,向村民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便毫不犹豫地给了他。

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后又发觉,在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不愿意去伤害这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它。于是,他回到村庄中又向村民要了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到:“猫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头奶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了。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修道者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头奶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找到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带着他来到山中居住,让他照顾奶牛。

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绎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被搬到山上去了。

修道者的本意是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去参悟修行,但他为了自己方便,贪婪超过了常人,又如何静心修行呢?他原本所期望的目的只会在虚妄中而荒废。正可谓,贪婪的眼睛如果永远不满足,经久了就会被黄土封住。

知足常乐,不知足常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物欲横流,诱惑无处不在,人只有从内心告诫自己,要知足,不困于名缰,不缚于利索,以平常心、宁静心面对周围的一切,真诚、善良地为人、处事,才能赢得人生的至乐。

生活中不要背负太多的贪婪。一个人,再怎么有钱、有权、有名气,到了生命的尽头,也只不过是需要“一棺之地”安葬罢了。正所谓:“纵使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人生在世,应以知足为乐,而不要过分奢求,以至于“不知足而常怨”。

知足常乐是一句古训,也是人生的真谛。诸葛亮“宁静致远,淡泊明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做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他们的言行蕴含着知足者的宽阔情怀,尽显常乐者的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