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给大忙人读的心理书
10756500000013

第13章 放飞心灵,还缘本性

还缘本性,就是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是一种达观、是一种洒脱;更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人活着,要做的事情很多,奢望每一件都能按自己的设想发展结局,是根本不可能的!一切的羁恋苦求无非徒增烦恼,只有一切还原本性,才能平息胸中的“风雨”。

苏东坡和秦少游一起外出,在饭馆吃饭的时候,一个全身爬满了虱子的乞丐上前来乞讨。

苏东坡看了看这名乞丐对秦少游说道:“这个人真脏,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了!”

秦少游则立即反对道:“你说的不对,虱子哪能是从身上污垢中生出,明明是从棉絮中生出来的!”两人各执己见,争执不下,于是两个人打赌,并决定请他们共同的朋友佛印禅师当评判,赌注是一桌上好的酒席。

苏东坡和秦少游私下分别到佛印那儿请他帮忙。佛印欣然允诺了他们。两人都认为自己稳操胜券,于是放心地等待评判日子的来临。评判那天,佛印不紧不慢地说道:“虱子的头部是从污垢中生出来的,而虱子的脚部却是从棉絮中生出来的,所以你们两个都输了,你们应该请我吃宴席。”听了佛印的话,两个人都哭笑不得,却又无话可说。

佛印接着说道:“大多数人认为‘物’是‘物’,‘我’是‘我’,然而正是由于‘物’、‘我’是对立的,才产生出了种种矛盾与差别。在我的心中,‘物’与‘我’是一体的,外界和内界是完全一样的,它们是完全可以调和的。好比一棵树,同时接受空气、阳光和水分,才能得到圆融的统一。管它虱子是从棉絮还是污垢中长出来,只有把‘物’与‘我’的冲突消除,才能见到圆满的实相。”

佛印化解苏东坡与秦少游的赌局正是采用了“枯也好,荣亦好”的禅理。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相遇、相随、相乐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有缘,无可能即无缘。缘,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你、我、他都在缘的网络之中。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万里之外,异国他乡,陌生人对你哪怕是相视一笑,这便是缘。能够相识相知,是一种令人珍惜令人难忘的缘。一见钟情是一种缘,高山流水是一种缘,怦然心动则是另外一种缘。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谓是有事必有缘,如喜缘、福缘、人缘、财缘、机缘、善缘、恶缘等。还缘本性,随顺自然,毫不执著,这不仅是哲人的态度,更是我们快乐人生所需要的一种精神。

缘不是索求,也不是奉献,更不是宗教,缘就是缘。不需许下誓言,也不必要求承诺。可以拥有时,不必海誓山盟依然可以真诚相拥,而无法拥有时,即使是求,也求不来一份聚首的缘。

缘,有聚有散,有始有终。有人悲叹:“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既然要散,又何必聚?”缘是一种存在,是一个过程。“有缘即往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无忧。若如此,人生哪里还会有什么烦恼可言?苦乐随缘,得失随缘,以“入世”的态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态度去收获。

张爱玲曾这样写道:“于千百人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百年中,在时间的无垠的荒野中,有两个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就这样相逢了,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只有轻轻地道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而徐志摩却告诉世人:“在茫茫人海中,我欲寻一知己,可遇而不可求的,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在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不顺心的事时常萦绕着我们,那该如何面对呢?答案很简单:放飞心灵,还缘本性。其实,还缘本性是一种进取,是智者的行为。

陆贾《新语》云:“不违天时,不夺物性。”明白宇宙人生都是因缘和合,缘聚则成,缘尽则散,才能在迁流变化的无常中随缘自适。生活中,如果能在真理的原则下坚守不变,在细节处随缘行道,自然能随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有人认为,还缘本性是宿命论的说法,其实不然,还缘本性要比宿命论高深。宿命论不过是无奈于生命的抗争而作的不得已之论。还缘本性是一种人生态度,高超而豁达,是不容易做到的。放飞心灵,还缘本性,是多么洒脱的胸怀,这样才能看穿眼前的浮云,把人生滋味品透。

第二章 张弛有度,劳逸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