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舌尖上流动的城市味道
10756000000075

第75章 茶餐厅的流传

香港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这不仅从地缘上可以看出,而且从香港的民众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子。最明显的就是香港人有喝茶的习惯,以至于形成了具有香港特色的茶餐厅,将喝早茶和早餐结合在一起。因此,朋友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问“喝茶了没”,这都源于香港人的快节奏生活。早晨起床,上班一族多在街边买上一份报纸,然后到茶楼(茶餐厅)要上一盅茶、两件点心,边喝茶、边吃早餐、边看报纸。另外,有的香港人中午也去茶楼,实际上是吃午饭,可与朋友或者同事海阔天空地聊天,也可约客户谈生意。

因为香港近代以来的特殊原因,英国文化对其影响也比较深,体现在饮茶上,就是香港糅合中外之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英式下午茶。这是一种贵族式的消费,很多大酒店都有,是把茶叶直接用水冲开之后过滤掉茶叶,再倒入杯中享用。当然,喝英式下午茶离不开音乐和英式美点,点心有三明治、纯味葡萄干烤饼配奶油、牛油及果酱、奶酪牛角包、布丁、水果塔、咖啡巧克力、杏味奶油甜饼等,而且有时还会有人在红茶里加点柠檬等水果。

去香港做客,香港人会在茶楼热情地招待,称为“请茶”,这让茶楼业在香港饮食文化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由香港开埠至今,饮茶是香港的生活特色和茶文化中的一部分。所以,茶楼每每向茶行购入大量茶叶,并且在多重因素的互为影响下,建构着具有香港风味的茶文化。

所谓“茶楼业”,便是茶楼、茶居、茶室及酒楼的合称。虽然现在无法将它们分清界线,但早期的茶楼、茶居、茶室和酒楼是有区别的,“茶楼不卖菜,酒家不卖饼”就简而清地概括出了茶楼和酒家的分别。简言之,酒楼(或酒家)只做晚市,提供小菜和设宴,是有钱人的高级消费场所。相反,茶楼或茶居只做早市和午市,夜间并无饮宴。另一方面,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茶楼业的特色是“茶钱三级制”,即茶钱分成三种,有明显的阶级观念。其实,在早期的香港,饮茶是身份的象征。因为当时的茶楼分成三层,上层的环境最佳,茶钱最贵,要三分六厘。而当时香港人的平均收入只有十多元,所以能够付出三分六厘的茶钱的绝对是富户。至于普通市民,就只能在环境较差的地厅饮茶,俗称“地茂馆或二厘馆”。

其实,无论哪种经营形态的茶楼以及酒楼,旧式茶楼业对茶极其讲究。茶是茶楼的主角,点心则是配角。在香港,每每进入茶楼,服务员便会先奉上茶,称为“登门入座先奉茶”。因此,早期的茶楼业着重茶的品茗和享受,对于香港人的茶文化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那时的茶楼即使档次较低也会标榜“水滚茶靓”,着重茗茶的乐趣。为此,它们大多设有“较”茶师傅,专门调较茶楼提供的茶叶,把高、中、低档的茶叶混成茶楼楼面的茶叶。这样做,一方面能混出耐泡且香的茶,另一方面又可降低茶楼的成本。从设专人“较”茶来看,当时茶楼非常着重茶的质量,务求为茶客提供最好的茶。此外,茶楼把泡茶用水双重煮沸,以调较最佳的泡茶温度,也是着重“水靓茶香”的体现。至于较高档的早期茶室和茶楼,对于茶文化便更加讲究。例如,陆羽茶室和莲香茶楼,自设茶仓,把茶存放至合适时间才奉客,因此不少茶客也慕茶而光顾这里。甚至有说:“茶室,就是茶的精品店,一定要卖最好的茶。”由此可见,旧式茶楼业对茶非常讲究,充分发扬了香港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