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舌尖上流动的城市味道
10756000000073

第73章 多元素的饮食文化

作为国际美食大都会,香港汇聚了各国菜色,常见的有日本菜、韩国菜、新加坡菜、马来菜、泰国菜、印尼菜、印度菜、尼泊尔菜、俄罗斯菜、越南菜、英国菜、美国菜、法国菜、瑞士菜、德国菜、意大利菜、中东菜、南非菜,甚至还有阿根廷菜。香港食肆主要集中地包括铜锣湾、九龙城、兰桂坊、尖沙咀、跑马地及中环苏豪区,其中,九龙城以东南亚菜色为主。

居住在赤柱的居民以侨居香港的外国人为主,所以现在区内挤满了欧陆餐厅和海边酒吧。然而,香港的酒吧很早已经在中环的兰桂坊和湾仔的骆克道及谢斐道出现,因为早年洋行集中在中环,而英兵在当年的添马舰海军基地上岸后在附近的湾仔流连。后来,酒吧遍布尖沙咀的广东道、诺士佛台、宝勒巷、尖东、旺角太子地铁站附近,甚至大埔。外国酒吧常以欧洲国家特色的装潢为卖点,售卖的啤酒产地也会相配合,因为香港是前英国殖民地,英式及爱尔兰式的酒吧比较多。英式酒吧一般座位比较少,爱尔兰式酒吧会供应爱尔兰咖啡,美式酒吧则有较强的现代感。这些外国酒吧的顾客都以外国人及曾在外国生活的香港人为主,集中在中环、湾仔和尖沙咀地区。自1991年起,为了推广及宣传,慕尼黑啤酒节每年在广东道举行。另外,一些平民化的酒吧集中在旺角、太子地铁站附近及其他地区,常有啤酒推广小姐在这种类型的酒吧出现。二十世纪初,香港已开设了多招待高等华人的西餐厅,如中环的“华乐园”“威灵顿餐室”“马玉山餐室”。

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美心快餐”“大家乐”“大快活”和同时来自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相继来到香港,这代表着香港快餐文化和连锁式饮食集团的开端。紧接着登陆香港的还有来自日本的“吉野家”和“回转寿司”,美国的“云迪斯”“哈迪斯”“汉堡王”等。香港市民容易接纳外来的饮食文化,香港本地的连锁式饮食集团也善于吸收各地饮食文化的精粹,如美心快餐、大家乐、大快活也会提供中式食品。

当然,改变自己的风格并也不一定能成功,“马里奥餐厅”的结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马里奥餐厅本来是一家标榜意大利菜的餐厅,但因为所走的中价路线得不到认同,再加上其他标榜正宗意大利菜的高档餐厅的竞争,它被逼得先后两次转手售予两家本地饮食集团即“大快活”和“煜湛”,并改名为“新马里奥餐厅”。煜湛集团在餐牌中加入了港式饮食,却并未使餐厅起死回生,最后导致餐厅在多年后结业。

香港人本来喜爱饮茶,但是随着茶餐厅的兴起,咖啡也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尤其是在下午3时至下午6时,茶楼午市与晚市的空当就成了喝咖啡的黄金时间。其中,最便宜的是“街市”咖啡(市集咖啡)虽然卫生条件差一点,没有空调,以咖啡精冲调,没什么特色,但是7~8元一杯的价格对低下层市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快餐厅售卖的是即磨咖啡,价格高一点,但环境比较卫生,成为市民的另一种选择。如果想配搭丰富一点,可以到茶餐厅,咖啡配蛋挞或菠萝油。除此之外,香港各区还有很多咖啡店。一般来说,他们都会推出西式饼点来配合咖啡,其顾客主要是大学生或上班一族。随着美国的咖啡如“星巴克咖啡”和“太平洋咖啡”的连锁店登陆香港,咖啡连锁店迅速遍布香港各地。

从2002年开始,迎合年轻人口味的楼上咖啡店在油尖旺及铜锣湾等区的旧式商住楼宇如雨后春笋般开设。由于竞争激烈,咖啡店为了生存,有的充满了个性,有的强调文化气息,有的充满人情味,有的则提供特色咖啡。在香港,最早售卖咖啡的地方是西餐厅、会所和酒店的咖啡阁,因为这些地方的环境安静,座位舒服,一杯咖啡只要40~50元。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很多传入香港的饮食成了一种潮流,如“珍珠奶茶”“沙冰”“葡挞”“日式薄饼”“日式章鱼烧”“芝士蛋糕”。葡挞来自澳门,风靡香港,并很快成为热门商品,甚至导致蛋价上扬,鸡蛋供应不足。芝士蛋糕也差不多在同时期风靡香港,促使不少人学习其做法,并有相关的书籍出版。来自台湾的珍珠奶茶及沙冰于1990年登陆香港,台湾的连锁店迅速在香港各区开业,如“休闲小站”“快可立”。这些外来的饮食不仅丰富了香港人的餐桌,同时也带来了多元素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