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舌尖上流动的城市味道
10756000000060

第60章 台湾的饮食文化发展之路

一湾浅浅的海峡,阻隔了两岸近半个多世纪。踏上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时,请让我们先食为快,用美食来认识宝岛。台湾的饮食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发展史,通过饮食文化,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两岸人民食的是同一民族的风情,流的是同一个民族的血。

台湾饮食文化以福建闽南饮食文化为主,但又结合了各地的饮食文化特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随着台湾的进步与发展,过去四十年来的饮食文化影响因素正在逐渐改变。而透过这些影响因素的思考,也可以认识台湾社会变化的轨迹。

对饮食文化的冲击,经济条件的改善是首要原因。从原先只求温饱,到要求吃好,现在则要求吃得健康。经济条件改善了,工作也更忙碌,双薪家庭增多,外来人口也就增加了,这便改变了饮食文化。经济的因素,在饮食文化上的另一个表现是“路边摊文化”。摊贩之多,原本就是台湾文化的一大特色,而近些年来因为经济不景气,失业者改行从事路边摊或骑楼下的餐饮业的数量明显增多。

传统文化对台湾饮食文化的主要影响,表现在节庆与喜宴之上。台北的迪化街与高雄的三风中街,堪称典型的年货代表,卖的以吃的东西居多。喜宴则是台湾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很多人对喜宴都有相同的感觉,即“不去不好意思,要去又全是陌生人围坐在一起用餐,很不自在”。但是办喜事时,又必须宴请亲友,这就形成了牢不可破的文化传统。

这里有趣的现象发生在三十年前左右,喜宴上每桌必备“黑松汽水”、香烟、绍兴酒、瓜子等基本食品。如今则全都改变了,洋烟、洋酒、茶与果汁,成为基本配备。而在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冬至吃汤圆、春节吃年糕、清明吃润饼(春卷)、围炉吃火锅,这些饮食文化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要代表。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台湾饮食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以煮饭为例,在我小时候必须烧炭煮饭,那需要真功夫,但是“锅巴”也是免不了的。现在,人们用各式电锅煮饭,便没有“锅巴”了。现在的超市里,一些厂商在制造锅巴卖,但那与我当年的记忆,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此外,瓦斯炉的普及和电磁炉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没想到旧式烧炭带一支小烟囱的火锅,现在竟成了商家的卖点,真是有意思。

冰箱容量大也改变了饮食文化,因为可以放很多东西。不过台湾人从传统市场转变到超级市场的过程,似乎并未受到科技的影响。主妇们仍习惯在传统市场买现宰的鸡、鸭、鱼,以及摸得到的猪肉、蔬果等。

在台湾饮食文化冲击中,外来文化主要表现为可乐、麦当劳、比萨等食品。尤其是速食食品,发展得很快,形成了台湾的另一种饮食文化。特别是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没人能逃过这些外来速食文化的“魔掌”。另外一种外来文化表现为外籍新娘的地方菜。因为许多东南亚来的外籍新娘,为了家计而开了餐饮店,标榜的就是东南亚国家的料理。

同时,台湾饮食文化也深深地受到了农业改良的影响。以前吃菠菜、苘蒿,一定要在冬天,许多蔬果也都有一定的生长季节。而现在,许多蔬果不仅品质更好,而且一年四季都吃到。基因改造食品的增多,也是农业技术改善的另一个表现方式。早期基因改造食品是为了减少病虫害,提高生产量,如今已经逐渐改进到注重基因改造食品对人体健康及免疫力的影响等问题。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必然会影响台湾人的饮食习惯。

台湾的社会变迁主要还包括所得提高、教育程度提高、职业结构改变、人口老化、晚婚、不生小孩、双薪家庭增多、高科技产业取代传统产业以及民主政治的发展等。这些社会变迁,也同样反映在台湾的饮食文化中。在早期的台湾饮食文化中,酒家文化是不能缺席的一个主角,“那卡西”和茶室等“披着饮食的外衣”的行业如今都已转型,但是并没有消失。如今,咖啡屋与啤酒屋林立,它们仍然是社会变迁中的主角。而早期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自助餐,如今也因为外来人口大量增加,以至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自助餐,这也是社会变迁的具体表现。

由于知识水平提高,医学发达,现代人对健康越来越重视,这种现象表现在台湾的饮食文化上,便是吃有机食物、吃素食、吃糙米等。台湾的饮食文化反应很快速,“宁可不吃,不愿冒险”。不过讽刺的是,台湾的饮食文化不容易受改变,因此很快就被忘记了,时间不会太久。宗教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佛教。近几年,佛教在台湾非常兴旺,无论是出家或在家居士的人口数量都大量增加,吃素的专门餐厅也就应运而生。许多喜宴场合,主人都另备素桌,招待吃素的客人。即使不吃全素的一般大众,也不排斥到素食馆用餐,因为这对健康有益。台湾的素食文化,只有离开台湾之后,才会明显感受到它的存在与重要性,因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个吃素食比台湾更方便的地方。

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密切,大陆的许多饮食文化也影响了台湾。“大闸蟹”和“普洱茶”的流行就是很好的证明。大陆对台湾的饮食文化的影响,还有一点一定要提,即大陆的“白酒”,这是台湾没有的。大陆知名的白酒,如“茅台酒”“五粮液”“酒鬼”“剑南春”“泸州老窖”“孔府家酒”“景阳春酒”“伊犁特曲”“北京醇”“小糊涂仙”,不胜枚举。这一股“白酒文化”,对台湾人偏爱洋酒的崇洋心理有很大的冲击。

影响台湾的饮食文化的主要因素,除了上述九项之外,还有很多,如年龄、性别、体重、居住地区、生活习惯。以台湾的原住民为例,他们的饮食文化与一般民众不同,尤其是喝酒这一项。此外,社会阶层也可能产生某些饮食文化差异,如吃槟榔、喝维士比或保力达都被认为是劳工阶层的主要特色,其他行业就比较少。

总之,台湾的饮食文化十分丰富、有趣,反映着台湾人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发展,也反应了一个社会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