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舌尖上流动的城市味道
10756000000011

第11章 胶东人的“面花”习俗

每一种美食都有自己的文化,尤其是对于拥有古老传统的胶东人而言更是如此。一种叫做“面花”的面食在胶东的各种风俗文化中随处可见。

在胶东,过年时有这样一个独特的习俗,就是家家都要蒸大枣的面花,面花的表面要嵌入红枣。做成的“枣面花”是用来供祖先、财神、菩萨的,其中有很多讲究。传统的风俗是将五个面花叠放在一起,在农历腊月三十这天供奉,正月初三就撤供品。除了枣面花外,还有“茧面花”和“圣虫面花”,这是在正月十五供放的,供奉时总共需要5个茧面花和3个大圣虫面花。供奉时,中间供的是祖先,祖先的右侧是财神,左侧是菩萨,意为多财多子。祖先、财神、菩萨面前各放一碗粮食,圣虫放在盛粮食的碗里,供奉后的茧面花是要拿来食用的,而圣虫面花要放在大粮囤中,直到二月初二才能分给孩子们吃。在胶东话的谐音中,“圣虫”的“圣”通“剩”,意为“剩余”,象征五谷丰登、年年有余。

清明时节是祭扫坟墓、缅怀先人的日子。一直以来,人们都对清明节前两三日的寒食节十分重视,会在这几天捏“春燕面花”供奉或食用,这样的风俗被称为“做春燕,捏龙凤,描花画叶欢吉庆”。有民谣唱道:“三月三,燕三千。不送三月三,死了丈夫塌了天。”在胶东的旧俗中,姑娘新婚后的第一个三月初三,要从娘家带回一篮春燕面花回婆家,因为面塑春燕代表燕子归巢,有白头偕老、家庭安乐的吉庆涵义。同时,娘家送给女儿春燕面花,也是期望女儿早日怀孕生子。

如今,在胶东仍然保留着七夕用模子刻“乃果”的习俗。“乃果”是在面里掺上七种食用色刻成的,然后再在油锅里炸,串成串给孩子们吃。在胶东,中秋节吃的月饼上要捏出兔子捣药的图案,夜晚,孩子们捧着带有兔子图案的月饼对月亮唱道:“圆月了,圆月了,一亩地打一石了,月高了,月高了,一年一遭了。”一轮圆月当空,这就是过节了。

我国各地都有给孩子过“百日”的风俗,而胶东各地给孩子过“百日”时,孩子的姥姥要做一种叫“送百日”的面花。这些面花的形状有面虎、桂花、月鼓、糖帽等多种样式,以此表示期盼外孙健康成长。除了这些,过“百日”时还要送一种叫“珠珠”的面点。这种面点的形状类似纺锤,呈枣核形,上面有各种花草的彩绘,有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姥姥还要送外孙100个小花馍,意为长命富贵。

婚礼是人生的一个重要仪式。在胶东的习俗中,男女订婚时要互相送巧面花。男方要送给女方用发面做的20个面桃,女方留下10个,然后回馈男方龙凤、鸳鸯、金鱼、狮子、佛手、蝴蝶等不同图案的4至10对不等的面花。女方做的这些巧面花体型较大,都在一尺左右,上面还插满了用烫面做成的小型面花,被称为“枣花”,都是早立子的意思。

在农村,盖房是一件大事,胶东农村的人在上梁、立柱时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庆典,也会供奉面花。这里的面花以老虎、圣虫、龙凤呈祥、狮子把门、肥猪拱门等造型为主,象征“播龙抬头”“凤落宝地”,以此表达人们恭请土神安家,佑金梁玉柱永固的心愿。

丰富、精湛的胶东面花代代相传,多变的形状和不同的寓意反映出了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多样的造型、缤纷的色彩,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与祈求。这种相沿承袭的古老思想,始终贯穿在胶东人民的生活之中,成为他们的传统,也成为他们的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种古老的风俗历尽沧桑经久不衰,至今仍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