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简明中外教育制度史
10750600000031

第31章 古代外国教育制度(3)

(2)礼仪教育阶段。7、8岁以后,贵族子弟按其等级被送入高一级贵族的城堡中,充当侍童,侍奉主人和主妇,学习上层社会的社交礼仪、习惯和处世为人之道;同时学习阅读、吟诗、唱歌和下棋,有的还学习拉丁语和法语。另外还要学习赛跑、角力、击剑,进行比武训练。

(3)侍从教育阶段。从14、15岁到21岁,学习的重点是“骑士七艺”,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和吟诗。21岁以后,经过特殊的仪式,授予骑士封号。

骑士教育还有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骑士十诫”,其中包括:祈祷、摆脱罪恶、保卫教会、保护孤寡、儿童、行游四方、参战、为心上人而战、扞卫正义、热爱上帝、服从主人。

西欧早期封建教育带有明显的宗教性与等级性的特点。

二、西欧中世纪后期(11-14世纪)的教育制度

从11世纪开始,西欧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时期,西欧教育领域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这就是中世纪大学的诞生。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公元12世纪的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王权稳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缓步上升,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这就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逃亡农奴(自由民)重建的城市兴起了,经过战争,新兴的城市获得了自治权,一些富裕的市民成为最初的富有者——新兴资产阶级。这使大学的创办有了社会基础。

东西方贸易的往来和十字军战役的发动,使西方重新出现了古代的文明,并传入了东方的文化和教育,这为大学充实了学习的内容。

世俗政权与教皇之间的斗争,使大学在这种二元政治中有了立足之地。经院哲学内部蕴含着怀疑信仰而崇尚理性的新思潮。在这种种因素的影响之下,中世纪大学应运而生了。

早期的中世纪大学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

中世纪大学首先出现在工商业和城市发展较快的意大利的一些城市。1137年,意大利南部创立了萨拉尔诺大学。这里因靠近地中海,风景宜人,是治病疗养的胜地,又因得到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特的医学着作,所以这里办起了医学院。1158年,又在意大利的北部创立了波伦亚大学。这里地处欧亚交通要冲,商旅不绝,商务纠纷、诉讼案件较多,需要研究民法,所以这所大学以研究法学为主。

1150年建立的法国巴黎大学是欧洲最负盛名的中世纪大学之一,以神学着名。到1200年,学生达到5万人,设有文、法、医、神四科,是中世纪大学中科目最全、规模最大的一所大学。

英国于1168年设立牛津大学,1209年从牛津大学分出的部分师生又设立了剑桥大学。

这些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具有如下一些明显的特点:

其一,大学是师生倡议创办的。它实际上是来自各方的学者自由联合的研究中心,不是教会和市政当局设立的。

其二,它保持有很大的自主权。初期的大学可自选校长,自定学习制度和生活制度,市政当局无权干涉。校内还设有自己的特别法庭,大学教授有裁判权,大学生与外人发生诉讼,外人一律败诉。

其三,流动教学。遇到某城市当局干涉大学事务时,师生们在抗议之下,便搬迁到另一所城市或别的国家去,重新建立大学。

其四,课程内容不统一,以实际需要为主。中世纪大学创建之初,教学内容和课程并不统一。从13世纪起,经教皇敕令和大学法规确定,课程逐步趋于统一和稳定。文学院的主要课程是七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普里西安的文法。法学院的课程分为民法和寺院法。民法的主要内容是罗马法,寺院法的教材是《古氏法令》。医学院主要研究加伦、希波克拉底和阿威森等人的医学着作。神学院的教材主要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和《圣经》等。

其五,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开创了辩论的风气。教学方法比较灵活,教学通常按以下程序进行:(1)由教师先向学生讲解教科书的梗概和主要思想。(2)简要叙述与课文有关的知识。(3)诵读原文。(4)复述课文的内容梗概。(5)释疑。此外,还运用辩论的方法,通常由两名学生或两组学生展开辩论。教学语言为拉丁语。

西欧中世纪大学在管理制度方面也颇有特色,主要表现为:

(1)西欧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分为两种类型,学生大学(意大利波伦大学为代表,学校重大问题由学生决定)和先生大学(以巴黎大学为代表,重大问题由老师决定)。

(2)中世纪大学享有特权,免捐税,免兵役,实行学校自治,学校纠纷不经司法机构裁定,外界不得干涉。

(3)中世纪大学对学生没有国籍限制,游学之风盛行,对家庭不富裕的学生提供资助,促进了学术交流。学生入学时间和学习期限没有严格统一规定。

(4)中世纪大学实行学位制度。(牛津大学首先建立了学位制度)

(5)打破了过去主要以个人方式进行学术研究的传统,使学术研究成为团体的事业,对学术发展有深远影响。

(6)中世纪大学开始突破教会对教育、学术和思想的控制,正是这种突破对后来学术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世纪大学的管理体制、学位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都为西方近代大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大学的学习一般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学生进入大学后,跟随某一教师学生4-6年,在阅读、文法、修辞学和逻辑学方面,掌握了初步知识,经其他教师的许可,便可获“学士”学位,取得进行初步教学的资格。在此基础上,经过6-10年的学习,通过考试,便可获得“硕士”或“博士”的学位。硕士和博士并没有程度上的区别,而只是在仪式上有所区别:硕士考试不公开,博士考试则是公开进行的,有隆重的仪式。

自治性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威胁到教会对学校教育的独占权。因此,教会千方百计企图控制大学。它一方面给大学以经济援助,派僧侣进入大学;一方面自己设立大学,培养高级僧侣,以加强教会的影响。从此,教会势力逐渐渗入大学。大学的自治性也就逐渐消失。

教会势力深入大学,大学教育便浸润着为教会服务的经院哲学气氛。教学内容以研究、解释《圣经》为主,脱离生活实际,教学方法呆读死记,盛行体罚。宗教教条、形式主义、“经院哲学”,构成了中世纪后期大学的特征。

中世纪大学的组织,一般分为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神学院地位最高,文学院为预科性质,讲授“七艺”。修业年限一般为5-7年。

受教会控制的中世纪大学,尽管宗教气氛浓厚,经院哲学盛行,阻碍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它对当时欧洲文化的普及,毕竟起了推进作用。中世纪大学促进了市民阶层对知识教育的重视,推动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打破了封建闭塞愚昧的状态。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

三、城市学校

中世纪,随着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以及市民对教育的广泛需要,促使城市当局建立新型的教育机构,由此产生了城市学校。所谓城市学校,实际上是一系列学校的总称。其中包括:拉丁文法学校、读写学校、行会学校等。其特点主要有:

(1)与西欧其它教育机构相比,更具有世俗教育的特点。

(2)城市学校大多注重读、写、算以及其他实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强调职业和技术的培训。

(3)宗教教育的地位受到明显削弱。

(4)与当时的修道院学校和拉丁文法学校相比,其设备通常较为简便,教学水平较低。

城市学校的出现,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遭到教会和僧侣的反对。教会曾极力对其进行打击和破坏,但是,由于这种学校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教会不可能扼杀或阻止它的发展。到15世纪时,在大城市普遍办起了这种学校,它成为后来初等教育的基础。

(第五节)拜占廷和阿拉伯的文化教育制度

拜占廷和阿拉伯两个封建帝国的文化教育与上述西欧封建教育的状况有很大不同,并对后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制度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则建立了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拜占廷帝国,面积包括巴尔干、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等,首都君士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布尔)是古代希腊移民建立的城市——拜占廷的旧址,所以史称拜占廷帝国。古代文化在西欧遭到浩劫、中世纪欧洲处于黑暗愚昧的时代时,拜占廷的文化教育却相对繁荣,并且延续了一千多年(东罗马1453年亡于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拜占廷帝国的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希腊、罗马文化得以保存,教育比较普及。当欧洲古代文化在西罗马遭到毁灭之际,拜占廷的僧侣、贵族仍在读着荷马的史诗、普鲁塔克的传记,研究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及其他古典文学、政治、历史、法律着作。在拜占廷的一些世俗贵族和高级僧侣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学问的人。

第二,世俗大学长期存在,帝国高等学校兴旺发达。当罗马帝国的高等学校在公元5世纪已不复存在的时候,在整个中世纪上半期,拜占廷帝国的高等教育兴旺发达起来。9至10世纪,欧洲各国的一些青年都到拜占廷高等学校学习。他们除学习“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外,还学习罗马的法律和历史。

第三,开办了僧院学校,建立了相应的图书馆。拜占廷教会还为培训僧职人员,开办了僧院学校,并组织了抄书工作。后来,在僧院中逐渐建立起规模宏大的图书馆,当时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僧院没有图书馆,好比城堡没有弹药库”,足见对图书馆的重视。

拜占廷帝国的教育对欧洲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字军东征时期,西欧吸收了拜占廷文化。十字军东征通常是指11世纪末到13世纪末,罗马教皇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封建主、商人,以夺回土耳其伊斯兰教徒占领的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为号召而组织的侵略军。士兵胸前标十字符号,所以叫十字军。以后泛指罗马天主教会组织的讨伐异端的军队。十字军前往中东共8次,历时200年之久,给中东地区人民带来很多灾难(1096年,在所罗门庙一地就屠杀穆斯林妇女、小孩近万人),同时也掠夺走大批拜占廷帝国保存的文化典籍,使失踪千年之久的希腊、罗马古代世俗文化在欧洲又得以重见天日。15世纪,土耳其人占领拜占廷。拜占廷的许多学者逃往西欧,主要是西班牙,这又一次把拜占廷文化传入了欧洲。另外,拜占廷文化对东欧的影响尤其大,斯拉夫民族文化、学校、经济的发展,对东正教的信仰,无一不受到拜占廷文化的影响,斯拉夫民族后来之所以超越奴隶制社会而进入封建社会,拜占廷的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二、阿拉伯的文化教育制度

公元6-7世纪时,居住在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人通过向外不断扩张,迅速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阿拉伯帝国,首都在巴格达。非洲北部的开罗以及欧洲西部的科尔瓦多,也是帝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

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国家实行政教合一制度。伊斯兰教的首脑也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和追记该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生前言行的《圣训》,成为统治人民、维护阿拉伯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重要依据。

古代阿拉伯的教育从兴起到衰落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是早期自发发展时期(7-10世纪),特点是启迪公众,靠私人捐助,自发办学。

第二是教育的国家化、制度化时期(10-13世纪),特点是学校有定制,教育成了国家事业,由国家供给并管理。

古代阿拉伯教育的目的有二:第一是宗教的,教育是为了使人做到信奉《古兰经》(是知识的源泉),信奉穆罕默德(高于所有先知),信仰伊玛目(宗教首领)。第二是世俗的,培养为两个世界一起工作的人,教育除接受能力与兴趣外,应对人人开放,学习知识是必需的。

阿拉伯的学校大半设在清真寺内,主要类型在初等学校有圈学、昆它布,高等学校为宫廷学校,称作阿达卜。阿拉伯的教育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十分密切,清真寺等就是教育的场所,伊斯兰教各教派都重视利用教育传播各自的教义。

在阿拉伯的城市里,高等教育非常发达。公元900年时,在比利牛斯半岛上创立的科尔瓦多大学是一所着名的影响很大的大学,设有神、法、医、数学、天文、化学等课程,学生不仅来自西班牙和阿拉伯帝国,而且来自西欧天主教国家,学生最多时达6000人,许多着名学者曾在这里执教。公元970年在埃及开罗创建的爱资哈尔大学,是世界古老的大学之一,是伊斯兰世界的最高学府(1961年扩建,今天仍是伊斯兰的最高学府)。到了11世纪,阿拉伯境内已有几十所大学,迄今还存在的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是公元859年创立的摩洛哥非斯城的加鲁因大学。这也是一所伊斯兰教大学,11世纪时扩建。

中世纪阿拉伯教育的主要特点有:

一是建立了伊斯兰初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初等学校里用阿拉伯文教授阅读,让学生背诵《古兰经》;在高等学校则讲授哲学、数学、天文学、医学和伊斯兰教神学,当时许多西欧学生都聚集到阿拉伯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二是《古兰经》与科学知识并重。在课程方面,古代阿拉伯学校以《古兰经》为王冠。在西欧圣经权威压倒了科学成就之际,而《古兰经》并未剥夺科学在学校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三是出现了一批着名的教育家。教师以穆斯林为主体,但也允许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充任教师,出现了一批着名的教育家,如安萨里(其地位仅次于中古时代的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着有《学问初步》和《我的儿童》等。

四是私人捐资兴学的传统根深蒂固。许多学校,都是教徒私人捐资兴建的。

五是教育理论贫弱,但注重尊师重教。穆罕默德的言论即其教育主导思想。而穆罕默德的有关教育的言论有其积极意义。如(1)鼓励求学,说求学是穆斯林的天职,学习应是一个人终身的事情,从摇篮到墓穴都应学习。(2)尊重知识,尊重学者。说学者品级居第三,学者以上,惟有上帝与天使。故历代宗教领袖都是大学问家。

六是教育内容的多元文化性。阿拉伯积极吸收和传播了印度、埃及、犹太、希腊和罗马文化,在文化教育上呈现出多元文化性。

(第六节)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制度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制度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从14世纪开始,到15-16世纪达到高潮。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孕育、发生、发展和封建制度逐步解体的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内容主要表现为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发展资本主义新文化,但这一文化运动是以经济的新发展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为基础的。

(一)文艺复兴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