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一词见于《北史》,其云:“人之所宝,莫宝于生命。”由于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适宜条件下,逐渐发展进化来的,生命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式。“生、长、壮、老、死”,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从精卵结合开始、经怀胎而诞生,再经历幼年、少年、青年、壮年及老年各个时期。
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普遍渴求的愿望。但人有生必有死,人的生命是有一定期限的,一般称之为“天年”,即指人的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这个年龄被认为是100~120岁,这与现代科学家的认识基本一致。然而,目前平均寿命刚超过70岁,因此,探索衰老的规律,制定抗老防衰的措施,使人类同登寿域,尽终天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1.生命
宇宙万物,千变万化,自然界里,绚丽多彩,然不外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生命具有许多无生命界所不具备的特性。如生命能够在常温常压下合成多种有机化合物;以不可逆的方式进行着个体发育和进化演变等。医学的对象是人,是人的生命,医学必须解决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本质、转归、治疗和预防,以及死亡的本质、怎样能救死复生等问题。但是“不知生,焉知死?”所以说总要解决什么是生命?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从何而来?这一系列的问题,是生命科学的大问题,哲学上的大问题,也是医学要解决的大问题。
生命的概念及特征
(1)生命的概念:生,《说文》云:“进也,像草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属皆从生。”意指生殖、出生、生长之活力;《辞源》云:“生存之时日生,凡生物皆谓之生”。命,原意为指使,此指“天赋之命”,“非人力所能为者”,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综上所述,生命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现代科学认为,生命是物质的运动形态。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它是由蛋白质、核酸、脂类等生物大分子组成的物质系统。生命现象就是这一系统中,物质、能和信息3个量的综合运动的表现,生命活动的各种特征本质上都是这种复杂系统的效应和属性。
(2)生命的特征
①生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就是说,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质——气的聚、散、离、合运动的结果,生命运动是特质运动的形式。活着的人体,是一个运动变化着的人体,正如《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说:“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这就是指人体内属于阴的营气、和属于阳的卫气,是阴阳相贯昼夜不停地在人体内运行。气血运行正常与否在脉象上就能反映出来。可见,脉的搏动,是气血在脉道内运行的动态反映,人体脉搏不停地在搏动,正反映出气血在脉道内的不断运动、由于人体营卫阴阳相贯的不断运动,进行着物质的新陈代谢,才能维持生命活动,使人沿着生、长、壮、老、死的生命过程发展,可见生命的本身就是一个运动不息的发展变化过程。
②阴阳的对立统一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运动形式:气的聚散产生了生命现象,在生命活动中阴阳的对立统一,消长转化是生命的主要运动形式,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的始终,决定着生命的存亡。
例如生理活动中的营养物质与功能转化、就是一对由平衡到不平衡、在矛盾中求得新的平衡的阴阳对立统一的过程。总之,阳化气,阴成形,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各自向对立方面转化。生命的新陈代谢就是这样,旧的衰亡,新的生长,生生化化永不停息。
③生命之持续有赖于自我生克胜复:生命的基本特征是恒动不止,但生命过程中的恒动,既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也不是杂乱无规律的恒动,而是在生、长、壮、老、死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生克胜复的基本形式。所谓生克,即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具有自我调控机制的系统;所谓胜复,指生命过程中的相互关联的各方存在着互相更选为胜的规律,在生理情况下,一方的相对亢进达到一定程度时(胜),往往会趋于低落,一方的相对不足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可趋于回升(复)。
就这样,恒动过程中的自我生克胜复,在运动中维持着生命体的稳定状态,并使生命体始终处于新陈代谢过程。一旦生克胜复停息,生命也就终止了。
④生与死是生命现象的必然规律:《吕氏春秋·节丧》日:“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由生到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生命的否定实质上包含在生命自身之中。其实,生与死的现象,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体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想从根本上扭转这一规律,是绝对不可能的。但在生命活动中,又往往以整个有机体的经常平衡为基础,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是保证机体在变动的内外环境中一种最好的适应。
现代科学认为生命主要具备以下特征。
①新陈代谢:人体不断自外界摄取食物、水与氧气、以合成自身的组织成分,此即同化作用;体内原有的物质分解,氧化成二氧化碳、水及含氮废物排出,同时在这种物质分解的过程中产生了生命所需要的能量,此即异化作用。因此,新陈代谢包含了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两种对立过程的物质代谢,即合成与分解。若上述过程逐步减弱,人就开始衰老,一旦停止,生命就必然终结。
②反应性:一切生命体,在受到来自外界和内部刺激时,均具有产生反应的能力,这是生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保护性反射。
③生长和发育:当生物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其同化作用超过异化作用时,生物体的重量和体积便随之增加,这种现象称为生长。任何生命体都经历从诞生到生长发育的过程。
④生殖和遗传:生殖的结果,使生物的种族得以绵延不绝;各种生物都能通过生殖产生子代。而且子代和亲代之间,在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的特点上皆有很多相似之处,即遗传现象。俗话说: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对生物遗传特征的概述,也是生物体维持其稳定性的基础。
(3)生命的形成:关于生命的起源,最初多归之于“神仙”、“上帝”的创造,认为有一种神灵控制着各种自然现象的发生和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有生命的物质是由无生命的物质演变来的。在一定条件下一种生物可以演变成另一种生物,低级生物可以进化为高级生物;人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由其他生物进化而来的。
如果阳气太盛,化气太过,即异化过程分解过甚,必使生命物质过于消耗,阴精耗损,最后可致生命死亡。另一方面,阴精是基础,是日常新陈代谢的承担者,化气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没有营养物质,一切生命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化气与成形,是生命本质自身的矛盾。两个对立面是不断斗争的,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化气与成形,互为消长;另一方面,无论太过或不及,均可导致另一方受损。但二者又结合于生命的统一体内,互相依存,互相转化。阳气化为阴精,阳精又化为阳气,否则“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就清楚说明,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都必须以阴阳为根本,简言之,阴阳是生命之源。
其原因是因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亡。而事物之所以能够运动发展变化,根源就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也说: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一年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于一年中阴阳消长所形成的,故称“四时阴阳”。而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和终始,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本源。所以,不管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也好,还是人体也好,必须要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其根本原因,就是大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运动,影响着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人体必须适应大自然的消长变化,才能维持生命活动。
此外,人体的生命活动,又是以体内脏腑阴阳气血为依据的,脏腑阴阳气血平衡,人体才会健康无病,不易衰老,寿命才能得以延长。这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阳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理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亦说:“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平衡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主要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主要条件”,又说:“在活的机体中,我们看到不断的运动,这种运动的正常时期是以整个有机体的经常平衡为其结果”。从中医养生学看来,人体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对立的统一体,由于阴阳之气的相互作用,推动了生命的运动和变化。正常机体能有自身的调节,得到相对的平衡,这是一种动态平衡。是否“阴平阳秘”,是生、老、病、死的根本标志。在阴阳二气之中,又是以阳气为主导的,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述》里又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即是说明,人体生命以阳气为主导,若阳气充盛,则生机盎然,否则生意凋残、折寿损年。
总之,阴阳是生命之源。“生”,则阴阳匀平,气血通畅;“老”,则阴阳皆衰;“病”,则阴阳偏盛偏衰;“死”,则阴阳离决。所以,养生的根本是要做到阳气平顺,阴气固守,阴阳两方要经常维持着动态中平衡协调的状态。
(4)精气是生命的核心:精气是一种极微极细的构成万物的最基本物质,它不仅是人体生命的核心、而且是宇宙间万物的本源,即世界是由精气产生的。如《管子·内业篇》说:“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胞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即是说,精气是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本源,《公羊传·鲜洁》亦云:“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从而说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同样存在于生命过程中,《素问病机宜保命集·原道》中说:“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也。是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立,气纳神存。”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生命起始于气之聚合,终止于气之离散,一旦气绝,生机便亡,而气的不断运动的属性,也使生命表现为物质的运动过程。
①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人之所以有生命,在于构成人体的“气”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人体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天,就在于元气的盛衰存亡;新陈代谢的生化过程,称之为气化生理;生命的现象,本源于气机的升降出入等,这都反映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人体的生命动力。正因为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宋《圣济总条》提出:“万物壮老,由气盛衰”的观点,并认为“人之有是形也,因气而荣,因气而病”。张景岳则反复强调气在防病延年中的重大意义。指出气是人体盛衰寿夭的根本,他说:“盖以天地万物皆由气化,气存数亦存,气尽数亦尽,所以生者由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此气不可不宝,能宝此气,则延年之道也。”
气对于生命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保卫肌表,抗御外邪:如《素问遗篇·制法论》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皆在于说明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全身抗病能力下降,即易罹病,如果正气充盛,体健,则能抗拒外邪的入侵。
第二,温煦人体,维持体温:《难经·第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即是说人体热能来源于气。若气的温煦作用失于调节,则出现四末不温,畏寒怕冷等症。
第三,固摄体液,不使溢泄: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指气对于腹内的脏器组织、精液、血液、津液等液态物质以及汗、尿等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若气虚不固,可发生出血、多汗、遗尿、遗精等证候。
第四,激发推动,运行体液:若气虚推动无力,可导致机体的生长发育迟缓或出现早衰,或使脏腑经络的功能减弱,或使血液、津液的运行障碍,从而引起多种病变。
综上所述,气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至关重要的、难怪有人说:“人活着就是一口气。”若气虚、气滞、气陷,皆会使人的健康受到重大摧残。气虚,主要表现为脏腑功能减退,经常出现气短、懒言、疲倦无力、自汗畏寒、舌淡、脉虚无力;气陷,主要为中气下陷,出现大便泄泻、子宫脱垂、少腹坠胀、头目昏花等临床表现;气滞,是指气的运行障碍,表现为胸腹部胀满、血瘀等症。
②精、血、津液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素问·金匮真言论》说:
“精者,身之本也”。若阴精充盈,则生命活动旺盛,身健少病;若阴精衰虚,则生命活动减退,早衰多病。故中医养生学认为,养生之真谛就在于保养精气。血的主要功能是营养全身各组织器官,人的目之视,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摄,以及皮肤的感觉等,都要依靠血的供应。若血行障碍,皮肤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可见麻木不仁;
四肢得不到足够的血液,能出现手足不温。此外,血又是神的物质基础,血脉充盈,才能神志清晰,精力充沛;若血虚或血热,均可导致神志方面的病变,如失眠多梦、健忘,神昏谵语等。《灵枢·天年篇》说:“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这里的中寿而尽,即短命夭折的意思,其原因是气血亏损、血脉不通、不能营养脏腑筋骨肌肤。津液是体内各种水液的总称,其布散于体表能温润肌肤,内注于身体则灌溉脏腑,输送于空窍可润泽目、耳、口、鼻,流注于关节以滑利关节,渗透于骨髓能补益脑髓等。若津液大量丢失、会引起关节屈伸不利,头晕耳鸣、目视干涩、肠燥便秘、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证。
(5)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灵枢·天年篇》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可见,神的得失关系到生命的存亡。从人体来说,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无不属于神的范围。它包括精神意识、运动、知觉等在内,以精血为物质基础,是血气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并由心所主宰。《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血脉,产生神明活动,神能统帅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故喻为君主。说明神产生并总统于心,是人体脏腑组织等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唯有神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形与神俱,乃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从而指出,精神守持于内,才能调节人体各部组织的正常功能活动,保持健康状况,达到长寿的境界。
2.健康人的生理特征
迄今为止,人们发现,影响人类尽终其天年、活到自己应该活到的岁数的因素虽然很多,但有两个是非常重要的,一是衰老、二是疾病。那么,推迟衰老的到来,防止疾病的产生是延年益寿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健康人的生理特征,就显得很有必要。一般来说,一个健康无病,没有衰老的人,应该具备下列生理特征。
①眼睛有神:因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说明眼睛是脏腑精气汇集之地,脏腑虚衰,必影响于眼,相反,眼睛有病,也反映了脏腑的病变。因此,双目炯炯有神,是一个最明显的健康表现。
②呼吸微徐:微徐,是指人的呼吸要从容不迫,不疾不徐。《难经》认为:“呼出心与肺、呼入肝与肾”,说明呼吸与人体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③二便正常:《素问·五脏别论》说:“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魄门,即肛门,大便由此排出,五脏使,是说魄门的生理功能与五脏之间有密切关系,为五脏所使役。具体地说,大便的排出要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水谷不得久藏,是说经过肠胃消化后的糟粕在此既不能不藏,又不能藏的太久,不藏是指泻泄、久藏是指大便秘结。二者均反映了脏腑病变。同样,小便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排除代谢废物的主要形式之一,不同的是,小便是排除水液代谢后糟粕的主要途径,与肺、肾、膀胱等脏腑的关系极为密切。小便通利与否,直接关系着人体的功能活动。
④脉象缓匀:缓,和缓;匀,均匀;此指人的脉象要从容和缓,不疾不徐。“脉者,血之府也”。气血在脉道内运行,所以脉象的正常与否,能够反映气血的运行。
⑤精神愉快:《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可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重要标志。中医学认为,七情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喜、怒、忧、思、悲、惊、恐均能伤及五脏,五脏受伤后,又可在情志上表现出来。所以,七情和调、精神愉快,反映了脏腑功能良好,现代医学亦认为,人若精神恬静,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作用就能保持正常状态,从而发挥对整体的主导作用,自能内外协调,疾病就不可发生。
⑥形体壮实:指皮肤润泽,肌腠致密,体格壮实,不肥胖,亦不过瘦。因为体胖与体瘦皆为病态。胖人多气虚,多痰湿、易患卒中、消渴病;而瘦人多火,易患劳嗽。过瘦,一方面可能是机体营养不足,或者是消耗太大,储存太少;另一方面,过瘦,常常是某些疾病带来的后果。而过胖可增加机体额外负担,其耗氧量比正常人增加了30%~40%,由于脂肪在腹腔内堆积,使横膈抬高,使心脏和肺的活动范围均受到限制,胸前区有压迫感,呼吸短促,上气不接下气。
⑦面色红润:《素问·脉要精微论》日:“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说明面色是五脏气血的外荣。若五脏衰弱,气血不荣,则面色枯槁。
⑧记忆良好:肾藏精、精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充盈,则精力充沛,记忆力良好;反之,肾气虚弱,不能化精生髓、则记忆力减退。
⑨牙齿坚固:因齿为骨之余,而肾主骨,所以牙齿坚固,反映肾功能良好。如果牙齿摇动、枯黑、脱落、乃衰老的表现。
⑩双耳聪敏:《灵枢·邪气脏府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说明人体各部发生病变时,皆能通过经络反映于耳部,耳与全身组织器官有密切关系,若听力减退、迟钝、失听,是脏器功能衰退的表现。
⑥腰腿灵便:由于肝主筋、肾主骨、腰为肾之府、四肢关节之筋皆赖肝血以养,若腰腿灵便、步履从容,则肝肾功能良好。俗话说,人老腿先老,未老腰先病,若肝肾亏损,则腰酸腿痛,步履艰难,严重者,可致弯腰驼背。
⑥声音洪亮:声由气发。《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气者,皆属于肺”,可见,声音洪亮,反映肺的功能良好;若语言低微,气短、懒言,说明肺气病变。
⑩须发润泽:发的生长与血有密切关系,故称“发为血之余”,同时,又依赖肾脏精气的充养。《素问·六节脏象论》日:“肾者……其华在发”,因此,头发脱落、过早斑白,是一种早衰之象,反映肝血不足、肾精亏损。
⑩食欲正常:中医学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此,饮食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脾胃的盛衰。饮食过多,说明脾胃功能亢进,造成形体肥胖、或者生痰、生湿;饮食过少,机体营养不足,以致形成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