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了不起的女孩2
10731000000043

第43章 和女儿感受与人分享的快乐

帮助孩子分清自己和别人,帮助孩子了解每个人的想法都会不一样,不能强迫别人和自己玩。孩子只有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区别,克服“自我中心”,才能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少一些矛盾,多一份和谐,获得与人分享的快乐。

故事1

5岁的女儿一向胃口好,今天的晚餐也不例外。吃到尾声,她仍想吮鱼头,吃完最后一块鸡肉,我说:“爸爸还没吃完,这些留给爸爸吃吧!”

“这里还有嘛。”女儿嗲声嗲气地说道。

“爸爸打球累,要多吃些。”

“我也累。”小家伙也有她的理由。

“你干吗累呀?”

“我跑步呀!我跑了一圈两圈,好多圈呢!……”

经过了一番理论,女儿不情愿地说:“那好吧,我吃鸡皮,不吃肉。”

女儿像许多孩子一样,自我意识强烈,有时会霸着东西不给别人吃。但我们通常都不会因为“她还小,不懂道理就算了”的理由而放弃教育,而是坚持跟她讲道理,让互相分享的观念在她心中潜移默化。虽然她有时还会说“我的,我的,不给你”,但多数情况下她会说:“妈妈,给你吃;妈妈你还要吗?爸爸,我们一人一半,一起分享吧!”

故事2

星期天,家里来了一位小客人莹莹,刚巧我带着女儿婷婷出去买东西了。莹莹没有玩伴,婷婷的爸爸只好拿出她的一些玩具来招待这位小客人。过了一会儿,我带着婷婷回家了,婷婷一进门,看见自己喜爱的小洋绒娃娃在莹莹的手上拿着,就非常生气,冲过去想抢过来:“这是我的,你不可以玩我的东西。”我见此情景,赶紧拉住婷婷的小手好言相劝:“婷婷,你应该跟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不可以这么小气。”说着又从房间里拿出另一个娃娃给她,但被女儿狂怒地打掉在地上,哭叫着说非要刚才那个小洋绒娃娃。面对婷婷如此小气的行为,我终于失去耐心,把她打了一顿。

打造心经

1.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和他人一起分享的时候,要首先放弃不必要的焦虑心情。要明白,孩子都有逆反心理。独立意识的觉醒其实是孩子成长的标志,作为家长,首先应当喜悦地接纳这一事实。对“占有”的意识增强的同时,他的语言能力又没有发展到他可以很清楚地表达内心的感受,所以这个时候强迫他去和别人“分享”多半会遭到大哭和抵抗。

当孩子发生抵抗时,父母不要把目光盯在诸如“他怎么变成这样?”“这么自私长大之后怎么和人相处?”之类的问题,那样除了带给自己焦虑之外于事无补。家长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会发现情况也许没有你设想的那么糟糕。重要的是让孩子觉得你在试图理解他,这样才会给以后的疏导创造良好的氛围。

2.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互相比较。

很多父母喜欢在公众场合里夸奖别人的孩子,贬低自己的孩子。在许多公众场合里,见过有的家长呵斥自己的孩子“看人家多大方,你怎么这么小气呢?快把吃的给小朋友一点!”甚至强行做主去分配,而孩子呢,要么一脸茫然的表情,要么大哭大闹,弄得家长也非常尴尬。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因为不同,才能凸显个性的魅力,不是吗?别人的孩子懂得谦让,很好啊,但用不着拿别人的优点来比照和要求自己的孩子。如果真的要比,就先比比那谦让孩子背后的家长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做父母的应该顾忌孩子的自尊心。

3.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学前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特点,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才能解决在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孩子思考的方式都是从自己出发,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认为别人也想要,自己想做的事情,就会认为别人也想做,别人表现出不愿意,孩子就会想不通,可能就会采取强迫别人的方法满足自己的需要。帮助孩子多区分一下,哪些是自己的想法,哪些是别人的想法,自己的想法会与别人的想法不一样,自己想做的事,别人可能不想做等等。帮助孩子分清自己和别人,帮助孩子了解每个人的想法都会不一样,不能强迫别人和自己玩。孩子只有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区别,克服“自我中心”,才能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少一些矛盾,多一份和谐,获得与人分享的快乐。

教子箴言

在分享的问题上,只要孩子有一点表现,父母就要加以表扬,一次小小的进步就大力表扬,让他喜悦地发现原来自己的行为可以让父母如此快乐。这样他下次遇到同样情况时会很容易回想起父母上次的反应,也会逐渐修正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