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股权结构的理论、实践与创新
10730300000004

第4章 三种传统股权模式的外部条件分析

当今世界各国中,股份制企业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股份制企业形式下,目前主要流行着以英美为代表的股权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以及以德日为代表的相对控股的股权结构。应该说,这两种股权结构的形成发展,各有其政治、经济、文化、法制方面的背景,而且均有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需要。此外,家族控股企业在各国企业中的比重也不低,其股权结构模式也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本章着重分析上述三种传统的股权模式的外部条件。

第一节 政治、文化、历史因素

政治、文化和历史方面的因素,是影响股权结构模式形成的重要的外部因素。本节将分别以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为例,说明影响英美模式、德日模式和家族模式的外部氛围。

一、美国

1. 政府行为。

美国采取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强调权力的分散。由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美国有着自由主义的传统。尽管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以后,凯恩斯主义的风行曾经使美国政府在很大范围内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但美国政府在一般情况下并不直接干预企业的活动,而是通过改变市场运行的参数间接地引导和影响企业的行为。

美国政府对企业外部环境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两大杠杆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些必要的公共服务,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美国政府对市场进行调控的主要手段就是财政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是政府支出和税收。货币政策的工具是联邦储蓄系统的贴现率、银行法定储备率、公开市场业务及信贷政策等。政府直接介入经济活动主要是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立一整套社会保障制度,对失业等给予救济和补贴,对劳动者普遍实行社会保险计划,使大多数人拥有医疗和退休保险,一方面加强了社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为整个经济的再投资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来源。

美国经济以自由竞争的市场竞争体制为基础,企业的股权高度分散化。美国是具有反垄断传统的国家,公众一向反感由于财富集中和垄断而压抑公平竞争。在奉行自由公平竞争的原则下,政府的另一个主要职能就是对市场运行机制的管理,即如何确保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公平合理,且符合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反垄断政策就是美国政府对竞争管理的主要政策。美国政府通过制定反垄断政策来限制企业垄断市场的行为和其他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这些行为主要包括垄断和固定价格协议、破坏竞争的兼并、价格歧视、搭配销售及倾销。同时,美国政府也对一些特定的行业进行管制,例如处于自然垄断的行业、涉及社会安全和消费者权益的领域以及金融业等。

总之,美国的经济发展遵循的是自由市场模式,政府的干预相对来说少得多。

2. 文化传统。

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其核心思想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幸福。这种价值观强调以个人为本位的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崇尚个人成就和个性至上精神,认为人人都平等地享有发财致富、自由创造、自由竞争的权利,重视个人的作用和个人意志,认为人们必须依靠个人的力量去奋斗、拼搏和冒险,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这种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及其外化的冒险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形成了美国企业管理的深厚文化基础。在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支配下,美国人乐于向传统和先例挑战。他们坚信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而且不取得胜利绝不罢休。这种顽强的冒险创新精神,是美国企业经营管理不断推陈出新且经久不衰的内在动力。也正是在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支配下,美国企业形成了既注重发挥人的创新精神又注重物质利益、讲求实效的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企业文化理论。

在企业文化理念上,传统的美国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利润意味着企业的成功。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逐步转向注重人,开始把人的因素视为企业发展中起根本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强调员工的参与,这是美国的管理思想由以物为中心的理性主义(亦称前理性主义)阶段向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主义(亦称后理性主义)阶段的转变,它标志着美国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价值观的进一步发展。

美国企业家在企业管理中,强调自由竞争乃自由企业的特征,信奉“自由企业”原则的固有传统。所以,在美国,个人与个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都有一种公开竞争的强烈意识。在企业内部,美国企业家崇尚个人负责、权责分明的规章制度,以保证整个企业组织结构的有序协调,并保证每个人在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充分的独立思考和独立选择的权利。在激励方面,单靠物质的方式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真正的工作动力来自员工内心的需求。突出

个体主义仍然是美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正是因为这种强调个人作用的文化传统,美国的企业大都采取分散化的股权结构。

二、日本

1. 政府行为。

日本在政治上习惯于统制权的集中,经济控制权则集中于少数的大财阀和家族手中。日本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国内资源短缺,生存与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压力。它是“二战”的发动者,又是战败者,而且在战后经济又得到了迅速恢复,这些与日本的政治和经济的高度集中是密切相关的。

综观日本经济的发展,不是经过漫长的市场经济的进化而逐步取得的,日本经济的腾飞是一种典型的政府干预下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的结果,是普鲁士道路的典型代表。

日本由经济企划厅制定经济计划,为企业指明前进的方向。日本政府利用产业政策,对企业进行引导式管理。在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重建阶段,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鼓励企业设备投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引导和迫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在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阶段,以重化学工业为基础推进经济的高速增长,发展专业化生产体制;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阶段,主要是调整财政、金融、法律,引导企业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质量管理和研究开发能力,此时政府干预的手段更多地趋于间接化,主要是为企业提供产业的长期发展展望和国内外经济信息;在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阶段,主要是加强电子信息技术、节能技术、新材料技术的研究,增强企业的灵活转换能力。

日本是一个法制的市场经济国家,法律是政府管理经济和企业的重要手段。法律对于日本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和企业现代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日本政府采取的主要手段包括行政指导、信贷控制和利率政策。

行政指导通常包括“劝说和干预”、“信息交流”和“宣传教育”等活动。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实现使企业按照政府的意图进行运转。

信贷控制是日本政府管理企业的“杀手锏”。通过实行有重点的信贷政策,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迁。政府一方面动用其所属的金融机构为需扶持的工业提供贷款,另一方面也引导民间金融机构为他们贷款。日本政府严格管制金融市场,日本银企之间的密切关系给政府实施对企业的干预提供了通畅的渠道,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引导和管制,有意识地将企业的直接融资方式改为间接融资,迫使企业向被政府控制的银行贷款,使企业更加依赖银行;二是政府利用其所属的银行直接对企业发放贷款;三是利用日本银行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调整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进行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应量等。

日本政府通过实行低利率,使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更倾向于银行,进一步强化了银企关系。

财政政策也是政府管理企业的重要手段。具体管理手段有:低税率政策,为企业通过自身的积累留有更大的空间;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政策;财政投资贷款政策,资金主要来源于民间,资金运用的主要途径是政府根据情况,由政府的金融机构转贷给相关企业。

2. 文化传统。

日本文化是东方的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杂交。它保留了儒家文化的许多优点,如强调人际关系,崇尚集体主义和忠诚感、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追求和谐一致;尊崇勤勉、节俭;强调伦理、道德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同时吸收西方文明的成果,如追求效率,强调竞争意识和民主意识等。

日本家族式的集团主义价值观构成了日本企业文化理论的核心,同日本的传统价值观密切相关。“日本人的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以及他们同雇主的密切结合,完全是由于日本文化的结果。”日本传统文化中占主体地位的重视群体、强调群体的序列与秩序的“和”的观念,为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稳固的价值观基础。“和”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高扬,其主要内涵是爱人、仁慈、互助、团结、合作、忍让等。企业的主体是人,关键是人,一切都系在人的身上。由于“和”的观念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就产生了日本企业的共同理念和集团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强调群体和谐统一的行为规范,个体要尊重和维护群体的利益,为着两者的和谐统一,个体必须注意自我约束,群体也不能将属于自己的个体弃置不顾。在他们看来,一个团体或企业的失败,多半是由于缺乏“和”的精神,是群体的共同过错,真正实行“和”的团体势必带来和谐。

日本在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充分地认识到竞争的重要作用,在吸收竞争原则时,与重视协调统一的行为方式相结合,形成了日本式的竞争。“集体主义”精神堪称日本企业家价值取向最显著的特点。所谓“集体主义”经营价值观,系指旨在维护集团利益,使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和行为保持集团协调而充分发挥集团的力量。而在决策过程中,则强调团队式的集体决策。日本企业家的集团主义价值取向延伸到企业职工身上,则强调企业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要求职工对企业要有强烈的荣誉感和认同感。日本的这种强调集体精神的文化传统,导致日本企业采取终身雇佣制等企业制度,使日本企业比较注重长期发展,因而日本企业采取主银行制度、相互持股制度,保持银行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关系。

三、东南亚各国

1. 政府行为。

东南亚国家的市场体系不是很完善,因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管制,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政府与大企业集团之间紧密联结,政府直接指令银行给某企业贷款。

金融体制也受到政府的严格监控,政府对银行的各种决策均有规定。一些国家中,所有银行的行长和其他高级经理均由政府任命。

2. 东南亚各国的社会和企业文化环境。

儒家文化是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家族治理模式形成的文化基础,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是东南亚华人根深蒂固的行为准则。因此,儒家文化中关于重视家庭、把家庭看做是社会经济生活基本单位的思想,关于注重“和谐”、谋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把对亲者的爱摆在优先地位的思想,关于家庭和家族内应体现尊卑的伦理观念和思想,关于家庭或家族权力的传递应基于血缘关系的思想,关于重视包括血缘、亲缘、姻缘在内的人缘关系及任人唯亲和裙带关系的观念和做法,对东南亚华人有较强的影响,形成了稳固的家族观念。因此,在创办和发展企业过程中,这种植根于儒家文化的家族观念便很自然地被东南亚人引入了企业,形成了企业的家族性,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形成了由家族成员共同治理企业的家族治理模式。

东南亚国家在企业文化上,重视个人品行,对人员的评价和提升主要是取决于个人的品行以及对企业的忠诚;以忠于企业为

第二节 资本市场发展程度

各国资本市场发展程度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对股权结构的不同选择,这一点在德日模式企业和英美模式企业中得到了最为突出的体现。我们将以美国和日本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美国

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与资本市场规制存在密切的关系。资本市场规制按规制的目标和方式可分为新古典式规制和注重长期关系式规制两大类(Williamson,1996;Deitl,1998)。前者以完善资本市场为目标,后者以建立投资者与企业的长期关系为目标。

新古典式规制以新古典经济理论为基础,认为在完全竞争的资本市场上,资本的配置效率最高,同时在这样的市场上,股价反映企业的价值,如果经营者由于不努力而使公司的经营绩效(利润)下降,就会面临被接管的威胁。新古典规制旨在尽量消除现存市场的不完善性,使其尽可能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在资本市场规制方面,新古典式的规制通过严格、及时的信息披露规定,降低市场参与者之间的非对称信息;利用严格的反内部交易法来缓解剩下的非对称信息;用严格的证券分散要求限制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的控制;利用严格的接管及反接管规定,防止接管过程中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害,限制一些反接管措施的采用;限制银行对企业的影响,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业务严格分开,禁止交叉,并禁止银行持有非金融企业的股票。如美国规定,银行所属的控股公司也不能持有任何非金融企业5%以上的股票,同时不允许银行代表股东行使投票权。采取新古典式规制的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美国的资本市场管制以提高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和治理效率为导向,这就造成了美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得较早且较成熟,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各种基金、保险公司、证券资信评估等机构之间分工很细,竞争激烈,使资本市场能汇集和转换大量分散的信息,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加之不断的金融创新,有利于大量分散的投资者和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大公司的股票大都公开上市,大部分股票都直接或间接地掌握在公众手中,持股人数众多且股权高度分散。

美国无论是上市公司个数、上市公司调整交叉持股后的资本总额占GDP的比率以及股票市场的流动性都大于日本。从股权结构来看,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最成熟的公开资本市场,其上市公司(美国称之为公众持股公司)户数最多,股票上市交易量也最大。此外,美国法律明文禁止银行在公众持股公司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其他金融机构———养老基金、互助基金和保险公司———也受到类似的阻碍和限制。正是发达的证券交易市场和法律方面的限制造成了公司股权结构的相对分散化。

二、日本

与新古典式规制追求直接融资市场在资本配置和公司治理上的效率不同,注重长期关系式的规制强调银行及大股东的长期关系投资对资本配置和公司治理的作用。这种理论认为,所有权集中是对公众持股公司治理低效率的一种反应,解决分散的小股东在监督经营上的搭便车行为,同时辅之以宽松的资本市场管制环境;注重对“全能银行”的宽容和鼓励,商业银行不仅从事存贷款业务,还可以进入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并且可以持有非金融企业的股票,向企业派遣董事,行使代理投票权,从而使银行在经营上可以实现范围经济性,更重要的是利用股权保护债权,消除信贷配给,鼓励银行对企业进行长期贷款和投资,建立二者的长期交易关系。采取注重长期关系式规制的国家以德日为代表。

高,不利于分散的投资者和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日本由于在“二战”后一直实行鼓励股权逐步从个人转向法人机构的政策,使个人持股迅速降低,法人持股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法人间往往相互持股。法人股股东的持股行为主要是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具有较少的投机性,即使在公司经营不理想、收益很低时,法人股股东也不轻易出售股票,而是共同想方设法帮助其渡过难关。这使日本股份公司的股权结构比较稳定,也必然造成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不强,导致公开资本市场的发育迟缓和相对落后,这又进一步造成了法人持股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