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股权结构的理论、实践与创新
10730300000013

第13章 家族式企业的股权优化途径

在前面章节我们已经分析了家族企业进行股权优化的必要性,它既反映了家族企业的历史发展趋势,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具体到实际中,即如何实现股权优化,或者说股权优化有些什么途径,这就是本章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对于我国的家族企业来说,它们之所以能称为家族企业,就是因为其家族对企业的控制权,而控制权的取得又主要是借助于股权结构的相对集中。当然,家族企业的存在也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性。所以我们在这里讲家族企业的股权优化并不是一味地排斥家族企业,排斥某家族对企业的控制,认为它就是落后和保守的象征,必然需要退出历史舞台。其实,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股权的相对集中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了家族企业还有其长期存在的土壤,尤其是在我国经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家族企业仍然具有存在的重大意义。在这里主要根据家族企业发展的历史趋势以及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讨论一下如何淡化家族企业的家族色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因而提出了以下的股权优化途径。

一、适当出售家族成员所控制的股份

对于一些股权比较集中的家族企业,可以适当地向公众,向机构投资者等出售家族成员所控制的股份。这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的发展获得所急需的资金,加速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可以改变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逐渐淡化家族企业的色彩,减少公众对自己的戒意。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股票市场出售股票,也可以通过私下募股,这因企业自身的情况和所处的行业而定。

二、鼓励内部员工持股

这也是对家族企业进行股权优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通过鼓励企业内部员工持股,也可以取得筹集资金、改善形象的作用。同时,一旦企业员工持有企业的股票并达到一定的份额之后,必然使员工与企业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提高整个企业的凝聚力。而这些对于提高一个企业的绩效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很难达到的一种状态。具体来说,可以根据员工对公司的贡献,派发股份;或者让员工自己出资购买,适当地给以优惠;还可以先设虚拟股份,达到一定程度后再转实。

三、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积极进行股权激励

也即如果经营管理人员使公司绩效达到一定水平,就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股份。这就是股票期权计划,也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方式。只不过我们在这里把它作为一种股权优化的方式而已。这种方式在实现股权优化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对经营管理人员的控制和约束,避免他们的短期行为和谋求私利的行为。

四、大力推进配套改革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几种股权的优化途径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方法,在此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一一述及,我们只能是体会这样一种想法而已。在现阶段,对家族企业进行股权优化是家族企业进入后家族企业时代、适应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但是,在进行家族企业股权优化的同时,还有许多的配套改革需要同步进行。

1. 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大力推进。

不要出现家族企业的家族色彩日益淡化,而国有企业的国有色彩却不见减少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关于这一问题已有很多著述,此不赘叙。

2. 积极推进经理人市场的建设,强化经理人激励与约束机制。

在激励与约束机制中,对经理人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制度主要有两个:一是收入制度,二是组织制度。对于经理人而言,收入制度实质上不在于收入水平的高低,而在于参与剩余分配的程度。从对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年薪水平与公司经营业绩的抽样调查表明,上市公司经理人的报酬水平与其经营业绩之间存在弱性相关。这意味着年薪制并不存在对经理人的有效激励。股权结构的变化对公司治理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企业经理人组织制度的重新安排上。股权结构的变动,特别是控制权的转移,将以强制性的制约手段约束公司经理人的经营失误。有效率的监督约束机制将以合理的市场和制度安排迫使经理人不致背离公司价值最大化行为过远。这些约束力量包括产品市场的竞争压力、经理人市场和公司控制权市场。进一步说,对经理人行为的监督是通过“一揽子内部和外部监督手段来实现的”(Fama,1980)。特别是经理人市场的存在与经理更换的压力,是促使经理人努力工作的重要原因。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对企业经理人形成强有力的行为约束,由于经营失败或者侵害所有者利润而被所有者更换的经理人在经理人市场上的价格会大大下降,同时也不容易在该市场上找到好工作。通过股权结构的变化,尤其在公司控制权转移之后,公司经理人的产生将突破传统的行政路径,法人大股东对经理人的选择将采取市场标准,将更加注重个人的经营管理才能,并有可能通过董事会来对总经理加以约束。因此,这对股东与经理人之间形成有效契约关系和建立有效的代理人激励约束机制是有利的。公司治理的这种变迁将有利于发挥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直接约束,并进一步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

3. 培养机构投资者。

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使基金成为稳定股市和推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化的一支重要力量。投资者结构是决定股票市场成熟程度和完善水平的重要标志。合理的结构应容纳多样化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偏好。投资者机构化是当今全球资本市场的一般趋势:在发达的资本市场,90%的小投资者都是委托基金等投资机构进行投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超过50%,约2/3的交易由机构投资者完成。机构投资者的多样化资产组合可以分散和降低风险,规模经济和专家经营可以增加预期投资收益。散户投资者放弃直接炒股,通过购买基金间接持有股票前面已经提到,小投资者的参与是证券市场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但极其分散的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是起不到积极作用的。

此外,散户炒股所冒的风险和效率损失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欧美股市,市场的主体已经不是个人投资者,而是一些基金,例如美国证券市场55%的股份是由共同基金持有的。从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保护小投资者的角度,中国都需要引导个人投资者从目前的直接投资于股票转为通过购买投资基金来间接投资股票。投资基金之所以能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产生较大的作用,是因为:首先,由于基金吸收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资产规模庞大,变分散运作为适度集中运作,克服了个体投资者拥有的股份比例太小,不能产生较大影响的不足。从理论上讲,当基金持有上市公司股份份额达到一定比例,便可以直接派员进驻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直接干预公司的经营决策;尽管基金管理公司的直接目的是赚取利润,而不是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但当它意识到参与企业的监督管理可以给它带来更大的利润时,它也会有积极性去做。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控制会受到法律对基金持有某一只股票的最高比例的限制,但从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角度出发,政府应当鼓励投资基金集中投资。其次,基金投资一般都是理性的长期投资。基金经理都比较重视上市公司情况的基本分析,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的要求更加严格,基金经理还有能力定期走访上市公司,了解其经营状况,这些都会对上市公司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压力,迫使上市公司遵守规范和提高自身素质。

中国式家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地实现股权优化、与社会资本融合,就难以逃脱“一代创业、二代守成、三代衰亡”的规律。家族和家族企业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