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商圣:12位中国著名商人的财富传奇
10728600000091

第91章 审时度势,富于机变

人们都知道,做生意就必须了解市场,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唯此才能做到人变我变,甚至人未变我先变而待其变。因为客观环境的变化,同业竞争对手经营手段的变化,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生意的成败,及时了解市场变化并能准确预测市场走向,才能把握商机。

叶澄衷一叶知秋,他感到了一种挑战,一种危机感。叶澄衷凭借审时度势,善于机变的本领,不仅登上“五金大王”的宝座,还不断地投资于其他行业,生意越做越大,成为早期民族商业的巨子。

1866年5月,英国伦敦掀起了一场骇人的金融风潮,它像骤风一样横扫欧美,影响也波及到了上海。从5月到11月,上海的多家外国银行纷纷倒闭,就像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无数与银行有着关联的洋行和中国钱庄也随之纷纷破产。而且,一些破产的洋行和钱庄后来又累及到了众多的中国商行、小型企业和手工作坊,造成了成千上百户商家倾家荡产。一时间,上海滩人心惶惶,黄浦江里也浮起了一具具自杀者的尸体。

这场金融危机起初也使叶澄衷受到了影响。他有一笔资金就存在英国的汇隆银行里。5月23日,在伦敦金融风潮的影响下,汇隆银行首当其冲,第一个倒闭,当天该行就接到英国总行下达的解散命令。6月4日,伦敦派人来清理该行债务,叶澄衷虽然得到了一些赔偿,但终究还是损失了一笔钱。

叶澄衷凭着他的敏感,当机立断,迅速抽回了存放在其他银行和钱庄中的资金,并火速催讨客户欠他的火油货款,回笼了所有的资金,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总算避过了这场金融危机。同时,美孚石油公司也受到了伦敦金融风潮的影响,为了挽回损失,他们将更多的美孚火油运到来上海,以增加在上海的销售额。这样一来,正好中了叶澄衷下怀。他知道,尽管上海在金融危机中动荡不安,但中国的广大农村和内地却一点也感受不到金融风暴的风声,依然过着封建的小农经济生活。

于是,叶澄衷通过浩浩荡荡的长江将这些美孚火油大量地运往了汉口、九江、芜湖、镇江等地,为叶澄衷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同时,金融风潮也无情地削弱了众多洋行和中国商行的实力,无形之中又为叶澄衷消灭了许多竞争对手,使他的业务犹如鼓满了风帆的快船,一路领先,急速前进。

这一年,上海最早的一家民族资本机器厂——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开设,专门为外商船厂老船坞打制修配船只用的机器零件。同时,江南制造总局又准进行移建和扩充。叶澄衷看准这一机会,专门派人取得五金配件的供应机,从而给他带来了数量可观、利润丰盈的五金生意。他一手抓火油,一手抓五金,左右逢源,东西来财,生意异常兴旺。

随着生意的兴旺,顺记洋货行这一处狭小的门市店面,已远远地不敷应用了,扩展店号势在必行。通过原来的关系,叶澄衷将自己15年前学生意的三茅阁桥边的杂货铺地皮买了下来。不到一个月,一家崭新的洋货店出现在三茅阁桥畔,取名为“南顺记”。为了与原来虹口的顺记洋货行有所区别,便把它改为名叫做“老顺记”了。

两处顺记洋货号除了经营绳索、漆料、桅灯、锚链、五金工具等各种船头五金外,还经营洋皂、洋线、洋烛等洋杂货。当然,这两处主要业务仍然还是以经销火油为主。一南一北两个顺记洋货行,生意都异常兴隆,很快就为叶澄衷积累了大笔的资财。

然而,到了1890年4月22日,新中电气公司开始供电,中国在上海出现第一盏大放光彩的白炽电灯。叶澄衷敏感地意识到,上海人彻底要告别煤油灯了。因此,他所代理的美孚火油在上海地区的销售量也将会大大下降。但是,白炽电灯的出现并没叶澄衷的发展。恰恰相反,5月2日,叶澄衷便开始投资创办中外合资鸿安公司。鸿安公司是一家以航运为主的公司,旗下有四艘轮船,航行于上海至天津、牛庄一线。鸿安公司的创建正说明了,叶澄衷审时度势、富于机变,使他加快了创办工业的步伐。

但是,鸿安公司却是一次短命的、失败的投资。这个公司是由叶澄衷和外商合资创办,实际权力完全掌控在洋人手里,因此叶澄衷处处都受到外商的排挤。叶澄衷是一个聪明人,他自知不是外商的对手,所以立刻便急流勇退,抽回了资金,继续投资自己的沙船航运行业。此时,他的沙船队己由昔日的10多艘发展到了100多艘。

虽然这次投资失败了,但叶澄衷并没有因此而气馁。

当时,欧洲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火柴,而中国人还在使用火镰和火石打击来取火种,上海是开放的商埠,外商居集,自然火柴也会很快传入中国,只是当时上海人还是称火柴为“洋火”。所以,叶澄衷决心向“洋火”挑战,制造自己的中国火柴,并且把筹建火柴厂的事交给了他非常信任的宋伟臣。

1890年8月9日,“燮昌自来火公司”宣告成立。叶澄衷一下子就投入了6万元,雇用了800名工人,他立志要在竞争中超过并挤倒英国人罗查成立的“燮昌自来火局”。8月16日,上海燮昌火柴厂生产的渭水河牌黄磷火柴上市销售,这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火柴之一。

渭水河牌黄磷火柴一打入市场,便立刻投入了与洋火的激烈竞争之中。那时,进口火柴和外商在上海开厂生产的火柴每盒卖五六文钱,而渭水河牌黄磷火柴为了在市场上为国产火柴争得一席之地,售价降低为四文钱一盒。很快,渭水河牌黄磷火柴以它质优价廉在由洋火一统天下的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站稳了脚跟。

面对着激烈的“火柴大战”,洋商终于慌了手脚。英国的领事在《商务报告》发出了一篇有关上海“火柴之战”的报道,在报道中他写道:“上海制造的火柴,己成为进口火柴的可怕竞争者了!”燮昌自来火局为了竞争,在《中报》上不断地刊登广告,以招徕顾客。

“火柴大战”的序幕一经拉开,原本就跃跃欲试的各国火柴纷纷登上擂台,欲称雄争霸。其中,最可怕的竞争者就是日本火柴。燮昌火柴销到哪里,日本火柴就跟到哪里。在温州市场上,日本火柴为了挤垮对手,竟然将价格降到了几乎完全不赚钱的程度。在福州市场,中、日火柴也展开了激烈的削价竞争。在竞争中,许多本土火柴厂不得不宣告破产倒闭,幸亏叶澄衷的燮昌火柴厂由宋伟臣一手经营,生产的火柴质最又好,才没有在激烈的大战中倒下去。然而,燮昌火柴厂还是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燮昌火柴不得不压极力缩减生产成本,以求把价格降到最低。但是,这样一来,工厂的设备和劳动条件就无法获得改善了,燮昌火柴厂只能在艰苦中顽强的前进。

1897年,叶澄衷又投资30万两白银在汉口增设燮昌火柴分厂,并雇用了1200名工人。不久,苏州地区也成立燮昌火柴的分厂。至此,叶澄衷已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火柴制造业主。此时,燮昌火柴厂已经度过了初创期最艰难的岁月,营业额也开始直线上升,盈利已极为可观。在经历近10年的风雨飘摇之后,中国的民族火柴业终于步入了稳定发展的坦途。

同年5月,叶澄衷为了振兴中国民族工商业,在上海建立了一家由中国人自办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银行。由张振勋、严信厚、叶澄衷、朱葆三四人担任中国通商银行总理董事,负责经办银行业务。但是,银行的实权却是由李鸿章的亲信盛宣怀独揽。按照叶澄衷的一贯经营原则,如无实权,他绝不会与人合股经营,但在成立银行这件事上却是个例外。

叶澄衷是个工于心计,绝顶聪明的商人,他当然明白自己虽然是通商银行的总理董事,而实际上没有一点实权。但叶澄衷这样做并非一时冲动轻率做下的决定,而是经过慎重考虑后毅然采取的一个做法。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叶澄衷认为,通商银行是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银行,要振兴中华民族的工商业,在世界银行业没有中国人是无法立足的。在过去,中国的金融业一直以钱庄为主,但事实已经证明,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风潮下,在这个以外商为主导地位的上海,钱庄实在是太过于弱小了,他在上海开设的钱庄也倒闭了。所以,中国的钱庄根本无法与资本雄厚的外国银行相匹敌,也承担不起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重任。例如,在1866年出现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上海商埠的经济不能说不会受到影响,就在经济风潮在上海刚一出现,首当其冲被击垮的便是那些虽然数量众多实力却相对薄弱的中国钱庄。所以,投资通商银行,叶澄衷认为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盛宣怀在上海实业界是个权势显赫的人物。他上通朝廷,是李鸿章身边的大红人,连外国人也不得不买他几分账。这样的人物,不但得罪不起,而且还应该靠拢他、利用他。最后,叶澄衷自然要充分的加以利用,虽然自己只是通商银行总理董事之一,毫无实权。但是,这相当于奠定了自己在金融界的地位,依靠这个有利的、有影响的地位,以后自己在金融业的发展便会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他心甘情愿地将10万两的银子作为了股金,投入到了通商银行。

叶澄衷是一个善于审时度势、富于机变的人,他始终没有忘记启蒙老先生给他讲解的“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所以他在经商生涯中时刻都会“居安思危”,准备着应付不知何时会冒出来的挑战。